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節

(中國傳統節日)

鎖定
春節(Spring Festival),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66]  ,從臘八或小年開始,到元宵節,都叫過年 [113]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早期人類的原始信仰與自然崇拜,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是一種原始的宗教儀式,人們會在年初之際舉行祭祀活動,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這種祭祀活動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各種慶祝活動,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春節 [1]  [67]  。“春節”一詞開始使用是在辛亥革命以後 [69]  [112] 
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闔家團聚、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76]  。春節民俗眾多,包括喝臘八粥、祭灶神、掃塵、貼春聯、貼年畫、倒貼福字、除夕守歲、吃餃子、壓歲錢、拜年、逛廟會等 [76] 
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非洲埃及到南美洲巴西,從紐約帝國大廈到悉尼歌劇院,中國農曆新年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國風” [52]  。春節內容豐富多彩,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2006年,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7]  [3]  當地時間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將春節(農曆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 [65]  2024龍年新春,聯合國糧農組織、維也納聯合國總部等聯合國機構首次正式慶祝中國農曆新年。 [149] 
中文名
春節
外文名
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Lunar New Year [150] 
別    名
新春
歲節
年節
新禧
新年 展開
節日時間
農曆正月初一
節日類型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流行地區
中國,東亞東南亞等華人華僑聚集地
節日活動
貼年紅守歲拜年祭祀舞獅
節日飲食
茶果點心年糕餃子春捲湯圓
節日意義
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春節節日名稱

春節即中國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古代,“歲”是一種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莊稼成熟(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揹負成熟的禾的形象)。人們以多種形式慶祝豐收、祭天祭祖、驅除鬼神,逐漸形成了過年的習俗 [69] 
從詞源角度來看,“春節”這個名字由兩部分組成:“春”和“節”。“春”代表的是春天,象徵着一年的開始,生機勃勃,萬物復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春天被視為生命和希望的象徵。“節”則意味着節日,即特定的、有重要意義的日子,人們會進行特殊的慶祝活動。因此,“春節”從字面意義上解釋,就是春天的節日,或者説是慶祝春天到來的節日。這也反映了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節日,更是一個象徵着新生、希望和團圓的特殊時刻。至於春節的命名由來,由於它標誌着農曆新年的開始,且這個時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之際,因此人們將其命名為“春節”,以此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以及大自然的重生和更新。這個命名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時間和自然的敬畏與尊重 [68]  [70] 
自古及今,每年的第一個月都叫正月或元月。雖説叫法相同,但古代中國的不同朝代,正月的具體日期卻並不相同,“春節”在我國曆史上也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到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春節”這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曆記年,才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69] 

春節歷史沿革

春節節日起源

春節起源
春節起源(2張)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動。歲首節日的起源與發展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 [41]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斗柄回寅”為春正(歲首),意味着新的一歲已開啓。“歲”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歲”即“攝提”(原始干支),又名“歲星”、“太歲”。在傳承發展中,後世將這套多音節的攝提紀元(歲)術語簡化為一個字,其與簡化後的干支在《爾雅》與《史記》均有對照關係的記載,如: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干支(歲)紀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在傳統文化中,干支與方位以及八卦等聯繫在一起,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歲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説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十二月運行,週而復始,歲末十二月指醜方,正月又復還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終而復始,萬象更新,新歲由此開始。 [4]  [55] 
春節
春節(2張)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春回大地、終而復始、萬象更新的立春歲首具有重要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雖然此後由於在歷史發展中陰陽合曆曆法制度的推廣,歲首節慶日期不同,但是其節慶框架以及許多民俗沿承了下來。春節是由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古人在春回大地、終而復始、萬象更新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驅邪攘災、祈歲納福。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藴,也記錄着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5-9]  [51] 

