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魏政治史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張金龍編著的圖書)

鎖定
《北魏政治史》,作為史學著作,作者是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張金龍,數百萬字,該書展現了北魏一朝跌宕起伏的時代,很多篇幅具有考證性和原創性,絕大多數內容是作者在北魏史的新探索,且未在其他刊物刊載,是難得的一部力作!
中文名
北魏政治史
作    者
張金龍

北魏政治史內容簡介

《北魏政治史》內容以時代為序,把與北魏政治歷史進程有關的事項諸如戰爭外交法律經濟政策、民眾叛亂等等內容都做了詳盡論述。
從學術角度而言,北魏歷史上不曾為學界所關注的許多重大的抑或細微而又不可或缺的問題,在本書中都有明確交待;
對於學界已作過較多論述的問題,在全面掌握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了闡釋。
該書還特別重視運用相關的墓誌碑刻資料及非文字性的考古資料。

北魏政治史作品目錄

第一冊目錄
目錄
第一卷 北魏前史(?—220—3761)
第一章 傳説時代:從大興安嶺到漠南草原
一、嘎仙洞拓跋鮮卑的發祥地
1.文獻記載及其考訂
2.嘎仙洞拓跋鮮卑發祥地問題
二、呼倫湖時期的拓跋鮮卑
三、南遷“匈奴故地”
〔附〕1.關於《魏書》及其史學價值
2.《魏書·序紀》暨傳説時代拓跋歷史真偽的評述
第二章 前期編年史:從漠南走向代北(220—307)
一、拓跋力微時期(220—277)
二、三部分立時期(278—307)
1.拓跋祿官、猗龜、猗盧三部分立的形成
2.向西、南地域的擴張
3.拓跋猗竾介入中原政爭與衞操在拓跋部的活動
第三章 後期編年史:代國時代(308—376)
一、拓跋猗盧時期(308—316)
1.拓跋猗盧一統及參與中原征戰
2.代國建立之初的形勢
〔附〕關於“可汗”稱號出現的時間——兼説莫弗(莫賀弗、莫賀)
3.猗盧之死與新舊之爭
二、從拓跋鬱律到什翼犍之前(317—337)
2.祁氏“女國”與其後的紛爭
〔附〕關於祁氏姓氏與其殺害拓跋鬱律的問題
三、拓跋什翼犍時期(338—376)
1.拓跋什翼犍的統治
2.前秦滅代
第四章 拓跋鮮卑的種族:以學界的研究為中心
一、文獻記載與推論
二、語族的考訂
三、人種學研究
四、從習俗觀察族屬
〔附錄〕
一、北魏建立前拓跋鮮卑紀年表
二、拓跋鮮卑部落及部落聯盟酋長(可汗)紀年
三、北魏建國前十三代酋長(可汗)世系表
四、北魏帝系表
參考文獻
第二卷目錄
第二卷道武帝時代(386—409)
第一章北魏王朝的建立
一、拓跋珪亡命賀蘭部
二、北魏王朝的建立
[附]1.關於牛川地望問題
2.賀蘭部種族蠡測
第二章立足代北:大漠南北等地的征戰
一、征戰概況
二、消滅獨孤部
1.破劉顯
三、兼併賀蘭部
四、征討高車、柔然等部
1.征討高車諸部
2.征討柔然
3.征討其他各部
第三章挺進中原:北魏與後燕的戰爭
一、北魏對後燕的臣服
二、後燕對北魏的征討
