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僑批

(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鎖定
僑批,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僑批主要分佈在廣東潮汕、江門五邑、梅州及福建廈漳泉和福州等地,構成僑批檔案的約17萬份僑批中,來自廣東三大僑鄉的達到16萬件,包括潮汕僑批10萬餘件、五邑僑批4萬餘件、梅州僑批1萬多件,福建僑批約1萬件。 [4]  [9] 
中國僑批存量最多的是廣東和福建兩省,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超過16萬件。其中,廣東僑批銀信約15萬件,主要分佈在潮汕五邑梅州客家地區,潮汕僑批數量約12萬件 [12] 
2013年,僑批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為廣東首項世界記憶遺產 [15]  。截至2020年5月,汕頭全市已收錄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的僑批檔案11.5萬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數據成果 [13] 
僑批產生於民間,流轉於民間,收藏於民間。僑批是反映僑鄉歷史最完整且保存數量最多的民間文化遺存,是研究近代華僑史的珍貴檔案,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13] 
在福建方言、潮州話和梅縣客家話中“信”為“批”,福州一帶的方言也是這樣指稱的,俗稱“番批”、“銀信”。 [11]  因其具有“近代中國國際移民的集體記憶”的重要價值,在同類國際移民文獻中,極其珍貴,具有原生態的價值。 [10] 
中文名
僑批
外文名
Qiaopi [1] 
別    名
番批
銀信
簡    稱
類    型
世界記憶名錄
形    式
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
廣泛分佈
、瓊三地僑鄉
主要景點
汕頭僑批文物館汕頭西堤公園

僑批歷史背景

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連帶家書及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
正批副批之分:前者蓋有外洋批館印章,大部分貼有郵票,蓋有郵戳;後者由國內外批局填發,沒有加蓋外洋批館印章印戳不全,正批的研究和收藏價值高於副批。僑批封是研究僑批史的重要資料。
近代潮汕籍僑胞為生活所逼或為逃避戰亂,遠渡重洋,到東南亞及其他國家謀生。由於當時東南亞等國金融郵訊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海外僑胞捎回家鄉的款項和信息,由專門往來國內外的“水客”和僑批館遞送。於是就有了大量的僑批文物。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教授認為:潮汕僑批是研究海內外潮人經濟政治史的一項世界性課題。 [2] 
  圖為僑批的批封 圖為僑批的批封

僑批申遺過程

申報“世界記憶文化遺產”

僑批潮汕地區

從1994年開始,作為民間機構的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便開始着手潮汕僑批的收集、整理、展出和研究出版等工作。2007年,汕頭市激活了“潮汕僑批”申報國家檔案文獻遺產的工作,廣東省檔案局考慮到廣東僑鄉類似文獻還有五邑銀信和客家僑批,於是決定將三者打包,最後申報項目變成了“僑批檔案”,並增加了閩南部分地區的僑批。
汕頭僑批文物館收集到的僑批有10萬多封,其中,大約有4萬多封僑批原件和6萬多封掃描件,寄批地有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香港、印尼等,亞洲地區僅缺老撾,這是本次“申遺”的主體資料。據介紹,截至至2013年世界上最成體系研究和保存僑批的僅此一處,不但建有僑批館,還出版一本學術刊物《僑批文化》,資料也最多,並已召開了三次國際研討會。 [3] 

僑批閩南地區

2010年4月,閩南“僑批”入選國家檔案局公佈的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同時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的還有敦煌寫經、《本草綱目》(金陵版原刻本)、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檔案文獻等,足見閩南“僑批”的歷史價值
閩南“僑批”主要收藏於泉州市檔案館、晉江市檔案館以及民間收藏家手中。據統計,泉州市檔案館現有實物“僑批”2592封左右、掃描件3.1萬餘件,晉江市檔案館也有近2500封“僑批”。在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的基礎上,泉州市檔案館計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僑批”為“世界記憶文化遺產”。

僑批梅州地區

2008年9月1日,梅州市政府成立了僑批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發揮檔案局的優勢,配合做好僑批申遺的各項工作,組織專家學者挖掘僑批資源,撰寫論文,參加僑批研討活動。2009年6月,梅州市僑批檔案館成立。 [7] 
2012年,國家檔案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遺提交的16萬件僑批原件中,梅州提交了2萬件。 [8] 
2013年,僑批申遺成功後,梅州市政府高度重視梅州僑批的收集。要求所有梅州僑批都要上交客家博物館統一收藏,並對僑批捐贈者魏金華鄧鋭給予了一共210萬元的獎勵。 [7] 