春節歷史變遷

  • 上古春節雛形
豐收祭是春節最初的起源。中國農業生活的發展方向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奠定,農業中國的歲時節日,依循的是農業社會的生活節律。人們豐收之後的祭獻與慶祝自然成為年度週期的界標。上古社會人們從神性的角度理解日常時間進程,伴隨着四季歲時的是歲時祭祀活動,人們利用各種季節祭祀儀式中斷日常生活,以實現與天神地祇人鬼的溝通。歲末年初的冬春時節尤受關注。傳統的大型歲時祭祀儀式常常在這一特定的時節舉行。所謂祭祀,依照《説文》的解釋是以手持肉奉獻給神靈。以食物奉獻神靈是中國傳統祭祀的基本方式,中國人認為以上等的或時令食品獻給神靈,就如人間以佳餚招待貴客一樣,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赤誠。上古春節的歲時活動主要就是祭祀諸神與祈求穀物豐收 [71] 
上古春節祭祀主要表現為集團性的公祭,時間在歲末年初,祭祀的對象是天地山川、宗廟社稷,祭品豐厚,儀式盛大規整,是部落集團或國家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由天子主持,參加者是文武百官 [71] 
歲終大祭是歲末對天地人間諸神的一次總結性的隆重祭祀。在《禮記》中看到年終大祭的兩種形式:一是“大飲烝(zhēng)”,即宗廟祭祀大禮,同時要祭祀日月星辰、公共社神、門閭之神及門、户、中霤、灶、行等日常五祀。時間在夏曆十月,這是周曆一年的最後一月,所以要大祭諸神。一是大蜡之祭,年終的大蜡之祭,在夏朝稱為嘉平,在殷商稱為清祀,周朝始稱大蜡,祭祀先嗇、司嗇、百種、農、郵表畷(zhuì)、禽獸、坊、水庸等八神 [71] 
天子在立春之日要到東郊迎氣。立春日,周天子穿着青色的衣服,乘青色的車馬,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迎春。然後在本月選擇一個吉利的天干日,如上辛日,舉行郊祀祭天,祈谷於上帝。郊天之後,周天子還選擇一吉利的地支日,如亥日,舉行農耕儀式。天子親自帶着耒耜等農具,在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的簇擁下,進入田間進行象徵性的耕作,這就是史書上常説的“躬耕帝籍”,即周王親自為天帝到祭田勞動,兼之為本年農事豐收祈禱。這種正月立春後郊祀祈求豐年的儀式,成為歷代王朝的政治大事 [71] 
上古社會膜拜自然,歲時信仰中體現着人們對神秘自然的禮敬。春節雖然還沒有作為正式名稱出現,但其歲時年節的意義已經形成,人們將春節所在的歲末年初作為具有特殊神性意義的時段,通過虔誠的祭儀,實現與天地萬物的溝通與交流 [71] 
  • 秦漢以後
秦漢以後,中國社會逐漸脱離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響,歲時節日與社會生活的協調受到關注。作為歲首的春節,在秦漢以後社會意義明顯,朝廷將歲首作為展示與加強君臣之義的時機,民間則作為鄉里家庭聚會的良辰 [72] 
  • 秦代至漢中期前
秦代至漢中期前,歲首在夏曆十月,十月初一為新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將歲首之月確定在建寅之月(夏曆正月),此後歷代相沿。這樣與四時中的立春節氣接近,一年之始與四季之始的時間基本合拍,歲首新年與新春同時慶賀。秦朝的十月新年在漢朝稱為“秦歲首”,其慶賀禮儀活動也保存下來。《荊楚歲時記》中仍有南朝時“秦歲首”吃黍米肉羹的記載,再到後世,演變為“寒衣節” [72] 
  • 漢朝中期以後
漢朝中期以後,歲首在正月初一,稱為正月旦、正旦、正日。正月歲首是王家定歷之後確定下來的,所以《史記·天官書》中説:正月旦,王者歲首。正月旦是漢代皇家的重要慶祝日,朝廷要舉行大規模的朝會,“每歲首正月為大朝受賀”。皇帝正月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慶賀,同時百官也得到新年宴飲的賜贈 [72] 
在朝廷的影響下,王者歲首逐漸成為民俗大節,漢代民間將年節民俗活動由傳統的臘日、臘明日移到正月之旦的“正日”。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了東漢時期民間正日的祭祀儀式與慶祝活動 [72]  。歲首卜年,是漢朝正旦的主要節俗之一。漢代人在正月旦預測一年水旱、年成豐歉 [72] 
  •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歲首稱為元正、元日、元會。歲首朝賀仍是朝廷大典,由於典籍缺載,對於魏時元會大禮,只能知道概略情形。 [72] 
正月一日前晚,宮廷官員坐於端門外,大樂鼓吹等儀仗設於殿前。夜漏未盡五刻,羣臣入殿堂各就位,皇帝坐定,羣臣起身,然後依次朝賀,直到天明時分,皇帝分若干階段接受藩王、使者、百官的恭賀,百官伏稱萬歲。皇帝賜眾人飲酒飯食。六朝正旦元會時,在殿庭上設白虎樽,樽蓋上有一隻白虎,如果能在殿庭上直言進諫,就可開此樽飲酒。南朝宋代,廢止了冬至慶賀禮 [72] 
  • 隋唐春節
隋唐春節,稱為元日、歲日、元正。元日是新春的節日。從唐代開始,春節被定為政府法定假日,唐開元年間《假寧令》規定,元日、冬至各給假七日。元日七天假期是年前三天、年後三天。每逢元日,朝廷照例舉行早朝大典,慶賀新年 [72] 
