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傅瀚

鎖定
傅瀚(1435年3月22日—1502年3月28日),字曰川,號體齋,江西臨江府新喻縣(今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水北鎮小水山背村)人,祖籍江西臨江府清江縣(今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中洲鄉石頭村) [57]  ,明朝中期大臣。
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為檢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升為修撰,不久又兼任司經局校書,侍奉東宮講讀。任職期滿後,升任左春坊左諭德,兼任經筵講官。明孝宗登基後,因為傅瀚是宮中官員,受恩提拔為太常寺少卿侍讀。《明憲宗實錄》完成後,晉升為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他請求回鄉掃墓,明孝宗命令他乘驛馬儘快返回,並賜給他寶鈔銀幣。傅瀚回來後,被提拔為禮部右侍郎。弘治十二年(1499年),以左侍郎兼學士的身份掌管詹事府的事務,同時仍負責日講。當時正在修訂《大明會典》,他擔任副總裁官。弘治十三年(1500年),升禮部尚書,掌管禮部事務。恰逢他腳部疾病嚴重,多次請求辭去官職,停發俸祿,回家養老,但都沒有被批准。 [55] 
弘治十五年二月二十日(1502年3月28日),傅瀚去世,終年六十八歲,贈太子太保,諡號“文穆”。 [55] 
概述圖來源: [61] 
全    名
傅瀚
曰川
體齋
諡    號
文穆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西臨江府新喻縣(今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水北鎮小水山背村)
出生日期
1435年3月22日
逝世日期
1502年3月28日
主要成就
改革祠部給度制度
主要作品
《體齋集》等
最高官職
禮部尚書
追    贈
太子太保
祖    籍
江西臨江府清江縣(今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中洲鄉石頭村)

傅瀚人物生平

傅瀚早年經歷

宣德十年二月二十三日(1435年3月22日),傅瀚出生於江西臨江府新喻縣(今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 [58]  傅瀚從小聰明出眾,讀書過目不忘。剛開始接受外傅教育時,他就常常深入探究書中的深奧意義,人們都對他感到驚奇。 [4] 
天順三年(1459年),傅瀚以臨江府學生的身份參加江西鄉試,考中舉人。 [5] 
天順七年(1463年),傅瀚參加會試,考場遭遇火災,他病得很重,幾乎喪命。忽然有一天,有神人在夢中對他説:“不要擔心,你的前程遠大,現在病已經好了。”那一年八月,他成功通過了會試。 [6] 

傅瀚登科入仕

天順八年(1464年),傅瀚被賜予同進士出身,被選為庶吉士。 [7-9] 
成化元年(1465年),傅瀚因父母去世而回家守喪。 [10] 
成化四年(1468年)十二月,傅瀚授職為翰林院檢討。 [11-12] 
成化五年(1469年),傅瀚奉命在內館教書。當時明宣宗在內宮得到了一卷古帖,由於年代久遠,字跡模糊無法辨認,於是明憲宗命令宦官拿到內館,恰好傅瀚正在值班,他立即根據字跡的韻腳創作了兩首詩回覆。明憲宗非常高興,賜給他珍饌和美酒作為獎賞。 [13-14] 
成化十一年(1475年),傅瀚同考禮部,閲卷精確,選拔了王鏊為鄉試第一名。 [15] 
成化十二年(1476年),傅瀚侍奉經筵講席。 [16] 
成化十三年(1477年)八月,因為傅瀚在翰林院檢討這一職位上任職已滿九年,所以明憲宗將他提升為翰林院修撰。 [17-18] 
成化十四年(1478年)二月,傅瀚兼任司經局校書,負責東宮的講讀。 [19-20]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六月,傅瀚升任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檢討,充任講官, [21]  並在八月主持順天府的鄉試,那次解元是羅玘 [22-23] 