1.慕容寶徵北魏:參合陂之戰
2.慕容垂親征病亡
三、北魏佔領幷州
四、攻佔河北腹地的戰鬥
1.戰前形勢
2.攻佔信都
3.柏肆之役
4.攻佔中山
5.攻佔鄴城
五、制約戰爭進程的因素
1.北魏方面
2.後燕方面
六、戰後的處置
1.加強對河北地區的控制
2.後燕官吏的歸附與任用
3.徙民以實京都
第四章道武帝后期的政治軍事措施
一、京畿地域與平城營建
1.司隸校尉、司州與京畿地域
2.平城為中心的皇家工程
二、地方行政建置的確立
1.幷州、2.安州→定州、3.冀州、4.相州、5.兗州
三、鎮壓反叛
1.賀蘭等部的謀反
2.鎮壓河北地區的反抗活動
四、離散部落:遊牧向農耕的轉變
1.離散部落的時間、內涵與意義
2.離散與未離散部落的例證
3.關於領民酋長制
五、南侵河淮地域
六、北魏與後秦的關係
1.北魏與後秦的交往
第五章北魏初年的鮮卑貴族
一、拓跋宗室
1.神元平文諸帝子孫
2.昭成子孫
3.道武帝之子
二、宗族九姓
三、八姓勳貴
四、其他貴族
第六章漢族士人與北魏初年政權建設
一、道武帝對漢族士人的任用
二、講解經史,出謀劃策
三、制定典章制度
四、制度概況
1.祭祀禮制
2.樂舞制度
3.官爵制度
4.與加強君權有關的兩條詔書
第七章道武帝晚期政局
一、道武帝晚年的暴戾
二、子貴母死與皇位繼承製度的確立
三、道武帝被弒與明元帝即位
第三卷明元帝時代(409—423)
第一章明元帝時期的內政
第二章明元帝時期的統治集團
第三章北魏與周邊政權的關係
第四章南北軍事衝突與北魏疆域的南移
參考文獻
第四卷 太武帝時代(423—452)上:戰爭與邊防
第一章 征討柔然,穩定北境
一、太武帝前期對柔然的征伐
1.太武帝初年與柔然的戰爭
2.神(鹿加)二年北魏徵伐柔然及其意義
3.征伐柔然與統一戰爭的關係
二、太武帝后期對柔然的征伐
第二章 滅大夏,佔領關隴
一、戰前形勢
二、北魏攻佔夏都統萬城
1.輕騎襲統萬
2.攻佔統萬城
3.佔領蒲坂、長安
三、北魏佔領平涼,大夏滅亡
四、赫連夏滅亡後進入北魏的官貴
1.赫連夏王室成員
2.赫連夏官吏及其他
第三章 滅北燕,佔領遼海
第四章 滅北涼,佔領河西走廊
一、北魏與北涼的宗藩姻親關係
二、北魏出征北涼決策的確立
三、北魏消滅北涼戰爭的經過
1.戰爭進程
2.出征將領
3.北方統一的意義
四、涼州官民的內遷
1.北涼王室成員
2.北涼官吏士人
3.佛教僧人
五、消除北涼殘餘勢力:河西走廊形勢與對策
第五章 南北朝河南地域的爭奪
一、430—431年劉宋北伐的失敗
1.元嘉七年宋軍的北伐
2.北魏的對策
3.宋軍的潰敗與戰後的處置
4.宋敗魏勝的原因
二、445—446年之交魏軍南侵青徐
1.5世紀30至40年代初北魏南部邊疆的治理和經略
2.445—446年之交魏軍南侵青徐
三、450年春北魏太武帝親征汝南
1.北魏太武帝的南侵
2.宋軍的頑強抵抗
四、450年秋宋軍北伐及其失敗
1.北伐決策
2.東、中路軍
3.西路軍與關河義軍的反魏行動
第六章 北魏太武帝南征瓜步
一、北魏大軍南征的進程
1.南征前的準備與南征行程的記載
2.渡過黃河
3.向淮河進發
4.挺進長江北岸
二、劉宋軍隊的防守抵抗(一):江北諸鎮保城固守
1.江北諸鎮保城固守
