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嶽

(民國將領、直隸省長)

鎖定
孫嶽,字禹行,河北高陽人,1878年生。畢業於保定武備學堂,1907年入陸軍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與謀劃灤州起義,失敗後避禍保定,後去南京,任江北革命軍總參謀、蘇松寧揚鎮五路總司令,率軍攻下徐州,被南京臨時政府任命為第十九師師長。1913年二次革命時任黃興部北伐軍第一軍司令,失敗後避居上海。1918年應曹錕之召,去保定任軍官教導團團長。1920年兼任直隸義勇軍總司令,參加直皖戰爭,後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長。1922年參加第一次直奉戰爭,任直系軍隊西路軍司令。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後,任京師警備副司令兼北京戒嚴司令,留守北京。10月與馮玉祥一起發動北京政變。1925年8月任陝西督辦,年底任直隸軍務督辦兼省長。1926年奉系李志林攻佔天津,孫退居北京,任國民軍高等顧問。1927年6月13日任河南省政府委員,10月19日特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28年寓居上海,同年5月27日病逝。 [2] 
中文名
孫嶽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8年
逝世日期
1928年5月27日
畢業院校
陸軍行營軍官學堂
出生地
直隸省(今河北)保定府高陽縣

孫嶽人物生平

孫嶽參加革命

孫嶽,字禹行,1878年(清光緒四年)生於直隸高陽縣西莊村(今屬河北省),為明末兵部尚書孫承宗之後。他童年被送到外祖父家受啓蒙教育,早年曾中秀才。但因祖上被清軍所殺,懷深仇大恨,遂無心於科舉仕途,常往來於高陽、保定之間,結交朋友,飲酒作樂。其父孫邁唐一生勤儉治家,對孫嶽所作所為極為不滿,視他為不成器的敗家子。當時,孫嶽年輕氣盛,好打抱不平,曾殺死蠡縣一地痞,逃到五台山當了和尚。
1904年,孫嶽投考保定武備學堂,被錄取入炮兵科。在校期間,結識了革命志士吳樾、劉廷森等人。1906年,又進陸軍行營軍官學堂(後改為陸軍預備大學堂,民國後改稱陸軍大學)第二期速成科進修。這時,北方同盟會創始人陳幼雲受孫中山委託,從日本東京回到保定。陳着意在軍官學堂進步師生中工作,以聘請體育教員為名義,請孫嶽等到育德中學,進行革命聯繫。後來由陳幼雲主盟,張繼、王法勤介紹,孫嶽加入了同盟會。
孫嶽於1909年畢業,先後擔任北洋陸軍第三鎮(統領曹錕)九標三營管帶(營長)、中校參謀等職。他在軍中聯絡下層軍官,積極從事反清活動,與馮玉祥、王金銘、施從雲等秘密組織的反清團體“武學研究會”暗通消息。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為策應南方革命,孫嶽參與王金銘、施從雲等策劃灤州起義。由於有人告密,在灤州起義前夕,孫嶽便被革職。不久他潛回保定,隨即南下投奔革命黨,至南京時江北獨立,被陸軍部委任為蘇、松、寧、揚、鎮五路軍總司令,駐紮長江以北,與清軍作戰。後來軍隊改編,孫嶽被任命為陸軍第九師師長。

孫嶽加入直系

民國成立後,孫嶽應江西都督李烈鈞之聘,參贊軍務並督辦廬山牧場。1913年“二次革命”時,任討袁一路軍總司令。反袁鬥爭失敗後,同李烈鈞逃亡日本。不久密潛回國,隱居於陝西華山腳下。
袁世凱病死後,北洋軍閥分化為直、奉、皖三大派系,各自擴張勢力,爭奪地盤。1917年,孫嶽憑藉與曹錕的舊關係,任直系曹部軍官教導團團長,先後參加了直皖戰爭和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年被任命為陸軍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兼冀南鎮守使,移駐直隸大名。
曹錕、吳佩孚把持北洋政府後,窮兵黷武,吳佩孚企圖武力統一全國,殘酷鎮壓工農運動。1923年10月8日,孫中山發佈討伐曹錕令,並電段祺瑞、張作霖、盧永祥採取一致行動。同時,又派李石曾等秘密聯絡北方將領。孫嶽與馮玉祥在灤州起義之前就相交甚厚,兩人在政治上都有進步傾向,在直系中又都受到吳佩孚的排擠,因此都有倒直的意願。1924年9月10日,孫嶽應馮玉祥之約,以祭奠殉難官兵之名,在北京南苑昭忠祠,就推翻曹、吳之事進行秘密商議,即史書上所稱的“草亭會議”。會後,孫嶽即聯絡胡景翼。胡早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時率部在陝西耀州起義,後迫於形勢,接受直系改編。第一次直奉戰爭後,駐紮於彰德、順德一帶,正好與孫嶽的部隊相比鄰。經孫嶽聯絡,欣然同意,並派部下嶽維峻去見馮玉祥,表示絕對服從指揮。

