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藤峽盜亂

鎖定
藤峽盜亂,是指明朝中期的一系列廣西、廣東瑤族侗族民變。
明朝政府曾三次派兵征討平定叛亂,分別是成化元年的右僉都御史韓雍、嘉靖七年的新建伯兵部尚書王守仁、嘉靖十八年的兵部侍郎蔡經。 [1] 
中文名
藤峽盜亂
別    名
藤峽民變
藤峽起義
別    名
大藤峽起義
年    代
明朝中期
地    點
廣西廣東

藤峽盜亂背景介紹

明朝廣西地圖 明朝廣西地圖
廣西潯州地境中萬山盤繞,其中有潯江,發自柳州、慶州,向東繞至潯州,途徑象州、永安、修仁、荔浦平樂縣等。在潯江附近的山脈均為陡峭的山崖,其中最險惡地稱為大藤峽。其向南截潯江為府江,相距三百餘裏,地惟藤峽最高。登在藤峽山巔,可以看盡軍旅聚散往來;藤峽中有上百個山洞,其中如仙人關、九層崖其最幽深險峻。峽南有牛腸村、大岵村,均緣江立寨,亦為險要。藤峽、府江之間為力山,力山又比藤峽險峻幾倍。再向南為府江,周遭蓋六百里,其中多為冥巖㠗谷,懸崖峭壁。其中少數民族為藍、胡、侯、盤四姓為主的瑤族;力山中又有善於毒藥弩矢的僮族景泰年間,瑤渠侯大狗等率先作亂,聚集上萬,修仁、荔浦、力山、平樂等地都相應,各系留守官吏無法控制,於是以招撫平定。當時明朝朝廷正忙於與北方瓦剌交戰,沒有急迫解決;所以到天順年間,此地作亂更加劇。當時明英宗下詔緝捕侯大狗,予以千金,爵一級,竟仍無法捕獲;久之,叛亂蔓延至廣東的高州、廉州、雷州之境,所到之地均被損毀,而兩廣的官員均無對策 [2] 
至此,明朝兵部尚書王竑上奏:“藤峽盜亂之事已經很久了,原因就是守臣以招撫為功。就如同跟對驕傲的孩子一樣,越體恤反而啼聲更大,如果不進行流血鞭撻,啼聲是不會停止的。浙江左參政韓雍有文武才,派遣輔助討伐,可以解除南方的顧慮憂患。而諸位將領中只有都督趙輔有勇略可勝任。“
於是明憲宗批准此事,並命令韓雍節制全部在外部隊前進征討 [3-4]  [24] 

藤峽盜亂過程

藤峽盜亂第一次

明憲宗 明憲宗
1465年(成化元年)正月,明憲宗命都督同知趙輔為徵蠻將軍,都督僉事和勇遊擊將軍,擢浙江左參政韓雍右僉都御史贊理軍務,率兵征討。太監盧康、陳宣為監軍,户部尚書薛遠監督軍餉,御史劉慶、汪霖負責軍紀敍功 [5] 
同年六月,韓雍抵達南京,與諸將商議進兵方略,將領均稱應當分兵進攻廣東,然後再大軍進入廣西。韓雍則認為應當聚合部隊直攻大藤峽,在擊潰其心腹後再分兵追討餘眾。隨後大軍以三萬部隊兼程而進 [6]  。七月,大軍抵達全州,韓雍並斬軍中失律指揮李英等四人,使得軍紀儼然 [7] 
九月,大軍抵達桂林,韓雍與眾將領商議派遣永順保靖及西江土兵十六萬人,進攻藤峽兩翼的修仁、荔浦,並生擒一千二百餘人,斬首七千三百餘級 [8] 
十一月,大軍抵達潯州,當代父老鄉親進言建議屯兵圍困;而韓雍則堅持主張趁勝追擊,並分兵:以總兵歐信、參將孫騏、高瑞等帥六萬八千人為右軍,自象州武宣分五道入攻其北;以都指揮白全、楊嶼、張剛、王屺等帥九萬二千人為左軍,由桂林、平南分八道入攻其南;以參將孫震、指揮陳文章等守左江及龍山、五屯,防其逃跑;韓雍則與趙輔、和勇營高振嶺以督諸軍 [9] 
