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涼

鎖定
平涼,是甘肅省地級市甘肅省人民政府批覆確定的甘肅省域副中心城市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陝甘寧結合部以文化旅遊工貿物流為主的生態宜居城市。截至2020年4月,全市轄1個區、1個市、5個縣,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 [1-2]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平涼市常住人口為1848607人。 [38] 
平涼地處中國西北地區甘肅省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東鄰陝西咸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甘肅天水,北倚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公路樞紐,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甘肅東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重鎮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 [1]  2021年平涼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3.97億元。 [40] 
平涼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周朝就在涇河流域創造了比較先進的農耕文化。公元376年,前秦前涼,取“平定涼國”之意,置平涼郡,平涼之名自此始。平涼境內歷史文化遺存眾多,已發現仰韶文化齊家文化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2257處。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紀伏羲文化西王母遠古文化、皇甫謐醫學文化獨具魅力。 [1] 
市內有5A級旅遊景區崆峒山雲崖寺南石窟寺等名勝古蹟,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顧客最滿意的十大風景名勝區。 [1]  2018年12月,2018魅力中國城十大魅力榜單發佈,平涼榮獲“年度魅力文旅扶貧城市”。 [3]  2019年10月,被確定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4]  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中文名
平涼
外文名
Pingliang
行政區劃代碼
620800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地區
地理位置
甘肅省東部
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
面    積
11000 km²(2020年)
下轄地區
1個區、1個市、5個縣
政府駐地
崆峒區
電話區號
0933
郵政編碼
744000
氣候條件
隴東温和半濕潤農業氣候區
著名景點
崆峒山王母宮龍泉寺古靈台
機    場
平涼崆峒山機場
火車站
平涼站平涼南站
車牌代碼
甘L
地區生產總值
553.97 億元(2021年) [40] 
方    言
中原官話-秦隴片(秦語)-西府小片
人    口
1848607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平涼歷史沿革

