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升

(明代開國謀臣)

鎖定
朱升(1299年—1370年),字允升, [30]  學者稱楓林先生, [31]  徽州休寧(今安徽省休寧縣)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文學家、刻書家、 [30]  政治家、道學家, [32]  明代開國謀臣。 [30] 
朱升自幼聰敏過人,學習刻苦,先後師從陳櫟黃澤等當時名儒。1344年,登江浙行省鄉貢進士第二名,因家中喪親守孝而未出仕 [9]  。1348年,授池州路儒學學正的職位,1350年赴任。 [1]  [14]  治平二年(1352年)隱居講學。龍鳳三年(1357年),韓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朱元璋鄧愈率大軍下徽州,59歲的朱升通過鎮守休寧的張思結識了鄧愈,經其推薦,受朱元璋召見,遂赴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首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略。 [16]  吳元年(1367年),翰林院成立,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上《賀平浙江賦》,援據儒家的“攘夷”理論,為朱元璋對兩浙的軍事行動進行辯護,稱其為“驅胡虜而復聖域,變左衽而為衣冠,再造之功於是為大,自開闢以來,帝王之興未有盛焉者也!” [10]  [12]  洪武二年(1369年),升任翰林學士,不久後辭官退隱 [6]  [8]  ,與劉夏交流《易經》。 [19]  洪武三年(1370年)十二月病逝於家,享年72歲。 [33] 
朱升對儒家經典及《道德經》和《孫子》做了大量註解。其著作大多已不復存在,但《書經旁註》和《周易旁註會通》的副本卻流傳了下來。朱升還仿照朱熹作品的格式,編了一本學生指導手冊,名為《小四書》,收錄了宋、元作者所著的四部學習指南。朱升的文集有《朱楓林集》。 [34] 
全    名
朱升
允升
楓林先生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徽州休寧(今安徽省休寧縣)
出生日期
1299年
逝世日期
1370年
主要成就
為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
主要作品
朱楓林集
最高官職
翰林學士
散    階
中順大夫

朱升生平經歷

朱升書香門第

1299年,朱升生於安徽省休寧縣迥溪鄉台子上村一户半教半農的人家。因朱升出生在晨曦之初,太陽東昇之際,其父取之昌盛、吉祥之意,為其命名為朱升。

朱升拜師求學

朱升八歲時,拜在迥溪開館講學的江敏求老先生門下,在江敏求學館裏求讀四年,十二歲後,又拜在休寧海陽開館講學的金齋諭老先生門下,在金齋諭學館裏求讀了四年,後因金齋諭老先生老邁年高才離開。
朱升自1315年至1332年間,在休寧璫溪學於陳櫟,所學內容主要為科舉考試之業。朱升求學期間“剖擊問難,多所發明,櫟深器之”。 [15]  朱升早年學習“經術舉子業”的成績優異。陳櫟曾將朱升等人的經疑考卷送給明經書院山長胡炳文,參選明經書院舉行的科舉模擬試。胡炳文評價:“詳觀陳子文及朱兄經疑,雖置魁亦可也。前在郡庠得觀朱兄之文,懼其失之太多,今能簡淨如此,可喜可喜。” [15]  1343年,聽聞資中有位大儒叫黃澤,在江西九江講學,他就同趙汸一道前往聽講訪學。 [1]  [14] 

朱升隱居講學

1344年春,歸講學於郡城紫陽祠。秋,登江浙行省鄉貢進士第二名,因家中喪親守孝而未出仕 [1]  [9]  [14] 
1348年,授池州路儒學學正的職位。 [1]  [14] 
1350年,五十二歲赴任,池州路儒學的學田每年收入都比其他的儒學要多,但官吏卻中飽私囊,侵吞田產的收入,以至儒學的學生每日只能吃上一頓飯,正常的教學無法進行,學校處於渙散解體的狀態。朱升到職後,立馬校核田產,嚴禁出入,整頓後勤,辦好學生伙食,原先的弊政一掃而空。他本人早晨即起赴課堂講學,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由於他的影響,大江南北的學者,一時雲集池州儒學。 [1]  [14] 
治平二年(1352年),朱升任職期滿回到南方老家。但蘄州黃州之間的徐宋徐壽輝義兵卻已到了徽州。從此以後,各方勢力在此地互爭地盤,戰火連綿。朱升逃居於深山之中,隱居於石門,學者稱楓林先生。雖是為避兵而不斷遷徙,但他總是關門閉户,不停著述,靜觀時局的變化。 [1]  [14] 

