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藤峽起義

鎖定
明代大藤峽起義(Dateng Gorge Uprising),以瑤民為主,以廣西大藤峽地區為中心,從洪武年間開始到天啓年間為止,前後歷時250餘年,此起彼伏,前仆後繼。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0餘次。大藤峽起義是廣西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以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起義,也是明朝中後期全國較大的農民起義之一。
中文名
大藤峽起義
外文名
Dateng Gorge Uprising
位    置
廣西大藤峽地區為中心
開始時間
洪武年間
結束時間
天啓年間
起義者
以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起義

大藤峽起義基本情況

明正統至嘉靖(1442——1539)年間廣西中部大藤峽瑤民起義。從洪武八年(1375)起,大藤峽瑤族不斷掀起反抗明王朝壓迫的鬥爭。正統七年(1442)瑤族藍受貳領導瑤民起義,打擊貪官污吏,嚴懲豪強地主。不久被害。侯大苟繼起領導鬥爭。先後攻破州縣,影響擴及兩廣的高、廉、雷、肇、韶、梧等六府地區,隊伍發展到萬餘人。成化元年(1465),明朝遣兵十六萬圍攻大藤峽,侯大苟在戰鬥中犧牲。餘部在侯鄭昂帶領下攻入潯州(今桂平)府城,並一度攻佔容、藤兩縣,鬥爭持續數十年。正德五年(1510)後,義軍又形活躍,沿江數百里,出沒不定。明廷為徹底鎮壓大藤峽瑤民起義,於十八年出兵五萬餘合圍大藤峽,大肆屠殺。瑤民退避山谷,起義失敗。後明朝在此編保甲,立營堡,改州治等,強化其統治。 [1] 
大藤峽起義,廣西大藤峽地區瑤族、僮族人民反對明朝統治的起義。大藤峽又名斷藤峽、永通峽。位於黔江中下游的武宣桂平間,約長百餘里,兩岸崇山峻嶺,江水迅疾。在桂平縣碧灘弩灘間,有藤粗如鬥,連接兩岸,居人賴以渡江,故稱此峽江為大藤峽。以其為中心,包括廣西東南部的潯州府、梧州府與平樂府西部及柳州府南部的方圓約六百餘里地方,稱為大藤峽地區,這裏聚居着瑤、僮等少數民族和部分漢人,尤以瑤族為多。明朝政府較早地在這一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用武裝奪取瑤、僮族居民土地,又利用食鹽壟斷和專賣,對當地居民進行苛重剝削。甚至以封鎖食鹽進入廣西,作為迫使瑤、僮族人民就範的手段,因此激起大藤峽地區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

大藤峽起義重要起義

大藤峽地區的各族人民起義自洪武時起不斷髮生。較重要的有:
洪武十九年(1386)至二十八年,爆發的潯卅11大亨、老鼠、羅祿山瑤民起義;
永樂三年(1405),潯、桂、柳三府瑤民起義和十三年胡通四、韋保遵領導的僮民起義;
宣德四年(1429)至七年,罩公領導的起義;
景泰二年(1451),侯遙二領導的瑤民起義;正統至成化問藍受式、侯大苟領導瑤、僮人民起義等。侯大苟起義規模甚大,勢力擴展到廣東等省。
成化元年(1465),右僉都御史韓雍都督同知趙輔等率軍16萬前往鎮壓,起義軍近7000人被殺,侯大苟被俘犧牲。韓雍命人砍斷大藤,改大藤峽為斷藤峽,在其地置武靖州,加強控制。
次年,侯大苟餘部侯鄭昂和胡公返又舉義旗,堅持至成化八年。
此後,大藤峽地區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轉入低潮。正德年間,大藤峽地區又爆發起義。
正德十一年(1516),總督陳金率軍鎮壓起義後,又行安撫之策,命漢人與當地少數民族互市、允許少數民族武裝對過峽商船收税,使商舶稍通。陳金又請敕命,改斷藤峽為永通峽。嘉靖時,由於官府壓迫轉劇,大藤峽人民反抗鬥爭再度掀起高潮。東連柳州,北連慶遠(今廣西宜山)、忻城,西連東蘭,南接上林的廣大地區皆爆發起義,與大藤峽地區的起義羣眾互相配合,嚴重地威脅着明政府在廣西的統治。
嘉靖六年(1527),明廷命王守仁兵部尚書總制兩廣、江西、湖廣軍務。七年王守仁督師鎮壓胡緣二、黃公豹起義,被殺的民眾達15000餘人。
十五年(1536),侯勝海、侯公丁兄弟又相繼率瑤民起義,直到十八年被鎮壓。
天啓六年(1626),胡扶紀再次率眾反抗,次年遭鎮壓。至此,前仆後繼、歷時250餘年的大藤峽地區各族人民起義才告失敗。 [2] 
參考資料
  • 1.    大藤峽瑤民起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引用日期2014-01-08]
  •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4.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