平涼城區風光 平涼城區風光
平涼歷史悠久,境內現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12處,除採集到石器外,還有人類頭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馬、羊等動物化石,足以證明早在60萬年前轄境內即有人類活動。從涇川縣太平鄉大嶺上出土的舊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遺址可以斷定距今30萬年以前,平涼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軒轅黃帝曾登臨今平涼市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
夏朝,為獯鬻戎狄居地。境內隴山以東為獯鬻居地,以西為昆夷居地。
商朝末,境內東南部有密(今靈台縣境)、阮(今涇川、靈台二縣之間)、共(今涇川縣境)等方國先後建立。
西周,轄境屬周人和獫狁之地。西周初,密、阮、共等方國歸順周,周文王築靈台於今靈台縣境。
春秋,轄境為烏氏與義渠戎國屬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伐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境內屬秦。
戰國。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置涇陽、烏氏(在今平涼市境)和鶉觚(治所未詳)3縣。十年(前315),秦攻義渠,取25城,秦之勢力日盛。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秦置隴西郡(治今臨洮),今靜寧、莊浪縣屬隴西郡。三十五年(前272)“秦滅義渠”,置北地郡(今寧縣境),今平涼、涇川、靈台、崇信4縣(市)及今華亭北部屬之。其後境內分屬烏氏、陰密(今靈台縣境,原密國改之)(陰密縣,史多以為漢縣,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作秦縣,故從。)、朝那(治今寧夏彭陽縣西,今平涼市西北境屬之)、涇陽(治今平涼市安國鄉)4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全面推行郡縣制。全區除華亭、崇信南部屬內史,其餘分屬隴西、北地郡。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建鶉觚縣(治今靈台縣邵寨原)。另有滷縣(治今崇信),設置時間無考。
漢朝,承秦制,地方行政區劃仍為郡、縣二級。漢高祖劉邦二年(前205)十一月,置阿陽縣(治今靜寧城南)。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今寧夏固原),析隴西郡置天水郡(治今通渭縣)。元封五年(前106),設十三刺史部以轄各郡。隴山以東各縣,除鶉觚屬朔方刺史部北地郡、今華亭東南部屬右扶風所領汧縣外,多屬於涼州刺史部安定郡;隴山以西今靜寧、莊浪縣境為涼州刺史部天水郡所轄。安定郡領21縣,今境內有烏氏、涇陽、朝那、陰密、滷、臨涇(今涇川)、陰槃(治今涇川縣與陝西省長武縣交界處)、安定(治今涇川縣東北部及鎮原縣東南部)、爰得(治今涇川縣與靈台縣之間)及月氏道(治今平涼市白水鄉與崇信縣黃寨鄉一帶),計10縣(道)。北地郡領10縣,轄今境內鶉觚1縣,自漢始,政區劃分的記載較為完整,但置縣時間缺載。另據酈道元《水經注》及范文瀾《中國通史》,今華亭境曾於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置安民縣,《資治通鑑》注作“成帝永始二年(前15)”,東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廢,時達百餘年,惜無旁史佐證,只能備考。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於今華亭境內置安民縣,廢於東漢3郡內遷時。新莽天鳳元年(14年),改天水郡為填(鎮)戎郡。又分置阿陽郡,治成紀。另將烏氏縣改名烏亭、月氏道改名月順,不久即復原制。
平涼市區風光 平涼市區風光
東漢初,政區調整,將原北地郡的鶉觚劃歸安定郡。烏氏涇陽朝那、陰密、滷、臨涇、安定、陰槃、爰得、月氏道、安民等縣統轄於安定郡。光武帝建武六年(30)廢安定、爰得2縣,其地併入臨涇。明帝永平十七年(74),天水郡改名漢陽郡,轄境內隴山西部阿陽縣。安帝永初五年(111)三月,安定郡遷寄於美陽(今陝西省武功縣境),順帝永建四年(129)九月安定郡恢復原制,遷治於臨涇(今涇川縣城西北水泉寺)。原高平縣也遷至今涇川縣境內。是年,廢涇陽入朝那。烏支僑置於今涇川縣東。朝那縣由今彭陽縣地遷至郡治臨涇一帶。三水縣僑置於今靈台縣梁原境內。滷、月氏、安民、陰密等失載。
漢靈帝中平五年(188),陰槃縣移至京兆的新豐(今西安市東北臨潼縣境),其地併入鶉觚縣。漢獻帝興平元年(194)於鶉觚縣置新平郡(支郡)。建安十八年(213),省涼州諸郡併入雍州。成紀、阿陽屬雍州漢陽郡。三水、臨涇、烏支(原烏氏)屬安定郡。其後,廢三水縣。
三國,今轄區屬魏國雍州。魏元帝景元三年(262),今涇川轄區的烏氏、臨涇、朝那及今靈台轄區的陰密(何時復置待考),皆屬安定郡,今靈台境的鶉觚則屬新平郡;今華亭境屬扶風郡;今靜寧縣的阿陽和成紀分屬廣魏郡和天水郡。 [5] 
西晉,今轄區仍屬雍州。臨涇、朝那、烏氏、都盧(都盧,新置,一説在彈箏峽水的源頭。《晉書·地理志》有此縣名,廢棄時間無考。)(今平涼市都盧山附近)、陰密、鶉觚(移屬),屬安定郡。 [5]  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分雍、涼、梁3州置秦州,太康三年(282)年,罷秦州併入雍州(復置時間待考),成紀屬秦州天水郡。廣魏郡改稱略陽郡,治臨渭(今天水市東北部),省阿陽縣,其縣境及今莊浪境屬略陽郡。 [5] 
十六國,今地區轄境主要由前趙(漢)、後趙、前秦、後秦、大夏統轄。今靜寧曾一度受西秦、前涼所轄。 [6] 
前趙初,安定郡尚存,治鶉觚,屬雍州,轄今涇川和靈台、崇信、平涼以及華亭北部。東晉大(太)興二年(319)分安定與扶風郡之汧置隴東郡(治今陝西省隴縣與今華亭市區域),今華亭市和崇信縣南境屬隴東郡。成紀仍屬天水郡。前涼張茂在位時,於東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復置秦州,統天水郡成紀縣。前趙光初十年(327),今全境分屬天水郡、隴東郡、安定郡及略陽郡所轄。 [6] 
前秦苻堅移雍州治於安定。於永興二年(358),“置趙平郡於鶉觚”,今靈台縣部分區域屬之;前秦甘露二年(360),分司隸置雍州,復爰得縣;陰密縣屬雍州,鶉觚屬趙平郡。
建元十二年(376)滅前涼,置平涼郡,意為“平定涼國”。治今寧夏彭陽縣境,今平涼市大部分區域和華亭、崇信北部皆屬之。 [6] 
成紀仍屬秦州天水郡;今莊浪境仍屬略陽郡;西秦更始元年(409),攻佔略陽郡,並攻克水洛城(今甘肅省莊浪縣)。 [6] 
後趙時,天水、略陽、安定3郡所屬各縣,大致同前趙。後秦時,秦州統略陽郡,雍州領安定、平原、平涼3郡。大夏時,原安定、平涼2郡所領縣屬涼州天水郡。夏勝光元年(428),赫連定即皇帝位於平涼,次年於今平涼市東境置平原郡,陰槃縣由今陝西省臨潼遷至今平涼市四十里鋪鎮曹灣,郡、縣治於一地,平原郡領陰槃。
華亭蓮花湖公園 華亭蓮花湖公園