孫嶽北京政變

1924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以討逆軍總司令的名義,任命馮玉祥為第三路軍司令,率部進軍赤峯,置於奉軍重兵之下,並派胡景翼等監視馮部,如有異動,就地解決。這更迫使馮最後下決心推翻曹、吳。在直軍動員會之後,馮向曹錕建議,調孫嶽部來拱衞首都。曹不知有計,即令孫嶽率部進京,委任為京畿警備副司令(總司令趙玉珂)兼北京戒嚴司令,負責京城治安。孫嶽為了掌握舉事主動權,安排得力副官門炳嶽當陸防處處長,派出馬、步兵在各主要街道來往巡查。10月12日,吳佩孚親赴前線督戰。18日,又將駐長辛店、豐台的嫡系部隊全部調往前方。馮玉祥得到消息後,遂於10月19日通知孫嶽監視總統府衞隊和吳佩孚的留守部隊,做好舉事準備;通知胡景翼扼守通州,防止吳佩孚反撲,命令所部李鳴鐘急趨長辛店,切斷京漢、京奉兩路交通;急令已到承德的張之江、宋哲元部停止前進,限期回師;急令鹿鍾麟率部日夜兼程,迅速返京。10月22日夜12時,鹿部前鋒到京,孫嶽令士兵開城門迎接,佈置所有官兵佩戴事先備好印有“不擾民、真愛民、誓死報國”的臂章,佔領車站、電報局、電話局,控制了北京與外部的聯繫,並派人去中南海通知曹錕。曹夢中驚醒,覺得大勢已去,只好下令衞兵向孫嶽繳械。這樣,不費一槍一彈,一夜之間,完成了北京政變。
北京政變使直系失去了根基,前線直軍潰不成軍,吳佩孚只得收拾殘兵敗將,從海路倉皇南逃。10月25日,馮玉祥在北苑召開軍政會議。孫嶽力主迎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同時,極力推薦與孫中山有密切聯繫的國民黨人李書城、李烈鈞、李石曾等出任過渡政府的重要職位,並堅持自己及其部下均不參加內閣,以示舉事為國,不圖私利。會議決定將參加北京政變的各部隊統一改組為中華民國國民軍,推舉馮玉祥為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胡景翼為副司令兼第二軍軍長,孫嶽為副司令兼第三軍軍長。會後,馮、胡、孫三人聯名電請孫中山北上,並派代表持馮玉祥的親筆信,南下迎接孫中山“務希即日北上,指導一切”。11月1日,孫中山向馮、胡、孫等發表了感謝電,表示“擬即日北上,與諸兄晤商”。但是馮、胡、孫迎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的政治主張卻遭到段祺瑞、張作霖等軍閥的反對。孫中山抵達北京後,未及開展工作,便因病逝世,使馮、胡、孫等人期盼與孫中山共商大計,開創政治新局面的主張未能實現。
國民軍成立後,孫嶽即率國民軍第三軍進取保定,肅清曹、吳殘餘勢力,釋放關押在保定監獄的“二七”大罷工的工運幹部,使京、津、保等地的工會得以恢復。同時還同意共產黨在保定建立婦女聯合會、農民協會、反帝大同盟等革命羣眾組織。孫嶽帶兵,軍紀嚴明,深得軍心、民心。進駐保定後,兵力得到擴充,由一個混成旅發展為兩個師,後又擴編為四個師三個混成旅。孫嶽任軍長兼第一師師長,其餘三個師的師長分別為葉荃、楊虎城、何遂。三個混成旅的旅長分別為徐永昌、龐炳勳、劉廷森。

孫嶽晚年經歷

1925年1月,孫嶽任豫陝甘剿匪總司令,8月,任陝西省督辦。11月,國民軍反奉之戰爆發,直隸李景林部敗逃山東,孫嶽調任直隸督辦兼省長,進駐天津。1926年初,馮玉祥因和蘇聯接近激起北方軍閥的攻擊,以馮“赤化”甚於洪水猛獸。馮迫於處境日益險惡,提出息爭呼籲,通電下野。孫嶽接任對奉作戰前敵總指揮。3月,奉軍及直魯聯軍反攻,天津失守,國民軍撤回北京。孫嶽心情鬱悶,染病住進醫院。4月中旬,隨國民軍退至包頭,留五原養病。9月,馮玉祥自蘇聯回國,重整國民軍,孫嶽抱病參加“五原誓師”,本想參加北伐,但因病加重,不得不赴上海就醫,國民軍第三軍軍長一職由徐永昌代理。1927年6月,孫任河南省政府委員,8月,兼任南京國民政府軍委會委員。
1928年5月27日,孫嶽病故於上海。12月25日,安葬於北京西郊温泉山下,張繼為之撰墓誌銘。 [1] 

孫嶽墓葬紀念

孫嶽墓前石碑,由曾任其參謀長的徐永昌題字
孫嶽墓前石碑,由曾任其參謀長的徐永昌題字(2張)
孫嶽墓位於海淀區温泉路北京老年醫院院內, [4]  佔地面積五萬餘平方米(約八十畝),坐北朝南,墓四周建半橢圓形月台。墓為黃土堆墳,墓前立有張繼撰文、沈尹默書寫的墓誌銘。墓南有紀念碑亭一座,亭中立有“孫禹行先生紀念碑”,墓東建有紀念堂,內有蔣介石、馮玉祥等人的題字石刻。建國後,人民政府為紀念其歷史功勳,將陵墓修葺一新。2003年孫嶽墓被北京市政府公佈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參考資料
  •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人物傳》卷5:中華書局,2001年:第3341-3344頁
  • 2.    餘克禮,朱顯龍主編;張民憲,高景軒,彭付芝副主編.中國國民黨全書 下: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806
  • 3.    孫嶽墓  .海淀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2-21]
  • 4.    孫嶽墓園 醫院概況  .北京老年醫院[引用日期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