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

鎖定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是一所具有85年曆史的寄宿制完全中學,由著名教育家李煜瀛(字石曾)創建。其前身是私立北京中法大學附屬温泉中學、國立北平中法大學附屬西山温泉中學、中央重工業部職工子弟温泉中學,1962年,市教育局將四十七中學列為北京市二十所重點中學之一。學校坐落在海淀區風景秀麗的鷲峯腳下,佔地面積388畝,風景秀麗。
中文名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
創辦時間
1963年
校    訓
勤、誠、平、恆
類    別
寄宿制完全中學
現任校長
劉迎憲
所屬地區
中國北京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學校概況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坐落在海淀區風景秀麗的鷲峯腳下,是一座花園式學校,由著名教育家李煜瀛(字石曾)創建,李石曾所倡導的“發展個性,陶冶品格,訓練技能,養成健全公民”的辦學思想至今仍適用。
近年來,學校在學習力建設方面獨有專攻,通過對全校師生“心靈探索之旅”、“快速記憶、快速閲讀學習力訓練營”等活動,讓學生潛能得到激發、學習方法得到更新、學習能力明顯提升,學生學會了感恩、懂得了責任。目標管理又讓學生自己規劃自己、反省自己、發展自己,樹立了遠大志向並有了積極的行動。四十七中學為廣大學子們呈現了一所鍾靈毓秀的校園環境,為學子們的終身發展開拓了廣袤的空間。四十七中人執着地沿着“尚儉樂學創品牌、求實創新謀發展”、“謀學生髮展,促教師成功”的發展方向,學習貫徹落實高中課改精神,利用地處學校的“海淀區青少年素質教育培訓中心”創辦高中新特色。本着開拓創新的工作理念,與時俱進的工作意識,昂揚向上的工作狀態,團結務實的工作作風為全體學生的發展服務、為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服務、為學校的發展服務。 [1]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學校校訓

勤、誠、平、恆。
勤——勤以治學;誠——誠以待人;平——平以靜心;恆——恆以勵志; [2]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學校榮譽

四十七中學曾獲得“北京市百所優質課間操”、“北京市百所好家長學校”、“健康促進校”、“文明單位”、“校園文化示範校”、“課改先進校”、“先進學習型組織”等諸多榮譽。近幾年,在校園文化建設、辦學規模和教育教學改革、素質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形成了以科研為導向(學校由中英合作的學校發展計劃三大國家級羣體科研課題、友善用腦等三大市級羣體科研課題等)的校本教研,學校的“把每個孩子當作寶,讓每位學生都成功”、“課堂變學堂”等辦學理念已轉化為全校教職員工的共識。教師重建職業內涵,重塑職業形象,挖掘“教師”這項職業內在無法替代的尊嚴、快樂和價值,實現生命價值與職業價值的內在統一,教師在“快樂地工作、快樂地生活”;以人為本的小班化教學特色,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發展和展示的舞台,學生精神面貌、行為規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質量都有了較大改進和提高,形成了學習型組織;封閉式管理開放式教育的住宿管理模式(初高中住宿學生已逾四百人),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生態體驗的育德模式使學生在體驗、感悟中成長。學校營造的昂揚向上的校園精神已通過具有欣賞性的課間操等各項活動展示出來。
教學樓 教學樓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學校校長

校長:劉迎憲
男,現年57歲,中共黨員,回族,大學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8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並先後參加了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碩士班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管理(MBA)碩士班學習。1970年至今,劉迎憲同志先後任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教務主任、副校長、理工分校校長、北京市西頤中學校長、西頤雙語教學中心校長、北京市第六十七中學校長、北京市第四十七中任校長兼書記等職。從教已來,他以超前的理念引導大家,以獨特的人格力量感染大家,管好了一個又一個部門和學校,影響了一批又一批師生,成為大家讚譽的好老師和好校長。他重視科研工作,先後擔任過13項國家級、市區級重點課題的負責人,共發表論文27篇。由於成績突出,2005年被中國教育學會聘請為學術研究員。
劉迎憲同志不斷探索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取得豐碩成果:
一、在主管理工附中的教學工作和創辦分校期間,中、高考成績名列全區前茅,學校面貌變化巨大,多次受到上級領導的表彰。
二、在西頤中學的教育管理中,探索出一條普通中學創建雙語學校的特色之路,把西頤中學建設成了海淀區知名的雙語特色學校。