南北朝,今轄區先後隸屬於北魏、西魏和北周。 [6]  北魏神麚三年(430),置涇州(治臨涇)轄6郡。安定郡領安定、臨涇、朝那、烏氏等縣。今華亭、崇信南部屬隴東郡,爰得縣與高平縣屬趙平郡,趙平郡(治今靈台縣與陝西長武縣交界處)轄鶉觚縣。北魏初,於今靈台縣百里鎮一帶置石塘郡,無屬縣,至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廢郡為縣,屬安定郡。同時復置阿陽縣(領有今莊浪縣境),屬秦州略陽郡,成紀縣失載。孝明帝熙平二年(517)析鶉觚縣置東陰槃縣,今平涼市境至今靈台縣境,屬平涼郡。陰密仍在今靈台縣境。 [7]  孝武帝太昌元年(532)於今華亭市境置華亭鎮。西魏時,在今地區轄境設總府(亦稱總管府),治安定,先後轄涇州等5州。安定郡(治安定縣)和平涼郡(治陰槃縣)屬涇州。今莊浪縣境屬北秦州安陽郡(治今秦安縣境)。文帝大統元年(535),省臨涇縣,將安定縣從高平城移至涇州城內,並新置安武縣(在涇川北,原臨涇縣境)與安武郡,郡治朝那,又將鶉觚縣移至今靈台縣東南,屬趙平郡。廢帝元年(552),東陰槃縣改為宜祿縣,今靈台縣東南部屬之。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新置平涼縣(治陽晉川),今平涼市境大部屬之,隸於原州長城郡。廢趙平郡,以鶉觚縣屬安定郡。 [7] 
隋朝,文帝開皇三年(583),全國廢郡置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又廢州置郡。大業元年(605)曾析鶉觚置靈台縣,旋即又省靈台併入鶉觚;又析安定縣與鶉觚縣置良原縣(治今靈台縣西梁原鄉),同時置華亭市於今華亭市。安定郡治安定縣(今涇川縣北),轄安定、鶉觚、陰槃、良原、朝那、臨涇(移今鎮原縣治)、華亭7縣。恭帝義寧二年(618)復置靈台縣,與鶉觚縣同屬麟州。安定郡改為涇州,良原縣屬之。今崇信縣境分屬於陰槃縣與良原縣。平涼縣屬原州。開皇初省阿陽入成紀,至大業三年仍屬秦州,廢秦州後復隸屬於天水郡;今莊浪縣境分轄於成紀縣和隴城縣(原略陽郡屬地)。 [8] 
唐朝,改郡為州。太宗即位後,全國劃為10道。今地區轄境多屬於關內道。今平涼縣和崇信縣境偏北部分屬原州;陰槃、安定、良原屬涇州;今崇信境多分屬陰槃和良原。華亭屬隴州,成紀屬秦州,今靜寧北部及莊浪一部分闢為牧地,屬南監牧使管轄。貞觀元年(627),靈台省入麟遊,屬岐州,麟州廢;鶉觚縣劃屬涇州。朝那縣在此前後省併入安定和臨涇。貞觀二年析新平(今陝西彬縣境)、安定、鶉觚3縣各一部復置宜祿縣,屬涇州;以華亭改屬隴州。武則天垂拱二年(686)改華亭為亭川縣,至中宗神龍元年(705)復改為華亭縣。 [9]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四月,以朔方節度使兼關內道和採訪處置使,增領涇、原等12州。 [9]  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今地區轄境改為安定郡,原州(治高平)改為平涼郡。靈台縣從麟遊析出復置;廢鶉觚縣,其境併入靈台縣。改陰槃縣為潘原縣,皆隸屬於安定郡。 [9]  肅宗至德元年(756),改安定縣為保定縣,仍屬安定郡。乾元元年(758)改安定郡為保定郡,隨後改郡為州,原屬縣未變。乾元二年六月,涇州屬彬寧節度使。此後取消郡建制,置州,州以上道由監察機構變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9]  代宗廣德元年(763),隴山東、西兩側皆沒入吐蕃,但今靈台縣境仍屬唐管轄,省潘原縣併入良原縣。大曆三年(768),唐收復涇州城,由涇原節度使馬麟表置行原州於靈台縣百里城。德宗貞元四年(788),恢復平涼縣建制,築崇信城,置崇信軍,十一年(795)又復置潘原縣於原治。貞元十九年(803),將僑置於靈台縣百里城的行原州移至平涼城。憲宗元和三年(808),又將行原州移至臨涇(今鎮原縣),華亭併入汧源縣。元和四年,置行渭州於平涼,省平涼縣。僖宗廣明元年(880),吐蕃再次攻佔平涼城。中和四年(884),行渭州改稱渭州,仍治平涼。 [9]  至唐末,今地區轄境原涇原軍節度改為彰義軍節度,轄涇州、渭州、武州(從今武都境徙治潘原,即今四十里鋪鎮曹灣),縣制有良原、靈台和保定,皆屬涇州。 [9]  今靜寧、莊浪縣境,為吐蕃所據。 [9]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908),涇州、渭州、武州屬岐。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置義州於華亭,末帝清泰元年(934),今境多屬後唐,今靜寧、莊浪境仍為吐蕃所據。清泰二年,以安國、耀武二鎮復置平涼縣,初屬涇州,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改屬渭州。後漢時,建制未變。後周時,太祖顯德二年(955)復置華亭縣,與義州同治一地。顯德五年廢武州,復置潘原縣,改屬渭州。渭州領平涼、潘原2縣。
五代,今地區由彰義軍節度使統領,轄涇州、渭州、原州、義州;今境內涇州領保定、靈台,渭州領平涼、潘原,義州領華亭。今靜寧、莊浪縣境仍為吐蕃等少數民族所據。
宋朝,沿舊制,至太宗時,於州上設路。彰義軍節度改稱彰化軍節度。今地區轄境初屬秦鳳路,至仁宗慶曆元年(1041)改屬涇原路。宋太祖乾德元年(963),置崇信縣,初屬秦鳳路鳳翔府;乾德二年,割隴山三鎮置安化縣,治今華亭縣之西北(安化縣,新修《華亭縣誌》:“析華亭縣西北部置”。對其治所,另有寧夏涇源、慶陽等二説。),屬儀州。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改義州為儀州,至淳化年間(990—994),崇信改屬儀州。神宗熙寧五年(1072)廢儀州,其屬縣歸渭州統轄。真宗鹹平四年(1001)設長武縣,治長武寨(今涇川縣涇明鄉),翌年降縣為砦,徽宗大觀二年(1108)復升為長武縣,屬涇州。大中祥符年間,曹瑋收復隴山西境,於今靜寧城南置靜邊寨,今莊浪、靜寧縣境納入宋之版圖。仁宗慶曆三年(1043)置德順軍於隴干城(治今寧夏隆德縣西境)。哲宗元祐八年(1093),德順軍移至外底堡(今靜寧縣城),並置隴幹縣。涇州,初領保定、靈台、良原3縣,後亦轄長武。渭州,初領平涼、潘原2縣。儀州,原領華亭、安化、崇信3縣,儀州廢后劃歸渭州統轄。
北宋後期,渭州領平涼、潘原、華亭、崇信、安化5縣。涇州領有保定、靈台、良原、長武4縣。至徽宗政和七年(1117),上述州縣,皆隸屬於以渭州升格的平涼軍節度。至此,今靜寧、莊浪境與今平涼、涇川、華亭、崇信、靈台成為一個政區。
金朝,設路、郡、縣三級,郡一級包括府、州、節鎮等,而在平涼曾設元帥府和行省;隴山以東由鳳翔路和慶原路統轄,隴山以西則屬德順州。太宗天會九年(1131)改渭州為平涼府。熙宗天眷二年(1139)復改稱渭州,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升渭州為平涼府,治平涼,屬鳳翔路,轄平涼、潘原、崇信、華亭、化平(即前所記安化)5縣。涇州,初治保定,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保定為涇川。宣宗元光二年(1223),涇州徙治長武(今涇川縣涇明鄉),屬慶原路,轄涇川、長武、良原、靈台4縣。皇統二年(1142),升德順軍為州,同年升水洛(今莊浪縣境)、治平、威戎、通邊4寨為縣。州治隴幹(今靜寧),轄隴幹、水洛、威戎、通邊、治平、隆德6縣。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置陝西西路轉運司和陝西東路及西路提刑司於平涼,宣宗興定三年(1219)置陝西西路行省於平涼,此乃歷史上在平涼設置的最高行政軍事領導機構。
