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墊江石磨豆花

鎖定
墊江石磨豆花是四川地區四川省重慶市)常見的小吃。是嫩豆花的一種吃法,它與運用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豆花蘸水和大米飯配合食用,因其鮮嫩可口而流傳廣、影響大,在中國餐飲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墊江石磨豆花的配方、製作,自有其歷史淵源和獨特之處,米飯、豆花、蘸水三位一體,密不可分。墊江石磨豆花又稱豆腐腦或豆凍,是由黃豆漿凝固後形成的中式食品。不過豆花比豆腐更加嫩軟,在嶺南通常加入糖水黑糖食用。中國北方稱豆花為豆腐腦,但北方豆腐腦多半為鹹辛味,使用鹽滷凝固,南方則多使用石膏。
中文名
墊江石磨豆花
主要食用功效
醒酒解膩、回甜止渴
定    義
四川地區常見的小吃
特    點
綿而不老、嫩而不溏、潔白如雪
發源地
四川富順縣

墊江石磨豆花豆花的製作

墊江石磨豆花 墊江石磨豆花
特點:全手工製作、綿而不老、嫩而不溏、潔白如雪、清香悠長。窖水清熱祛毒、醒
酒解膩、回甜止渴。
石磨豆花 石磨豆花
方法:選出優質大豆若干用水浸泡。剛好泡透即可。將泡好的大豆和適量清水加入石磨中推細。把推好的漿放入鍋裏燒開,舀入事先準備好的布口袋內去渣,把豆漿濾在瓦缸裏。若是冬天就要馬上下膽水(鹽滷),夏天則要等一會兒再下膽水。
點豆花時,鹽滷裝在一個有小缺口的碗裏,往下滴鹽滷,右手持長柄飯勺不停地從鹽滷滴下處往外刨,一直刨到壚缸裏起魚籽眼為止。然後,將豆漿從瓦缸舀到鐵鍋內,經微火一煮,豆花沉到鍋底,窖水浮到鍋面,即將一半圓形的楠竹片放到鍋底豆花與鐵鍋之間,抓住篾片的兩頭來回移動。窖水通到鍋底,豆花不生鍋也就燒不糊。

墊江石磨豆花豆花蘸水的製作

豆花蘸水 豆花蘸水
特點:香、辣、鮮、醇、色澤油亮透明,外形美觀大方。方法:選上乘辣椒、豆油豆瓣、菜油若干。
調製富順豆花蘸水要用餈粑海椒。將海椒用熱水浸泡,手掐感覺脆為止,撈起後用菜板壓,去掉水份裝到缸缽內,先按比例將花椒、大料八角等香料放到石碓窩裏舂爛,再把海椒倒下去按比例放食鹽一起舂,越細越好,將用菜油酥過的豆瓣和芝麻倒下去合着舂,舂茸象餈粑一樣後舀起來備用。
豆油在富順豆花兒蘸水中是重要角色。把若干豆油裝於大壚缸內,將適量丁香、廣香、肉桂、胡椒、花椒、大料、砂仁紫草甘松、甘草等用紗布包着放入其中,泡四至五天,再把豆油放到鍋裏煎,燒開即可。最後,把豆油舀到小瓦缸裏兑上味精、胡椒和其它香料粉。
打蘸水時,碟子擺好,先舀豆油,後放餈粑海椒,再淋熟油。
豆花的吃法也有講究:先將豆花拈到湯匙或飯碗裏,再用筷子夾一點蘸水塗抹於豆花上,然後將豆花摻和着米飯吞下,然後再喝一口窖水。如此則能消魂蕩魄,回味悠長。

墊江石磨豆花種類

豆花主要分為辣、甜、鹹三種吃法。一般來説,甜食主要分佈於中國南方及台灣,後者則為中國北方。

墊江石磨豆花辣味

重慶、四川地區是加入蘸水由豬肉沫、水豆豉、油辣椒、醬油、鹽、味精、薑末、葱花,香菜一起調配而成,用黃豆芽和水豆花蘸着蘸水,既香、辣、燙、又下飯,素而不淡,最適合吃得油膩了想吃清淡的人們的胃口。

墊江石磨豆花鹹味

豆花加入滷或佐料,各地略有不同,一般用黃花菜、毛木耳等。中國北方有加入肉餡,亦有中國沿海地帶就近使用海產如海帶絲紫菜蝦皮。甚有放入麻醬、辣椒油、香菜、醬油、醋、韭菜花、蒜泥、葱花等,不勝枚舉。各地的口味不同主要取決於滷或佐料。