同年底,韓雍督諸將從四面並進,雙方在山林中發生激烈交戰;韓雍並用火攻,隨後攻入山寨,並生擒侯大狗等七百八十餘人,斬首三千二百餘級,數月後歸還。大藤峽原因山峽中有大滕,叛軍可以藉助大藤在兩岸懸崖峭壁通過。韓雍遂命斬斷大藤,並改名為“斷藤峽”。此後再派兵追捕餘黨,先後平定 [10] 
當時,大軍由修仁、荔浦抵達大藤峽,其中有儒生里老數十百人,持香而跪稱:“我們都被賊軍而困久矣,不敢去進攻。現 在幸虧遇到天兵,我們這些良民願意為先三軍鋒。”韓雍大怒,顧左右叱道:“這些都是賊的耳目,都捆綁了殺掉。”左右的人最初還懷疑韓雍為何殺良民,繼而捆綁後從身上搜出利器,原來才知道這是離間。於是悉數梟首分屍並把腸胃刨出,掛在箐棘中,叛軍看到後大驚沮喪 [11] 
韓雍領軍威嚴,軍門設銅鼓數千,儀節詳密。當地三司官員拜見時,均懾悚長跪奏報。一日,大軍在進攻顧峒時不克,韓雍求策,新會縣縣丞陶魯陶成之子),遂進言之只率領三百精兵就好。並選拔其中能舉一百鈞、箭射兩百步的壯士,得二百五十名,數日後招足。由陶魯率領訓練,並殺牛犒勞、同甘共苦,人稱陶家軍。其所參加戰役,無不率先登入,其所參加的戰役無不所向匹敵 [12] 
平定之後,韓雍上奏建議設置郡縣並派遣各處巡檢、千户所,均得到批准採納。於是改斷藤峽設武靖州,命岑鐸為知州,屬潯州府。此後大軍班師論功,升任韓雍左副都御史,賜文采幣六,官一子錦衣鎮撫。封趙輔為武靖伯,子孫世襲 [13] 

藤峽盜亂第二次

明朝嘉靖皇帝 明朝嘉靖皇帝
自成化年間,韓雍平定藤峽叛亂,百姓安居樂業二十餘年。正德五年後,當初的叛軍逐漸氣焰囂張,峽南之地更尤其強烈。總制都御史陳金,稱這些蠻叛不過是為了點魚鹽的利益,於是與其約定,商船入峽者,計船大小給予魚鹽。最初此法可以通行,於是陳金改峽名永通。不久,諸蠻緣此益無所忌憚,於是開始大肆掠奪,稍微不滿意的即殺害,遂為大寇。至此,王守仁抵達兩廣,定軍田州,盧蘇、王受歸降,但是兩江父老遮道言斷藤峽及八寨賊倡亂狀。嘉靖六年五月,世宗起用新建伯王守仁以兵部尚書總制兩廣、江西、湖廣軍務,負責平定叛亂 [14] 
嘉靖七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廣兵抵達南寧,而盧蘇、王受剛歸降,願意立功自贖。王守仁於是派遣大臣商議,並命湖廣僉事汪溱、廣西副使翁素、僉事吳天挺及參將張經、都指揮謝佩監湖廣土兵,襲剿斷藤峽叛軍。此後仍然總督分永順兵進剿牛腸等寨,保靖兵進剿六寺等寨,約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達地點 [15] 
當時,叛軍聽聞明軍檄湖廣土兵抵達,均逃匿深險之中;又聽聞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進駐南寧,故以為王守仁以散遣諸兵佈陣,於是防備弛緩。至此,湖廣兵皆偃旗卧鼓馳馬抵達,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面夾擊。叛軍大敗,於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據險結寨。官軍攀木緣崖仰攻,並隨後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隨後王守仁密檄諸將移兵剿仙台等賊,分永順兵、保靖兵各自進剿,約定在五月十三日抵達巢穴。叛軍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圍困的大軍進攻而大敗,後潰軍均為為防截參將沈希儀等所擒。至此,斷藤叛軍幾乎全盡 [16] 