朱升助明開國

龍鳳三年(1357年)七月,韓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朱元璋行樞密院判官鄧愈率大軍下徽州,鄧愈的部屬張思鎮守朱升的家鄉休寧 [16]  已是59歲的朱升通過張思認識了鄧愈,鄧愈推薦,朱元璋召見,遂赴應天府(今南京),首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策。 [1]  [11]  [13] 
龍鳳四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聽説朱升在家鄉建一新樓,親筆題“梅花初月”四字樓額以賀。 [1] 
吳元年(1367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元璋母親的忌日,詣廟祭,畢,退御便殿,謂侍臣朱升曰:“昔吾母終時,吾年甫十七,侍母病,晝夜不離側,吾次兄經營家事,母遣吾,呼與偕來,囑曰:我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業。言訖而終,今大業垂成,母不及見,語猶在耳,痛不能堪也!”因悲咽泣下,羣臣莫不感惻。 [2] 
五月二十四日,初置翰林院,學士正三品,侍講學士正四品,直學士正五品,修撰典簿正七品,編修正八品,召知饒州府陶安為學士。 [17]  授朱升侍講學士中順大夫。制曰:“朕聞洙泗集羣賢之大成,新安為文公之闕里,先後相望,斯文盛昌。況新安之有人,與前賢而同氏,允為博古通今之士,耆年碩望之英,是宜備顧問於內庭,參密命於翰苑。惟茲華要,用寵師儒,朱升趨鏘禮法之場,超擢傳注之表,羣經獨得其趣,諸子莫遁其情,網羅百家,馳騁千古。自其潛心積慮,至於皓首蒼顏,用功勤矣。朕開基以來,歲每徵聘,戔戔束帛,為矜式於國中;青青子衿,來英才於館下。議禮作樂,郊廟所資;修己及人,國家所尚。擢登玉署,侍講彤闈,鳳池兼掌乎絲綸,麟史仍參於筆削。天地交泰,有資贊翊之功;雲漢昭回,共致文明之治。可授翰林侍講學士、中順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 [18] 
秋,上《賀平浙江賦》,援據儒家的“攘夷”理論,為朱元璋對兩浙的軍事行動進行辯護。蒙元佔領中國末期,羣雄當中,張士誠接受蒙元封爵,名義上歸順蒙元,方國珍則在朱元璋和蒙元之間首鼠兩端、依違不定,故朱元璋是“驅胡虜而復聖域,變左衽而為衣冠再造之功於是為大,自開闢以來,帝王之興未有盛焉者也!” [10]  [12] 
十一月二十日,朱元璋以翰林侍講學士朱升年老,免其朝謁 [3]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繼皇帝位,建元洪武,國號大明。二月十一日,定宗廟時享之禮,翰林學士陶安、侍講學士朱升、待制詹同等奏:“按《禮》,古者礿祠烝嘗,四時之祭,三祭皆合享於祖廟,祭於各廟者惟春為然。自而下,廟皆同堂異室,則又四時皆合祭矣。今四廟時享,亦宜仿近制,合祭於第一廟,庶適禮之中,無煩瀆也。”明太祖命春特祭,餘三時合祭。 [4] 
三月一日,明太祖命翰林儒臣修《女戒》,謂學士朱升等曰:“治天下者,修身為本,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使預政事。至於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若,寵之太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觀歷代宮閫政由內出,鮮有不為禍亂者也。夫內嬖惑人,甚於鴆毒,惟賢明之主能察之於未然,其他未有不為所惑者,卿等為我纂述女戒及古賢妃之事可為法者,使後世子孫知所持守。” [5]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十三日,定翰林院官制,承旨正三品,學士從三品,侍講學士正四品,侍讀學士從四品,直學士正五品,典簿正七品,屬官待制從五品,修撰正六品,應奉正七品,編修正八品,典籍從八品。以朱升為翰林學士 [6] 
三月四日,翰林學士朱升等奉敕撰齋戒文曰:“凡祭祀,必先齋戒而後可以感動神明。戒者,禁止其外;齋者,整齊其內。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樂,不理刑名,此則戒也;專一其心,嚴畏謹慎,不思他事,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誠,無須臾間,此則齋也。大祀,齋戒七日,前四日為戒,後三日為齋。中祀,齋戒五日,前三日為戒,後二日為齋。”既進覽,明太祖曰:“凡祭祀天地、社稷、宗廟、山川等神,是為天下生靈祈福,宜下令百官一體齋戒,若自有所禱於天地百神不關於民者,恐百官齋戒不致專精則不下令。”明太祖又謂省臣曰:“朕每祭享天地百神,惟伸吾感戴之意,祈禱福祉以佑生民,未嘗敢自徼惠也,且齋戒所以致誠,誠之至與不至,神之格與不格,皆繫於此。故朕每致齋,不敢有一毫懈怠,今定齋戒之期,大祀以七日,中祀以五日,不無太久,大抵人心久則易怠,怠心一萌反為不敬,可止於臨祭齋戒三日,務致精專,庶幾可以感格神明矣。”命太常著為令。 [7] 

