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吐納

鎖定
吐納,漢語詞彙。拼音:tǔ nà 吐納,指氣功中煉氣的技法。吐納即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內呼吸
外呼吸是指在肺內進行的外界空氣與血液的氣體交換,也稱肺呼息。新生嬰兒,最會吐納。嬰兒出生,是憋了一口氣分娩出來。所以,新生嬰兒,必定哭出這口濁氣。嬰孩受了委屈,腹中一有濁氣必定哭出來。
但大人失去這種天真,大人以哭為恥辱,大人腹中有濁氣多嘆氣、發怒、乃至癲狂。後世氣功,多是太過有為,不如學嬰兒。嬰兒不知氣功而真氣長存。
宗教中的吐納法:唸經,唸咒,呼喊神名唸經不在於念什麼,在於藉此吐濁氣。濁氣一出,清氣自入。神名是奇妙的,翻譯成羊語就是“嗎咩~~啊~咩~”。佛教,三字根本咒六字真言
中文名
吐納
拼    音
tǔ nà
別    名
肺呼息
起    源
晉代
詞    性
動詞
所屬分類
氣功中的煉氣技法

吐納漢語詞彙

吐納釋義

.1、吐故納新。 2.泛指呼吸。 3.呼氣與吸氣。 4.比喻貿易,買賣。 5.言談;談吐。 6.指發聲。 [2] 

吐納出處

王粲 《遊海賦》 [3] 

吐納例句

1、吐故納新。道家養生之術。
①三國 魏嵇康養生論》:“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也。”
②《新唐書·宦者傳上·高力士》:“朕將吐納導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
③宋邵伯温《聞見前錄》卷七:“ 摶 不知吐納修養之理,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於聖世。”
④清孫枝蔚《題華山高枕圖壽吳香林》詩:“那用仙家吐納頻,陶然一枕自生春。”
2. 泛指呼吸。
魯迅《墳·雜憶》:“因此我常常欣慕現在的青年,雖然生於 清 末,而大抵長於 民國 ,吐納共和的空氣,該不至於再有什麼異族軛下的不平之氣,和被壓迫民族的合轍之悲罷。”
葉聖陶《倪煥之》十五:“心臟的每一回跳動,鼻息的每一回吐納,都奏出‘我愛着你’那句話的激動的節拍。”
3. 猶吞吐。吐出與吞進。
①漢王粲《遊海賦》:“苞吐納之弘量,正宗廟之紀綱。”
②晉郭璞江賦》:“呼吸萬里,吐納靈潮。”
③晉 郭璞山海經圖贊·神陸吾》:“門明是對,司帝之門,吐納靈氣,熊魂魂。”
④唐 劉禹錫 《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表臣》詩:“ 夷門 天下之咽喉,昔時往往生瘡疣,聯翩舊相來鎮壓,四海吐納皆通流。” [4] 
⑤清 唐孫華《同宋藥洲太史登滕王閣》詩:“吐納江流九派小,平壓雉堞羣峯低。”
4. 比喻貿易,買賣。
吳晗朱元璋傳》第六章二:“商品的生產和吐納的中心,手工業作坊和批發行號的所在地,集中着數量相當巨大的後備手工業工人和小商攤販。”
5. 言談;談吐。
①《魏書·元翼傳》:“美姿貌,善吐納,兼有將畧。”
②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竺道生》:“吐納問辯,辭清珠玉,雖宿望學僧,當世名士,皆慮挫詞窮,莫敢酬抗。”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春秋觀志,諷誦舊章,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 [5] 
④清吳偉業送何省齋》詩:“吐納既風流,姿容更瓌異。”
6. 指發聲。
①南朝 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
②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議論》:“ 崔 記教坊 任智方 四女皆善歌,其中二姑子,吐納悽惋,收斂渾淪。” [1]  [3] 

吐納養生之術

吐納淵源

抱朴子胎息法——此法載於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但本功法並非葛洪所創,而是葛洪根據師傳整理而成,特點是通過逐漸延長閉氣不息的時間,最終達到胎息狀態。具體練法:每日子後午前取仰卧式,瞑目靜心,摒絕雜念。先鼻緩緩吸氣,吸氣極滿後閉目不息,隨即默數數字,自一至百以上。當閉氣至極,則以口緩緩吐氣,吸氣或吐氣皆須極細極微,毫無氣息出入之聲,以鴻毛置鼻孔處命紋絲不動為標準。練習日久,每次閉氣默數的數字可達數百以至數幹,在此期間將自然出現胎息狀態。