傅瀚孝宗器重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三月,傅瀚奉命教導庶吉士學業。 [25]  十一月,因明孝宗登基之恩而擢升為太常寺少卿兼侍講,仍充任經筵講官及日講官。他每次進講時,都表現得誠意懇切,講解詳細委婉,舉止雍容大方,明孝宗每次都專心地傾聽。 [24]  [26-27] 
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親自耕種籍田,幸臨太學,傅瀚都以職事隨從。太廟舉行祧祫祭祀時,他都參與議論並擔任日講官,他儀態雍容典雅,言辭懇切到位,明孝宗每次都專心地傾聽。 [28] 
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明憲宗實錄》編成,傅瀚因纂修之功晉升為太常卿兼侍講學士。 [29-31] 
弘治五年(1492年)九月,傅瀚上疏請求回鄉祭拜祖先,明孝宗應允了他的請求,並安排驛站供他沿途使用,但仍指示他儘快回來繼續履職。傅瀚在辭別明孝宗時,明孝宗賜給他十兩白銀和兩套彩色綢緞。 [32-33] 
弘治六年(1493年)五月,傅瀚完成回鄉祭祖的儀式後,返回京城並重新上任。 [34] 

傅瀚擔任侍郎

弘治六年(1493年)六月,傅瀚再次教導庶吉士,不久晉升為禮部右侍郎。 [35]  當時倪嶽擔任禮部尚書,傅瀚恭敬地履行職責,兩人都被稱為賢能之臣。 [36]  當時南京缺少參贊,大家一致推舉尚書倪嶽擔任。傅瀚説:“倪公的才能怎麼能只放在南都呢?”有人對他説:“如果倪公去南都,你不就是下一個晉升的人嗎?”傅瀚回答:“我只知道為國家考慮,哪有時間顧及其他。” [37] 
弘治九年(1496年),皇太子舉行冠禮,後來諸王的婚禮以及郊廟的祭祀活動,傅瀚都參與其中。四月,傅瀚轉任左侍郎。 [38]  起初,祠部規定每十年進行一次度僧道的工作。當時,數以萬計的遊民聚集在京城,權貴們多為他們求情。傅瀚堅決地説:“這些人消耗了天下的財富,應該嚴加禁止。即使我們不能完全按照祖宗朝的制度來,也應該稍微加以限制。”於是,他改變了十年一度的度僧道規定,結果減少了十七八成。當時,因為楊時從祀於孔子廟廷,有人因此提出羅從彥李侗也應當從祀。傅瀚説:“這兩位的著作與尹焞遊酢謝良佐相比,還不知道該如何排定次序。如果這兩位從祀,那麼其他三人也不應遺漏。道學的傳承豈能隨意濫加?”於是此事就此作罷。 [39-40] 
弘治十二年(1499年),傅瀚負責禮部貢舉事宜,嚴格防範作弊行為,雖然中途發生變故,但最終仍不失公正,他處事周密詳慎,使長期存在的弊端頓時清除。當時東宮太子出閣講學,朝廷正慎重地選拔官僚,傅瀚因廷臣推薦而兼任學士,掌管詹事府事務,仍負責日講。當時正好修訂《大明會典》,傅瀚擔任副總裁官。 [41] 

