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路軍第一二〇師

鎖定
八路軍第120師,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後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120師,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的三個主力師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陝北紅軍第27、第28軍,獨立第1、第2師和赤水警衞營及紅軍總部直屬隊一部,改編而成。賀龍任師長 [1]  ,蕭克任副師長。 [3] 
中文名
八路軍第120師
外文名
The 120th division of the Eight Route Army
時    期
抗日戰爭
師    長
賀龍
副師長
蕭克 [3] 
全    稱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

八路軍第一二〇師部隊經歷

山西青年抗戰青年決死隊臂章 山西青年抗戰青年決死隊臂章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當局達成協議,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1937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陝北紅軍第27、第28軍,獨立第1、第2師和赤水警衞營及紅軍總部直屬隊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賀龍任師長,蕭克任副師長,周士第任參謀長,關嚮應任政訓處主任,甘泗淇任副主任。轄第358、第359旅,教導團和騎兵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特務營,全師共1.4萬餘人。第358旅,盧冬生任旅長(未到職,張宗遜任代旅長、旅長),李井泉任副旅長,轄第715、第716團;第359旅,陳伯鈞任旅長,王震任副旅長,轄第717、第718團。29日,賀龍、關嚮應、蕭克、甘泗淇、王震組成第120師軍政委員會,賀龍為書記。
10月22日,中共中央決定在八路軍團以上部隊恢復政治委員制度和政治部(處)名稱,後關嚮應任師政治委員,甘泗淇任師政治部主任;李井泉任第358旅政治委員,王震任第359旅政治委員。9月3日,賀龍率師部、第358旅、第359旅(欠第718團)及教導團等部8200餘人,從陝西省富平縣出發,經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開赴山西省抗日前線;陳伯鈞率第359旅第718團和師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留守陝甘寧邊區,歸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建制。
9月下旬,賀龍率師部和第358旅進到晉西北地區;王震率第359旅進到五台、平山地區,發動羣眾,創建抗日根據地。
9月底,第120師以第358旅第716團第2營為基礎組成雁北支隊,宋時輪任支隊長。雁北支隊深入雁門關以北同蒲鐵路(大同―風陵渡)以西日軍佔領區,開展游擊戰爭。以師政訓處和教導團700餘人組成地方工作團,在關嚮應率領下,分赴嵐縣、岢嵐、靜樂、興縣、五寨等地,開展地方工作。第359旅亦組成地方工作團分赴平山、井陘地區,發動羣眾,擴大部隊,組織抗日武裝。
10月,第120師配合國民黨軍在同蒲鐵路北段作戰,多次截斷日軍交通運輸線。在忻口會戰中,先後取得了雁門關、王董堡等戰鬥的勝利。
1938年1月,部隊進行整編,轄由地方游擊隊發展起來的忻州、平山、崞縣(今原平)等獨立團分別改編的第358旅第714團、第359旅第718(原第718團已改為留守兵團警備第8團)、第719團。全師發展到2.5萬餘人。
2月下旬至4月初,日偽軍共1萬餘人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首次圍攻,第120師主力部隊經40余天作戰,殲滅日偽軍1500餘人,收復岢嵐、偏關、河曲、保德、神池、五寨、寧武7座縣城,鞏固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5月,第120師雁北支隊進至平(今北京)西齋堂、杜家莊地區,與晉察冀軍區之冀東支隊(鄧華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歸晉察冀軍區指揮),進至冀東地區開闢抗日根據地。第359旅進至渾源、廣靈地區,配合晉察冀軍區開展抗日鬥爭,創建恆山地區抗日根據地。