元朝,涇州屬都元帥府(曾在涇州設總司,兼轄邠州),後改屬鞏昌都總帥府,世祖至元后期改屬陝西行中書省。涇州初轄涇川(原長武縣併入涇川)、靈台、良原3縣,至元七年並靈台縣入涇川縣,至元十一年又析出復置靈台縣,同時將良原縣併入靈台縣。平涼府轄平涼(原潘原縣併入平涼)、華亭(原由安化縣改稱的化平縣併入華亭)、崇信3縣。蒙古太宗二年(1230),在今莊浪縣境設莊浪路,其轄境位於鞏昌府轄區原通邊、威戎屬地,不領州縣,隸屬於甘肅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六年(1289),改屬陝西省。翌年,涇州為直隸州。成宗大德八年(1304),莊浪路降為莊浪州。原水洛、治平縣於元初復併入隴幹縣。同年後期又並隴幹於德順州,不久又改德順州為靜寧州,轄原靜邊寨和水洛、治平、隆德3縣,隸屬於陝西行省鞏昌路。
明朝,仍襲元行省制。洪武二年(1369)始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九年(1376)廢省設承宣布政使司,平涼府屬陝西布政使司,同年降原州(今鎮原)、開成州(今固原)為縣,隸屬於平涼府。洪武三年省涇川縣入涇州。洪武八年降莊浪州為縣,屬靜寧州。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升開成縣為固原州。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涼府轄3州7縣,即涇州、靜寧州、固原州及平涼、華亭、崇信、鎮原、隆德、靈台(屬涇州)、莊浪縣(屬靜寧州)。平涼縣城內有明初所置陝西行太僕寺和陝西苑馬寺。另有韓王府。
清朝,初沿明制。康熙三年(1664),廢陝西行太僕寺和陝西苑馬寺。同年,設陝西左、右布政使司。六年(1667)改名為鞏昌布政使司(治今隴西縣城),七年(1668)改稱甘肅布政使司,移治蘭州。八年(1669),平涼改屬甘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升涇州為直隸州,領靈台、崇信、鎮原3縣。次年,將莊浪縣省入隆德縣。平涼府領有固原、靜寧2州及平涼、華亭、隆德3縣。
清順治三年(1646),曾置平(平涼)慶(慶陽)兵備道,治平涼,後移治固原。康熙二年(1663)易名為平慶道;咸豐九年(1859),改為分巡平慶涇固道,轄平涼、慶陽2府、涇州直隸州和固原州、靜寧州(系“散州”)及平涼、華亭、隆德、崇信、靈台、鎮原6縣(慶陽府所轄縣從略)。同治八年(1869),改稱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同治十年(1871),析平涼、固原、華亭、隆德所屬邊地,置化平川直隸廳;光緒三十三年(1907),易名為分巡平慶涇固化道,所轄府、州、縣未變。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分巡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時領17縣,裁府,州皆改為縣,並復置莊浪縣。
中華民國三年(1914),改隴東道為涇原道,治平涼,轄平涼、靜寧、隆德、莊浪、涇川、華亭、崇信、靈台、化平、慶陽、鎮原、正寧、寧縣、合水、環縣、固原、海原17縣。
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置行政區,次年撤銷,改為省、縣兩級制。
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甘肅省政府釐定一、二、三等縣,平涼、靜寧、涇川、靈台為二等縣,華亭、崇信、莊浪為三等縣。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設平涼行政督察區,轄平涼、涇川、靈台、華亭、崇信、靜寧、莊浪、隆德、化平、固原、海原11縣。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7月,平涼行政督察區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同時,將靈台縣、涇川縣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治西峯)。30年(1941),省政府為實行新縣制,重新調整各縣等級,今地區轄境平涼縣為一等縣,靜寧、涇川為三等縣,靈台為四等縣,華亭、莊浪、崇信為五等縣。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943)增設西吉縣。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2月,甘肅省政府再次釐定縣等級,平涼仍為一等縣,涇川為二等縣,莊浪、靜寧、靈台為三等縣,華亭為四等縣,崇信為五等縣。
平涼自然風光
平涼自然風光(6張)
1949年7月26日,經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在華池縣悦樂鎮置平涼分區,8月3日徙治平涼縣,轄平涼、華亭、靈台、涇川、崇信、靜寧、莊浪、固原、西吉、海原、隆德、化平12縣。8月6日,靜寧、西吉、海原劃歸定西分區。
1950年2月,以原平涼縣城區轄境設平涼市,平涼縣另列。5月25日,靜寧、海原、西吉3縣由定西分區劃歸平涼分區,莊浪縣劃歸天水分區。10月18日,化平縣改名涇源縣。
1951年4月,平涼分區更名為平涼區。
1953年5月11日涇源縣改為涇源回族自治區(1955年3月24日改為涇源回族自治縣);6月14日,平涼市改為(省)直轄市仍由專署監督領導;同年10月29日,西吉、海原、固原從平涼析出另成立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專區級)。
1955年,實行省、縣二級制,改設專區,作為省政府派出機關。同年10月10日,慶陽專區併入平涼專區。全區轄平涼市及平涼、華亭、涇川、靈台、崇信、靜寧、隆德、涇源、慶陽、鎮原、寧縣、正寧、合水、環縣、華池16個縣(市)。
1956年1月,莊浪縣劃歸平涼專區。
1958年3月,隆德、涇源縣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4月4日,崇信縣併入華亭縣;12月20日,莊浪縣併入靜寧縣,靈台縣併入涇川縣;撤華亭縣,其境分別劃屬平涼市和涇川縣,平涼縣併入平涼市。
1961年11月25日,恢復慶陽專區,原所轄7縣一併從平涼專區析出。12月15日,恢復華亭、靈台、莊浪和崇信縣建制。
1964年6月5日,平涼市改為平涼縣。
1969年10月1日,改專區為地區。
1983年7月,撤銷平涼縣,恢復平涼市。至此,平涼地區轄平涼、華亭、涇川、靈台、崇信、靜寧、莊浪7縣(市)。
2002年6月,撤銷平涼地區和縣級平涼市,設正地級平涼市和縣級崆峒區。 [10] 
2018年8月,經報請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華亭縣,設立縣級華亭市,以原華亭縣的行政區域為華亭市的行政區域,華亭市人民政府駐東華鎮東大街529號。華亭市由省直轄,平涼市代管。 [11] 

