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域歧視

鎖定
地域歧視與種族歧視不同,地域歧視是一個的“區別對待”,與人種沒有任何關聯。地域歧視就是基於地域差異而形成的一種“區別對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異、經濟發展不平衡、人類心理活動等因素引發的。地域歧視是“社會刻板印象”的一種體現。地域歧視是從眾心理集體無意識的結果。
中文名
地域歧視
定    義
地域差異而形成“區別對待”
原    因
地域文化差異、經濟發展不平衡等

地域歧視簡介

地域歧視與種族歧視不同,是本民族內部對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文化、經濟的差異和不平等,所以會產生偏見甚至妖魔化,如台灣人、香港人對中國大陸人的偏見。中國城裏人對鄉下人、農民工的歧視和偏見,對東北人、新疆人、西藏人、河南人等的地域偏見。當外地人來到這一對他不熟悉的地域時,當地人便會依社會上的偏見來解釋其性格,因此而可能產生偏見和妖魔化。
地域妖魔化在網絡上多表現為地域貼,地域笑話,地域攻擊等。當偏見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為企業行為,或者污辱性言詞等個人行為網絡水軍出現,損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譽的時候,可以認為這些行為屬於歧視行為,甚至犯罪行為,稱為地域歧視。地域歧視不同於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視對被歧視人的利益和名譽造成實質性損害,因此不再是個人印象或者開玩笑那麼簡單,地域歧視一般需要訴諸法律程序解決。

地域歧視主要特點

地域歧視 地域歧視
其一,地域歧視可以是源於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差距。地區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地區之間因為資源的爭奪而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利益矛盾。地區差距和地區利益矛盾的存在,必然反映在社會心理方面,形成優勢地區人羣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如果不加節制而過度膨脹,對落後地區和弱勢羣體的歧視就難以避免了。
其二,地域歧視是“社會刻板印象”的一種體現。所謂“社會刻板印象”,指的是對某一類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帶有片面、負面的色彩),並以此作為參照框架,主觀認為這類人所有成員都符合這種看法。“社會刻板印象”是對社會團體最簡單的認識,它雖然有利於對某一羣體作概括的瞭解,但也容易產生偏差,造成“先入為主”的成見,阻礙人與人之間正常的認識和交往。“刻板印象”還往往導致誤解,因為,“刻板印象”所根據的並非事實,有時是由於偏見的合理化而來,有時是以羣體有某種特性(事實上不一定)而推斷個人也必然具有這種特性而形成的。
其三,地域歧視是從眾心理集體無意識的結果。在現代信息“大爆炸”的社會里,普通人特別容易喪失自主思考和判斷能力,對許多事物往往不作獨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斷,從而形成從眾心理和集體無意識現象。例如,前一段時間,一些媒體對流動人口犯罪個案的報道,就常常成為民眾判斷身邊人的心理基礎,並被誇大化和擴大化,從而輕易把某個羣體符號化、標籤化地對待。這不能不説是地域歧視產生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心理基礎。
其四,地域歧視是“賤貧”心理的體現。我國目前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發展出現一系列階段性特徵,如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社會問題比較多。特別是因為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而造成的“仇富心理”和“賤貧心理”,使窮人與富人之間的鴻溝拉大。貧窮地方的人到了沿海一些經濟發達省份謀生,容易遭到歧視的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因為他們的家鄉太窮,富人看不起窮人,城裏人看不起鄉下人,才產生了歧視。
其五,地域歧視也是小農意識的反映。我國長期處於農業社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和小農心理。小農意識和小農心理在人際關係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因家族認同而產生家族之間的歧視,對鄉土的認同而產生鄉土歧視。表面看,地域歧視表現為城裏人瞧不起鄉下人,發達地區的人瞧不起落後地區的人,但是在其骨子裏、在內心深處仍然是小農心理在作怪。
其六,地域歧視和國家產業政策也有關係,國家發展的不平衡,不公平,也造就了地域歧視。