6月,遵照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在平綏鐵路(今北京―包頭)以北大青山地區創建遊擊根據地的指示,第358旅第715團和師直騎兵營1個連等部編成第120師大青山支隊(後改稱騎兵支隊),李井泉任司令員。隨後進軍塞外,協同當地蒙漢人民游擊隊,開闢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
10月,師獨立第2、第3支隊合編為獨立第1團;第4、第5支隊合編為獨立第2團。
9~11月間,日軍5萬餘人對晉察冀邊區舉行多路圍攻。第359旅在晉察冀軍區指揮下,參加反圍攻作戰,取得邵家莊伏擊戰等戰鬥的勝利。第358旅等部為配合反圍攻作戰,積極向同蒲鐵路北段和平綏鐵路西段出擊,取得了滑石片等戰鬥的勝利。大青山支隊在大青山和蠻漢山地區開闢了綏西、綏中、綏南抗日遊擊根據地。
1938年12月,賀龍、關嚮應率領師部及第358旅第715團(欠第2營)、第716團、師獨立第1支隊和師直屬隊一部共6400餘人,分別由大青山和山西省嵐縣出發,挺進冀中地區,執行協同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鞏固抗日根據地和擴大自己的任務。
1939年1月,第120師師部於河北省河間縣與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領導機關會合。隨後,成立了冀中總指揮部,賀龍任總指揮,呂正操任副總指揮,關嚮應任政治委員。決定以主力部隊擔任主要戰鬥任務,同時以師直一部組成獨立第2支隊派至冀中軍區第3分區,以第716團一部組成第3支隊派至第5分區,與軍分區部隊一起,廣泛開展游擊戰並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第120師與冀中軍民密切協同,粉碎了日軍的連續圍攻。
3月,取得黑馬張莊伏擊戰等戰鬥的勝利。4月,在齊會戰鬥中殲滅日軍700餘人。
5月,在上下細腰澗戰鬥中殲滅日軍500餘人。在此期間,第715團和第3縱隊獨立第4支隊合編為師獨立第1旅,高士一任旅長,朱輝照任政治委員,另成立第120師獨立第4支隊,進至第2分區活動;第716團與第3縱隊獨立第5支隊合編為師獨立第2旅,魏大光任旅長,王同安任政治委員。同時決定組成第120師獨立第5、第6支隊,分別到冀中第4、第6分區活動。第358旅旅長張宗遜、政治委員張平化率旅機關幹部一部到達冀中後,組成縱隊指揮部(又稱張縱隊),張宗遜任司令員,張平化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獨立第1、第2旅作戰。同時,留在晉西北地區的第714團、警備第6團與獨立第1、第2團及雁北第6支隊等部編成新的第358旅(又稱彭358旅),彭紹輝任旅長,羅貴波任政治委員。至此,第120師在冀中的部隊發展到1.9萬餘人。
1939年8月,第359旅由恆山地區調往陝甘寧邊區以增強黃河河防力量。
9月,第120師主力轉進到北嶽區整訓待命,其第2、第3、第4、第5、第6支隊,由第3支隊司令員賀炳炎、政治委員餘秋裏統一指揮,繼續堅持冀中平原的游擊戰。
9月,張縱隊番號撤銷,獨立第2旅改稱第358旅(又稱張358旅),張宗遜任旅長,張平化(後李井泉)任政治委員。
9月下旬,第120師在晉察冀軍區部隊一部的配合下,進行陳莊戰鬥,殲滅日偽軍1200餘人。年底,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國民黨閻錫山舊軍向山西新軍發動武裝進攻,製造十二月事變(又稱晉西事變)。彭358旅配合山西新軍進行自衞還擊,打退了舊軍的進攻。
1940年2月,賀龍、關嚮應奉命率第120師主力返回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2月下旬,駐晉西北的山西新軍組成新軍總指揮部,續範亭任總指揮,羅貴波任政治委員,轄暫編第1師、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2、第4縱隊和山西工人武裝自衞旅等部,歸第120師指揮。
4月,晉西北的彭358旅改稱獨立第2旅,彭紹輝任旅長,張平化任政治委員。
6月,第120師在夏季反“掃蕩”作戰中,取得了米峪鎮戰鬥的勝利,殲滅日軍500餘人。
8月至1941年1月,參加百團大戰。