傅瀚掌管吏部

弘治十三年(1500年)五月,傅瀚接替徐瓊擔任禮部尚書。 [42-43] 
當時京城發生地震和冰雹,四方每天都奏報災異。傅瀚因此上疏説:“現在賦税重,勞役繁,百姓貧窮,財力枯竭,皇上應該躬行節儉,為天下人做出表率。這樣,百姓的困苦才能得到緩解。”當時陝西地震尤為嚴重,他又率領其他公卿上奏三十一件事,如敬天、勤民、效法祖宗、施惠於民、淘汰冗官、停止工役、減免賦税、節省上供等,尤其懇切。奏章呈上後,留在宮中。傅公又上奏説:“民心容易感動,關鍵在於用恩德來團結他們;天意可以挽回,關鍵在於用真誠來回應。之前所陳述的,應當像拯救溺水者和焚燒者一樣緊迫,還恐怕來不及。然而,我們側耳傾聽了一個多月,卻沒有得到皇上的裁決,這怎麼能挽回天意呢?”奏疏上報後,得到了明孝宗的批准。 [44] 
七月,巡撫陝西的都御史熊翀等人派人獻上了一枚玉璽,聲稱是在鄠縣的趙倫村泥河的水邊,由當地村民毛志學等人發現的。玉璽上刻着“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字樣。玉的顏色純白中帶着一點青色,璽的背面有螭形的紐,璽的周長一尺四寸,厚度二寸。熊翀等人認為這就是秦朝傳下來的玉璽。 [46]  [47]  [48] 
然而,傅瀚與他的同事們一致認為:“自從有秦朝的玉璽以來,歷代關於它的得失存亡、真偽的記載,都詳細記錄在史籍中。現在所獻上的這枚玉璽,其篆刻的文字與《輟耕錄》等書記載的魚鳥篆文不同,其螭紐也與史傳等書記載的文盤五龍、螭缺一角以及旁邊刻有魏隸文的玉璽不同,而且與宋元時期所得的玉璽顏色也不同。考慮到秦朝的舊璽歷經變故,已經亡毀很久了。現在陝西所獻的和以前宋元所得的玉璽,懷疑是後世模仿秦璽刻制的。我們認為,玉璽的用途是用來標識文書、防止欺詐,而不是作為珍寶來玩的。自從秦始皇得到藍田玉刻為璽後,漢以後一直沿用。人們誤以為得到此璽就能接受天命,否則就會感到羞愧,認為天命已經離去。然而,真正接受天命在於德行,而不是玉璽的輕重。因此,如果找不到真正的玉璽,就會私自刻制偽造,以欺騙他人。一旦找到,就會歡呼雀躍,認為是秦璽,君臣都會面露喜色,慶祝並遍祀天下,結果只是被人嘲笑和譏諷,這種情況千百年來屢見不鮮。我們偉大的太祖高皇帝睿智非凡,超越千古,他沒有模仿前代的刻制,而是為一代製作了自己的璽文,各有意義,隨事而施,這足以作為聖子神孫一代受命之符,併為萬世垂法。歷代聖君相承,都遵循祖訓,百餘年來,我們並沒有其他的古璽,但受命壽昌的福分卻越來越隆盛。皇上大德顯明,天命不懈,聖體萬福,宗廟社稷安定,正無需玉璽來彰顯天命的眷顧。如今這枚玉璽出自狹小之地,竟被當作天賜神符獻上,實在是自欺欺人。應該將它收藏在內府,以供閒暇時觀賞,以彰顯聖德,端正人心。我們懇請皇上採納此建議。”明孝宗聽從了他們的建議,並下令薄賞毛志學等人,每人五兩白銀。 [46]  [47]  [48] 

傅瀚操勞而卒

傅瀚因為腳疾而請假,明孝宗多次派醫生來為他診治,他趁機請求退休,但明孝宗沒有同意。雖然他在請假期間,但每天仍然不停地處理部務。有人勸他稍微減少些公務,以調養心神。傅瀚説:“我受到皇上的知遇之恩,辭去俸祿不可以,辭去職位也不可以。既然職責在我,我又豈敢自圖安逸呢?”有一天,他對兒子傅元説:“我要回去了!”夜裏夢見祖母來探望他的病情。 [49] 
傅瀚尤其勤於政務,常常帶病工作。他在臨終前一天還在修改祠祭的文稿,用心籌劃,親手書寫,必定要求得當才罷手。 [51]  弘治十五年二月二十日(1502年3月28日),傅瀚去世,終年六十八歲。 [52]  當他去世的消息傳來,明孝宗深感震驚和哀悼,命令有關部門説:“傅瀚侍奉朕講學已久,可以特別追贈為太子太保,諡號文穆,仍派官員前往祭奠,提供驛馬護送他的靈柩回鄉安葬,並賜給一萬貫寶鈔作為治喪費用。” [50]  [53-54] 