此役前後擒斬三千餘人,兩江徹底安定。王守仁班師,上疏舉薦林富為都御史,巡撫其地,諸位將領各自均論功褒賞 [17] 

藤峽盜亂第三次

王守仁在討平叛亂後,死於回鄉的路上。而武靖州知州岑邦佐不能鎮守馴輯民眾,並私自接受賄賂,給予叛軍庇護,至此滕峽以北叛軍勢力恢復並漸肆猖獗。其中頭目侯勝海在弩灘作亂,被指揮潘翰臣誘殺。侯勝海之弟侯公丁在城下殺人,僉事鄔閲、參議孫繼武請都御史潘旦征討,參將沈希儀阻擋稱叛軍不易佔領,應該等春江水漲後以數千人從武宣順流進攻,方能逮捕。而潘旦不聽,於是派兵進攻,但是叛軍逃去 [18] 
潘旦以為叛軍已經離開,於是請設置城堡防守。沈希儀再次勸阻稱叛軍勢力未被大創,兵威不振,立堡難守。潘旦不聽,於是設置三百人鎮守。隨後叛軍聯合岑邦佐,侯公丁率領兩千人夜襲城堡,殺死兩百士兵。巡按御史諸演隨後上奏,潘旦被撤銷,改由兵部侍郎蔡經代任 [19] 
嘉靖十七年正月,蔡經集合部隊商議發兵並問對策,副總兵張經稱不足萬人即可平定。沈希儀則稱必須有八萬人以上。副使翁萬達則建議聽從沈希儀。當時朝廷正欲征討安南,此事遂定 [20] 
隨後副使翁萬達力請征討侯公丁,並得到,御史鄒堯臣贊同。蔡經於是會同安遠柳珣決計發兵,並將部隊事情歸屬翁萬達指揮。翁萬達正好得到百户許雄素通賊之事,於是命其戴罪立功。此外翁萬達表面上庇護侯公丁,並逮捕緝拿起訴侯公丁的數人,斥責其引發嫌隙,故意麻醉侯公丁。此後命參議田汝成設計誘侯公丁入城,隨後誘捕捕殺死。
此後,田汝成上奏請求乘勝追繳,恰逢沈希儀生病,於是分兩路進攻,副使蕭畹紀功,參政林士元及汝成督餉。張經商議欲以少兵進剿,略示威,不深入進攻,又欲舍紫荊諸處賊藪勿擊。翁萬達反對,並得到田汝成附議,於是張經改變策略。嘉靖十八年二月,兩路部隊一同進發 [21] 
左軍共三萬五千人,分六道進。副總兵張經率領,副使翁萬達監軍,南寧指揮王良輔、朱升、凌浦、柳浦、周新、孫文繡聽從節制。王良輔由牛渚灣越武靖攻紫荊、姜老鼠諸巢 、朱升由三等村渡蓼水攻石門、黃泥嶺諸巢 、柳浦由白沙灣攻道袍梅嶺諸巢 、凌浦由白沙灣攻大昂、小梅嶺諸巢 、周維新由白沙灣攻藤衝、綠水衝諸巢 、孫文繡由藤峽夾攻大坑巢。
右軍共共一萬六千餘人,分四道進。都指揮高乾率領,副使梁廷振監軍,賓州指揮馬文傑、王俊、戚振吳國章歸屬。 馬文傑由武宣攻碧灘、綠水諸巢; 王俊等由武宣入山攻羅淥、上峒; 戚振攻中峒; 吳國章攻下峒; 隨後部隊大進,叛軍勢力日益窘迫,並平定時平南縣有小田、羅應、古陶、古思諸瑤族叛軍 [22]  。此外江南胡姓諸瑤歸順者亦千餘人,藤峽盡平。同年三月班師。翁萬達田汝成等進言增加管轄並設置部隊管理,大多建議得到蔡經的批准並上疏請求採納。此後各位將領守臣皆升賞有別 [23] 

藤峽盜亂評價

大藤峽起義是發生在廣西的一次以瑤族為主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規模較大,鬥爭範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