由於早朝官員燈燭的繁盛,長安猶如“火城”。中書門下率文武百僚拜表稱慶,由內臣宣答。地方諸道賀表,由禮部員外郎接受,取其中官階最高人的賀表一通跪讀進賀。民間元日閤家團聚,設宴歡慶,白居易在江南與家人一道團圓度節,感受到親情的温暖,有《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詩為證 [73] 
元日飲酒是對年輕人添歲的祝賀,同時也是對年長者的祝福。元日祈壽風俗流行。唐武宗會昌二年(842),日本僧人圓仁在長安度過春節,他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下了當時的情形:正月一日,家家立竹竿,懸幡子。新歲祈長命。唐朝人日風俗沿襲六朝,剪綵戴勝十分普遍。勝是一種具有特殊信仰意義的頭飾,當時的勝大多用彩帛裁剪而成 [73] 
宋元明清各代,春節稱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會儀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禮。北宋東京(今開封)“正旦大朝會”隆重威風,皇帝端坐大慶殿,四名身材魁偉的武士站立殿角,稱為“鎮殿將軍”。殿上陳列儀仗,百官皆朝服冠冕,各路舉人頭名也身穿官服在朝廷站班。各州進賀官員各持地方特產品進貢。宋朝的歲首朝會比唐朝更為嚴肅,顯示着皇權的威嚴 [73] 
  • 元朝
元朝學習了漢家儀制,歲首朝會亦隆重盛大。正月一日,百官待漏於崇天門下,也是夜晚五更入朝。皇帝、皇后先後入座大明殿,待司晨官報時,百官分左右從日精門、月華門進殿,分站兩班,向皇帝、皇后鞠躬、跪拜。丞相上表祝讚:溥天率土,祈天地之洪福,同上皇帝、皇后億萬歲壽。
然後給皇上三進酒,教坊奏樂。接着宣讀中央與地方官的賀表與禮物清單,僧人道長、耆老、外國蕃客依次進賀。禮畢,大會諸王、宗親、駙馬、大臣在殿上賜宴。元朝帝王繼承了中華歲首朝會大禮之儀,在盛大的新年慶典中顯示太平氣象 [73] 
  • 明朝
明代建國之初崇尚儉樸,對朝會之禮不大講究,朝會只是例行公事,在國家生活中沒有多大影響。人們元日匆忙上朝、退朝,而朝官私下的民間交往顯得更熱鬧。即使在皇宮,人們看重的也不是朝儀,而是日常的節俗活動 [74] 
  • 清朝
清代非常重視過年,宮廷過年十分奢華,先是百官入殿跪拜,後有授茶儀式、歌舞表演、雜戲演出,最後以韶樂結束。如遇到皇帝大壽正慶或十年國慶,要“特行宴禮”,儀式和內容更加盛大和豐富 [74] 
  • 近代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國之後,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官方節日與民間傳統節日出現分離,春節在公共社會中的地位時常發生變化,當然民間社會仍一如既往地享受着自己的傳統節日。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正式通電各省,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袁世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後,繼續推行新曆。在中國出現了兩種曆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陽曆體系,作為公共行政、執法、國際交往的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會的陰陽合曆體系,人們習慣沿用,服務於農時與日常社會生活。民國初年,政府雖然強力推行新曆法,但也考慮到民眾生活需要,採取調和折中的方式 [75] 
1914年1月,北京政府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農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袁世凱批准了該呈文。由此,傳統農曆新年歲首在官方意義上正式被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新年名稱被安置在公曆1月1日。而一般百姓並不理會公曆元旦,仍將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新年。中國社會出現了兩個新年,一是“民國新年”公曆元旦,一是“國民新年”農曆春節 [75]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於1949年9月27日作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會議又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其中分別規定了春節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節作為農曆新年的名稱更廣泛地在全國使用,於是一年之中出現了兩個新年:公曆新年元旦和農曆新年春節 [76] 