傅瀚主要影響

傅瀚的政治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勤政務實,勇於擔當:傅瀚在任職期間,勤政務實,盡心盡力地履行職責。他主張限制僧道數量,減輕百姓負擔; [40]  在貢舉事務中,他周密詳慎,清除了宿弊; [41]  在修政弭災方面,他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併力求實施。 [44]  即使在足疾告假期間,他仍堅持處理部務,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49] 
  2. 直言敢諫,不阿權貴:傅瀚在政治生活中,敢於直言敢諫,不阿權貴。他反對奏報祥瑞,認為這不符合實際; [45]  他質疑陝西守臣獻上的玉璽,經過考證後認為其為贗品,並勸説皇帝不應以此為寶; [46]  他還主張改革祠部給度制度,限制權貴請託,以減輕百姓負擔。這些舉動都顯示出他的正直和勇氣。 [40] 

傅瀚歷史評價

明孝宗朱祐樘:卿學行端慎,才望著聞,方切倚任。 [2] 《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引
劉健等:瀚嗜學強紀,處事周悉有思致,雖小不苟。工書法,為詩文峻整無陳俗氣。 [55] 《明孝宗實錄》
李東陽:①與人交,儀必過厚,值所傾信,終身不二。聞有善則樂道之。其識量弘裕,尤人所不易及者。博學強記,為詩文峻整有格,書法亦遒美,為時所重。 [2] 《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②倪青溪、傅體齋兩先生先後傾逝,一時人物凋謝至此,固當為天下痛之。 [63] 《答楊邃庵書》③嗚呼!鄉有先達,國有舊臣,培養成就,代不數人。公之文章,演迤淵淪;公之性行,縝慄温純。詞範毓秀,卿曹致身;功在啓沃,業存經綸。地極台鬥,望隆冠紳;遊鵾始運,屈蠖方伸。中道傾逝,天胡弗仁?友朋之義,休慼實均;共期僇力,以贊化鈞。公今棄我,孰與為鄰?昔我同年,如木向春;今我同年,若星在晨。嗟公已矣,寧不傷神?執紼而餞,玉河之濱;目送行旐,心隨去塵。與公永訣,涕淚盈巾。嗚呼哀哉! [64] 《同年祭傅文穆公文》
王鏊:少穎秀拔異,讀書過目成誦。(《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
蔡清:惟公名德在天下,事業在史官,文章在士林,而其行義之著於家庭族裏間者,至今臨江之人亦翕然頌之無間言。嗚呼!若公者,真可謂之有學有德有體有用有華有實,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者矣。豈非一世之偉人,而後學之師表也哉!不肖清昔侍春官,雖僅彌月,而德教在懷,十年如渴。乃今跡名賢之故邦,慨親依之路絕,宰木何如,寸心徒切。馳瓣香以寫吾懷兮,恍台儀之形於目睫。尚饗! [65] 《遣祭傅文穆公文》
邵寶:維公立朝餘三十年,鉅人長德,時無間然。博推詞林,精著史局,公稱禮闈,忠效經幄。既陟宗伯,復領宮端,元良之輔,其慎其難。大宗載遷,僉曰惟允。曾未再期,而公遽殞。嗚呼哀哉!寶初登廷,公在執事。於文字間,與我國士。公生我知,公沒我悲。非我私公,天下鹹思之。尚饗! [66] 《祭傅文穆公文》
廖道南:予讀國史,於瀚極其訾議,謂敏政之死,瀚實搆之。及觀西涯所撰墓銘,則又獎與無間詞。何也?豈其實有之與?將誣之也。 [60] 《殿閣詞林記》
王世貞: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傅瀚,右敏而好學,中情見貌。 [59] 《弇山堂別集》
張廷玉等:嗜學強記,善詩文。 [1] 《明史》