2.劉宋軍隊的抵抗
三、劉宋軍隊的防守抵抗(二):長江防線與京師保衞
1.劉宋君臣商議對策
2.長江防線與京師保衞
四、北魏大軍的北撤:盱眙城攻防戰
五、對北魏太武帝南征戰爭的總體認識
六、劉宋江北六州的戰後重建
七、魯爽兄弟南降與宋軍北伐
1.魯爽兄弟的南降
2.宋軍的北伐
第七章 南北朝邊防與戰時交涉
一、5世紀中葉南北朝邊疆軍政長官之間的書信往來
1.442年北魏武昌王提“移書”與劉宋“徐州答移”
2.446年劉宋兗州對北魏安南、平南府來信的回覆
3.448年南北朝豫州刺史之間的書信往來與邊境紛爭
二、450年夏北魏太武帝兩度致函宋文帝
1.北魏太武帝給宋文帝的第一封信
2.北魏太武帝給宋文帝的第二封信
三、450年底北魏南征途中李孝伯張暢彭城小市的會談
1.南北朝史書對李孝伯與張暢會談的記載
2.南北朝史書記載異同的比較
3.李孝伯與張暢會談內容分析
四、451年春節北魏太武帝在瓜步山接見劉宋使臣
[附]劉宋·何承天《安邊論》
第八章 州郡再編、軍鎮設置與沿革
1.河北諸州郡縣的再編
2.東北州鎮的設置:和龍鎮·營州·平州
二、六鎮的設置與沿革
1.沃野鎮
4.撫冥鎮
5.柔玄鎮
6.懷荒
7.御夷鎮、赤城鎮
三、關隴及西部諸州鎮
1.東雍州
2.吐京鎮、蒲坂鎮
3.統萬
4.高平鎮
6.長安鎮·雍州
7.杏城鎮、李潤(閏)鎮
8.秦州·上邦鎮
9.安定鎮
10.雍城鎮
11.仇池
12.袍罕鎮
13.涼州·涼州鎮(姑臧鎮)
14.敦煌鎮、焉耆鎮
四、南部及東南諸州鎮
1.鄭、豫等州
2.廣阿鎮
3.平原鎮
4.枋頭鎮
參考文獻
五卷太武帝時代(423—452)
下:內政與外交
第一章 太武帝時期的統治政策
一、法律修訂
二、經義決獄
三、大赦與曲赦
四、吏治狀況
五、民力使用與公共工程
六、其他
第二章 太武帝的出巡活動——附論北魏畜牧業與狩獵圖
一、出巡方位、地點
1.北巡:雲中、陰山
2.南巡:定州(中山)、南宮
3.東巡:廣寧温泉等地
4.西巡:河西
二、出巡目的
1.避暑
2.田獵
3.征伐
4.平叛
5.炫耀武力
6.考察時政,籠絡民心
7.祭祀
三、河西牧場與畜牧業管理
四、北魏狩獵圖及其淵源
1.北魏壁畫墓及棺板畫中的狩獵圖
2.學界對北魏狩獵圖的評述
3. 北魏狩獵圖溯源
第三章太武帝時期的小規模反叛活動
一、概況
二、晉冀地域胡漢民眾的反叛
1.漢族民眾
2.幷州山胡
3.丁零
4.敕勒
三、關隴諸族的反叛:休屠胡(屠各)及氐羌
〔附〕官僚貴族的謀反
第四章 太武帝時期的大規模反叛:蓋吳之亂
一、十六國時期的杏城
二、十六國以前的盧水胡
三、杏城盧水胡反魏
四、平定河東蜀薛永宗反叛
五、平定蓋吳之亂
第五章 太武帝時期的鮮卑貴族
一、宗室貴族
1.神元平文諸帝子孫系
2.昭成子孫系
3.道武七王系
4.明元六王
5.太武五王
〔附〕源(禿髮)氏
二、帝室九姓
三、八姓勳貴
四、其他貴族
第六章 漢人官僚與太武帝朝政治
一、著名漢人官僚
1.清河崔浩
〔附〕宋·陳亮《崔浩論》
2.趙郡李順、李孝伯
3.長樂劉潔
4.勃海刁雍
二、其他漢人官僚
三、特殊羣體
1.太武帝舅杜超及其姻親
2.閹官
四、神*四年徵士
第七章 政教合作與衝突:崇道滅佛