春節時間設定

時間座標——斗柄指向 時間座標——斗柄指向
中國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北斗七星循環旋轉,與時節變化有着密切關係。北斗七星是北半球(中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北半球黃赤交角其附近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了人們判斷時節變化的依據。 [38-39]  [41] 
時期
日期設定
上古時代
歲紀攝提,即干支紀元法。北斗七星的斗柄從正東偏北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圈謂之一歲(攝提) [11]  [40] 
夏商周
夏曆正月在孟春,商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曆正月在冬十一月(陰曆)
漢朝初期
沿用秦歷(顓頊歷
漢武帝太初元年
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改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
漢朝以後
王莽篡漢後,規定十二月朔日為歲首,是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為殷正。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為“周”,採用周正。此後歷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為歲首 [12]  [37] 
辛亥革命以後
逐漸改用公曆紀年,後來為區別夏曆和公曆兩個新年 [4] 
1913年7月
袁世凱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起開始實行
1949年9月27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16] 
1970年以後
“夏曆”改稱為“農曆”(陰陽合曆)
參考資料來源 [9-10]  [13-15] 
春節

春節節日習俗

春節傳統習俗

傳統節日儀式與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這些活動,可大體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奉祀神靈,以應天時;崇宗敬祖,維護親情;驅邪祛惡,以求平安;休閒娛樂,放鬆心情。春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天。從年尾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綵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2]  [17]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採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買年貨 買年貨
  • 割年肉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割年肉”,説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20] 
割年肉 割年肉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説:“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18] 
祭灶神 祭灶神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19] 
掃塵 掃塵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年畫、福字、橫批、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年紅”)。 [50] 
貼春聯 貼春聯
(1)貼春聯: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説的“桃符”。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貼年畫: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着木版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3)窗花與“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21]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吉 [81]  )、魚(寓意年年有餘)、蠔豉(寓意好市)、髮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年夜飯 年夜飯
由於地理氣候方面原因,春節期間北方還處於萬物閉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區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沒辦法種植作物,資源匱乏,可選用的食材不多。而南方地區,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綠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佔有極大的優勢,所以在飲食的選擇上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於水資源充沛分佈廣所以各類漁獲充足食材多樣;所以在一些重要的節日上,南方的飲食會豐富多樣一些。 [42] 
守歲 守歲
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閤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牀底點燈燭,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壓歲錢
壓歲錢(12張)
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另一種是晚輩給老人,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出現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
遊神,又稱聖駕巡遊、遊老爺、營老爺、遊菩薩、遊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遊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裏,到神廟裏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裏,然後抬出廟宇遊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遊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遊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活動。 [22-23] 
泉州民俗
潮汕地區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遊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珠三角地區稱為“菩薩行鄉”,眾人抬神像巡遊,繞村一週,接受祈福。福州稱為“迎神”,農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成為鄉村“做年”的重要活動之一,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24-25] 
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週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 [26] 
拜歲 拜歲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閒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23] 
逛廟會 逛廟會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初二、三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拜年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拜年 拜年
●放鞭炮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除夕煙火秀
新年正月十五元宵,在院子裏點燃火把,火堆,民間稱為“生旺火”、或“點發寶柴”。現代民間生旺火常常是點燃禾杆堆或炮紙堆,火勢越旺越好,象徵燎去舊災晦,迎來新氣象。 [56] 

春節漢族節日活動

  • 臘月初八
傳説釋迦牟尼在臘八節這天吃了牧羊姑娘煮的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後世信佛的人,每到臘八節這天就舉行誦經活動,並煮粥供佛,施粥惠眾 [114]  。臘八節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會熬製香濃的臘八粥,寓意着團圓和豐收。這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臘八粥的種類繁多,各地風味各異,都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115] 
臘八粥 臘八粥
  • 臘月二十三
農曆臘月二十三稱小年,也被稱為灶王節 [116]  。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並順便祭拜灶王爺。這種上行下效的做法,使得北方地區百姓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119]  。傳説灶王爺在每年小年夜上天彙報人間善惡,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117]  。小年的主要風俗包含大掃除、祭灶神、吃麻糖、貼窗花 [116] 
祭灶神 祭灶神
  • 臘月二十四
中國南方大多數地區,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江浙滬一帶的祭灶日這天以“送灶”拉開春節的序幕 [118]  。儘管南北小年日期不同,但普遍的習俗一般都有祭灶神和掃房子 [119] 
掃房子 掃房子
  • 臘月二十五