平涼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8月,平涼市轄崆峒區1個區,華亭市1個縣級市,涇川縣靈台縣崇信縣莊浪縣靜寧縣5個縣。 [11-12] 
區劃
面積(km²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平涼市
11196.71
744000
崆峒區
1928.01
744000
涇川縣
1467.32
744300
靈台縣
1981.56
744400
崇信縣
852.75
744200
莊浪縣
1591.26
744600
靜寧縣
2193.90
743400
華亭市
1181.91
744100

平涼地理環境

平涼位置境域

平涼崆峒山 平涼崆峒山
平涼市位於甘肅省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地處北緯34°54'至35°43',東經108°30'至107°45'之間,海拔在890—2857米之間。 [13] 
平涼市位於隴山東麓,涇河上游,是關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衝;又依六盤三關之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13] 

平涼氣候

平涼屬於涇渭河冷温帶亞濕潤區。在農業氣候區劃中,屬於隴東温和半濕潤農業氣候區。根據氣象上通常把氣候平均温度大於22℃定為夏季,小於10℃定為冬季,10至22℃以下為春、秋季的標準劃分。春、夏季106天,秋季為77天,冬季為182天。又根據物候反映和農事活動劃分四季,則把0℃以上至15℃以下定為春季,15℃以上定為夏季,15℃以下至0℃以上定為秋季,0℃以下定為冬季。四季按此標準劃分,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 [13] 
平涼市氣候總的特點是南濕、北幹、東暖、西涼。由於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氣候的垂直差異明顯。一般規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生長季縮短5天,大於10℃的積温減少107℃,無霜期減少3.1天。 [13] 
平涼市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各季降水量分佈很不均勻,冬春雨少,6月下旬進入雨季,至10月上旬左右結束。主要降水集中在7、8、9三個月。降水的年際變化也很大,1964年降水量最多,達744.5毫米,1942年最少,只有249.9毫米,每隔3至10年就出現一個枯水年(降水量小於400毫米)。枯水年過後一般都緊接一個豐水年(降水量為600毫米)。由於隴山餘脈的地形影響,降水的區域分佈比較明顯,但總的趨勢是由西南向西北遞減,西南部山區年平均降水量可達6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安國、大秦、西陽一帶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涇河川區及北部塬區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 [13] 
平涼市全年大部分時間受高空西風環流影響,平均風速2.16米/秒(2級),多年平均出現最大風速17米/秒(8級)9次,年內最多25次。秋冬季為西北風,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或東風。全年出現風向較多的有東、東東南、東南,西、西西北、西北,形成一個明顯的與川道走向一致的地形風。 [13] 

平涼自然資源

平涼水資源

總量16.7億立方米,年徑流量為13.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2.9億立方米,全市理論水能藴藏量為11.2萬千瓦。 [14] 

平涼生物資源

平涼是甘肅省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經濟作物的主產區,盛產小麥、玉米、 穀類、蕎麥、油菜、胡麻、林果、烤煙等,曾與慶陽地區以“隴東糧倉”聞名遐邇。市上和七縣(區)先後獲農業部、國務院“糧食生產先進地區(縣)”榮譽獎。旱作山區盛產胡麻、葵花、土豆、莜麥和豆類等;陰濕山區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類中藥材的重要產地。
2019年末大牲畜存欄43.66萬頭(只),牛存欄42.18萬頭,出欄31.84萬頭。豬存欄37.16萬頭,出欄42.32萬頭。羊存欄16.33萬隻,出欄13.29萬頭。
中藥材主要有黨蔘、黃芪、甘草、大黃、貝母、冬花等150多種;山藥、百合、蕨菜、甲魚等極具地方特色,皮毛肉類遠近聞名。川區以果、菜為主,特別是近年來發展迅速,已成為農村支柱產業之一。
有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5個,總面積7.4萬公傾,佔國土面積的6.6%,森林面積397萬畝,森林覆蓋率17.98%。植物種類共51科84屬254種,野生動物31種。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4.56萬畝,育苗面積7.02萬畝;新增梯條田5.99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35萬畝。 [14] 

平涼礦產資源

煤炭、石灰岩儲量居全省首位,華亭煤田是甘肅省第一大煤田、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屬鄂爾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層最厚的地段,總面積150平方公里,煤層平均厚度達28.7米,全市預測煤炭地質儲量650億噸以上,煤炭探明總儲量37億噸,佔全省探明儲量的41%,且煤質優良,具有高活性、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熔點的特性,不僅是優質動力用煤,而且也是我國最好的氣化用煤。油頁岩、鉛鋅礦、硫鐵礦、陶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可觀,開發潛力巨大,初步探明石油資源量4.3億噸。石灰石總儲量30多億噸,主要分佈在平涼市和華亭市。 [14] 

平涼人口民族

平涼人口

2019年末,平涼市常住人口212.5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62萬人。城鎮人口89.21萬人,佔常住人口的41.98%,比上年提高0.85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2.14萬人,出生率10.07‰,比上年降低0.85個千分點;死亡人口1.38萬人,死亡率6.49‰,與上年提高0.12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3.58‰,比上年降低0.97個千分點。 [15]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平涼市常住人口為1848607人。 [38] 

平涼民族

2019年末,平涼市有回、蒙古、滿、藏、彝、維吾爾、苗、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黎、傈僳、佤、畲、東鄉、土、達斡爾、羌、撒拉、錫伯、普米、塔吉克、怒、保安、裕固、獨龍、赫哲族共3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6.2萬多人,佔全市總人口的7.3%,其中回族約16萬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8.8%;分佈在崆峒區的大寨、上楊、峽門、白廟、寨河、大秦、西陽等7個鄉和華亭市神峪、山寨2個鄉,共有110個回族村,530個純回族社。 [15] 

平涼政治

領導幹部
市委書記
王旭
市委副書記、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
白振海 [47] 
副市長
丁富強、寇正德、陶衞方
參考資料時間:2022年8月 [16-17]  [39]  [43]  [45-46]  [48] 

平涼經濟

平涼綜述

俯瞰平涼市區 俯瞰平涼市區
2020年,平涼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6.1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9.85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116.70億元,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249.61億元,增長4.0%。 [35] 
2019年,平涼市地區生產總值456.58億元,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1.29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123.68億元,增長6.2%;第三產業增加值241.61億元,增長6.6%。
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21514元,增長6.1%。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1.7:27.3:51調整為20:27.1:52.9,與上年相比,第一、二產業所佔比重分別下降1.7、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9個百分點。
平涼市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4%。其中,食品煙酒上漲6.0%,衣着下跌3.1%,居住上漲4.8%,生活用品及服務下跌0.1%,交通和通訊下跌1.3%,教育文化和娛樂下跌0.4%,醫療保健上漲0.3%,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3.0%。全市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0%。 [18] 
2021年,平涼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3.97億元。 [40] 

