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勰

(南朝梁大臣)

鎖定
劉勰(約公元465年~?),字彥和,祖籍東莞郡莒縣(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南朝時期大臣,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劉宋越騎校尉劉尚之子。
少時家貧篤志好學,依靠名僧僧祐,學習儒家和佛家理論。撰寫《文心雕龍》,得到宰相沈約稱讚,授奉朝請,歷任臨川王(蕭宏)記室、步兵校尉、太子通事舍人。昭明太子蕭統去世後,內心傷悲,請求出家,沒有得到梁武帝許可。於是,燒發明志,法號慧地,出家並圓寂於定林寺
《文心雕龍》引論古今文體及其作法,與劉知幾史通》、章學誠文史通義》,並稱文史批評三大名著,奠定了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中文名
劉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山東莒縣
出生日期
約公元465年(乙巳年)
職    業
文學評論家
出生地
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
代表作品
文心雕龍
祖    籍
山東莒縣東莞鎮
字    號
字彥和

劉勰人物生平

劉勰畫像 劉勰畫像
南北朝泰始初年(公元465年),劉勰生於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字彥和,原籍東莞(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沈莊內)。祖父劉靈真,宋司空劉秀之的弟弟。父親名劉尚,曾擔任越騎校尉。劉勰很早就成了孤兒,他發憤圖強,熱愛學習。因為家裏太窮而沒有娶妻結婚,和沙門的僧人住在一起,十多年後,他對那些經文都很精通。他分門別類地整理了這些經文,抄錄下來,還為經文寫了序言。如今定林寺裏面藏的經文,都是劉勰編寫修訂的。
天監初年,劉勰開始擔任奉朝請,兼職做中軍臨川王宏的秘書,後升職擔任車騎倉曹參軍。擔任太末縣縣令時,政績清正廉潔。擔任東宮通事舍人時,劉勰向皇帝建議,祭天地應當同祭太廟一樣,只用蔬果,不用犧牲(牛、羊、豬),皇帝下詔命尚書討論此議,最終決定按劉勰的建議處理。後升任步兵校尉。
劉勰32歲時開始寫《文心雕龍》,歷時五年。 [1] 
卒年歧説甚多。一説卒於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和二年(公元521年)之間,一説卒於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和五年(公元539年)之間。

劉勰主要作品

劉勰文心雕龍

作品介紹
劉勰著作《文心雕龍》 劉勰著作《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書包括四個重要方面,由劉勰在江蘇省鎮江市南山寫下。上部,從《原道》至《辨騷》的5篇,核心是《原道》《徵聖》《宗經》3篇。從《明》到《書記》的20篇。下部,從《神思》到《物色》的20篇。《時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以上四個方面共49篇,加上最後敍述作者寫作此書的動機、態度、原則,共50篇。
文學史觀
《文心雕龍》的文學史觀,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終歸要受到時代及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把以往這一方面的理論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劉勰也很重視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在《通變》篇中,他根據揚雄關於“因”“革”的見解所提出的“通變”,即文學創作上繼承和革新的關係。他要求作家要大膽的創新:“日新其業”,“趨時必果﹐乘機無怯”。又強調任何“變”或創新都離不開“通”,即繼承。所謂“通”,是指文學的常規:“名理有常,體必資於故實。”文學創作只有通曉各種“故實”,才會“通則不乏”(《通變》),“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只有將“通”與“變”、“因”與“革”很好地結合和統一起來,文學創作才有可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通變》),獲得長足的健康的發展。
批評論
按《序志》的説法,從《時序》到《程器》的五篇屬批評論。不過,其中《時序》《物色》兩篇,兼有創作論和批評論兩方面的內容。《時序》從歷代政治面貌、社會風氣等方面來評論作家作品及其發展情況;《物色》從自然景物、四序變遷方面來評論《詩經》《楚辭》、漢賦及“近代以來”的創作情況。兩篇比較起來,《時序》側重於文學批評,《物色》側重於文學創作。 [2] 

劉勰其他著作

散文
《滅惑論》

劉勰文學特點

傳統修辭學分為消極修辭積極修辭兩大方面。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這兩方面都有精當而深刻的論述,尤其對消極修辭的論述,不僅論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動和思維規律與語言生成關係的層面。