參考資料
  • 1.    陳民,《瑤家金銀花茶》,《食品與健康》, 1999(9):28-28。
  • 2.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
  • 3.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至是,兵部尚書王竑言:“峽賊為亂久矣,其始皆由守臣以招撫為功。譬之驕子,愈恤愈啼,非流血撻之,啼不止。浙江左參政韓雍有文武才,以討賊屬之,可抒南顧憂。而諸將中惟都督趙輔勇略可任。”故有是命。閫外之事,一以屬雍。制曰:“將士有功者得自署,三司而下不用命者,以軍法論,朕不中制也。””
  • 4.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78):“成化元年正月大發兵,拜都督趙輔為總兵官,以太監盧永、陳瑄監其軍。兵部尚書王竑曰:“韓雍才氣無雙,平賊非雍莫可。”乃改雍左僉都御史,贊理軍務。雍馳至南京,集諸將議方略。”
  • 5.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憲宗成化元年春正月,兩廣蠻寇亂,以都督同知趙輔為徵蠻將軍,都督僉事和勇為遊擊將軍,擢浙江左參政韓雍右僉都御史,贊理軍務,率兵討之。太監盧康、陳宣為監軍,户部尚書薛遠督餉,御史劉慶、汪霖紀功。”
  • 6.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夏六月,韓雍至南京,會諸將議進兵方略,皆曰:“廣東殘破,盜所在屯聚,宜分兵撲滅之,令一軍由庾嶺入廣東,而大軍出湖廣入廣西。賊在廣東者驅之,在廣西者困之,如是乃可滅。”雍曰:“不然。賊已流劫蔓出,而所至與戰,是煽禍也。大藤峽賊之巢穴,今以全師搗之。既至彼地,南可以援高、廉、雷,東可以應南、韶,西可以取柳、慶,北可以繼陽峒諸路,勢如常山之蛇,動無不應,舉無不克。心腹既潰,諸處之賊,假息遊魂耳,何煩於逐乎。舍此不圖,而分兵四出,則賊愈奔突污漫,郡縣愈殘毀。所謂救火而噓之也,未見其濟。”諸將曰:“誠如公言。”乃以官軍三萬人兼程而進。
  • 7.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秋七月,韓雍大軍至全州,會陽峒、西延苗賊為梗,出偏師擊滅之,斬失律指揮李英等四人,軍中股慄。
  • 8.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九月,大軍至桂林,雍按圖籍與諸將議曰:“修仁、荔浦,藤峽之羽翼也,不剪除此,藤峽勢不孤。”乃以永順、保靖及西江土兵十六萬人,分五路進。先破修仁,窮追至力山,大敗之,生擒一千二百餘人,斬首七千三百餘級。