臘月二十五這天,大家做好豆腐,儲備起來,以備正月食用。同時豆腐的“腐”諧音“富”,年前做豆腐寓意年節過得富富餘餘,來年的生活也富富餘餘 [120] 
做豆腐 做豆腐
  • 臘月二十六
民諺稱:“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這天人們會按照老傳統“割一肉吃一肉”,也就是買一塊肉回家,烹飪成美味的菜餚,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用。這個傳統起源於古代農耕社會,人們為了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家畜興旺 [121] 
割年肉 割年肉
  • 臘月二十七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採購。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 [122] 
趕大集 趕大集
  • 臘月二十八
民諺稱:“臘月二十八,把面發”,各家各户是要開始準備過年的主食了。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麪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 [122] 
臘月二十八 臘月二十八
  • 臘月二十九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稱“小除夕”,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且焚香於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説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123] 
  • 除夕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除舊佈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除夕,祭祖、吃團年飯,年夜飯後有派發壓歲錢和守歲的習俗。
為了點綴年景,充溢新春“納福迎祥”的氣氛,從早晨起,人們就都梳妝打扮整齊,婦女們都戴上象徵吉慶有餘的絨花、絹花,門前貼上紅色春聯、門心,詞句因户而異。有的還要貼上紅綠“掛錢”,窗户的玻璃上貼上窗花。室內貼上“宜入新年,福在眼前,閤家歡樂,人口平安”之類的春條和“福”字。除夕這一天,家家户户還得為全家人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年夜飯也叫“團圓飯”、“閤家歡”。人們從一大早開始便忙碌起來,剁肉餡,包餃子,備菜餚。到了除夕之夜,一家人歡歡喜喜、團團圓圓圍坐一桌,品嚐美味佳餚 [124] 
  •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農曆年、月、日的開始,這一天是農曆正月的頭一天,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拜年,放鞭炮,貼春聯,給壓歲錢。正月初一的拜年是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之語向對方祝頌新年 [125] 
拜年 拜年
  •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是開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祭禮完畢,燒炮、燒紙寶,然後吃“開年飯”。“正月初二回孃家”是南北方共有的習俗,回孃家又稱“歸寧”。年初二回孃家,是“迎婿日”“姑爺節”。這天,出嫁的女兒會攜帶禮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孃家拜年,還要給孃家的小孩子發紅包 [126]  。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年初二回孃家也叫“食日晝”。在南方地區,開年的習俗是吃開年飯 [126]  。年初二也是敬財神的日子。傳説女媧創造萬物生靈時,先造六畜,後造人,因此年初一至年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至年初七才是“人日”,而年初二是“狗日” [126] 
回孃家 回孃家
  •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豬日、老鼠娶親日、掃帚日、穀子生日、赤狗日,宜打掃房間、早睡晚起、燒門神紙、包合子 [127]  。初三也叫“赤口”日。“赤口”就是有口舌之爭的意思,所以在古時候為了避免招惹口舌是非,大年初三大家都專心待在家裏既不出門拜年也不邀請賓客來訪 [128] 
燒門神 燒門神
  •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説。相傳大年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裏。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是漢族民間迎神的日子。大年初四恭迎灶神,在位理學中佔羊,故常説的“三羊(陽)開泰”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129] 
迎灶神 迎灶神
  •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説。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北方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着招財進寶。傳説正月初五是“牛日 [130] 
迎財神 迎財神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馬日”,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大年初六也是啓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中國人有“三六九,朝外走”的傳統習俗,意即農曆的初三、初六、初九是外出的吉利日子 [131] 
送窮鬼 送窮鬼
  • 正月初七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通常不外出拜年 [132]  。民間習俗初七這天必須食用七種不同青菜做成的菜餅,即芹、蒜、葱、香菜、韭 [133]  在這一天,南方有“撈魚生”的習俗,就是把魚肉、配菜和醬料倒進大盤子裏,人們用筷子撈動。古時候正月初七這天,人們會在自家院子攤煎餅,這樣做寓意新一年裏五穀豐登 [133] 
慶人日 慶人日
  •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又稱穀日節。"穀日”的習俗是對寫有穀物名稱的牌位進行膜拜,不吃煮熟的穀物 [134]  。正月初八也被稱為“順星節”,是一個可以預知一年運氣的節日。順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裏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民間取八字的讀音,將正月初八日演變成了敬八仙節 [134] 
穀日節 穀日節
  • 正月初九
大年初九,按照民間習俗來講,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向天公祝壽,並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所以這一天被稱為“天日節”、“玉皇誕”或“天公生”。有人認為在初九這一天辦事,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上年紀的人,將難辦的事情放到正月初九這天來辦,認為這天辦事效果好 [135] 
拜天公壽誕 拜天公壽誕
  •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區有開燈的習俗,設開燈酒宴。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認為“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 [80] 
石頭節 石頭節
  •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80]  。正月十一為了紀念和祭祀紫姑,這一天是要進行儀式去祭祀紫姑 [136] 
  • 正月十二
民間俗稱“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將近,村莊中的管事人從年十二這一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 [137]  。在石家莊南部一些地區,至今還保留沿承着正月十二烤柏火的風俗習慣。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也有的説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於是民間在這一天有許多傳統習俗,寓意新的一年事事如意,沒有鼠害,豐收豐產 [137] 
十二搭燈棚 十二搭燈棚
  • 正月十三
漢族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説,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天要在廚灶下點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説為“燈頭” [78] 
點燈 點燈
  • 正月十四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成為“試燈”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成為“燈市”。正月十四夜,平常人家還會在自家的各個角落裏撒上烏梓,因為據漢族民間傳説,角落裏倒一些烏梓,可讓老鼠眼睛瞎掉,貓的眼睛更亮,把老鼠都吃完,這樣就可以保護糧食不讓老鼠吃掉 [79]  。四川南充嘉陵區在這一天舉辦“蠐蟆節”,祈禱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138] 
試燈 試燈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元宵節”,跟春節家人團聚不同,元宵節則是走出來參與社區活動,投入其中 [139]  。元宵節的一切活動以“鬧”為核心,人們舞龍燈、放花燈、踩高蹺、集體祭祀等 [140]  。每到正月,自貢燈會就成為南方最上相、最具有想象力的“跨年活動”。這一習俗起源於唐宋時期,當時的人們燃燈、賞燈,是過年時重要的節俗。 [61]  社火亦是元宵節習俗之一。社火是一種歌舞雜耍以娛神娛人的活動。至今,在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元宵節耍社火仍然是年節的重要活動 [141] 