地域歧視社會危害

地域歧視的社會危害顯而易見。以東北、河南為例,地域歧視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一部分人的生存權,形成了社會不公,而且還容易使一些素質較低的人破罐破摔,從而對社會構成新的危害。流言蜚語,社會毒瘤,重於利劍。如果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有幾億人口被不公平對待,這些人被激怒之後所產生的“爆發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對於地域歧視,我們必須未雨綢繆,高度重視。
地域歧視與現代社會倡導的公平、平等、正義的理念是相悖的,它不利於人權的保護。任何一個社會,不要説發展,就穩定來講也是起碼的基礎。一個公平的社會起碼有三個層次的公平:一是起點的公平,二是過程的公平,三是結果的公平。如果一個人處於被歧視的境地,會給個人造成消極的心理影響,甚至會使個人採取一些極端的報復社會的行為。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而地域歧視會孕育一些潛在社會矛盾,很容易給和諧社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第一,地域歧視不利於建設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地域歧視違背了公平、正義的基本準則,對被歧視者是不公平的,是缺乏正義的。公交車上的對方言的蔑視,一些商店打出不賣某地貨的牌子,招工單位聲稱不要某地人,2011年深圳某派出所扯出“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的大橫幅等地域歧視現象,都是同公平、正義相違背的違法行為
第二,地域歧視不利於建設誠信友愛的和諧社會。誠信要求社會成員自覺遵守社會規則規章制度公共秩序,友愛強調的則是要在全社會倡導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地相處。
第三,地域歧視不利於形成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局面。地域歧視會使社會處於一種難以整合的狀態,矛盾激化後,極易導致社會出現撕裂狀態,也就是社會學家所講的“斷裂社會”。“斷裂社會”絕不可能是和諧社會。

地域歧視法律干預

反歧視法研究 反歧視法研究
在現代社會,反對地域歧視也必須依靠法制。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為反對地域歧視、實現平等權利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依據。但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
從國際上看,地域歧視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潛在的精神歧視,一種是顯形的行為歧視。對於前者,法律無能為力,對於後者法律並非萬能。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國際公約和簽訂多邊協議,努力消除地域歧視,但現在看來效果並不明顯。有些國家特別是超級大國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對其他國家採取歧視性做法,並且把國內法強加於其他國家。面對這種明目張膽地地域歧視,國際社會幾乎束手無策。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消除地域歧視,必須首先建立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秩序,確保每一個地區的居民都能普遍享用人類文明的成果,其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就一個國家來説,法律應該對反地域歧視有所作為。在現代文明社會,各個國家都通過憲法確立了本國公民的平等權利,地域歧視從根本上來説是一種侵犯公民憲法權利的行為。有的國家的民法中就明確地寫上了“反地域歧視”這一條。我國除了在憲法中規定公民的平等權之外,民法通則中還規定了名譽權榮譽權等具體的民事權利,並且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了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權。這些法律規範有助於公民在受到嚴重地域歧視的時候,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衞自己的人格尊嚴和其他民事權利。從程序法來看,面臨地域歧視時,可以提起行政之訴,要求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責任,消除各種地域歧視;也可以提起侵權之訴,要求加害人承擔民事責任
但是,從法律個案來看,如果一個地區的居民認為自己的民事權利受到損害,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另一個地區的居民承擔民事責任,其訴訟請求就很難得到法院的支持。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將原被告之間“有利害關係”作為提起訴訟的基本條件。普遍存在的地域歧視不可能通過具體的訴訟加以根治,絕大多數居民的利益不可能通過少數人的訴訟加以保護。
因此,消除地域歧視必須重塑我國的法律體系,必須在平等原則基礎之上,為每一個公民參與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法律條件,並且採取法律措施努力消除我國各地生產力發展不均衡現象,建立一個均衡的和諧社會。具體來説,重塑我國的法律體系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着手:首先,憲法在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的同時,為了促進各地生產力均衡發展,應當通過完善的財税法律規範,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確保一個國家不同地區的居民貧富差距不再擴大。其次,應當建立非政府組織——“平權委員會”,對全國各地涉及到地域歧視的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加以認真清理,並且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加以審查,以確保公民憲法和法律上的權利能夠落到實處。第三,應當修改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建立公益訴訟制度,確保公民能夠通過訴訟方式維護自己的基本權利。