  • 9.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冬十一月,大軍至潯州,雍延父老問計,皆曰:“大藤天險,重巖密箐,三時瘴癘。某等生長其地,不能得其要領。且賊聞大兵至,為備益堅。莫若屯兵圍之,且戰且守,可不戰自斃。”雍曰:“不然。峽山遼遠,紛披錯雜六百餘,瑞安可圍也!且屯兵日久,將士懈弛,睥睨衝突,豈能悉防。兵法曰:‘寧我薄人。’又曰:‘先人有奪人之心。’今我軍新破府江,勇氣百倍,賊聞震恐喪魄矣,因而棄之,可立破也。”乃以總兵歐信、參將孫騏、高瑞等帥六萬八千人為右軍,自象州、武宣分五道入攻其北;以都指揮白全、楊嶼、張剛、王屺等帥九萬二千人為左軍,由桂林、平南分八道入攻其南;以參將孫震、指揮陳文章等守左江及龍山、五屯,防其奔軼;雍與趙輔、和勇營高振嶺以督諸軍。雍復令歐信曰:“山北既破,便可提兵深入,夾攻桂州、橫石諸崖。”令夏正曰:“林峒,沙田、府江間道也,宜越古眉、雙髻諸山,伏兵林峒,扼其東奔。”諸將聽命。” 8
  • 10.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十二月朔,韓雍督諸將四面並進攻之,別遣兵斷諸山口。賊聞兵來,置婦女積聚於桂州橫石、寺塘諸崖,乃悉力出捍。峽南排柵堅密,滾木、礧石、鏢槍、毒矢下如注。官軍登山仰攻,雍督戰益急,敵小息。雍覘其怠,急擊之,將士用團牌、扒山虎、壓二笆等器,魚貫以進,皆殊死戰,呼聲撼山峽若崩,賊氣奪。雍命縱火焚烈,煙焰蔽天,日晝晦,賊大潰散。盡破山南、石門、大信、道袍、屋廈、諸舍、老鼠、塞嶺、竹踏、梁腦、紫荊、林峒、沙田、古營、牛腸、大岵、大塞等塞,賊屋廬藏積皆赭。日暮,雍命就營賊巢中,眾慄慄視。雍恬然整暇,鹹恃以安。賊既潰入橫石諸崖,雍飭兵窮追,伐山通道,行數日至其地。賊上九層樓等山,絕崖懸壁,勢控霄漢,林箐叢惡,非人所處。樹柵據之,用千斤礧石大木轉而下,聲若雷,巖谷皆應,弩矢雨注。雍誘使大發,而令人間道潛陟其巔,覘賊發竭,舉炮為應。自卯至未,賊發竭,炮舉,大駭。雍督將士緣木扳夢而升,猿引蟻附,漫山奮擊,連數日夜,鏖戰數百合,發火箭焚其柵。而夏正等亦自林峒來援,與大兵合。賊大驚潰。生擒侯大狗等七百八十餘人,斬首三千二百餘級,磨崖石紀歲月而還。土人謂自國初但禁御無出掠,未有窮入巢穴破之者。峽中有大藤如鬥,延亙兩崖,諸蠻蟻度,故曰大藤峽。乃斬峽藤斷之,易名斷藤峽。分兵捕雷、廉、高、肇諸寇,先後平之。”
  • 11.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先是,大軍由修仁、荔浦抵大藤峽,道有儒生里老數十百人,跪持香,曰:“我輩苦賊久矣,莫敢自拔。今幸遇天兵,得自為良民,願先三軍鋒。”雍大怒,顧左右叱曰:“此皆賊耳,縛斬之!”左右初疑雍何乃殺良民,既縛而袂中利刀出,乃知間也。悉斷頸、散手足、刳腸胃,分掛箐棘中,累累相屬。賊大驚沮,曰:“韓公天威也。””
  • 12.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有新會丞陶魯隸麾下,雍威嚴擬王公,軍門設銅鼓數千,儀節詳密。三司長吏見,長跪白事,懾悚如小吏。一日,顧峒賊最強險難下者,方設策。魯時直膳侍左右,謾謂曰:“丞揣我何意?”魯曰:“得非某賊耶?”雍曰:“然。丞得往否?”曰:“匪直能,且易易耳!”雍怒曰:“賊鋭甚,又扼阻自衞,非大兵不可入。部下文武數百千人,熟視無可當吾寄者。吾方欲身往,若安得易?且使若食粟能之耳!蕞爾邑不能理,乃言擊賊。若妄當笞!”魯不拜,抗言曰:“謂魯解食粟,不解擊賊者,明公未悉魯也。蔣琬、龐統廢邑事矣,後乃為蜀名臣。