傅瀚軼事典故

傅瀚智鬥焦芳

有一天,焦芳看見有校尉露宿在外,就戲謔傅瀚説:“曉日斜穿校尉頭。”這是因為傅瀚是江西新喻人,當時有“江西校尉”的戲稱。傅瀚一時答不上來。李東陽指着焦芳的耳朵,傅瀚立刻迴應説:“秋風正貫先生耳。”因為民間有“秋風貫驢耳”的説法,而焦芳的外貌像驢,所以傅瀚這是在戲謔他。 [62] 

傅瀚一家二妙

據《玉堂叢語·巧藝》記載,明代的傅瀚、傅潮兄弟二人都工書,時人套用“一台二妙”的典故,以“一家二妙”稱美傅氏家庭有兩個書法高妙的人。 [67] 

傅瀚構陷敏政

據《明孝宗實錄》記載,傅瀚想奪取內閣的職位,於是指使同鄉監生江瑢上奏彈劾內閣大學士劉健、李東陽。不久,傅瀚擔心計謀泄露,於是聲稱江瑢與學士程敏政關係好,而且奏詞絕不是江瑢所能寫出來的,而奏疏中排斥比自己優秀的人的説法,又確實是程敏政平日的想法,以此來激怒當權者,程敏政的牢獄之災就從這裏開始了。程敏政死後,傅瀚果然從禮部改任詹事,代替了他的職位。後來傅瀚的家人早晨忽然看見程敏政進入傅瀚的書房,又多次看到怪異的現象,因此傅瀚憂慮恐懼成病。過了一年,傅瀚終於去世。因此人們才知道程敏政的死是有原因的。當時,劉健主持國政,已經偏於憤怒,沒有人能夠勸説他。適逢大學士謝遷一直對程敏政懷恨在心,曾揭發程敏政與太監李廣勾結,圖謀進入內閣的私事,而諭德王華也記恨程敏政,曾宣揚程敏政主持科舉考試時賣題的事,都御史閔珪謝遷、王華都是同鄉,於是囑託閔珪以及科道幾個人內外聯手攻擊程敏政,羅織罪名,製造冤案。而王華這種甘心做鷹犬的人,就更不足責難了。然而當時劉健、謝遷只知道殺人滅口以避禍,卻未曾想到這樣做會損害國家體面,喪失士氣,玷污科舉的名聲,他們給盛世風氣造成的損害,可不是小事。這些事情都始於傅瀚爭奪名位這一念頭的私慾,是傅瀚的失誤造成的。 [54] 

傅瀚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十四世祖
傅彥升
南宋紹興年間隅官,自清江遷居新喻黃塘村。
曾祖父
傅禕
在鄉里以品行著稱,被稱為樂全處士。
祖父
傅汝器
追贈為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
祖母
劉氏
追贈為淑人。
父親
傅邦本
追贈為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
母親
簡氏
追贈為淑人。
平輩
原配
李氏
兩位夫人都有賢淑的品德,她們去世後都追贈並追封為淑人。
繼室
胡氏
弟弟
傅潮
擅長書法。
子輩
長子
傅元
因父親的蔭庇補為國學生,後考中順天府鄉貢,他的品行學問都有父親的風範。
次子
傅完
因父親的蔭庇成為中書舍人。
參考資料: [56-57]  [67] 

傅瀚主要作品

傅瀚著有《體齋集》《經延講章》等。 [68] 

