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馬休之傳

鎖定
《司馬休之傳》是古代史籍中為司馬休之立的人物傳記,詳細記載了東晉後期宗室司馬休之的事蹟。《晉書》《魏書》《北史》中均為司馬休之立了傳,出自於《晉書》的,通常稱作《晉書·譙剛王遜傳附尚之弟休之傳》。為了便於檢索,這裏簡作《晉書·司馬休之傳》。
中華書局本《晉書》中,《司馬休之傳》歸置於《晉書》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宗室之下。以下《司馬休之傳》的內容,便是節選自中華本《晉書》。
中文名
《司馬休之傳》
來    源
晉書》《魏書》《北史
介    紹
東晉後期宗室司馬休之的事蹟

司馬休之傳《晉書》篇目

傳記原文
  • 上級標題
譙剛王遜 子閔王承 承子烈王無忌 無忌子敬王恬 恬子忠王尚之 尚之弟恢之 允之 韓延之 恬弟愔
  • 正文
中華本《晉書》(1974年11月1版1印)目錄
中華本《晉書》(1974年11月1版1印)目錄(4張)
休之字季預。少仕清塗,以平王恭庾楷功,拜龍驤將軍、襄城太守,鎮歷陽。桓玄攻歷陽,休之嬰城固守。及尚之戰敗,休之以五百人出城力戰,不捷,乃還城,攜子侄奔於慕容超。聞義軍起,復還京師。大將軍武陵王令曰:“前龍驤將軍休之,才幹貞審,功業既成。歷陽之戰,事在機捷。及至勢乖力屈,奉身出奔,猶鳩集義徒,崎嶇險阻。既應親賢之舉,宜委分陝之重。可監荊益梁寧秦雍六州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假節。”到鎮無幾,桓振復襲江陵,休之戰敗,出奔襄陽。寧朔將軍張暢之、高平相劉懷肅自沔攻振,走之。休之還鎮,御史中丞王楨之奏休之失戍,免官。朝廷以豫州刺史魏詠之代之,徵休之還京師,拜後將軍、會稽內史。御史中丞阮歆之奏休之與尚書虞嘯父犯禁嬉戲,降號徵虜將軍,尋復為後將軍。
及盧循作逆,加督漸江東五郡軍事,坐公事免。劉毅誅,復以休之都督荊雍梁秦寧益六州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假節。以子文思為亂,上疏謝曰:“文思不能聿修,自貽罪戾,憂懼震惶,惋愧交集。臣御家無方,威訓不振,致使子侄愆法,仰負聖朝。悚兼懷,胡顏自處,請解所任,歸罪闕庭。”不許。
後以文思事怨望,遂結雍州刺史魯宗之,將共誅執政。時休之次子文寶及兄子文祖並在都,收付廷尉賜死。劉裕親自徵之,密使遺休之治中韓延之書曰:“文思事意,遠近所知。去秋遣康之送還司馬君者,推至公之極也。而了無愧心,久絕表疏,此是天地所不容。吾受命西征,止其父子而已。彼土僑舊,為之驅逼,一無所問。往年郗僧施、謝劭、任集之等交構積歲,專為劉毅規謀,所以至此。今卿諸人一時逼迫,本無纖釁。吾虛懷期物,自有由來,今在近路,是諸賢濟身之日。若大軍相臨,交鋒接刃,蘭艾雜揉,或恐不分。故白此意,並可示同懷諸人。”
延之報曰:“聞親率戎馬,遠履西畿,闔境士庶,莫不恇駭。何者?莫知師出之名故也。辱來疏,始委以譙王前事,良增嘆息。司馬平西體國忠貞,款懷待物。以君有匡復之勳,家國蒙賴,推德委誠,每事詢仰。譙王往以微事見劾,猶自遜位,況以大過,而當默然也!但康之前言,有所不盡,故重使胡道,申白所懷,道未及反,已表奏廢之,所不盡者命耳。推寄相與,正當如此,有何不可,便及兵戈。自義旗以來,方伯誰敢不先相諮疇,而徑表天子,可謂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劉裕足下,海內之人,誰不見足下此心。而復欲誑國士,‘天地所不容。’在彼不在此矣。來言‘虛懷期物,自有由來’;今伐人之君,啖人以利,真可謂‘虛懷期物,自有由來’矣!劉籓死於閶闔之門,諸葛弊於左右之手。甘言詫方伯,襲之以輕兵,遂使席上靡款懷之士,閫外無自信諸侯。以是為得算,良可恥也。吾誠鄙劣,嘗聞道於君子。以平西之至德,寧可無授命之臣乎!假令天長喪亂,九流渾濁,當與臧洪遊於地下耳。”裕得書嘆息,以示諸佐曰:“事人當應如此!”
宗之聞裕向荊州,自襄陽就休之共屯江陵。使文思及宗之子軌以兵距裕,戰於江津。休之大敗,遂與宗之俱奔於姚興。裕平姚泓,休之將奔於魏,未至,道死。 [1] 
書籍簡介
《晉書》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並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為二十四史之一。 [2] 
作者簡介
《晉書》編者共二十一人。其中監修三人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為李淳風;擬訂修史體例為敬播;其他十六人為令狐德棻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2] 

