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刁雍

鎖定
刁雍(390-484年),字淑和,渤海郡饒安(今河北省南皮縣刁公樓村)人 [3]  。北魏大臣,東晉尚書令刁協的曾孫。
個性寬柔,好尚文典,明敏多智。為躲避宋武帝劉裕屠殺,投奔後秦姚興,拜太子中庶子。後秦滅亡後,歸順北魏明元帝,出任使持節、鎮東將軍,青徐二州刺史,賜爵東安縣伯,遷薄骨律鎮(涼州)都大將。興光年間,拜特進
太和八年(484年),去世,享年九十五,獲贈開府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諡號為簡。篤信佛教,著《教誡》二十餘篇。 [1] 
淑和
所處時代
北魏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渤海郡饒安(今河北南皮刁公樓村) [3] 
出生日期
390年
逝世日期
484年
主要成就
薄骨律鎮將 開鑿艾山渠
本    名
刁雍

刁雍人物生平

刁雍(390-484年),字淑和,渤海郡饒安(今河北南皮縣)人,東晉尚書令刁協的曾孫。
刁氏於西晉末年南遷京口(今江蘇鎮江市),號為“京口之蠹”。伯父刁逵曾凌辱劉裕劉裕當政後,殺刁氏。以避劉裕逃至後秦,為太子中庶子。泰常中,後秦滅亡,隨司馬休之投奔北魏,假建義將軍,又假鎮東將軍、青州刺史、青光侯。延和中,進平南將軍、徐州刺史,賜爵東安侯。太延中,徵還。太平真君中,授徵南將軍、徐豫二州刺史,遷薄骨律鎮(今寧夏靈武西南)鎮將。興光中,徵還,拜特進。太和八年卒,年九十五,贈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諡號為簡。篤信佛教,著《教誡》二十餘篇。 [2] 

刁雍主要功績

義熙十三年(417年)九月癸酉(初四),先後從東晉流亡後秦司馬休之司馬文思刁雍等,全都投降了北魏司徒長孫嵩。冬季,十月,己酉(十一日),拓跋嗣徵召長孫嵩等班師回朝。不久,司馬休之死在北魏。刁雍上書請求到南部邊疆,報效北魏,拓跋嗣任命刁雍為建義將軍。刁雍在黃河、濟水之間集結部隊,騷擾東晉所屬的徐州、兗州;太尉劉裕出兵討伐,不能攻克。刁雍進駐固山,手下兵員達二萬人。 [2] 
東晉安帝司馬德宗元興末年(405年),北魏皇帝拓跋燾任命徵南將軍刁雍為薄古律鎮鎮將。薄古律鎮是在西漢的靈州縣設立的北方六鎮之一。他上任以後,通過實地考察,發現“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東西四十五里,鑿以通河“。艾山也叫峽口山,是今日寧夏吳忠市、青銅峽市牛首山、青山的統稱。刁雍為了集草儲量,發展農業,發揮薄古律鎮作為西部重鎮的作用,決心在艾山黃河河西青山地區(今寧夏青銅峽)修建一條引黃河水灌溉農田的水利工程——艾山渠,渠首位於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青銅峽鎮
刁雍向朝廷上書,請求修建艾山渠。他在奏摺中寫道:臣四月末到鎮,看到這裏古渠道因為黃河變遷,渠道高出河牀二丈,無法飲水,農業艱難,百姓和軍人經常飢餓。因此地缺雨水,要解決問題,只有引黃河水另外修渠,進行灌溉。他所提出修建艾山渠的計劃,於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春動工,六十天完成,所以渠道長四十里,下接古渠道,總長一百二十里。艾山渠建成,可灌官田、民田四萬頃.刁雍又對當地的農業生產經驗進行總結,提出一個“節水灌溉法”,即每一旬(十天),灌水一遍;灌水四遍,谷得成熟。這就是説刁雍修建艾山渠採取了先進的引水技術,渠成以後,又採取了先進的農田輪溉方法。原先農夫中年勞動,所收連國家賦税都交不起,現在,這裏國庫充實,民户富足,寧夏平原農業經濟獲得恢復與發展,迅速成為北魏西北邊鎮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艾山渠的興修,在寧夏開發史和水利發展史上都佔有重要作用。
由於艾山渠的建成,農業連年豐收,薄古律鎮從重災區一躍成為北方輸出糧食的大糧倉。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帶哦用奉命調集薄古律、高平、安定、統萬四鎮五千輛車,將寧夏黃灌區薄古律鎮囤積的糧食五十萬斛(一斛為十鬥,約為一百五十公斤,後改為五斗,即七十五公斤)運往沃野鎮(今內蒙古烏特拉奇境內),以作軍糧。刁雍認為薄古律鎮到沃野八百里地,沿途道路要經過沙漠,還要渡過黃河,運輸艱難。初步估算,把這麼多的糧食全部運到目的地,至少要費勞力一萬人,耕牛一萬頭,耗時三年。這勢必影響農民種田,給下一年的農業豐收帶來隱患,所以刁雍打算採用黃河水運。他計劃在牽屯山(今寧夏六盤山北)就近伐木,通過清水河把木料運到黃河岸邊,就地造船二百隻,從水路順黃河而下,單程五日就可以抵達沃野,三月至六月,就能運量六十萬斛,大省民力十倍多,不費牛力,也不廢田。刁雍用木船在黃河運糧,這在黃河上游水運史上屬於首創。
由於寧夏黃溉區開發水平的提高,農業得到大發展,糧食連年大豐收,即使將大量糧食外運,這裏囤積的糧食還是多得沒有地方存放。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刁雍又一次想皇帝上表,他説:自古安不忘亂,薄古律鎮位居黃河平原,地接邊城,現在積存的糧食都在露天堆放,安全上大有問題,建議修建一座糧倉城來儲備糧食。為了不誤農業生產,他打算利用一年之內的三次農閒時間,分期施工建築倉城,然後駐兵守備。得到批准以後,在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三月,一座嶄新的倉城就建成了。北魏皇帝特別高興下詔稱讚刁雍能“深思遠慮”,並將倉城命名為“刁公城”,以示表彰。
刁雍坐鎮寧夏十一年,為官清廉,不謀私利,他政績突出,當地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兵民豐衣足食。興光二年(公元455年),奉詔還京,被封為特進,仍為將軍。

刁雍人物評價

《魏書》 [2]  :“雍性寬柔,好尚文典,手不釋書,明敏多智。”刁雍所撰寫的詩、賦、頌論和雜文一百多餘篇。他這個人“怡靜寡慾,篤信佛道”。曾專門撰寫了《教誡》二十篇,用以訓導自己的子孫後代。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刁雍逝世,終年九十五歲。

刁雍親屬成員

刁雍出身於一個世代高官之家。
高祖:刁攸,西晉御史中丞 [2] 
曾祖:刁協,東晉尚書令 [2] 
伯父:刁逵,東晉豫州刺史 [2] 
父親:刁暢,東晉右衞將軍,輔佐司馬德宗。 [2] 
長子:刁纂,字奉宗,中書侍郎,早卒。 [2] 
次子:刁遵,字奉國,襲爵,贈平東將軍、兗州刺史。 [2] 
三子:刁紹,字奉世,武騎侍郎、徵西司馬。 [2] 
四子:刁獻,字奉章,秘書郎。 [2] 
五子:刁融,字奉業,汝陰太守。 [2] 
六子:刁肅,字奉誠,中書博士。

刁雍史籍記載

《魏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