傅瀚史料索引

  • 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 [1] 
  • 李東陽《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 [2] 
  • 焦竑《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王鏊)》 [3]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04]
  • 2.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4-04-04]
  • 3.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04]
  • 4.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公諱瀚,字曰川。少穎秀拔異,讀書過目成誦。始就外傅,則往往推究奧義,人多奇之。
  • 5.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公姓傅氏,瀚其諱也,字曰川。以府學生舉天順己卯鄉薦。
  • 6.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癸未會試,科場災,寢疾幾殆。忽神人見夢曰:“勿憂也,公前程遠大,疾今愈矣。”其年八月中會試。
  • 7.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甲申,賜同進士出身,改庶吉士。
  • 8.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天順八年進士。選庶吉士。
  • 9.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登甲申進士第,入翰林為庶吉士。
  • 10.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成化乙酉丁內外艱。
  • 11.    《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六十一》:成化四年十二月……丁酉,授翰林院庶吉士傅瀚為檢討。
  • 12.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歸,戊戌授檢討。
  • 13.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己丑奉命教內館,憲廟見古帖隻字百餘函,走中使令公編次,公為韻二律,頃刻而就。
  • 14.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除翰林院檢討。憲宗一日於內得古帖,斷斕不可讀,命中使持至內館。適公在直,即韻為二詩以復。上大悦,有珍饌法醖之□□。
  • 15.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乙未同考禮部,校閲精確,得今吏部侍郎王公鏊為省元。
  • 16.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丙申侍經筵。
  • 17.    《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九》:成化十三年八月……甲子,升翰林院檢討傅瀚為修撰,以九年任滿也。
  • 18.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丁酉,秩滿遷修撰。
  • 19.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戊戌兼司經局校書,東宮講讀。
  • 20.    《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五》:成化十四年二月……戊申,皇太子出合進學,命太子少保户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萬安、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劉珝、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劉吉提調各官講讀;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學士王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黎淳、翰林院學士謝一夔、右春坊右庶子汪諧、司經局洗馬鄭環、羅璟更番侍班;學士彭華、侍讀學士江朝宗、左春坊左庶子劉健、左諭德桂敏政、侍讀周經、修撰陸釴、張昇、張頤更番講讀。經改左中允,昇改左贊善,修撰傅瀚兼校書,太常寺少卿謝宇、禮部員外郎凌暉兼正字,通事舍人選除二員。翌日,改鴻臚寺序班耿寧、紀本為之。
  • 21.    《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九》:成化二十二年六月……癸巳,升翰林院修撰兼司經局校書傅瀚為左春坊左諭德兼檢討,供職如故,以九年秩滿也。
  • 22.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丙午秩再滿遷左春坊左諭德兼檢討,充講官,考順天府鄉試,其解元則今羅編修玘也。