司馬休之傳《魏書》篇目

魏書》將司馬休之(子文思)·司馬楚之(子金龍 金龍子悦 金龍弟躍)·司馬景之(兄準)·司馬叔璠(子靈壽 靈壽從子仲明)·司馬天助合於一傳,百衲本《魏書》置於第二十五 魏書三十七,中華本《魏書》則置於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中,其中述及司馬休之的傳常作《魏書·司馬休之傳》。
傳記原文
司馬休之,字季豫,本河內温人,晉宣帝季弟譙王遜之後也。司馬叡僣立江南,又以遜子孫襲封。至休之父恬,為司馬昌明鎮北將軍、青兗二州刺史。
中華本《魏書》(1974年6月1版1印)目錄
中華本《魏書》(1974年6月1版1印)目錄(3張)
天興五年,休之為司馬德宗平西將軍、荊州刺史。為桓玄逼逐,遂奔慕容德劉裕誅玄後,還建鄴,裕復以休之為荊州刺史。休之頗得江漢人心,劉裕疑其有異志。而休之子文思繼休之兄尚之為譙王,謀圖裕,裕執送休之,令自為其所。休之表廢文思,並與裕書陳謝。神瑞中,裕收休之子文寶,兄子文祖,並殺之,乃率眾討休之。休之上表自陳於德宗,與德宗鎮北將軍魯宗之、宗之子竟陵太守軌等起兵討裕。裕軍至江陵,休之不能敵,遂與軌奔襄陽。裕復進軍討之。太宗遣長孫嵩屯河東,將為之援。時姚興徵虜將軍姚成王、冠軍將軍司馬國璠亦將兵救之,不及而還。休之遂與子文思及宗之等奔於姚興。
裕滅姚泓,休之與文思及德宗河間王子道賜、輔國將軍温楷、竟陵內史魯軌、荊州治中韓延之、殷約、平西參軍桓謐、桓璲及桓温孫道度、道子、勃海刁雍、陳郡袁式等數百人,皆將妻子詣嵩降。月餘,休之卒於嵩軍。詔曰:"司馬休之率其同義,萬里歸誠,雅操不遂,中年殞喪,朕甚愍焉。其追贈徵西大將軍、右光祿大夫,諡始平聲公。"
文思與淮南公國璠、池陽子道賜不平,而偽親之,引與飲宴。國璠性疏直,因酒醉,遂語文思,言己將與温楷及三城胡酋王珍、曹慄等外叛,因説京師豪強可與為謀數十人。文思告之,皆坐誅。以文思為延尉卿,賜爵鬱林公。善於其職,聽訟斷獄,百姓不復匿其情。劉義隆遣將裴方明擊楊難當於仇池,世祖以文思為假節、徵南大將軍,進爵譙王,督洛豫諸軍南趣襄陽,邀其歸路。還京,為懷朔鎮將。興安初薨。
子彌陀,襲爵。以選尚臨涇公主,而辭以先取毗陵公竇瑾女。與瑾並坐祝詛伏誅。 [3] 
書籍介紹
《魏書》,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

司馬休之傳《北史》篇目

北史》將司馬休之(子文思)·司馬楚之(子金龍 金龍子悦 悦子裔 子侃 金龍弟躍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助)·劉昶(孫暉)·蕭寶夤(兄子贊)·蕭正表·蕭祗(子放)·蕭退(子慨)·蕭泰(子寶)·蕭撝(子濟)·蕭圓肅·蕭大圜合於一傳,中華本《北史》置於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中,其中述及司馬休之的傳常作《北史·司馬休之傳》。
傳記原文
中華本《北史》(1974年10月1版1印)目錄
中華本《北史》(1974年10月1版1印)目錄(3張)
司馬休之字季豫,河內温人,晉宣帝季弟譙王進之後也。〔一〕晉度江之後,進子孫襲封譙王。至休之父恬,為鎮北將軍、青兗二州刺史。天興五年,休之為荊州刺史,被桓玄逼逐,遂奔慕容德。及玄誅,還建業,復為荊州刺史。〔二〕
休之頗得江漢人心。其子文思繼其兄尚之為譙王,謀圖劉裕。裕執送休之,令為其所。休之表廢文思,並與裕書陳謝。神瑞中,裕收休之子文寶、兄子文祖並殺之,乃討休之。休之與魯宗之及宗之子軌起兵討裕,兵敗,遂與子文思及宗之奔姚興。裕滅姚泓,休之與文思及晉河間王子道賜等數百人皆將妻子降長孫嵩。卒,贈徵西大將軍、右光祿大夫、始平公,諡曰聲。
文思與淮南公國璠、池陽子道賜不平,而偽親之。國璠性疏直,因醉欲外叛,文思告之,皆坐誅。以文思為廷尉,賜爵鬱林公。文思善於其職,聽斷,百姓不得匿其情。進爵譙王,位懷荒鎮將,薨。 [4] 
校勘記
〔一〕 晉宣帝季弟譙王進之後也 錢氏考異卷三九雲:“按進卒於魏世,官止中郎,其子遜於武帝初始封譙王。傳所書誤也。” [4] 
〔二〕 天興五年休之為荊州刺史被桓玄逼逐遂奔慕容德及玄誅還建業復為荊州刺史 魏書卷三七司馬休之傳略同。按晉書卷三七譙剛王遜附休之傳,休之先為襄城太守,鎮歷陽,為桓玄所攻,奔慕容超(當作“德”)。桓玄敗後,才為荊州刺史。又為桓振所逐。及劉毅敗後,復為荊州刺史。又據晉書卷九九桓玄傳,荊州本為桓玄所據,在桓玄未敗前,休之不可能為荊州刺史。休之兩次為荊州刺史,都是在桓玄破滅之後。魏書、北史並誤。 [4] 
書籍介紹
《北史》是匯合並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