朱升致仕善終

三月六日,翰林學士朱升以年老乞致仕,詔許之。 [8] 劉夏交流《易經》。 [19] 
洪武三年(1370年)十二月病逝於家,享年七十二歲, [1]  葬於鹽城西區北龍港鎮南龍港東首文曲溝北。

朱升人物著作

朱升一生著述頗多,有《周易旁註前圖》十二卷 [20]  、《尚書旁註》六卷、又《書傳補正輯注》一卷 [21]  、《詩旁註》八卷 [22]  、《三禮旁註》 [23]  《四書旁註》 [24]  《小四書》 [25]  《刑統賦解》 [26]  《孫子旁註》 [27]  《老子旁註》 [28]  《楓林文集》 [29]  。傳世至今的有《周易旁註前圖》《小四書》《楓林集》。

朱升主要成就

為大明朝制定了禮樂制度,並收集后妃的故事,編修了《女誡》一書。為明太祖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方針。

朱升文章

朱升行樞密院判官鄧公勳德頌

歲辛卯,淮西兵起,明年自蘄渡江者,蹂饒䧟徽,江東大擾。至於丁酉六月之間,勝負相尋,徽民受兵者凡十有二矣,而猶不知所終也。於是泗水鄧公奉江南行省平章朱公命,由宣取徽,先聲所至,不戮一人,郡邑以定。 [11] 
公淑德夙成,威信昭著,始至則立城堡,作廬舎,旬日竣事而民不知有役;納降附,下條教,村疃帖服而民不知有軍。分兵戍諸縣,掄才以官治之,軍民有職,上下相維,遺黎乃知免矣。將官張思,總戍休寧縣,能宣佈公之德美,以福其民庶,又請邑士朱升作頌以傳之,頌曰: [11] 
徽之為郡,介乎萬山,昔有革代,招附以安。
曩歲淮兵,渡江窺浙,直搗於徽,肆其燔劫。
突來薦至,奔北相仍,六勝六負,哀哉民生。
猗與辨章!秣陵開省,勳業崇崇,紀綱井井。
既克宛陵,南復楚強,有獻於公,請事徽方。
公曰噫嘻,無窮於遠,蕞爾山城,其邊三面。
策者曰否,彼鄰杭封,全有三關,浙右囊中。
公曰噫嘻,茲為重役,總率招徠,必資淑德。
曰鄧友德,蘭茁其芽,汝父汝兄,致命邦家。
宣眾未降,長槍餘黨,既屯於徽,懼殘彼壤。
事有機速,為我南行,汝親吾養,汝家吾承。
鄧公曰唯,惟辨章令,辨章之心,徽人之命。
爰敕渠師,即日啓行,衙兵之胡,新附之湯。
江淮之雄,苗獞之鋭,列騎聯旗,兩州相綴。
惟徽厭亂,城郭久空,諸軍畢入,誅其萊蓬。
既柵既城,以營以室,將士分功,成之旬日。
乃納降附,漿酒温存,受其雞豚,為之饔餐。
使觀其軍,使行其壘,意氣包涵,家人笑語。
民曰此軍,與吾為儕,曩者轢我,今吾服懷。
士曰此軍,非曩之匹,閫幕衣冠,中原典則。
曩之來者,驅民為兵,何為強弱,徒殲厥生。
曩之來者,每事報復,指摘吹求,熾然荼毒。
今茲下令,軍民判然,不教之眾,奔北之先。
今茲下令,新自今日,無長澆風,酷為指摘。
流離還定,漸復其初,裏有耕桑,家有詩書。
凡此之功,在於鎮靜,萬喙同聲,歸功於鄧。
鎮靜之道,制勝之規,謝公指顧,秦敗淮淝。
鎮靜之道,致治之式,曹師蓋公,民以寧一。
繄公懿質,辨章登之,進之於學,玉而成之。
雲台元功,少年杖策,人謂我公,今之高密。
以究勞績,以開隆平,秉心勿替,引我民生。
徽民願公,祝公眉壽,仰彼昊蒼,夕昕稽首。
戍將承德,請作詩章,刻之縣齋,以傳無疆。 [11] 