  • 23.    《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八十一》:成化二十二年八月……己卯,命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東陽、左春坊左諭德兼司經局校書傅瀚為順天府鄉試考試官。
  • 24.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丁未奉命教庶吉士業,以今上登極恩擢太常寺少卿兼侍講。
  • 25.    《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八十八》:成化二十三年三月……授第一甲進士費宏為翰林院修撰,劉春、塗瑞編修,選進士程楷、蔣冕、屈伸、袁達、黃穆、傅圭、萬弘璧、倪阜、華巒、吳儼、李漢、仲棐、羅玘、蘇葵、鄭照、歐陽鵬、伍符、翁健之、李遜學、鄒智、石珤、李充嗣、唐希介、蔡杲、毛紀、劉丙、任儀、閻價、楊廉、潘楷三十人改為翰林院庶吉士讀書,命右春坊右庶子汪諧、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檢討傅瀚教之,仍令有司給酒饌、紙筆、器物如例,其餘分撥諸司辦事。
  • 26.    《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七》: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升詹事府少詹事劉健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內閣參預機務。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楊守陳、吏部右侍郎右庶子汪諧、左諭德程敏政俱少詹事兼侍講學士。左諭德傅瀚、右諭德陸鈛、左中允周經俱太常寺少卿兼侍讀。侍讀學士李傑左庶子仍兼侍讀學士。右諭德謝遷、吳寬俱左庶子兼侍讀,仍加俸一級。侍讀董越、侍講王臣俱右庶子兼侍講。太常寺卿兼正字謝宇、工部右侍郎掌通政司事錄青宮舊勞也。
  • 27.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今上嗣位,以舊學恩進太常少卿兼侍讀,仍充經筵講官兼日講。每進講,誠意懇切,敷陳詳婉,而進止雍容。上每注聽焉。
  • 28.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弘治戊申親耕籍田,幸太學,皆以職事從。太廟祧祫,皆預議進直日講,儀度雍雅,詞義懇到,上每為注聽焉。
  • 29.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辛亥,憲廟實錄成,以纂修功進太常卿兼侍讀學士。
  • 30.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憲廟實錄成,進太常卿兼侍講學士。
  • 31.    《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五十四》:弘治四年八月……升纂修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傅瀚為太常寺卿,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費誾為詹事,俱兼侍讀學士;南京國子監祭酒李傑加俸一級;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講學士李東陽、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講董越俱為太常寺少卿兼侍講學士;左庶子兼侍讀謝遷、吳寬,右庶子兼侍讀陸簡俱少詹兼侍講學士;侍讀曾彥、楊守阯俱左諭德;侍講劉戩、王鏊俱右諭德;楊傑、梁儲俱司經局洗馬;左贊善張元禎、南京翰林院侍講學士修撰劉機、楊廷和、編修張瀾俱侍讀;修撰武衞、張苪、編修劉忠、鄧焲、黃珣、張天瑞俱侍講;檢討楊時畼、編修劉春、徐瑞俱修撰;謄錄官太常寺卿林章、龍暹俱升俸一級;山東布政司左參議馬紹榮、太常寺少卿吏部郎中姜立綱、太僕寺少卿吏部員外郎李通、工部員外郎王文琮俱本司郎中;大理寺右寺正王佐、王璡俱工部員外郎;光祿寺署正陸華、工部主事通政司經歷毛顯、大理寺右寺正中書舍人張谷、周文通俱升俸二級;黃燦大理寺左寺副、吳榮、劉棨俱右寺副;胡清、徐鶚左右評事;燦、清俱加俸一級;光祿寺署丞李瑄為署正;王臣通政司經歷、鴻臚寺主簿靳塘、蔡振俱光祿寺署丞;何澤、朱賓、楊全俱試中書舍人;劉安、劉學、陳倫俱户部照磨序班吳孜;翰林院典籍自林章以下俱如舊供事;各官原加俸孔目張翰升侍書,仍管孔目事;謄錄監生許鑑、陳瑜、張克恭、馬曇、韓璉、陳大經、董義、張瓚、王景俱授中書舍人辦事;吏李敬等八人照原資格除授。
  • 32.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壬子掌院事,乞歸省墓,命馳驛亟還,特賜寶鏹銀幣。
  • 33.    《孝宗敬皇帝實錄·卷六十七》:弘治五年九月……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傅瀚疏乞還鄉展祭,許之,給驛以行,仍諭令亟還供事。陛辭,賜白金十兩、彩叚二表裏。瀚,經筵日講官也。
  • 34.    《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七十五》:弘治六年五月……癸未,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傅瀚省祭復任。