墊江石磨豆花甜 味

廣東、福建、台灣地區通常加入糖水或黑糖水食用,或者黃糖都可以。夏天通常將豆花放涼了吃,冬天則加入熱糖水食用,有人為了驅寒還會在糖水中加入薑汁或是為了口感加入綠豆、紅豆、各色水果或是湯圓一起食用。
比較特別的有豆漿豆花-將糖水改成豆漿。更新穎的食法會加上巧克力糖漿、滿天星製成的“巧克力豆花”或配以芝麻糊的“黑白”。
豆花圖3
除了從湯汁下手外,台灣亦有將豆花本體摻入其他口味如雞蛋、巧克力等的豆花,加上原本白淨的黃豆花,就成了三色豆花。

墊江石磨豆花原料

豆花原料很容易,僅有黃豆、水及凝固劑三種。又由於台灣產黃豆汁液較少,故台灣豆花用豆多半由美國及巴西進口。
水的多寡是影響濃淡要素;而凝固劑常為石膏、鹽滷,通常中國南方及台灣使用石膏故豆花較軟,北方則相反。

墊江石磨豆花製作

豆花製作須先將黃豆浸泡,依品種或個人喜好約4至8小時不等,俟黃豆吸飽水份後再加以打漿、濾渣、煮滾,復降温至90℃。
最後步驟稱為“衝豆花”,意即需衝入凝固劑豆漿後再靜置5至15分鐘才能完成。而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於豆漿與凝固劑融合的温度控制,以及衝豆花的速度和技巧。

墊江石磨豆花豆花

墊江石磨豆花重慶地方風味

墊江石磨豆花是川渝鄉下一道常見的家常美味菜餚。 將黃豆用水泡軟,和水同磨成漿。也有的地方是先將幹豆子磨成粉,再加水兑成漿的,那樣節省時間,但出漿率要少得多。 磨好的漿汁用紗布把豆渣濾出(加熱再濾,出漿率更高。),濾好的漿汁入鍋煮沸,就是我們常在早上飲用的豆漿。 豆漿煮沸後,稍涼,加入一定濃度的滷水或石膏水,迅速攪勻,見漿汁有絮狀物生成時即用一板狀物如籠屜隔,薄木板,竹篩等壓榨,將所有生成的絮狀物壓成一整塊。數分鐘後,鍋內豆漿即凝結分層,上層為清澈微黃的液體,下層為潔白的塊狀凝結物。此凝結物較為鬆散,內部多孔洞,用筷子夾時易斷裂,這就是豆花。食時佐以農家自制的特色辣醬,開胃爽口,今人食指大動。 將豆花用紗布包好,上壓重物,榨出其中多餘的水分,使之更加密實成型,拿取時不易碎裂,就成了豆腐了。 以前渝鄉下,客人忽至,無暇準備,就常點制豆花以待客。食畢,一鍋豆花往往沒有吃完,於是就將等剩餘的壓制成豆腐,下頓再做成其它菜餚食用。

墊江石磨豆花區別

豆花不是豆腐腦。 其實豆腐腦、豆花和豆腐,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在用“凝固劑”點的功夫上的差別。 點嫩一點就是豆腐腦。 點老一點就是豆花。 豆花壓去多餘的水就是成塊的豆腐。 但是豆腐腦一壓就一塌糊塗。 豆花可以用筷子挑起蘸佐料,豆腐腦就談不上。 北京市有的地方賣豆花,糊里糊塗的一碗再加佐料,是和豆腐腦沒有多大差別。 豆花是傳統食品,點豆花傳統的仍然是滷水或石膏,內脂點豆腐是現代才有的東西,和豆花的概念無關。
製作豆腐時,壓制之前,就是豆花。

墊江石磨豆花廣式豆花

豆花在廣東叫豆腐花,亦為典型的廣式食品,地各處均可見。豆花為惠州人特別喜好,一些名人喜食豆花已被傳為佳話。尤其大熱天裏,惠州人視作解暑消渴之物,惠州民諺謂“冬麻糊,熱豆花”即是。 惠州制豆花講究水質,故舊時多挑黃塘井水或西湖水。有些橋東的檔主,也是不畏路遙專程往挑,至近年西湖水污染才作罷。
惠州傳統豆花也是風味獨特,尤有特色的是“蛇廉(伸出)唎(舌頭)”,即是豆花質地好,將之放置碗中,高出碗邊少許時,豆花在碗邊一伸一吐,欲掉不掉,尤如蛇在吐伸舌頭,故名。近現代,麻源記、炳丁記、年記均是名噪一時的豆花店。
我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製品的國家。豆製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已使用石制水磨。農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後放入裝有漏斗的水磨內,磨出糊糊攤在鍋裏做煎餅吃。煎餅加上自制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家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從而出現了現代的各種豆製品以及相關的小吃。
豆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豆製品,歷來在市場上廣受歡迎,並且演變出了多種食法和不同品種,在四川以南,就有揚名全國的墊江石磨豆花。