朱升賀平浙江賦並序

鍾五行之秀者為人,吾同胞也,奚有華夷之分、內中國而外四夷也?惟中國盡其性而修其行也,夷狄戕其性而虧其行也,與禽獸奚擇焉!此所以嚴華夷之辨,天必眷中國而子之,遠夷狄而外之也。 [12] 
元主中國,天厭之久矣。有大聖人焉,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而我吳王應運興焉,渡江而南,定鼎金陵,整義兵,攬英傑,分取江淮城邑,所向無不克捷,戊戌年三月進兵江浙。本年秋冬,浙東城邑漸次而降,至丙午年冬十一月盡有浙西之地,今年丁未秋再取浙東諸路,於是浙江版籍盡輸入於建康矣。驅胡虜而復聖域,變左衽而為衣冠再造之功於是為大,自開闢以來,帝王之興未有盛焉者也!臣朱升欣忭賦曰: [12] 
繄東南之故墟,維浙江之巨澤,領百川而朝宗,恍汪洋之莫極,為武林之淵藪,實湖山之勝蹟,吐霧雨兮吸煙雲,浮乾坤兮浴日月,蓋其形勢渙漫,風景蒼茫,上映天目,下鎮錢塘,漫漫煙水之國,簇簇閭閻之鄉,雲帆風纜之所集,蛟龍魚鱉之所藏,西湖映帶,十里荷香,泛蘭舟兮玩賞,鳴簫鼓兮徜徉,千艘萬舶,商賈連檣,貨財之富甲於四方。 [12] 
爾乃海門向曙,紅日初輝,潮神鼓勇,鯨波揚威,或浩蕩以澎湃,或澄涵而茫彌,或晴輝霽月之流麗,或豚風蜃雨之冥迷,或厲雷劈山而震怒,或千軍銜枚而疾馳,或雪山之勢屹,或霜練而光披,千態萬狀而莫測其機。 [12] 
當其煙橫碧渚,日暮蒼洲,仙儔巨𩃗,於斯遨遊,鼓瑟鏗鏘,寫幽怨於神女;鈞天縹緲,奏仙樂於丹丘。風月雙清,白雁與飛鴻共唳;水天一色,落霞並孤鶩同遊。彼有煙雨下春濤之筏,風帆送醝滷之舟,爾營營兮何知?亦身世之悠悠。嗟夫!桑田海水,更變無休,胥也何憾?激怒氣於潮頭;鏐也何勇?射強弩於蜃樓,英雄何在?陳跡不侔,而此江之水越千古,猶滾滾以長流。 [12] 
身歷茲土,心馳往古,奠我民居,實維神禹,當懷山襄陵之際,任手胼足胝之苦,及其地平而天成,於是考圖而貢,可數商賈往來,貨財所聚,為東南之都會,膡有資於天府。嘗披方輿之書,而考江湖之所由,或以為元氣之升降,或以為水月之盈虛,或以為海鰍之出入,是皆未有至論而徒説之疏迂,況登高能賦,可為丈夫,宜乎神遊八極之表,而陋彼蠡測之區區也。 [12] 
方今聖皇御極,明目達聰,海無驚濤,天無烈風,恢八紘於朔土,環四海於辟雍,臣朱升幸際風雲佳會,竊附方於夔龍,欽進浙江之圖籍,吐浩氣於胸中,誓效智力以謀國,竭耿耿之丹衷 [12] 