平涼第一產業

2019年,平涼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17.6萬畝,比上年減少40.19萬畝,下降8.78%;糧食總產量104.65萬噸,減產2.83%,其中夏糧播種面積151.76萬畝,比上年減少23.66萬畝,下降13.49%;產量32.23萬噸,下降8.21%。小麥播種面積149.83萬畝,比上年減少23.41萬畝,下降13.51%;產量31.97萬噸,減產8.32%。秋糧播種面積265.84萬畝,比上年減少16.53萬畝,下降5.85%;產量72.42萬噸,減產0.25%。玉米播種面積129.34萬畝,比上年減少9.68萬畝,下降6.96%;產量44.39萬噸,減產2.46%。全年穀物產量79.8萬噸,減產3.54%。
主要經濟作物中,全市油料播種面積41.48萬畝,比上年減少7.31萬畝,產量4.9萬噸,減產10.52%;蔬菜種植面積35.25萬畝,增加2.64萬畝,產量52.89萬噸,增產13.38%;果園面積127.76萬畝,增加5.74萬畝,園林水果產量138.30萬噸,增產24.65%;中藥材種植面積5.84萬畝,增長12.02%,產量2.21萬噸,增產6.52%。
年末大牲畜存欄43.66萬頭(只),增長0.94%。牛存欄42.18萬頭,增長6.42%;出欄31.84萬頭,增長5.59%。豬存欄37.16萬頭,下降8.29%;出欄42.32萬頭,下降4.51%。羊存欄16.33萬隻,增長6.02%;出欄13.29萬頭,增長6.52%。
全市肉類總產量6.69萬噸,增長0.45%;其中豬肉2.96萬噸,下降4.52%;牛肉3.18萬噸,增長5.30%;羊肉0.20萬噸,增長5.26%。禽蛋產量1.05萬噸,增長4.7%。牛奶產量2.61萬噸,增長34.54%。水產品產量611.4噸,增長11.37%。
全市農村用電量4.24億千瓦小時,增長9.28%。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9.3萬噸,下降1%。 [18] 

平涼第二產業

2019年,平涼市全部工業增加值93.41億元,增長5.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3.51億元,增長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106.3%。
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增長15.0%,集體企業下降5.7%,股份制企業增長3.3%。分隸屬關4系看,中央企業增長4.7%,市縣屬企業增長7.3%。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長5.0%;輕工業增長17.4%。
規模以上工業中,分行業看,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加值增長3.5%,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8.7%,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8.6%,金屬製品業增長0.8%,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22.3%,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6%,造紙和紙製品業增長18.4%,非金屬礦採選業增長103.6%,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長141.9%,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2%。
規模以上工業中,煤、電、建材三大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增長5.9%,佔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95.98%。其中煤炭行業增加值增長3.5%,建材行業增長8.6%,電力行業增長8.7%。實現利税57.13億元,增長24.8%。實現利潤 41.11億元,增長59.2%。
規模以上工業中,原煤產量1990.76萬噸,增長2.2%;甲醇36.03萬噸,下降26.0%;發電量167.62億度,增長1.4%;水泥391.22萬噸, 下降3.4%;機制紙0.84萬噸,下降15.4%;紙製品8.31萬噸,增長21.1%;棉紗1.58萬噸,增長1.0%;陶質磚362.13萬平方米,下降5.9%;小麥粉7.08萬噸,下降5.5%。
規模以上工業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2.98億元,下降0.3%;實現利税總額57.58億元,增長25.2%;實現利潤總額41.1億元,增長60.1%。營業收入利潤率15.28%,同比提高2.29個百分點;企業資產利潤率23.56%,同比提高8.73個百分點;每百元營業收入中成本82.22元,同比減少1.43元;產成品庫存8.63億元,增長34.6%。
平涼市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30.27億元,增長7.8%。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104個,比上年增加38個。 [18] 

平涼第三產業

201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4.13億元,增長7.7%。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57.79億元,增長8.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6.34億元,增長6.3%。按消費類型統計,餐飲業收入額34.26億元,增長12.9%;商品零售業收入額189.87億元,增長6.8%。
2019年全年批發業實現商品銷售額103.95億元,增長7.2%;零售業商品銷售額296.07億元,增長9.3%;住宿業營業額9.93億元,增長8.7%;餐飲業營業額57.75億元,增長13.6%。
2019年全市進出口總額4.79億元,增長10.1%。其中出口4.77億元,增長9.63%;進口255萬元,3.72倍。
2019年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906.51萬人次,增長24%。國內遊客2906.31萬人次,增長24%。旅遊綜合收入173.77億元,增長30%。國內旅遊綜合收入173.76億元,增長30%。
2019年全市郵政業務總量2.04億元,增長22.3%。郵政業寄遞服務業務量2517.49萬件,增長0.5%。其中郵政函件業務7.62萬件,包裹業務4.65萬件。快遞業務量401.31萬件,增長9.3%;快遞業務收入7389.55萬元,增長6.4%。
2019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32%。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下降50.04%;第二產業投資下降8.53%,其中工業投資下降7.84%;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7.33%。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18%,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02%。5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441項,比上年增加24項,完成投資增長1.77%。500-5000萬元投資項目333項,比上年增加23項,完成投資增長3.47%;5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108項,比上年增加2項,完成投資下降0.67%;億元以上投資項目72項,比上年減少1項,完成投資下降2.94%;10億元以上項目17個,比上年增加1項,完成投資增長12.24%。 [19] 

平涼交通運輸

平涼綜述

2019年,平涼市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7.81億元,增長6.9%。全年公路客運量3223.08萬人次,下降4.58%;客運週轉量17.81億人公里,下降3.3%。貨運量5776.61萬噸,增長16.7%;貨運週轉量155.29億噸公里,增長8.3%。年末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23.89萬輛,下降5.15%,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21.37萬輛,下降5.48%。民用轎車保有量11.66萬輛,增長8.68%,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11.12萬輛,增長9.05%。 [18] 