春節節日食物

年糕 年糕
參見:年糕
年糕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 餃子
參見:餃子
餃子,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過節吃餃子的習俗主要存在於北方地區。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 [57] 
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因“餃子”與“交子”同音,所以取“更歲交子”之意,吃餃子就意味着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 [27]  [58] 
元宵 元宵
參見:湯圓
南方的元宵節慶食品叫做“湯圓”,別稱“元宵”“湯糰”“浮元子”,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狀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食用。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
春餅 春餅
參見:春捲
春捲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
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春餅發展至今,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春節各地特色

春節民族特色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曆年 [85] 
  • 朝鮮族
朝鮮族受漢文化影響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着點燃的“望月架”,伴着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朝鮮族春節 朝鮮族春節
  • 藏族
藏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與漢族的農曆新年大致相同。藏曆年是根據藏曆推算出來的。從藏曆元月一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持續15天。因為全民信仰佛教,節日活動洋溢着濃厚的宗教氣氛,是一個娛神和娛人、慶祝和祈禱兼具的民族節日。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户户都要製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穀鬥。臨近節日,男人們忙着打掃庭院,婦女則精心製作“卡賽”。傍晚,各家要吃麪疙瘩“古突”。到了晚上則要舉行“古朵甲”儀式。
藏曆年 藏曆年
初一一大早,“哲噶”會挨家挨户地闖門祝賀新年。上午,大家帶上哈達等,到附近寺廟朝拜佛像,併到和自家關係比較密切的喇嘛和上師處登門拜年。太陽出來時,每家有兩個人帶上青稞酒和“竹素切瑪”到各村相互拜年。回家時,全家聚在一起吃午餐,喝酒、唱歌、跳舞歡聚一堂;初二,開始外出做客或相互請客;初三,各家都要舉行更新經幡的“脱索”活動,並在附近山頂上煨桑;初四至十五日,一般都是藏人新年的娛樂時間;十五日下午,有一種特別的鍋莊,即“扎西傑”,表示新年結尾 [142] 
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還有藏曆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曆正月過年了。
  • 滿族
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裏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 [83] 
滿族春節 滿族春節
  •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的春節叫“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着節日的氣氛。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
  •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裏身着豔麗的民族服裝,成羣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揹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28] 
  •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兩重,小的僅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春節期間還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84] 
  •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曆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佈置蒙古包外,還要人着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84] 
蒙古族春節 蒙古族春節
  •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84] 
  •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稱春節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着節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穀豐登。另外還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遊戲 [84] 
達斡爾族春節 達斡爾族春節
  • 回族
在回族春節習俗中,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其中與維吾爾等民族重視“古爾邦”節相比,回族春節習俗更重視開齋節,它是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其他民族稱其為“回民過年”。回族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特有的習俗歡度春節,具有濃郁的民族風采。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麪條和燉肉,初二方食餃子。一到臘月,就意味着到了年根。家家户户開始為過年做準備 [83] 
回族春節 回族春節
  • 柯爾克孜族
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 [83] 
  • 傈僳族
“闊時”是傈僳語的譯音,有“歲首”之意。“闊時節”是傈僳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新年。傈僳族人民在闊時節向天地神明和祖宗祈禱,祈求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節日前,傈僳人家宰豬殺羊,釀製水酒,做好玉米粑粑,互相饋贈,表達對新年豐衣足食的心願。節日這天早上,各家各户爭先採來青松枝葉,鋪撒屋中,插在門口,以示吉祥。人們身穿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由祭師畢扒主持,舉行除舊迎新的儀式 [83] 
傈僳族春節 傈僳族春節
  • 仡佬族
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因他們居住在氣温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開始發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穀豐登。又因清明節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 [83] 
仡佬族春節 仡佬族春節
  •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户户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 [83] 
  • 布依族
陰曆臘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大年初一在家裏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83] 
布依族春節 布依族春節

春節南北差異

  • 小年
北方臘月二十三,南方臘月二十四。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無論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人們都要開始掃塵,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徹底地進行大掃除,做到窗明几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也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 [82] 
  • 除夕
北方守歲,南方圍爐。在南方有除夕夜圍爐的習俗,一家人吃過年夜飯便圍爐而坐,嗑着瓜子,看着電視,邊吃邊聊,述説着一年來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歲要圍坐在一起邊看春晚邊包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棗子、栗子和肉餡等,一齊包入新年的餃子內 [82] 
  • 初一
北方吃餃子,南方做年糕。北方講究初一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餃子的形狀頗似元寶,煮熟後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的好兆頭;南方則多數做年糕和湯圓,年糕諧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湯圓也叫“糰子”、“圓子”,取“全家團圓”之意 [82] 
  • 初二
北方吃麪,南方吃開年飯。農諺有云“初一餃子初二面”,圖的是條條順,意喻順順當當,面的講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在南方,廣東、澳門等地區初二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開年飯除了包括年夜飯必吃的好意頭菜餚之外,有些家庭會斬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會用生菜鋪金菇,喻意生“財”及“金錢滿地”等 [82] 
  • 初五
北方放鞭炮,南方派利是。在北方一些地區的商家初五後店鋪開張要放鞭炮,稱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氣。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開鋪,大派開工利是給員工。除此之外,北方過年會有扭秧歌,踩高蹺等表演活動,南方則會表演舞龍舞獅 [82] 

春節 海外國家

百節年為首,俗話説“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春節”。隨着在海外的華僑華人數量越來越多,中國春節在海外“遍地開花”,逐漸被各國認同並吸引越來越多當地人蔘與其中。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農曆新年,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性文化盛事,為各國民眾帶去歡樂體驗 [143-144]  [146] 
在老撾,慶祝春節活動已經成為了一項傳統。每年春節時,丹麥哥本哈根政府都會將市政廳提供給華僑華人社團組織慶祝活動,然後一起歡度春節 [143]  。從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的舞獅表演,到美國紐約哈德遜河上燃放的新春焰火,從菲律賓怡朗的新年慶典,到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點亮的“中國紅”,春節呈現出四海同春的盛況 [145]  。針對歐美民眾崇尚經典的喜好,加拿大温尼伯華星藝術團團長劉鋼則主推川劇變臉、木偶戲、雜技等劇場類精品演出走進該地區 [145] 
在東南亞,當地華僑華人羣體以閩南人、客家人、廣東人為主,當地春節的慶祝方式就帶有較強的福建或廣東地域特色。在海外,春節成為一種文化紐帶。春節是中華文化的綜合性載體,它包含文藝、飲食、信仰等多個維度,是文化交流互鑑的平台 [146] 
海外春節