朱升家族成員

  • 父親:朱秀
  • 母親:汪氏
  • 長子:朱異
  • 次子:朱同

朱升後世紀念

朱升朱升墓

朱升墓高清組圖
朱升墓高清組圖(17張)
朱升墓位於江蘇省鹽都區北龍港鎮南龍港莊東首文曲溝北側,其墓已有600多年曆史,原墓為圓錐形土丘,高5.5米,底徑10.5米,其墓的北側築有二條平行的飄帶(名為飄帶,實為二條長長的土圩,直至文革期間在條田化時被平整),每條寬二丈,長30丈,原墓身佔地100多平方米。1999年6月被鹽都區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初由朱氏後裔集資10萬元進行動工修造,市文博部門、鹽都區政府和朱氏後裔代表約三千人在朱升墓前舉行了隆重的揭碑儀式。竣工後的朱升墓,墓高7.2米,寓意朱升享年72歲,墓地直徑13.70米,寓意朱升1370年去世,墓碑總高度為5.8米,寓意朱升在58週歲時嚮明太祖朱元璋進“九言策”,墓碑主體為漢白玉,其白色寓意朱升一生淡薄名利的高貴品質。墓碑正面刻有“明翰林院大學士朱升之墓”字樣,背面刻有朱升生平約300多字。在墓體的形式上,墓牆主體形似糧墩,寓意為九言策中的“廣積糧”,在墓道外牆上方建有城牆垛,寓意為九言策中的“高築牆”,墓側立有“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碑石,墓地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