吐納何謂吐納

吐納:吐故納新,古代道家的養生之術。
吐納指把胸中的濁氣從口中呼出,再由鼻中慢慢吸入清鮮之氣。語見《莊子·刻意》:“吹呵呼吸,吐故納新。”就是説吐出濁氣,呼入清氣。《雲笈七籤》卷三十二《服氣療病》曰:“凡行氣以鼻內 (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內氣有一,吐氣有六。內氣一者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稲,皆出氣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無有此數,欲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氣,稲以解極。”即認為吸取生氣,吐出死氣,即可長生不死。
吐納屬氣功中的煉氣技法,吐納即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內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內進行的外界空氣與血液的氣體交換,也 稱肺呼息。所謂內呼吸,是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也稱組織呼吸。氣功的呼吸,主要調整肺呼吸,使之達到古人形容的“吐惟細細,納惟綿綿”的均勻、細緩、深長的程度。進而對內 呼吸產生良好的影響。據説吐納練習均為入門者修煉,當吐納練息達到高層次時,則無息可調。那時呼吸微微,忽然遽斷,進入胎息境界。〈〈抱朴。釋滯〉〉説:“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入在胞胎之中”。意指練功至深者,就像胎兒在母腹之中,鼻無出入之氣。胎息是吐納練息的最高境界,道教中許多道士都偏愛此功。

吐納練息要訣

吐納練息的要訣是吸氣時氣貫注於腹部,呼氣時氣上引至頭巔,這樣可以吸取生氣,排出死氣和病氣,同時提高人體潛能,進入功能態。吐納的方法很多,分動靜兩類,此處介紹幾種流行的吐納練息法。
六字氣訣 ——通過鼻吸口呼,呼氣時結合默唸噓、呵、呼、歙(音:吸、涉)、吹、嘻六個字音,用以影響肝、心、肺、脾、腎、三焦,祛除各臟腑病邪的一種氣功鍛鍊方法,道、佛氣功中都有此內容。
六字氣訣最早見於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其練法是:坐式、站式均可,口呼鼻吸,呼氣時根據需要默唸噓、呵、呼、欷、吹、嘻六字。噓治肝之實證,如頭痛目赤,肋疼易怒;呵治心之實證,如口舌生瘡、心煩不寐;呼治脾之實證,如脘腹悶脹,食積不化;
歙治肺之實症,如痰多氣壅:口乾咽疼;吹治腎之實症,如盜汗遺精、陽痿早泄、子宮虛寒;嘻治三焦之實證,如眩暈耳鳴喉痛、胸腹脹悶、小便不利。六字氣訣可以單獨作,也可配合其他功法。另外,六字氣訣是一種以瀉實為主的功法,陽虛自汗者禁練,虛症者也要慎用。春季脾氣衰不練“呼”字;夏季肺氣衰不練“嘻字”,秋季金克木,不練“噓”字,以免傷肝。冬季不練呵,以免心衰。明代的《修齡要旨》《類修要訣》都強調練六字訣時要配合肢體導引動作。

吐納何仙姑胎息訣

何仙姑為傳説中的道教八仙之一。姓何,名瓊,唐代零陵人,住雲母溪,遇呂洞賓之後授以修養之術,遂成道。其功訣説:“夫煉者修也,息者氣也,神也,精也。息氣本源者,清靜本氣也。觀入丹田,細細出入,如此者龍虎自伏。若心無動,神無思,氣無慾,則名曰大定。真氣存於形質,真仙之位變化無窮,號曰真人矣。夫胎息者;須存神定意,抱守三關者精、氣、神也。凡修行之人,每於六時,常抱守三法,則自然有寶聚也 。國富民安,心王自在,乃神和暢,少病也,少惱也,身體輕便也,耳目聰明也,是修真之人真道徑路。若三五年常行此法,天護佑,神加持,凡人愛敬,久而自然得道矣。 ”

吐納道家吐納之法

中華道家修性煉命之術,首先講究祛病健體,其次注重延年益壽,最後追求長生久視。筆者曾在東海嶗山得傳道家吐納訣,屬於修煉築基之功。因觀社會上各派氣功五花八門,雜而多端,頗令學習者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或見異思遷,或誤人旁門,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養生而反戕生,此氣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蓋中華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現任何偏差,且與他家氣功都可相通。
中華道家修煉,重視“炁”對人體的作用。認為“炁聚則生,炁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炁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説:“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炁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中華道家吐納,就是一種行炁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
中華道家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炁。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道太和之炁。那時並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熟,裂腦而出,剪斷臍帶,其竅閉矣。其呼吸即上斷於口鼻,下斷於尾聞,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莊子所云“眾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系不能下行於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燕,謂之先天元炁,“動而愈出” (老子語),反失於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氣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