春節文化作品

春節文學作品

  • 詩詞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元日.》王安石 《元日.》王安石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古代有關春節的經典詩詞及作者
詩詞
作者
(唐)孟浩然 [29] 
(宋)范成大
除夜
(唐)來鵠
(唐)王灣
元日
(宋)王安石
(宋)毛滂
《除夜》
(南宋)文天祥
《拜年》
(明)文徵明
(明)葉顒
(清)黃景仁
(清)查慎行
(清)孔尚任
(隋)薛道衡
(唐)高適
守歲
(宋)蘇軾 [36] 
《屠蘇酒》
(明)瞿佑
迎新春
(宋)柳永
  • 散文
散文名稱
作者
《北京的春節》
老舍 [86] 
《過年》
劉致福 [87] 
《新年懷舊》
豐子愷 [88] 
《過節和觀燈》、《臘八粥》
沈從文 [89-90] 
《臘八粥》
冰心 [90] 
《粥》
梁實秋 [90] 
《過去的年》
莫言 [90] 
《春酒》
琦君 [91] 
《記春節》
孫犁 [92] 
《北平年景》
梁實秋 [92] 

春節圖書作品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印象春節》
李浩
貴州人民出版社 [93] 
《春節》
蕭放
天津人民出版社 [94] 
《四時吉祥·春節》
吳敬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5] 
《北京的春節》
老舍
連環畫出版社 [96] 
《春節》
蕭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97] 

春節影視作品

名稱
導演
播出時間
海報
《中國新年:全球最大慶典》
Bill Locke
2016-02-14 [98] 
《春節》
--
2016 [99] 
《回家過年 第一季》
張旭
2017-02-11 [100] 
《巴依爾的春節》
甯浩
2020-01-21 [101] 
《過年》
黃健中
1991-02-12 [102] 
《過年》
李想
2015-02-19 [103] 

春節歌曲作品

歌曲名
作詞
作曲
演唱
《恭喜發財》
劉德華、李安修
陳德建
劉德華 [107]  [109] 
《好運來》
車行
戚建波
祖海 [108] 
《歡樂中國年》
張俊以
卞留念
孫悦 [107] 
《春節序曲》
--
李煥之 [106] 

春節節日傳説

春節萬年創萬年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受了樹影移動與山崖上滴泉的啓發,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和漏壺,用來測定時間,於是便有了萬年曆。據説春節是由萬年青年創制的萬年曆而來。

春節舜繼部落首領

傳説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上古部落聯盟首領)繼部落聯盟首領,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正月初一(歲首)。據説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年獸傳説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説,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們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後來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老人告知了人們驅趕“年”獸的辦法。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春節。 [4] 

春節貼春聯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户,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104] 

春節節日影響

春節經濟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內涵的節日,更是推動產業經濟和內需消費的重要內驅力。隨着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春節消費也由傳統的置辦年貨發展為具有時代特色的賀歲作品、產品工藝、休閒娛樂等節日產品和服務。春節期間,人羣、金融、物資、信息、藝術的大規模流動,帶動了文化、商業、交通、旅遊、電信、金融、餐飲各行各業全面繁榮,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經濟” [110] 

春節交通

中國春運
中國春運: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中國春運: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春節期間的運輸,簡稱為“春運”。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運輸期間。以春節為界,節前15天,節後25天,共40天,由國家經貿委統一發布(每年起止時間略有不同),鐵道部、交通部、民航總局按此進行專門運輸安排的全國性交通運輸高峯叫做春運。在40天左右的時間裏,將有20多億人次的人口流動,佔世界人口的1/3。中國春運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週期性運輸高峯。

春節文化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春節項目保護單位文化和旅遊部評估合格 [63]  春節歷史悠久,不僅藴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並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中國人過年,過的是辭舊迎新的“時間之年”,是情深義重的“文化之年”。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着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春節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隨着中國文化影響的擴大,春節已然成為世界性的節日符號、跨越地理和文化邊界的全球性慶典。據悉,因藴含敦親祀祖、祭祝祈年、順應天時、驅邪祛惡等文化內涵,春節引發許多人的情感共鳴,有近20多個國家或地區將之定為整體或是部分轄區的法定節假日。每年春節,全球大約有20億人擊節歡慶。春節能成為全球性節日,不單單是中國文化受到世界人民喜愛,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處世哲學悄然改變世界的體現,也是中國秉持美美與共的全球文明觀的體現。因為春節不僅是團圓喜樂的節日,更凝結着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道德理念和民族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和思想精華。從和和美美的中國傳統民俗佳節,到流行世界的聯合國假日,是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又一次彰顯,必將推動春節豐富文化內涵的廣泛傳播,讓全球華人對“四海一家”的感受變得更為深刻與生動。當習俗融進現代時序、儀式浸入生活肌理,中華文化的和合之美也綻放出更多魅力 [105] 春節傳承着和平、和睦、和諧的中華傳統文化理念,這種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在追求相契合,其藴含的“民胞物與、協和萬邦”的精神價值歷久彌新,有助於推動建設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2024龍年新春,聯合國糧農組織、維也納聯合國總部等聯合國機構首次正式慶祝中國農曆新年。 [149] 