1940年11月7日,為了統一指揮晉綏地區的武裝力量,成立晉西北軍區,其領導機關由第120師領導機關兼。賀龍兼任司令員,關嚮應兼任政治委員,續範亭任副司令員,周士第兼任參謀長,甘泗淇兼任政治部主任。轄4個軍分區和晉西北新軍總指揮部及其所屬部隊,由旅或縱隊領導機關兼軍分區領導機關。
至1940年底,晉西北軍區部隊發展到5.1萬人。
從1940年底開始,第359旅進駐延安以南南泥灣地區,開展生產運動。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嚴重困難時期。第120師兼晉西北軍區同日偽軍的“掃蕩”“蠶食”和“治安強化運動”進行了艱苦的鬥爭。
3月和5月,先後成立直屬軍分區和第5軍分區。為戰勝困難,堅持抗戰。
1942年3~10月,先後兩次進行精簡整編。晉西北新軍總指揮部併入第8軍分區。撤銷大青山騎兵支隊番號,部隊劃歸塞北軍分區。獨立第1旅兼綏德警備區司令部。
6月,在延安正式成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賀龍任司令員,關嚮應任政治委員,第120師隸屬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建制。
9月,晉西北軍區改稱晉綏軍區。整編完成後,主力部隊由3.9萬餘人減至2.5萬人。在此期間,開展了整風、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加強了地方武裝建設,實行了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自衞隊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同時,第120師部隊和晉綏軍民堅決執行中共中央軍委關於“把敵人擠出去”的方針,運用各種形式,擴大根據地。至1943年上半年,基本上把日偽軍擠到主要據點和交通線附近。
1943年秋,為了準備應付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保衞黨中央,呂正操奉命率八路軍第3縱隊主力6個團,由冀中先後到達晉綏地區。隨後,呂正操任晉綏軍區司令員,林楓任政治委員,續範亭、周士第任副司令員。10~11月,粉碎了日偽軍的秋季“掃蕩”。
1944年10月,為了建立以五嶺山脈為依託的抗日根據地,使華南成為戰略一翼,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以第359旅一部為基礎組成第18集團軍獨立第1遊擊支隊(又稱南下支隊),王震任司令員,王首道任政治委員,共4000餘人,於11月9日由延安出發,向湘粵贛邊挺進,主力於1945年8月到達廣東省南雄地區。後因日本投降和遭到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重兵圍攻,隨即北返,於10月回到中原地區,恢復第359旅番號,編入中原軍區序列。
1945年6月,以第359旅另一部組成第18集團軍獨立第2遊擊支隊,劉轉連任司令員,張啓龍任政治委員,由延安出發南下至河南省新安地區時,因日本投降,形勢發生變化,即奉命開赴東北,後編入東北人民自治軍序列。
1944年秋~1945年夏,晉綏區部隊連續舉行三次攻勢作戰,全區面積由1944年7月的8.3萬餘平方千米,擴大到8.7萬餘平方千米。
1945年8月,晉綏區部隊向日偽軍展開全面反攻。
8月,成立晉綏野戰軍,賀龍兼任司令員,李井泉兼任副政治委員,第120師所屬第358旅,獨立第1、第2、第3旅,歸晉綏野戰軍建制。第358旅和獨立第1旅由陝甘寧邊區東渡黃河,參加全面反攻作戰。
9月,為了便於指揮南北兩線反攻作戰,成立呂梁、雁門、綏蒙3個二級軍區。南線全面反攻作戰以太原為中心,由張宗遜指揮;北線以歸綏(今呼和浩特)為中心,由呂正操、許光達指揮。晉綏區部隊經過連續奮戰,收復了離石、中陽、文水、交城、陶林、武川、左雲、右玉、朔縣(今朔州)、平魯等城鎮。在全面反攻中,主力部隊發展到4.5萬餘人,地方武裝發展到4萬餘人。

八路軍第一二〇師主要貢獻

在八年全國抗戰中,第120師暨晉綏軍區部隊作戰1萬餘次,斃傷日偽軍10萬餘人,俘日偽軍1.8萬餘人。地方武裝、民兵配合主力部隊或單獨作戰1.8萬餘次,斃傷日偽軍7700餘人,俘日偽軍1800餘人。主力軍、地方軍、民兵共殲滅日偽軍12.8萬餘人,建立了晉綏抗日根據地,還協同晉察冀軍區部隊開闢了恆山區,加強了平西區、鞏固了冀中區,並保衞了陝甘寧邊區,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