平涼公路

截至2020年6月底,平涼市共有各類公路101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2公里,一級公路10公里,二級公路661公里,三級公路923公里,四級公路5720公里,等外公路2612公里。
截至2020年6月30日,G8513平涼至綿陽高速公路平涼(華亭)至天水段(平天高速公路)累計完成投資97.75億元;G85彭陽至平涼至大橋村高速公路累計完成投資88.52億元;S25靜寧至莊浪高速公路累計完成投資57.60億元;S11華亭至涇源高速公路累計完成投資12.04億元;G312線鳳翔路口至平涼東段改建工程累計完成投資5.56億元;S28靈台至華亭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08億元。 [20] 
高速公路福銀高速公路平定高速、西長鳳高速、福銀高速、平天高速公路(規劃建設)、平寶高速及連接線(規劃建設) [21] 

平涼鐵路

火車站平涼站

平涼航空

平涼機場性質為新建軍民合用機場,按軍用二級永備機場、民航4C級標準建設,近期(2025年)規劃機場跑道長2800米、寬45米,設置等長、寬23米的平行滑行道,跑滑間距176米,航站樓面積10000平方米,設置5個C類飛機民航站坪,估算投資8.1億元(不含徵地拆遷14億元)。 [23] 
2020年5月14日,西部戰區空軍與甘肅省人民政府簽訂《甘肅省人民政府投資遷建空軍平涼機場的框架協議》。 [20] 

平涼社會事業

平涼教育事業

2019年,平涼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801所。其中幼兒園886所,特教學校4所,小學734所,初中109所,九年制學校26所,完全中學14所,中等職業學校11所,獨立高中15所,普通高校2所。
全年普通高校招生5265人,在校生14146人,畢業生3015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8151人,在校生23150人,畢業生5781人;普通高中招生13915人,在校生44099人,畢業生17781人;初中招生24559人,在校生74700人,畢業生25828人;各類學校在校學生達到37.42萬人。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93.46%,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7.6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4.67%。
全市參加高考考生14422人,上線人數10942人,上線率75.9%。重點本科上線3426人,上線率23.8%,比去年同期提高2.8個百分點;本科上線7516人,上線率52.1%。 [18] 
高校
平涼職業技術學院 [36] 
甘肅醫學院 [37] 

平涼科學技術

2019年,平涼市爭取省上科技項目11項,資金290萬元,安排實施市列科技項目16項,經費280萬元。 [24] 

平涼文化事業

2019年,平涼市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含紀念館)15個。全年發行《平涼日報》365期,1131.5萬份。有廣播電台8座,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網絡總長8500公里,廣播電視轉播發射台10座。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27%;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8.41%,有線電視用户6.56萬户,比上年增加0.09萬户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372.4萬户。年末電話用户213.07萬户,其中固定電話用户23.45萬户,移動電話用户188.74萬户,4G移動電話用户151.51萬户。移動電話普及率88.81部/百人;年末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户192.47萬户,其中移動寬帶用户105.52萬户。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户普及率90.6部/百人,移動寬帶接入用户普及率49.6部/百人。 [18] 

平涼體育事業

2019年,平涼市共有體育場地7442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73平方米。全市運動員參加省級以上各類賽事獲得獎牌90枚,其中金牌23枚,銀牌33枚,銅牌34枚。 [18] 
2022年6月11日,甘肅省第十五屆運動會羣眾組輪滑比賽在省體育館圓滿落下帷幕,平涼市代表隊獲得1銀1銅 [42] 

平涼醫療衞生

2019年末全市有衞生機構(包括村衞生室、診所)2559個。其中醫院、衞生院49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60個,診所(衞生所、醫務室)707個,婦幼保健醫院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個,衞生監督所7個,鄉鎮衞生院106個。衞生技術人員13881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433人,註冊護士5664人;醫院衞生技術人員7820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衞生技術人員552人,診所技術人員831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衞生技術人員244人,衞生監督所衞生技術人員81人,鄉鎮衞生院衞生技術人員3228人。醫院、衞生院實有牀位1.47萬張,全年總診療1082.6萬人次,出院46.75萬人次。 [18] 

平涼社會保障

2019年末全市從業人員28.46萬人,其中本年新增城鎮就業3.72萬人,比上年增加3624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24萬人,比上年增加3034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34%。
2019年末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1.4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36萬人。其中職工14.5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532人;離退休人員6.8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051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29.2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66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07.4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65萬人。其中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3.7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082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93.6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459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9.0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962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1143人。參加工傷保險12.7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49萬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2.3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305人;參加生育保險9.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4萬人。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38.07億元,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支出30.8億元。全年資助72.01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41.8萬人次。年末共有3.59萬城鎮居民和12.84萬農村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7555人享受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全年臨時救助14.64萬人次。國家撫卹、補助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1.40萬人。
2019年末全市共有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2347個,其中社會服務中心105個,社區服務站1378個,社區養老機構和設施65個,社區互助型養老設施799個。 [18] 

平涼歷史文化

崆峒武術 崆峒武術
平涼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開放的區域文化特色。
早在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造了比較先進的農耕文化。公元376年,前秦前涼,置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於史冊。
歷史上曾孕育出針灸醫學鼻祖皇甫謐、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趙時春等傑出人物。
境內歷史文化遺存眾多,現已發現仰韶、齊家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2257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5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99件。
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紀伏羲文化西王母遠古文化、皇甫謐醫學文化獨具魅力,出土的佛舍利金銀棺、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盒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之最”。崆峒武術等10多項民俗民間文化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平涼風景名勝

平涼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區)、王母宮——西王母降生處的回中山(涇川縣)、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靜寧縣)、西周第一台——古靈台(靈台縣)等歷史遺址和西周青銅器(靈台縣)、南宋銀本位貨幣銀合子、佛舍利金銀棺(涇川縣),被譽為“中華之最”。平涼也是祖國針炙學鼻祖、晉代醫學家皇甫謐(靈台縣),唐代着名宰相牛僧儒(靈台縣),南宋抗金吳玠、吳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崆峒區)的故鄉。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崆峒山和王母宮、温泉、柳湖、南石窟寺、龍隱寺、蓮花台、紫荊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以及明代寶塔、李元諒墓等風景名勝、文物古蹟都是尋根訪古、觀光旅遊、避暑休閒的好去處。
2019年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906.51萬人次,增長24%。國內遊客2906.31萬人次,增長24%;旅遊綜合收入173.77億元,增長30%。國內旅遊綜合收入173.76億元,增長30%。 [14] 
平涼市部分風景名勝
景點名稱
相關簡介
道教第一山,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被評為“中國顧客最滿意的十大風景名勝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和全國首批30個“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基地”之一。
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國家重點民俗文化景區。
國家A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史籍記載中“治平成紀”所在地,1993年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的重要景點。
古靈台位於甘肅平涼市靈台縣城內,始建於公元前11世紀商紂時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於今靈台縣百里鎮一帶的密須國後,為祭天昭德、與民同樂所築。
以“人修的龍門洞,天生的蓮花台”而久負盛名,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
第一個全國梯田化模範縣,百萬畝梯田成為黃土高原上一道獨特的生態風景線。