僑批入選世界記憶遺產

2013年,“僑批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記憶名錄》,約17萬份僑批中,潮汕僑批多達10萬餘件。 [14] 
2013年6月19日備受全球華人關注的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在韓國全羅南道光州市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國際諮詢委員會評審會議上對40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推薦的82項文獻遺產進行了評審,並提名54件遺產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批准,這54個新增項目最終列入名錄,通過率低於66%,競爭可謂激烈。
僑批檔案能夠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與其真實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見性和完整性等息息相關。 [4] 

僑批發展現狀

中國僑批存量最多的是廣東和福建兩省,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超過16萬件。其中,廣東僑批銀信約15萬件,主要分佈在潮汕五邑和梅州客家地區,潮汕僑批數量約12萬件。 [12]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週年慶典上了解到,該中心正在將已徵集收藏的各類僑批11.6萬封編輯出版為125冊《潮汕僑批集成》。
從清朝直到1979年一直存在於潮汕乃至贛南閩西地區的特色僑批,被著名學者饒宗頤認為是海外交通史、移民史、華僑興衰史的珍貴資料。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王煒中則表示,該中心成立以來收藏的僑批原件就多達3.2萬封,包括潮汕僑批在內的“僑批檔案”已經成功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僑批汕頭僑批文物館

2004年4月,汕頭市為大力保護僑批檔案,在饒宗頤先生的首倡下成立了國內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僑批文物館。
2007年10月,廣東省僑務辦公室、省文化廳、省旅遊局將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及僑批文物館確定為“中華文化傳承基地”。
2009年2月,汕頭市成立潮汕僑批檔案館,成為我國首家收集、保存僑批檔案的專門檔案館,標誌着僑批檔案正式納入國家檔案資源體系。潮汕僑批檔案館的建立,為僑批檔案的保護、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汕頭僑批文物館是由香港知名人士莊世平先生、饒宗頤教授倡導,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建立的,是中國首家僑批文物館。記者看到,僑批文物館有“潮汕僑批文化圖片展”,展出包括“僑批的歷史軌跡”、“華僑僑眷生命線”、“僑批文化的研究”、“籌辦僑批文物館”四個部分的照片200幅,還陳列部分僑批原件、送批用具等文物。
汕頭僑批文物館 汕頭僑批文物館

僑批梅州市僑批博物館

僑批檔案在梅州市僑批檔案館裏登記在冊有15500多件,這些僑批被分類展示在牆上、展櫃中,包括證件、信件、郵件等。 [6] 
梅州市僑批博物館 梅州市僑批博物館 [6]

僑批僑批數據庫

2010年1月,僑批數據庫的建設獲CADAL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立項資助。
2010年10月,汕頭大學圖書館申請到CADAL科研立項,開展《僑批元數據規範及著錄規則研究》
2010年12月啓動僑批數字化掃描,2011年8月完成元數據著錄模板設計,2011年9月起組建工作團隊開始元數據著錄,截止至2020年數據庫擁有近7萬條元數據及相應的600dpi高清圖像檔。建庫僑批原件分別來自汕頭大學圖書館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澄海僑批收藏家鄒金盛先生的藏品。
2018年,由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與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中心合作建設的“潮汕僑批數據庫”正式開通。“潮汕僑批數據庫”已錄入近3萬件僑批文獻。該數據庫以開放、共享、互助為原則,主要有儲存、查詢、統計三大模塊功能。未來,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十幾萬封僑批也將經過數字化處理,全部存入上述數據庫。 [14] 
汕頭大學僑批數據庫 汕頭大學僑批數據庫

僑批研究價值

僑批是華僑移民史、創業史及廣大僑胞對所在國和祖國經濟社會發展所作貢獻的歷史真實見證,有着深刻文化內涵和較高的研究價值。
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其中,有父親為剛出生卻不曾謀面的孩子取名的;有兒子問候年邁雙親的;有父親要求贖回被賣女兒的;有父母鼓勵兒子發憤讀書的(來批);也有國內僑眷盼兒早日迴歸,或是惦念着海外的親人,終日以淚洗面、望眼欲穿的(回批)……一封封僑批,浸透着海外僑胞的血淚和汗水,藴含着他們對祖國、故里和親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們對家鄉、骨肉的責任感。僑批反映出來的海外僑胞“熱愛祖國、情繫故里、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篤誠守信”的精神,可以説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拓展,因此,僑批被視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值得我們去作進一步重的視和深入地研究。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