一、崔浩寇謙之與北魏道教的勃興
〔附〕張掖柳谷“符命石文”
二、太武帝對佛教的壓制
第八章 崔浩被誅:國史之獄
一、崔浩被誅事件
1.史書有關記載平議
2.受株連的崔浩姻親
二、國史的修撰與刊佈
1.國史修撰始末
2.國史的銘刊
三、崔浩被誅原因
〔附〕學界有關崔浩死因的觀點
第九章 太子監國與太子之死
一、太子監國及其背景
1.拓跋晃被立為太子
2.太子監國的背景
二、監國輔臣與僚屬
1.東宮四輔
2.太子僚屬
三、太子監國理政的情形
1.經濟改革
2.太子執政情形
四、太子之死
1.當代及後世史籍的記載
2.佛教史傳的記載
3.被害東宮官屬及其他
第十章 太武帝時期的外交關係
一、北魏與劉宋的通使關係
二、北魏與十六國諸政權的外交關係
1.西秦
2.北燕
3.北涼
三、北魏與西北、西南、東北諸政權的外交關係
1.吐谷渾
2.高麗
3.隴南氐族政權:北魏佔領仇池
四、北魏與西域國家的外交關係
參考文獻
第六卷 文成帝時代(452—465)
第一章 文成帝即位前後的政局
一、從太武帝被害到文成帝即位
1.宗愛謀害太武帝后的政局
2.文成帝即位
二、文成帝初年的政治格局
第二章 文成帝時期的統治集團
一、外戚常氏與文成帝時期的政治權力
1.文成帝乳母常太后及其家族
2.“評(平)尚書事”與最高統治集團的構成
3.文成帝時期的最高決策權
二、文成帝時期的皇親國戚:以史籍記載為中心
1.拓跋宗室
2.外戚:後族與姻戚
三、文成帝時期的中央官吏:以《南巡碑》為中心
1.拓跋宗室
2.“平尚書事”諸大臣家族成員
3.北魏官僚集團中的高車(敕勒)人
4.北魏統治集團中的漢族官吏
第三章 文成帝時期的社會政治狀況
一、佛教復興與寺窟興建
二、赦與法
1.大赦與曲赦
2.法律修訂
三、社會經濟
1.輕徭薄賦政策
2.民力使用
3.社會救助
四、地方統治
1.地方治理與民眾控制
2.鎮壓反抗
五、文成帝的出巡活動
1.概況
2.出巡目的地
第四章 文成帝時期的外交關係
一、概況
二、與劉宋暨周邊國家的和戰關係
1.與劉宋的通使關係
2.與劉宋的邊境衝突
3.與柔然、吐谷渾的邊境衝突
三、東北亞國家的遣使朝貢
四、西域國家的遣使朝貢
第七卷 獻文帝時代(465—476)
第一章 馮太后第一次臨朝聽政
第二章 北魏佔領淮北暨青齊地區
第三章 太上皇與延興(471—476)年間政治
第四章 獻文帝時期的內政
第五章 獻文帝時期的外交關係
參考文獻
第八卷 孝文帝時代(476—499)上:內政、戰爭與外交
第一章 馮太后第二次臨朝聽政
一、馮太后對政敵的打擊
二、馮太后的統治集團
1.最高決策集團
2.統治集團其他重要成員
三、對統治集團成員的籠絡
四、鞏固權力的幾項舉措
1.立燕宣王廟、碑,確立家族地位
2.聯姻皇室,確保家族榮顯
3.頒佈《皇誥》,確定統治原則
第二章 孝文帝身世與其聽政時間
一、孝文帝身世與其民族成分
二、孝文帝開始聽政的時間
1.孝文帝聽政始於馮太后在世之時
2.太和十年前孝文帝已開始聽政
3.太和十年後孝文帝已獨立聽政
4.馮太后與孝文帝一起決策國政
第三章 太和十年前(476—485)的內政
一、求言納諫
二、赦與法
1.大赦與曲赦
2.刑法
三、農業與賑濟