平涼特產美食

平涼市部分特產美食

簡介
圖片
平涼酒麩子
平涼酒麩子(靈台幹甜醅),酒香濃郁,入口香甜,品質絕佳。由於它是烘曬而成的,能長久保存而不壞,還便於攜帶,是饋贈親友的佳品,既可幹食,還可加少許開水食用。其製作歷史悠久,在省內外享有盛譽。
靈台幹甜醅 靈台幹甜醅
平涼毛皮
早在明代,平涼的制裘業已相當興盛,清代至民國期間,境內的皮毛市場被視為西北地區皮毛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皮襖製品可分為兩種。一是以老綿羊皮製成,毛長皮厚,堅固耐寒。二是羔皮製品,皮白而細長,毛端天然圈卷3至5環,美觀輕暖。
平涼毛皮 平涼毛皮
平涼山藥
平涼山藥為地方優良山藥品種,屬薯蕷科薯蕷屬長柱種的變種,雖有五百多年的栽培歷史,但早期因多種原因而未能得到重視。直到20世紀80年代,其營養價值和藥用功效受到專家學者的認可,始定名為平涼山藥。
平涼山藥 平涼山藥
平涼餄餎面
餄餎”是北方人自創的專有名詞。餄餎面有葷素之分,素的,吃一碗清淡之香,吃麪的原味,喝湯的地道。葷的講究油香。
平涼餄餎面 平涼餄餎面
平涼羊肉泡饃
“不吃羊肉泡,枉把平涼到”。1931年前後,經營這一風味小吃的有西盛樓、馬家館子、春華樓、清和館、聚美村等店鋪。它的主料選肉質肥嫩的料羊,切割後清湯下鍋,煮時不加調料。肉熟後肥白瘦紅,色澤新鮮,湯則清而不渾。吃時多由顧客按己之所好選擇肉塊,掌刀者按量切片入鍋。佐料有香料、油潑辣子、香菜、大蒜或糖蒜等。味道清香不膩,鮮美不羶,方便可口,是一種極富營養的美食。
平涼羊肉泡饃 平涼羊肉泡饃
平涼鍋盔
鍋盔是一種獨具特色的麪食,形狀為圓形,厚度大約10幾釐米,主要原料為小麥麪粉。
平涼鍋盔 平涼鍋盔
平涼釀皮
配方精細,加工考究,清亮爽口,調料鮮美,深得民族特色。
平涼釀皮 平涼釀皮
靈台涎水面
靈台涎水面具有味美可口,冬熱夏涼之特點。製作時用精粉、蓬灰,扯為寬、細兩種麪條。下熟後以芥末油、油潑辣子、大蒜、精鹽、紅豆腐、汁湯拌勻,使麪條金黃髮亮,色香俱佳,加上少許囱肉後,吃起來麪條柔韌爽口,滑嫩,酸鹹辣齊具,味中有味。
靈台涼麪 靈台涼麪
靜寧燒雞
靜寧燒雞是平涼市靜寧縣的名食,亦稱靜寧滷雞,它以形色美觀、鮮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紅、肉香味厚、爽口不膩,馳名甘、陝、寧等省(區),是西蘭公路上過往旅客爭相購買的風味食品。具有近百年的加工滷製歷史。
靜寧燒雞 靜寧燒雞
平涼金果
平涼金果”是指產於平涼市的蘋果。“平涼金果”紅富士系列蘋果個大、色豔、硬度大、糖分高、無污染、耐貯存、貨架期長。 [25] 
平涼金果 平涼金果

平涼著名人物

平涼市部分著名人物
姓名
朝代
簡介
東漢
東漢時期名將,涼州三明之一
東漢時期名將,漢末三傑之一
西晉
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
前涼
前涼時期的開國君主
前涼時期第二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三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四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五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六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七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八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九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十位君主
隋朝
隋朝時期宰相
唐朝
唐朝時期大臣,牛李黨爭之中牛黨領袖
南宋
南宋時期名將,南宋七王之一
南宋時期名將,南宋七王之一
南宋時期名將
明朝
明朝時期文學家,嘉靖八才子之一

平涼城市榮譽

平涼文化類

中華民族重要的農耕文化發祥地之——平涼市
平涼最早的地方誌——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編撰的《平涼府志》
中國最早的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
“中華文物之最”——西周青銅器、佛祖舍利金銀棺
平涼市崆峒區獲全國“武術之鄉”稱號

平涼經濟類

全國第一個梯田化模範縣——莊浪縣
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涇川縣
甘肅第一大煤海、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華亭煤田
中國第一件活牛證明商標——“平涼紅牛”
中國無公害蔬菜十強市——平涼市
中國最佳蘋果適生區——平涼市
全國第一個蘋果類證明商標——“平涼金果”
全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品——“平涼金果”
中國綠色食品——“平涼金果”
中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平涼金果”
中國GAP示範基地——“平涼金果”
2022年6月,平涼成功入選首批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範區。 [44] 

平涼社會類

2007中國魅力城市200強
全國雙擁模範城
2005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 [26] 
2018年4月,獲“2018暢遊中國100城”稱號 [28] 
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遊》最佳全域旅遊目的地 [29] 
2018年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名第40 [30] 
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31] 
2019年10月23日,被確定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4] 
2019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市。 [32] 
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33] 
2020年12月25日,被國家衞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先進省(市)獎”。 [34] 
2022年5月,入選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名單。 [41] 
2022年11月,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4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