地域歧視社會心理

地域歧視社會意識

地域歧視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中國社會生活中也存在地域歧視現象,在某些方面還相當嚴重。地域歧視的產生有其歷史、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其特殊的社會心理基礎。
社會心理基礎
形成優勢地區人羣的優越感和落後地區人羣的羞辱感。
地域歧視是“社會刻板印象”的一種體現。所謂“社會刻板印象”,指的是對某一類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帶有負面色彩),並以此作為參照框架,主觀認為這類人所有成員都符合這種看法。社會刻板印象是對社會團體最簡單的認識。刻板印象還往往導致誤解,因為,刻板印象所根據的並非事實,有時是由於偏見的合理化而來,有時是以羣體有某種特性(事實上羣體並不具有這種特性)而推斷個人也必然具有這種特性而形成的。
地域歧視是從眾心理和集體無意識的結果。隨着信息傳播渠道越來越多樣化,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人們越來越被信息所包圍。但是,在信息時代。前些時候媒體對流動人口犯罪個案的報道,就常常成為民眾判斷身邊人的心理基礎,並被誇大化和擴大化,從而輕易把某個羣體符號化、標籤化對待。這不能不説是產生地域歧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地域歧視是“賤貧”心理的體現。因為社會轉型和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一系列階段性特徵,我國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使窮人與富人之間的鴻溝變得難以跨越。在某種意義上説就是因為他們的家鄉太窮,富人看不起窮人,才產生了歧視。
地域歧視也是小農意識的反映。我國在長期在農業社會,地域歧視表現為城裏人瞧不起鄉下人、發達地區的人瞧不起落後地區的人,但是在其骨子裏、在內心深處仍然是小農心理在作怪。 [1] 
地域歧視不利於社會和諧
地域歧視同社會和諧背道而馳,它對和諧社會建設產生的消極影響和負面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地域歧視不利於建設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地域歧視違背了公平正義的基本準則,深圳某派出所扯出“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的大橫幅等地域歧視現象,都是同公平正義相違背的。一個存在地域歧視的社會,是不能稱之為公平正義的社會的。
友愛強調的則是要在全社會倡導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地域歧視則使人們彼此失去信任,由隔膜到隔絕,甚至相互敵視,嚴重者更可能會發展到引發紛爭,造成衝突。
地域歧視不利於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斷裂社會決不可能是和諧社會。

地域歧視意識矯正

反地域歧視要從多方面共同努力。
反地域歧視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社會和公民個人都應該分別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和義務。這也是社會各界的共識。一項關於地域歧視的網上調查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近8成的網友認為,要提高自身素質;有1成半的網友認為,應該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地域歧視;也有6.65%網友則主張通過政府的力量來解決。
優勢地區和處於優勢地位的羣體,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通常來講,所謂地域歧視,都是優勢地區和處於優勢地位的羣體歧視落後地區和處於劣勢地位的羣體。因此,地域歧視的產生,是優勢地區和處於優勢地位的羣體不能平等地對待落後地區和處於劣勢地位的羣體,過錯首先在前者而不在後者。
從被歧視者來講,則要自強自立,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改變自身形象,用行動去改變別人的偏見。正如四川省政府駐深圳辦事處勞務工作處副處長梁浩濱所説,要樹立四川人在深圳的良好形象,最根本的是提高他們的素質,從根本上提高四川人在深圳乃至全國的形象。湖北省政府駐深圳辦事處綜合處副處長牟松也認為,作為外來的湖北人,要想更好地融入深圳,首先要內強素質。不管在哪一個地方,提高自身的修養都是必要的。
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反對地域歧視也必須依靠法制。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為反對地域歧視、實現平等權利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依據。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地域歧視現象還相當普遍和嚴重。要有效防止類似深圳地域歧視事件以及其他歧視事件的再次發生,制定《反歧視法》應該儘快納入國家有關部門的議事日程。加強相關法律的建設,已迫在眉睫。
反對地域歧視,最根本的一條還是要靠發展,尤其是加快落後地區的發展,從而逐步縮小地區差距。正如全國人大代表、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做客人民網時所説,要靠發展來贏得尊重,真正使全國人民對河南有一個好的印象。當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加強誠信建設與和諧文化建設,促進不同地域人們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和相互理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