朱升朱升文化館

朱升文化館一隅 朱升文化館一隅
鹽城市大縱湖旅遊度假區東晉水城設有朱升文化館。為緬懷朱升在文學和軍事上的成就,朱升文化館以現代的手段展示了朱升的思想,時代變遷,但是其文化內核將永遠流傳。
參考資料
  • 1.    《焦太史編輯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 ·朱侍講學士升傳》:朱升,字允升,休寧人,從徙居歙,幼師鄉貢進士陳櫟,剖擊問難,多所發明,櫟深器之。至正癸未,聞資中黃楚望講道湓浦,偕趙汸子常從遊。明年春,歸,講學郡城紫陽祠,始作經書旁註,是年秋登鄉進士第,丁內艱。後四年戊子,省授池州路儒學正。庚寅,始之官學之田,歲入富於他學,而官吏蠧食之,弟子員日僅一飯,教養無方,師生解體,升始至,則舉吳文正公澄鼠牛之喻,會出入整齋廚,去宿弊,晨興講授以身示法,江南北學者雲集。明年,淮甸兵起,又明年壬辰,秩滿南歸,而蘄黃之兵至徽矣。自是連歲勝負,相尋而所居僻在窮山,雖避兵奔竄,往往閉户著述不輟。越五年丁酉,大兵下徽,被 旨召見, 上潛邸,冬辭歸。明年,梅花初月樓成 ,宸翰四字賜 焉。後連歲被徵受命,既就道不辭,比至見, 上有所訪問,後亦不強留也。吳元年丁未,授翰林侍講學士, 中順大夫,知 制誥,同修國史。次年 聖上肇鴻寶,改元洪武,車駕幸汴,得告歸省丘墓。冬末再行, 以年高得請致政而歸。明年庚戌冬十二月,以疾終, 年七十二。
  • 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三 吳元年 四月 二十二日》:○丁卯, 仁祖後忌日, 上詣廟祭,畢,退御便殿,謂侍臣朱升曰:「昔吾母終時,吾年甫十七,侍母病,晝夜不離側,吾次兄經營家事,母遣吾,呼與偕來,囑曰:我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業。言訖而終,今大業垂成,母不及見,語猶在耳,痛不能堪也!」因悲咽泣下,羣臣莫不感惻。
  • 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七 吳元年 十一月 二十日》:○以翰林侍講學士朱升年老,免朝謁。
  • 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 洪武元年 二月 十一日 》:○定宗廟時享之禮,翰林學士陶安、侍講學士朱升、待制詹同等奏:「按《禮》,古者禴祠烝甞,四時之祭,三祭皆合享於祖廟,祭於各廟者惟春為然。自漢而下,廟皆同堂異室,則又四時皆合祭矣。今四廟時享,亦宜倣近制,合祭於第一廟,庶適禮之中,無煩瀆也。」 上命春特祭,餘三時合祭。
  • 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一 洪武元年 三月 一日》:洪武元年三月辛未朔,命翰林儒臣修女戒。 上謂學士朱升等曰:「治天下者,修身為本,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使預政事。至於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若,寵之太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觀歷代宮閫政由內出,鮮有不為禍亂者也。夫內嬖惑人,甚於鴆毒,惟賢明之主能察之於未然,其他未有不為所惑者,卿等為我纂述女戒及古賢妃之事可為法者,使後世子孫知所持守。」
  • 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八 洪武二年 正月 十三日》:○定翰林院官制,承旨正三品,學士從三品,侍講學士正四品,侍讀學士從四品,直學士正五品,典簿正七品,屬官待制從五品,修撰正六品,應奉正七品,編修正八品,典籍從八品。以侍讀學士朱升為翰林學士。
  • 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 洪武二年 三月 四日》:翰林學士朱升等奉勑撰齋戒文曰:「凡祭祀,必先齋戒而後可以感動神明。戒者,禁止其外;齋者,整齊其內。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樂,不理刑名,此則戒也;專一其心,嚴畏謹慎,不思他事,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誠,無須臾間,此則齋也。大祀,齋戒七日,前四日為戒,後三日為齋。中祀,齋戒五日,前三日為戒,後二日為齋。」既進覽,上曰:「凡祭祀天地、社稷、宗廟、山川等神,是為天下生靈祈福,宜下令百官一體齋戒,若自有所禱於天地百神不關於民者,恐百官齋戒不致專精則不下令。」又謂省臣曰:「朕每祭享天地百神,惟伸吾感戴之意,祈禱福祉以佑生民,未甞敢自徼惠也,且齋戒所以致誠,誠之至與不至,神之格與不格,皆繫於此。故朕每致齋,不敢有一毫懈怠,今定齋戒之期,大祀以七日,中祀以五日,不無太久,大抵人心久則易怠,怠心一萌反為不敬,可止於臨祭齋戒三日,務致精專,庶幾可以感格神明矣。」命太常著為令。