1.重視農業生產
2.户籍與奴隸制
3.災荒賑濟
4.養老尊老
四、行幸活動與土木工程
1.馮太后、孝文帝的行幸活動
2.土木興建
五、反叛活動
1.沙門法秀謀反
2.地方反叛活動
第四章 太和十年後(486—499)的內政
一、赦與法
1.大赦與曲赦
2.慎刑法
3.聽訟錄囚
二、農業與賑濟
1.農業
2.災荒賑濟
4.尊老養老
三、遣使巡察與地方治理
1.遣使巡察
2.地方治理
3.邊地戍卒狀況
四、孝文帝與佛教
五、反叛活動
第五章 南北邊境衝突與孝文帝第一次南伐
第六章 孝文帝第二、三次南伐
第七章 孝文帝時期北魏的西南經略
第八章 孝文帝時期北魏與南齊的通使
第九章 孝文帝時期其他國家向北魏的遣使
參考文獻
第十卷 宣武帝時代(499—515)
第一章 宣武帝初年政局
一、孝文帝的臨終安排
1.孝文帝遺詔
2.賜死馮皇后
3.顧命大臣及其人選問題
二、輔政大臣矛盾與宣武帝親政
1.輔政大臣及其矛盾
2.宣武帝奪權親政
三、咸陽王禧謀反
第二章 高肇專權
一、外戚高氏的崛起
二、恩倬的寵辱興衰
三、高肇對宗室諸王的打擊陷害
四、高肇專權與外戚於氏
五、高肇的黨羽與反對者
1.高肇黨羽
2.高肇的反對者
3.高肇失勢
第三章 宣武帝時期的統治政策與制度改革
一、社會經濟
1.社會經濟政策
2.社會經濟狀況
二、禮樂文教
1.禮樂經史
2.學校教育
3.佛教的必盛
三、法律改革
1.《正始律》的修訂
2.其他法律法艦改革
四、大赦與曲赦
五、賑災濟困
1.災荒賑濟
2.醫療救助
第四章 宣武帝時期的吏治
一、良史清官
二、貪官酣吏
三、官吏考績
四、大使巡察
五、用人制度
第五章 宣武帝時期的反叛活動
一、概況
二、京兆1i愉之亂
1.冀州刺史京兆工愉發動叛亂
2.愉府僚佐與冀州郡縣長官的向背
3.平叛過程
三、秦涇氐亂及其他
1.秦涇氐亂
2.其他反叛活動
第六章 北魏佔領壽春之初的淮南局勢
一、裴叔業北降與北魏佔領壽春
二、北降的裴叔業親信僚佐
三、北魏佔領壽春之初的淮南局勢
四、元澄任揚州刺史期間的淮南戰局
第七章 南北朝在東部戰場的激戰
一、梁朝北伐與淮南爭奪戰
二、鍾離(邵陽)之役
1.北魏方面的戰前論爭
2.鍾離(邵陽)之役:北魏全軍覆沒
三、李崇鎮守淮南
四、淮北戰局
五、朐山之役:魏軍慘敗
第八章 南北朝在中西部戰場的爭奪
一、中山王英與義陽三關的爭奪
二、白早生反叛與汝南重鎮懸瓠城的爭奪
三、南蠻向背與淮沔(荊楚)局勢
四、梁州氐亂
五、邢巒與北魏西南邊疆的開拓
1.夏侯道遷歸降
2.邢巒在西南的經略
3.北魏西南疆域的拓展
六、高肇伐蜀
七、南北戰爭大勢與北魏版圖的擴大
1.南北戰爭大勢
2.北魏版圖的擴大
第九章 宣武帝時期的外交關係
一、周邊國家(或區域政權)向北魏的朝貢
1.高麗與東北亞國家
2.吐谷渾與西南氐羌政權
3.柔然、高車與北部邊防
二、西域國家向北魏的遣使
1.高昌國
2.遣使兩次以上的國家3.遣使一次的國家
三、洛陽佛教與西域胡人、胡僧
四、總論宣武帝時期的外交關係
參考文獻

北魏政治史作品影響

該書獲得第三屆中華優秀出版物提名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