三、創辦了“西頤雙語教學中心”,並使其成為海淀區第一所集口語教學、外教授課、外籍教師資源儲備與輸出為一體的民辦學校,極大推進了海淀區英語口語教學改革。
四、接任六十七中校長後,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從抓管理、變風氣、重質量、出成效入手,大力加強學校各項建設。一年來,加強了學校硬件建設,改變了教學環境,提高了師資水平。中、高考成績均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提出了“敬業、樂羣、求實、創新”的新校訓。
劉迎憲同志2010年7月調入北京市第四十七中任校長兼書記後,堅持穩健求實的辦學思想和腳踏實地辦實事的工作作風,引導四十七中幹部、教師、職工發揚傳統、傳承文化、振奮精神、謀求發展。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校史沿革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鷲峯腳下,是海淀區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校園原是一座多進式傳統四合院,系清代醇親王府總管範長喜的宅院。李大釗被捕前,曾來這裏暫住。1924—1925年馮玉祥、孫嶽和胡景翼(號,笠僧)(國民革命軍三位軍長)捐建了圖書館(笠僧堂)和門前石橋。這兩座建築至今還很好的保留着。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的前身是北京中法大學附屬温泉中學,創建於1923年。“五四”運動使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了。為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中共幫助孫中山改組了國民黨,實現了國共合作,中國革命形勢向前發展。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的李石曾先生在京西温泉村創辦了中法大學附屬温泉中學。
文體活動室 文體活動室
本校創辦人李煜瀛,字石曾,河北高陽人,1881年生於北京。其父李鴻藻在咸豐、同治、光緒時,歷任户部左侍郎,吏、户、禮、工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要職。李石曾出生後,慈禧認其為義子並賞三品官。雖蔭受官職,他卻從未穿過滿清官服;其父雖位至相國,他卻走上了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李石曾曾赴巴黎入蒙達順峨農校學習,畢業後,入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從事研究,成為中國有名的生物學專家。李石曾曾組織“世界社”出版《新世紀》週報,宣傳“發揚真理,鼓吹革命”。1906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曾參與同盟會會員彭家珍刺殺頑固反對清帝退位的滿洲貴族良弼的活動,投入了推翻滿清王朝的鬥爭。1928年,隻身赴瀋陽勸説張學良採取“易幟”的愛國義舉。抗日戰爭期間,他在歐美從事反侵略的外交活動。李石曾先生在巴黎學習畢業回國後做北京大學教授,後歷任中法大學校長、北平大學校長、北平師範大學校長、故宮博物院理事長院長、北平研究院院長等職。
李石曾先生一生從事教育、重視教育。1912年他與吳玉章等在北京發起組織“留法儉學會”,會章聲稱:“改良社會,首重教育。”儉學會宗旨明確提出:為“造成新社會、新國民”而努力。1915年,李石曾幫助李廣安等發起組織“勤工儉學會”,其宗旨為:“勤以工作,儉以求學,以增進勞動者之智識。”為此,李石曾與蔡元培在1916年發起成立法華教育會,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活動,導致了後來舉世矚目的留法勤工儉學熱潮的出現。1920年,李石曾與蔡元培在北京創辦中法大學,23年創辦中法大學附屬温泉中學。
“發展個性,陶冶品格,訓練技能,養成健全公民。”李石曾先生的這一思想成為温泉中學教育的指導思想,貫徹於各項教育活動中。温泉中學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在民主、科學精神指導下創辦起來的。學校的創辦者們立志通過改革教育振興中華,他們堅持用愛國精神教育學生,所以温泉中學從創辦之日起,就是一所愛國進步的學校。他們參加孫中山先生追悼會,牢記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訓。他們辦起平民學校,教農民學文化,向農民宣傳愛國思想。日寇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學生們高呼“打倒帝國主義!”“誓死不做亡國奴!”的口號,遊行示威,宣傳民眾。“一二·九”運動中,温泉中學的學生和北平的愛國學生一起請願示威,學生們高唱《畢業歌》,迎着反動軍警的大刀、水龍、皮鞭勇敢前進。徐州淪陷,由於拒絕參加日偽組織的“慶祝”活動,學校被勒令停辦。特別是解放前夕的温泉中學,已經成為了北平地下黨領導的愛國民主運動的據點。400名師生的温泉中學當時就有地下黨員10人,佔全校總人數的2·5%(北平地下黨有3000餘人,佔北平200萬市民的0·15%),民聯50人,佔全校總人數的12·5%(北平民聯有5000人,佔北平人口的0·25%),可見温中革命力量的強大。