公幸毋棄魯,使得畢技,當悉縛諸醜以獻。”雍異之,改容曰:“若所將幾何而辦?”曰:“三百人。”曰:“何少?”曰:“魯猶以為多也。兵貴精,請擇。”雍曰:“任若自為之。”魯乃標式,約曰:“有能力舉百鈞,矢射二百步者來。”三軍之士十五萬人,其比於式者得二百五十人。曰:“未也。”請復下令募,募數日,足。魯乃為別將,自操練陣法,椎牛酒犒,甘苦共之,士爭願為死。率以先登,大破賊,斬首無算。賊聞陶家軍駭慄遁避,叩首乞為良民,得毋死幸甚。魯,成子也。雍又奏調達官軍千餘,專命偏將領之。瑤、僮出入山林,利用標槍牌刀諸短兵,不能當騎射,故達軍所向輒克,賊畏之。”
  • 13.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既平,雍乃上言:“諸瑤之性,憚見官吏,攝以流官,終難靖亂。有上隆州土知州岑鐸以罪在禁,而事屬曖昧。蠻戎之旅,不必責以彝倫。請復其職,俾領藤峽,開設州縣,仍隸潯州。又以各處巡檢,俱系流官,不諳民情,不辨地理,往來遷轉,難以責成。而部下有功土人李升等,效有勤勞,請量授土巡檢官秩。彼皆感恩圖報,必能保障一方。又請移周衝巡檢司于勒馬,移靖寧巡檢司於獻俘,移思隆巡檢於碧灘,東鄉、龍山各宜添設。”又謂:“別類僮人,國初曾充戎伍。近用兵時,遣千户李慶招之,多肯效順。請即本地開設千户所,因其故俗,即以李慶為之渠帥統之,亦可羈縻獷悍,藉以保障地方。”奏上,上皆納之。即斷藤峽設武靖州,以岑鐸為知州,屬潯州府。班師論功,擢雍左副都御史,賜文采幣六,官一子錦衣鎮撫。封趙輔武靖伯,子孫世襲。初出軍時,趙輔知雍才,軍事一聽雍,而輔但用命戰,故所向有功。
  • 14.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世宗嘉靖六年夏五月,起新建伯王守仁以兵部尚書總制兩廣、江西、湖廣軍務。先是,成化中,韓雍平斷藤峽,民獲寧居者二十餘年。正德五年後,遺孽漸熾,峽南賊尤甚,橫江御人。總制都御史陳金,謂諸蠻不過利魚鹽耳,乃與約:商船入峽者,計船大小給魚鹽與之。諸蠻就水濱受去,如榷税然,不得為梗。蠻初獲利聽約,道頗通。金亦謂此法可久,易峽名永通。亡何,諸蠻緣此益無忌,大肆掠奪,稍不愜即殺之,因循猖獗,遂負固大為寇。至是,守仁至兩廣,定田州,盧蘇、王受降,而兩江父老遮道言斷藤峽及八寨賊倡亂狀。守仁上疏請討,從之。”
  • 15.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七年春二月,王守仁以湖廣兵至南寧,而盧蘇、王受初降,亦願立功自贖。守仁乃集諸守臣將帥議,命湖廣僉事汪溱、廣西副使翁素、僉事吳天挺及參將張經、都指揮謝佩監湖廣土兵,襲剿斷藤峽賊。仍督分永順兵進剿牛腸等寨,保靖兵進剿六寺等寨,期以四月初二各至信地。”
  • 16.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先是,峽賊聞軍門檄湖廣土兵至,皆逃匿深險。後聞以蘇、受降罷兵,又守仁駐南寧,故為散遣諸兵狀,寇弛不為備。至是,湖廣兵皆偃旗卧鼓馳至,與官軍突進,四面夾攻之。賊敗,退保仙女大山,據險結砦。官軍攀木緣崖仰攻之。初四日破賊寨,初五日復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巢,賊敗奔斷藤峽。