春節社會

春節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傳統節日,其影響力正在世界範圍內擴大。春節臨近,學者與海外僑胞熱烈討論,表達對推動文化傳播、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鑑的美好期待。百節年為首。春節是萬家團圓、辭舊迎新的喜慶日子。據不完全統計,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農曆新年,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性文化盛事,為各國民眾帶去歡樂體驗。 [111] 

春節國外影響

春節已經走進全球近200個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包括美國、加拿大、菲律賓、毛里求斯等在內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 [3] 
2024年2月11日消息,中國春節期間,柬埔寨金邊德崇國際機場項目舉辦龍獅表演,在項目營地張貼春聯,懸掛燈籠,併為同事們準備新年紅包和節日大禮包,讓中柬兩國員工一起熱熱鬧鬧過年 [148] 
時間
國家
1989年
韓國政府將中國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2002年
印尼全國公共假日
2016年10月
里約州官方節日
2018年8月26日
美國加州歡慶法案正式生效,鼓勵學校和教育機構舉辦活動宣揚亞裔文化傳統
2020年12月29日
泰國內閣增加中國農曆春節為特別法定假日
2021年11月12日
巴拿馬全國性節日
2022年9月30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法定節假日
2023年2月2日
紐約市法定假日
2023年2月14日
伊瓜蘇市官方節日
2023年9月9日
紐約州公立學校的法定假日
2023年12月22日
聯合國假日
(參考資料來源 [30-31]  [44-45]  [47]  [53-54]  [64]  [147] 

春節節假日安排

春節2021年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20〕27號),2021年春節:2月11日至17日放假調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 [35] 

春節2022年

2021年10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2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發佈,2022年春節:1月31日至2月6日放假調休,共7天。1月29日(星期六)、1月30日(星期日)上班。 [43] 

春節2023年

2022年12月0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3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發佈,2023年春節:2023年1月21日至27日放假調休,共7天。1月28日(星期六)、1月29日(星期日)上班。 [46] 

春節2024年

2023年10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4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發佈,2024年春節:2月10日至17日放假調休,共8天。2月4日(星期日)、2月18日(星期日)上班。鼓勵各單位結合帶薪年休假等制度落實,安排職工在除夕(2月9日)休息。 [62] 

春節文化延伸

春節小知識

春節時間
傳統民俗 傳統民俗
春節的時間(農曆正月初一)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遊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曆法計算,如果農曆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曆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閏春節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裏,農曆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閏春節的過法
如果一年有閏正月,原則上春節是過第一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當然,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一個正月的春節以後,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
時節星象
福祿壽三星 福祿壽三星
立春節,此時的星空常是一年中最璀璨的。晚上八九點左右,抬頭望向星空,在正南方,有三顆星非常容易辨認。它們距離相近,連成一條直線,好像一條閃亮的腰帶。那就是參宿一、參宿二和參宿三。中國民間將這三顆星稱為“祿、福、壽”,把這三顆星看成三個吉祥的星官,分別掌管人世間的福份、壽命等,又稱“福祿壽三星”。“三星高照,新春來到”,當夜晚看見三星高掛南天,正是立春節之時。 [59] 
天維建元
天維建元,從寅開始。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斗柄回寅,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立春乃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代表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從立春起進入了寅月,陰陽轉發,陽氣初生,萬物復甦。在傳統觀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義。人們將有“雙立春”的農曆年視為大吉年份。 [9]  [32-33]  現通常用“歲首”來稱呼曆法的首月首日。其實嚴格來講,“歲”是干支歷特有的概念,歲即“攝提”,又名太歲,“歲首”原始含義是攝提(太歲)的首月首日,即立春。十二生肖對應十二地支,生肖轉換是以立春為界。十二生肖是干支紀元法之下的產物。陰曆是以月相朔望變化為一個月,陰曆的首月首日多稱為“元朔”。“歲”和“年”,在古時是有嚴格區別的: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前,謂之一歲;從一月一日到下一個一月一日前,謂之“一年”。 [48-49] 
“雙立春”與“無春年”
“雙立春”與“無春年”是夏曆(農曆)中的概念,是指農曆全年都沒有“立春”或有“雙立春”的年份,這是由於農曆年長度有的年份短於迴歸年、有的年份長於迴歸年的緣故。農曆一年中有一個“立春”、雙“立春”,或者沒有“立春”,都是由陰陽曆轉換造成的,屬正常的歷法現象,和兇吉完全無關。舊時人們認為“無立春之年是寡婦年”,不宜嫁娶,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説法。 [60] 

春節春晚

春節聯歡晚會,通常簡稱“春晚”,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在每年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曆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1983年,央視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應該説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這台晚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從1983年起,春晚這枚凝聚了十幾億中國人親情與鄉愁的符號,已經成為幾代中國人的文化記憶 [34] 
央視春晚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