墊江石磨豆花豆花飯

豆花飯顧名思義就是用豆花當做下飯菜的一種快餐食品,由一碗豆花,一碗大米飯,一小碟蘸水而組成,簡簡單單,清清爽爽,賣的人高興,吃的人爽口又實惠。也就是幾元錢一頓午餐或晚餐就解決了。如是一般家庭自己製作極為簡單,豆花,豆芽到處都有賣,照單製作一家人也可大飽口福,在食用豆花飯時配上一碗蒸臘肉,葷素搭配口感特別好,如能再配有包穀飯,蕎飯那更是錦上添花。飯允許自己任意添加,加上一點鹹菜搭配,實惠又爽口,色香味俱全。
具體配製方法:原料及配料有大米飯、水豆花、黃豆芽、豬肉沫、水豆豉、油辣椒、醬油、味精、薑末、葱花。黃豆芽用清水煮熟以後放在湯碗中,水豆花煮熟了連湯蓋在黃豆芽上,蘸水由豬肉沫、水豆豉、油辣椒、醬油、鹽、味精、薑末、葱花,香菜一起調配而成,用黃豆芽和水豆花蘸着蘸水,既香、辣、燙、又下飯,素而不淡,最適合吃得油膩了想吃清淡的人們的胃口。
風味特點:豆芽脆,豆花嫩,蘸水香, 清爽可口,開胃下飯。
製作要點:黃豆芽一定要煮熟透,否則有豆腥味,蘸水要加少許鹽,否則會覺得味道淡,原因是豆花蘸了紅油就不進鹽味。

墊江石磨豆花故事傳説

故事傳説 故事傳説
豆花作為一種特有的傳統佳餚,由來已久。據專家考證,墊江石磨豆花歷史也較為悠久。相傳早在東漢時期,曾經到京師洛陽拜著名儒學大師、經學家許慎為師,成為經師大儒的尹珍到墊江設館教學時,就偏好墊江石磨豆花,常吩咐廚子豆花伺候,伴以辣子,開胃健脾。如今尹珍設館講學的尹子祠內,還依稀能看見當年磨豆花的石磨遺蹟。
關於墊江石磨豆花的來歷,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神話傳説。在很多年以前,墊江古鎮住着一農夫,農夫生性善良本分,而又勤勞樸實。眼看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卻又找不到合適的姑娘,家中老母急得生了病,四處託人説媒,但人家都嫌他家太貧窮。一天,農夫收工回家途中,忽聽山上傳來一女子急切的呼救聲。農夫急忙操起鋤頭趕了上去,見一年輕女子腳被毒蛇咬傷,昏厥在地。農夫毫不遲疑地對着傷口猛吸,把蛇毒吸出後,又扯了些草藥敷上幷包紮好。女子醒來後,見一健壯魁梧的年輕農夫救了自己,甚是感激,並心生愛慕。農夫將女子送至她家,才知道該女子乃是當地一大財主家的千金。該女子臨別時,送了一方絲巾給農夫,並示意農夫一定要前來説媒迎親。農夫高興地回家把消息告訴了老母親,老母親急忙張羅着聘禮並託人到財主家説媒。財主家見農夫家徒四壁,死活不肯答應,但礙於農夫是女兒的救命恩人,便開出了一個十分刁難的條件:除非農夫能讓收回家的黃豆開花變成金。
這麼刁的條件沒有讓農夫退縮。農夫開年後遍種黃豆,並千萬次地嘗試着讓黃豆開花的辦法。三年過去了,農夫始終不得其法,眼看着日漸老去的老母親,農夫徹夜難眠。神思恍惚間,正在玩遊的神仙飄然而至,對農夫面授機宜,然後絕塵而去。農夫醒來後,嘗試着按照夢中所授方法,買來了膽巴等物,將黃豆磨碎後按程序兑制,果然黃豆變成了雪白的豆花。農夫高興萬分,立即叫來了眾鄰居品嚐,大家對如此美味的豆花讚不絕口,紛紛掏錢定做。一時間,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相互邀約前來吃豆花,財源滾滾而來。
農夫黃豆開花變成金的消息成了事實,財主也不敢抵賴,不得不答應將女兒許配給了農夫。農夫和女子結婚後,對神仙的相助感激不盡,雙雙下山開了一家豆花館,並免費教大家做豆花,於是豆花便成為了家家户户招待親朋好友的必備佳餚。人們驚喜地發現,這種吃法比起煎炒過的老豆腐更加鮮美可口,就一傳十,十傳百,“嫩豆花”即傳到了民間。至今墊江農家都還保留着招待貴客石磨豆花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