官軍追擊破之,賊奔渡橫石江,覆溺死者六百餘人。官軍自後急擊,俘獲甚眾,賊潰散。初十日遍搜山峒無遺,還兵至潯州。守仁密檄諸將移兵剿仙台等賊,二十一日,仍前分佈各哨,永順兵由盤石、大黃石登岸,進剿仙台、花相等處;保靖兵由烏江口、丹竹埠登岸,進剿白竹、古陶、羅鳳等處,期五月十三日抵巢。各賊聞牛腸等寨破滅,則大懼。方據險設伏待之,官軍驟進,奮勇夾擊。賊不支,奔入永安力山。乃分兵圍之,賊復大潰,奔諸路者多為防截參將沈希儀等所擒。於是斷藤之賊略盡。”
  • 17.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先是,守仁因八寨賊去斷藤稍遠,四月初五日,別遣布政使林富、副總兵張佑監督土目盧蘇、王受五千餘眾,進剿入寨瑤賊,各兵乘夜銜枚襲之。二十三日,昧爽抵賊巢,遂破石門天險,賊始驚覺,且戰且走。日午,賊結聚二千餘人來拒,官軍奮擊之。賊既失險氣奪,不能支,遂大潰,奔入重險。官軍夜募死士俺其不備,二十四日,襲古蓬寨,破之。連克周安、古缽、都者峒諸寨,於是八寨之賊亦盡。前後擒斬三千餘人,兩江底定。守仁乃班師,疏薦林富為都御史,巡撫其地,論功褒賞有差。”
  • 18.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十五年夏六月,斷藤峽盜攻殺戍卒。先是,王守仁既歸,卒於道。而武靖州知州岑邦佐不能鎮輯,且墨賊賄,多曲庇之,故峽以北賊復漸肆猖獗。其目侯勝海者,居弩灘為亂。指揮潘翰臣聽土目黃貴、韋香言,誘勝海殺之,實貴、香利勝海田廬也。勝海弟公丁集眾噪城下殺人,僉事鄔閲、參議孫繼武言于都御史潘旦請討之,參將沈希儀沮之,曰:“滑賊未易取,須春江漲,以數千人從武宣順流下撲之,乃可。”不聽。閲、繼武還潯州,以千人往擊。賊先遁去,斬一病夫而還。遂言:“賊已斂跡,請立堡戍。”旦從之。希儀復言:“賊未大創,兵威不振,立堡難守。”旦不聽。六月,堡成,閲令黃貴、韋香以三百人戍之,許擇取勝海田廬不禁。諸瑤大憤恚,邦佐又陰黨之,公丁遂集眾二千人夜寇堡,殺戍卒二百餘人,貴、香走免。巡按御史諸演疏其事,閲與繼武以啓釁罷去。亡何,旦亦去,侍郎蔡經代之。”
  • 19.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十七年春正月,蔡經集諸司議發兵,曰:“諸君度滅賊,須兵幾何?”副總兵張經曰:“不過萬人。”蔡經曰:“太少。”沈希儀曰:“非八萬人不可。”蔡經曰:“太多。”副使翁萬達曰:“二君言各有據。襲而取之曰剿,聲罪討之曰徵。由張君言,剿也;由沈君言,徵也。然賊為備久矣,剿之無功,從沈君言便。”會朝議欲徵安南,事遂已。公丁等益橫,時出殺掠,潯人苦之。”
  • 20.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冬,侯公丁伏誅。先是,副使翁萬達力請討公丁,御史鄒堯臣亦贊之。蔡經乃會安遠侯柳珣決計發兵,以兵事屬萬達。萬達廉得百户許雄素通賊狀,劫之,曰:“能擒公丁貸汝死。不,即論如法。”雄懼,請效力自贖。萬達陽庇公丁,謂仇家誣之耳。乃捕系訐訟公丁者數人,責其啓釁。公丁果遣人自列,萬達陽許之。又令雄假稱貸為賄,公丁喜,益信雄。