温泉中學的校友們以他們高度的愛國熱情,為民族命運奔走呼號英勇戰鬥,在母校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温泉中學還非常注重一個健全公民應具備的純正品格,提出了實事求是、敢行我是、忠實、質樸、活潑、勇敢等要求,以陶養優秀品格。温泉中學的教育者們認識到:“要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使中國在世界競爭中生存下來,必須對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和技能的訓練。”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認識到:“現代教育的目的,是要造成對社會有用的一員,成為健全而有勞動能力的人,以能應付其他一切環境,負荷建設社會實際經驗。絕不是默守陳讀,遵守固有文化,用傳統講學方法,授以食而不化的學説,就算盡了教育的功能。”温泉中學進步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動,造就了大批優秀人才,温泉中學在當時的北平享有很高的聲譽。
北平解放後改名為國立北京中法大學附屬西山温泉中學。同年由中央重工業部撥鉅款整修校園,成為重工業部子弟寄宿制學校,易名為“中央重工業部職工子弟温泉中學”。黨派羅喜文同志(何長工同志的老師)任本校校長。1953年,本校歸北京市教育局領導,改稱“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五、六十年代學校已發展成為師資力量雄厚、校園校舍寬敞、教學設施完備的大型全日制完全中學。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局面逐步形成,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了發展,學校進入了教育質量全面提高的黃金時代,被列為北京市20所重點中學之一。1955年,學校凡參加高考的學生基本被大專院校錄取。高教部從考生中挑選一批留學預備生,學校有12人入選,以後又兩次從學校選派留學預備生。
文革結束後,學校由重點中學改為普通中學,由全市統一招生改為當地農村招生,加上文革的影響,生源明顯不如過去。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大家努力拼搏,使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1984年的升學率達到62%。1986年學校高考文科升學率躍居海淀區第5名。1993年10月,學校七十年校慶,數千校友重逢環谷園祝賀母校70歲生日。他們滿懷深情的回憶着在母校的學習生活,他們關心着學校的未來與發展。封明為、曲格平、黎光、李荻生、嚴懷儒、李書齡、張寶章、張洪慶、王家駿、包天臻等黨政領導題詞祝賀。李石曾先生生前機要秘書錢直向先生從海外歸來,偕同李石曾先生曾外孫女朱珠到校賀七十年校慶,囑:“一定要辦好四十七中。”
多功能教室 多功能教室
今天,這所有着80年輝煌的歷史名校正在尋求新的發展機遇。1994年,四十七中與清華附中籤約確定兩校聯合辦學的方針是“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清華附中的名校效應帶動四十七中的發展。然而這一方針未得到落實。但四十七中人勇敢面對現實,耕耘不綴,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並積極迎得更大的發展。
針對農村地區學生素質不高,社區文化層次較低,家長家教觀陳舊,義務教育不能得到很好保障的現實,學校1997年7月,由國敬華副校長主抓,辦起了家長學校,家長與學校簽署“義務教育協議書”(規定了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經過六年的探索,現學校已自編了家長學校教材《與孩子一起成長》,授課形式也由原來的專家講座,發展為暑假班主任集中授課與開學後專家講座相結合,提高了實效性。學校被評為海淀區家教先進單位,並被推薦參評北京市“百名好家長學校”的評選。
學校重視德育教育,初步形成育德網絡,“德育實效性的研究”是學校市、區羣體課題,在教育學生如何做人方面,學校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教學方面,正以新課程為契機,轉變觀念,深化教學改革;探索自主學習的新型課堂,建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會學生學習。引進外教,注重東西方文化交流。探究校本課程,創辦學校特色。
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後,國敬華校長提出了“內抓質量,外樹形象”的工作原則,學校在狠抓隊伍建設、校風建設、學風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初見成效。
近十幾年,四十七中在幾代校長的努力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建了辦公樓、宿舍樓等,重新加固、裝修了教學樓、實驗樓,建設了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室、校園網、塑膠操場等,學校辦學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學校在新一屆領導羣體的領導下,正以開拓創新的工作理念,與時俱進的工作意識,昂揚向上的工作狀態,團結務實的工作作風,發展四十七中學,提升四十七中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