  • 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 洪武二年 三月 六日》:○翰林學士朱升以年老乞致仕,詔許之。升,字允升,徽之休寧人,師同郡陳櫟,博洽羣書,隱居石門,王師下徽州,即被召見,數承顧問,及 上即位授今官,至是以老致仕歸石門,後終於家。所著有易、詩、書、周官、儀禮、禮記、四書、孝經、小學旁註註解,及書傳補正輯註傳於世。
  • 9.    陶新宏,解光宇.論朱升“王霸並舉”的治國之道[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0(01):56-60
  • 10.    張佳.新天下之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310-311
  • 11.    《朱楓林集卷七·行樞密院判官鄧公勳德頌並序》:歲辛卯,淮西兵起,明年自蘄渡江者,蹂饒䧟徽,江東大擾。至於丁酉六月之間,勝負相尋,徽民受兵者凡十有二矣,而猶不知所終也。於是泗水鄧公奉 江南行省平章朱公命,由宣取徽,先聲所至,不戮一人,郡邑以定。公淑德夙成,威信昭著,始至則立城堡,作廬舎,旬日竣事而民不知有役,納降附下條敎,村疃怗服而民不知有軍。分兵戍諸縣,掄才以官治之,軍民有職,上下相維,遺黎乃知免矣。將官張思,總戍休寧縣,能宣佈公之德美,以福其民庶,又請邑士朱升作頌以傳之,頌曰: 徽之為郡,介乎萬山,昔有革代,招附以安。 曩歲淮兵,渡江窺浙,直搗於徽,肆其燔刼。 突來薦至,奔北相仍,六勝六負,哀哉民生。 猗與辨章!秣陵開省,勳業崇崇,紀綱井井。 既克宛陵,南復楚強,有獻於公。請事徽方。 公曰噫嘻。無窮於遠,蕞爾山城。其邊三面。 策者曰否,彼鄰杭封,全有三關,浙右囊中。 公曰噫嘻,茲為重役,總率招徠,必資淑德。 曰鄧友德,蘭茁其芽,汝父汝兄,致命邦家。 宣眾未降,長槍餘黨,既屯於徽,懼殘彼壤。 事有機速,為我南行,汝親吾養,汝家吾承。 鄧公曰唯、惟辨章令,辨章之心、徽人之命。 爰敕渠師,即日啟行,衙兵之胡。新附之湯。 江淮之雄,苗獞之鋭,列騎聯旗,兩州相綴。 惟徽厭亂,城郭久空,諸軍畢入,誅其萊蓬。 既柵既城,以營以室,將士分功,成之旬日。 乃納降附,漿酒温存,受其雞豚,為之饔餐。 使觀其軍,使行其壘,意氣包涵,家人笑語。 民曰此軍,與吾為儕,曩者轢我,今吾服懷。 士曰此軍,非曩之匹,閫幕衣冠,中原典則。 曩之來者,驅民為兵,何為強弱,徒殲厥生。 曩之來者,每事報複,指摘吹求,熾然荼毒。 今茲下令,軍民判然,不教之眾,奔北之先。 今茲下令,新自今日,無長澆風,酷為指摘 流離還定,漸復其初,裏有耕桑,家有詩書。 凡此之功,在於鎮靜,萬喙同聲,歸功於鄧。 鎮靜之道,制勝之規,謝公指顧,秦敗淮淝。 鎮靜之道,致治之式,曹師葢公,民以寧一。 繄公懿質,辨章登之,進之於學,玉而成之。 雲台元功,少年杖策,人謂我公,今之高密。 以究勞績,以開隆平,秉心勿替,引我民生。 徽民願公,祝公眉壽,仰彼昊蒼,夕昕稽首。 戍將承德,請作詩章,刻之縣齋,以傳無疆。
  • 12.    《朱楓林集卷二·賀平淛江賦並序》:鍾五行之秀者為人,吾同胞也,奚有華夷之分、內中國而外四夷也?惟中國盡其性而脩其行也,夷狄戕其性而虧其行也,與禽獸奚擇焉!此所以嚴華夷之辨,天必眷中國而子之,遠夷狄而外之也。 元主中國,天厭之久矣。有大聖人焉,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而我吳王應運興焉,渡江而南,定鼎金陵,整義兵,攬英傑,分取江淮城邑,所向無不克捷,戊戌年三月進兵江淛。本年秋冬,淛東城邑漸次而降,至丙午年冬十一月盡有淛西之地,今年丁未秋再取淛東諸路,於是淛江版籍盡輸入於建康矣。驅胡虜而復聖域,變左袵而為衣冠,再造之功於是為大,自開闢以來,帝王之興未有盛焉者也! 臣朱升欣忭賦曰: 繄東南之故墟,維淛江之巨澤,領百川而朝宗,恍汪洋之莫極,為武林之淵藪,實湖山之勝跡,吐霧雨兮吸煙雲,浮乹坤兮浴日月,蓋其形勢渙漫,風景蒼茫,上映天目,下鎮錢塘,漫漫煙水之國,簇簇閭閻之鄉,雲帆風纜之所集,蛟龍魚鱉之所藏,西湖映帶,十里荷香,泛蘭舟兮玩賞,鳴簫鼓兮徜徉,千艘萬舶,商賈連檣,貨財之富甲於四方。 爾乃海門向曙,紅日初輝,潮神鼓勇,鯨波揚威,或浩蕩以澎湃,或澄涵而茫彌,或晴輝霽月之流麗,或豚風蜃雨之冥迷,或厲雷劈山而震怒,或千軍銜枚而疾馳,或雪山之勢屹,或霜練而光披,千態萬狀而莫測其機,當其煙橫碧渚,日暮蒼洲,仙儔巨𩃗,於斯遨遊,鼓瑟鏗鏘,寫幽怨於神女;鈞天縹緲,奏仙樂於丹丘。風月雙清,白雁與飛鴻共唳;水天一色,落霞並孤鶩同遊。彼有煙雨下春濤之筏,風帆送醝滷之舟,爾營營兮何知?亦身世之悠悠。嗟夫!桑田海水,更變無休,胥也何憾激怒氣於潮頭,鏐也何勇射強弩於蜃樓,英雄何在?陳跡不侔,而此江之水越千古,猶滾滾以長流,身歷茲土,心馳往古,奠我民居,實維神禹,當懷山襄陵之際,任手胼足胝之苦,及其地平而天成,於是考圖而貢,可數商賈往來,貨財所聚,為東南之都會,膡有資於 天府。嘗披方輿之書,而考江湖之所由,或以為元氣之升降,或以為水月之盈虛,或以為海鰌之出入,是皆未有至論而徒説之疏迂,況登高能賦,可為丈夫,宜乎神遊八極之表,而陋彼蠡測之區區也。 方今聖皇御極,明目達聰,海無驚濤,天無烈風,恢八紘於朔土,環四海於辟雍,臣朱升幸際風雲佳會,竊附方於夔龍, 欽進淛江之圖籍,吐浩氣於胷中,誓效智力以謀 國,竭耿耿之丹衷。
