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嘗膽卧薪

鎖定
嘗膽卧薪是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也作:“卧薪嚐膽”。 [1] 
中文名
嘗膽卧薪
外文名
Sleep on brushwood and taste gall
釋    義
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出    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近義詞
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發憤圖強
反義詞
胸大無志、妄自菲薄、自甘墮落
讀    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發生時間
公元前496年

嘗膽卧薪詞語解釋

釋 義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出 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示 例 我即卑官菲食,~,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六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無救於事。(明·史可法《請出師討賊書》)。我自願漆身吞炭,嘗膽卧薪,同心協力期雪恥,須歃血為誓。 ★明·朱鼎《玉鐿台記·新亭流涕》

嘗膽卧薪詞語典故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裏,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着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着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忍辱負重十年,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嘗膽卧薪出處

源於《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嘗膽卧薪歷史考證

勾踐卧薪嚐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一直在流傳,然而有人提出疑問:歷史上真有"卧薪和嘗膽"這回事嗎?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卧薪嚐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鬥經過,卻也沒有勾踐卧薪嚐膽的敍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牀前懸掛苦膽,坐卧都看得到,吃飯時嚐嚐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卧薪之事。什麼時候出現"卧薪嚐膽"這個成語呢?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説孫權"卧薪嚐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説》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説,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嚐膽激勵自己。這種説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麼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卧薪嚐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卧薪嚐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説中,也多次提到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説:王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卧薪"則是"目卧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後人把"卧薪"説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