會萬達巡他郡,以事屬參議田汝成。汝成召雄申飭之,雄乃貽公丁曰:“潯人久以爾為口實,幸上之人不信。今分守公新到,何不自訴寇堡事由他瑤,庶相信也。”公丁然之,隨雄來見汝成,複列冤狀,汝成曰:“聞仇家誣汝,已逮治之矣。”慰遣之。乃密授意城中居民被賊害者,家出毆公丁,一市皆譁,遂逮入繫獄。遣雄諭其黨曰:“寇堡事公丁委罪諸瑤,須鞫實坐之。若等誠謂公丁冤,須罪人得,釋之。萬一事自公丁,當共棄之,勿以一公丁自取滅亡也。”諸瑤競言:“事果由公丁,聽論之,不敢黨。”乃檻致公丁軍門,磔誅之。”
  • 21.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十八年春三月,兵部侍郎蔡經平斷藤峽諸盜。先是,田汝成既誅公丁,乃言之督府,謂“首惡既擒,賊方震駭,宜乘此時進兵討賊”。經許之。會沈希儀病,乃以副總兵張經將左軍,副使翁萬達監之,南寧指揮王良輔、朱升、凌浦、柳浦、周新、孫文繡屬焉。以都指揮高幹將右軍,副使梁廷振監之,賓州指揮馬文傑、王俊、戚振、吳國章屬焉。副使蕭畹紀功,參政林士元及汝成督餉,張經議欲以少兵剿之,略示威,勿深入,又欲舍紫荊諸處賊藪勿擊。萬達持不可,謂:“少出兵墮損軍威。諸瑤恣肆久,不大創之,不足懾其心。”汝成亦如萬達議。萬達又言之督府,曰:“峽南亦劇賊,但今兵力不能並及,姑緩之以俟後。”經然之。”
  • 22.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乃以二月兩軍齊發,左軍則王良輔由牛渚灣越武靖攻紫荊、姜老鼠諸巢,朱升由三等村渡蓼水攻石門、黃泥嶺諸巢,柳浦由白沙灣攻道袍、梅嶺諸巢,凌浦由白沙灣攻大昂、小梅嶺諸巢,周維新由白沙灣攻藤衝、綠水衝諸巢,孫文繡由藤峽夾攻大坑巢,共三萬五千人,分六道進。右軍則馬文傑由武宣攻碧灘、綠水諸巢,王俊等由武宣入山攻羅淥、上峒,戚振攻中峒,吳國章攻下峒,共一萬六千餘人,分四道進。南北夾攻之,賊大窘,擁眾奔林峒而東。王良輔邀擊之,中斷,復西奔。諸軍合擊,斬首千餘。賊謂往年據險結巢,故被官兵擊破皆殲焉。至是,不復立砦,惟漫走山谷間,令官兵疲於追逐。且曠日久,多費糧餉,必速退。其東奔者入羅連山,萬達移兵攻之。檄右軍抵長洲,沿江繞出賊背。賊於諸險隘伏械器防禦甚多,官兵皆以計發之,追斬百餘級,賊益窘。會右軍迷失道,愆期三日。又土兵盧蘇受賊賂,欽兵縱之,漫匿諸山谷。人言羅連山官兵古所未至者,賊遁深入,不復窮追雲。時平南縣有小田、羅應、古陶、古思諸瑤,亦據險勿靖,萬達等移兵剿之。”
  • 23.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三月班師,招賊餘黨二百餘人,降之。江南胡姓諸瑤歸順者亦千餘人,藤峽盡平。萬達、汝成獻議於督府凡七事,曰:編保甲以置新民,立營堡以通江道,設備禦以控上游,清狼田以正疆界,改州治以建屯所,處款兵以慎邊防,榷商税以資公費。蔡經多采納,疏請行之。捷聞,諸將帥守臣皆升賞有差。”
  • 24.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九  .中華寶典[引用日期2022-08-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