  • 13.    《明史·列傳第二十四》:朱升,字允升,休寧人。元末舉鄉薦,為池州學正,講授有法。蘄、黃盜起,棄官隱石門。數避兵逋竄,卒未嘗一日廢學。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吳元年,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以年老,特免朝謁。洪武元年進翰林學士,定宗廟時享齋戒之禮。尋命與諸儒修《女誡》,採古賢后妃事可法者編上之。大封功臣,制詞多升撰,時稱典核。踰年,請老歸,卒年七十二。
  • 14.    明朝開國謀臣朱升  .池州日報社多媒體數字報.2013-03-19[引用日期2023-01-19]
  • 15.    朱冶.朱升為學歷程與元末新安理學之趨向[J].安徽史學,2018(05):112
  • 1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 丁酉歲 七月 七日》:○庚辰,元帥胡大海等進兵徽州,守將元帥八思爾不花及建德路萬户吳訥等拒戰,大海擊敗之,遂拔其城,訥與守臣阿魯灰、李克膺等退守遂安縣,大海引兵追及於白際嶺,復擊敗之,訥自殺。
  • 1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三 吳元年 五月 二十四日》:○己亥 初置翰林院,學士正三品,侍講學士正四品,直學士正五品,修撰典簿正七品,編修正八品,召知饒州府陶安為學士。
  • 18.    《焦太史編輯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 ·朱侍講學士升傳》:吳元年丁未,《授翰林侍講學士制》:朕聞洙泗集羣賢之大成,新安為文公之闕裏,先後相望,斯文盛昌。況新安之有人,與前賢而同氏,允為博古通今之士,耆年碩望之英,是宜備顧問於內庭,參密命於翰苑。惟茲華要,用寵師儒,朱升趨鏘禮法之場,超擢傳注之表,羣經獨得其趣,諸子莫遁其情,網羅百家,馳騁千古。自其潛心積慮,至於皓首蒼顏,用功勤矣。朕開基以來,歲每徵聘,戔戔朿帛,為矜式於國中;青青子衿,來英才於館下。議禮作樂, 郊廟所資;修己及人, 國家所尚。擢登 玉署,侍講彤闈,鳳池兼掌乎絲綸,麟史仍參於筆削。天地交泰,有資贊翊之功;雲漢昭回,共致文明之治。可授翰林侍講學士、中順大夫、知制誥、同修 國史。
  • 19.    《劉尚賓文續集·附錄·尚賓館副使劉公墓誌銘。》: 二年六月復授誥命,七月內差同澤州儒士崔九成往汴陝,訪元順帝政績成書以獻,歸與翰林學士朱允升講易大業啚。
  • 20.    《千頃堂書目卷一·易類》:朱升《周易旁註前圖》十二卷。
  • 21.    《千頃堂書目卷一·書類》:朱升《尚書旁註》六卷、又《書傳補正輯注》一卷
  • 22.    《千頃堂書目卷一·詩類》:朱升《詩旁註》八卷
  • 23.    《千頃堂書目卷一·禮類》:朱升《三禮旁註》
  • 24.    《千頃堂書目卷三·四書類》:朱升《四書旁註》
  • 25.    《千頃堂書目卷三·四書類》:朱升《小四書》五卷
  • 26.    《千頃堂書目·卷十·政刑類》:朱升《刑統賦解》
  • 27.    《千頃堂書目·卷十三·兵家類》:朱升《孫子旁註》
  • 28.    《千頃堂書目·卷十六·道家類》:朱升《老子旁註》
  • 29.    《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朱升《楓林文集》十二卷
  • 30.    徐達河著.徽州書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01.第394頁
  • 31.    本書編輯委員會.易學百科全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12.第864頁
  • 32.    《〈茗理〉詩並序》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33.    黃季耕主編.中國文化世家,江淮卷[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05.第378-382頁
  • 34.    (美)富路特,房兆楹原主編;李小林,馮金朋主編.明代名人傳,哥倫比亞大學,2[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04.第475-47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