劉勰語音

語音修辭方面,劉勰沒有沿習名人沈約的“八病説”,而着重提出了“飛沉”問題、“雙聲疊韻”問題。
在《神思》中,劉勰就提出了“尋聲律而定墨”的主張,在《聲律》中又説:“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颺不還。”劉勰認為,作韻易而選和難。足見劉勰不但非常重視而且準確把握了漢字漢語的語音特點,對語音修辭在理論上作出了可貴貢獻。

劉勰語彙

在語彙修辭方面,劉勰提倡慎重遴選詞語。
語彙修辭中,還涉及用字,劉勰在《煉字》提出用字“四要則”: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復。無怪劉勰嘆曰:故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一字非少,相避為難也。

劉勰語法

語法修辭部分,劉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內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韻安排章句的主張。劉勰主張,句式的選擇上,用長用短,或長短穿插,整散結合,完全要符合情韻需要,情韻急,少音節短詞句,情韻緩,可用舒曼之長句,情韻起伏跌宕,則可長短並用整散結合,以收蕩氣迴腸之效。

劉勰篇章

劉勰塑像
劉勰塑像(3張)
劉勰修辭美學最為璀璨的部分,在篇章修辭。
重涵養,立風格。文章有風格,更有風骨,才煽情動人,辭采煥然。要使文章含風樹骨,則須“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
感人的才情和生動的語言固然重要,但一定要為情而造文,而不要為文而造情。要寫真情實話,不要假意虛言。
重熔裁,明隱秀。文章長短、內容詳略、語意顯隱、精警庸凡,亦為文之必慮。
文章秀句,或自出錦心,或得益援引。劉勰並非反對引用,而是反對抄襲。

劉勰運用

在具體運用方面,劉勰指出“碌碌麗辭,則昏睡耳目。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迭用奇偶,節以雜佩,乃其貴耳。”
《誇飾》專講誇張。劉勰抓住誇張得是否合乎事義情理這一關鍵,將誇張分為兩類並指出其不同效果:“然飾窮其要,則心聲蜂起,誇過其理,則名實兩乖。”——如果誇張得合情理得神髓,就會引起強烈共鳴,反之,就會違背事實不合情理。

劉勰人物評價

劉勰塑像 劉勰塑像
劉勰能在距今1500餘年之遙,提出這如許之多難超其苑囿的精闢修辭理論實為難能可貴。其修辭之論,既有理性的闡釋,又有言證、事證,既涉文章內容形式,又關作者思維、氣質、涵養、才情。他能從美才、美德、美情與美辭美文的關係方面,闡釋情動而辭發、因內而符外的修辭美學觀,他承認“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辭必巧麗”。
在這種觀點指導之下,他從內容決定形式的認識出發,建立了系統的剖情析採理論,他從歷史唯物主義和現實唯物主義的認識出發,提出了“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這種選擇繼承、據時創新的修辭觀,這種服務於時代的“時文”修辭觀。

劉勰後世紀念

劉勰紀念館設於南京鐘山南麓的定林山莊內,紀念館分前、中、後三個展廳,以南京“鐘山與六朝都城”、“鐘山定林寺”、“劉勰與《文心雕龍》”三個展覽單元,揭示了劉勰及《文心雕龍》與六朝首都、鐘山及與定林寺的密切關係。劉勰在鐘山定林寺前後生活了20年左右,他在這裏藉助定林寺豐富的藏書,潛心學習和研究,最終完成了標誌着輝煌成就的文學理論鉅著《文心雕龍》。鐘山定林寺也因劉勰的學術成就而名垂青史。 [3] 
六世祖:劉撫,彭城內史。前夫人孫荀公,東莞郡人;後夫人孫女寢,高密郡人
五世祖:劉爽,山陰縣令;夫人趙淑媛,下邳郡人
曾祖父:劉仲道,東晉建武參軍、餘姚令;夫人檀敬容,高平郡人
祖父:劉靈真
父親劉尚,劉宋越騎校尉,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於建康平叛戰役中犧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