  • 35.    《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七十七》:弘治六年六月……選進士顧清、趙士賢、蕭柯、沈燾、曹瓊、吳一鵬、楊昇、曹鏷、汪俊、周玉、黃瀾、胡爟、王縝、任良弼、吳蕣、許天錫、薛格、陳玉、陳陽、王崇文二十人為翰林院庶吉士,命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傅瀚、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東陽教之,給酒食器具如例……辛卯,升禮部左侍郎倪嶽為本部尚書,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傅瀚為禮部右侍郎。
  • 36.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癸丑再教吉士,擢禮部右侍郎。時倪公為尚書,公寅恭奉職,並稱為賢。
  • 37.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久之,遷禮部右侍郎。會南都缺參贊,僉舉尚書倪公。公言:“倪之才何可寘之南?”或謂:“倪往,公不當次進乎?”公曰:“吾知為國,遑恤其他。”
  • 38.    《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二》:弘治九年四月……改南京刑部尚書閔圭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升禮部左侍郎徐瓊為本部尚書,吏部右侍郎佀鍾、禮部右侍郎傅瀚俱為本部左侍郎,大理寺左少卿馬中錫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
  • 39.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丙辰皇太子冠,諸王婚及郊廟諸祀事,多所贊相,轉左侍郎。請限度僧道,減十七八。
  • 40.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初,祠部給度,十年一舉。時□遊集京師,以萬計,權貴多為之請。公力言:“此輩蠧耗天下,宜痛加禁革。縱未能如祖宗朝之制,亦當稍賜裁抑。”遂改十年給度之例。時以龜山楊時從祀孔子廟廷,言者因論羅從彥、李侗亦當從祀。公言:“二子着述,眎尹焞、遊酢、謝良佐,未知所先後。二子從祀,則三人以不可遺。道學所在,其可濫乎?”乃止。
  • 41.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己未知禮部貢舉,嚴為範防,中更變故,卒不失正。時東宮出閣講學,朝廷方慎簡官僚,公用廷薦兼學士掌詹事府事,仍值日講。適修大明會典,統副統裁官。
  • 42.    《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三》:弘治十三年五月……升掌詹事府事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傅瀚為禮部尚書,瀚具疏辭,不允。
  • 43.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弘治十三年代徐瓊為禮部尚書。
  • 44.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庚申進禮部尚書。會京師地震雨雹,四方日奏災異。公因疏言:“方今賦重役繁,民窮財盡,宜躬行節儉以先天下。庶民困苦可蘇。”時陝西地震異甚,復率諸公卿條奏三十一事,如敬天、勤民、法祖、修惠、汰冗官、罷工役、減□□省上供,尤拳拳焉。奏留中。公復言:“民心易感,在結之以恩;天意可回,在應之以實。屬者所陳,謂當如拯溺捄焚,猶恐不及。而側聽彌月,未賜宸斷,何以迴天意哉?”疏上報可。
  • 45.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保定獻白鵲,疏斥之。
  • 46.    《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四》:弘治十三年七月……巡撫陝西都御史熊翀等遣人獻玉璽一,雲鄠縣民毛志學等於趙倫村泥河水濱得之。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色純白微青,背有螭紐,周廣一尺四寸,厚二寸。翀等以為秦璽復出也。事下禮部尚書傅瀚等奏:“自有秦璽以來,歷代得喪存毀真贗之跡,具載史籍。今所進璽,其篆刻之文既與《輟耕錄》等書模載魚鳥篆文不同,其螭鈕又與史傳等書所記文盤五龍、螭缺一角及旁刻魏隸者不類,且又與宋元所得之璽色各不同。蓋秦之舊璽更歷變故,亡毀已久。今陝西所進與昔宋元所得,疑皆後世模仿秦璽而刻之者。竊惟璽之為用,以識文書、防詐偽,非以為寶玩也。自秦始皇得藍田玉刻為璽,漢以後傳用之,自謂轉相因襲,巧爭力取,意謂得此璽者乃足以受天之命,否則歉然愧恥,以為天命去之。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為輕重也。故求之不得,則私刻偽造,務以欺人。一或得之,輙譁然以為秦璽,君臣色喜交慶,遍祀以誇示於天下,貽笑取譏,千載一律。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神謨睿鑑高出千古,不師前代之刻制,為一代之璽文,各有義隨事而施,真足以為聖子神孫一代受命之符而垂法萬世者矣。列聖相承,率由祖訓,百餘年來別無古璽,而受命壽昌之福愈隆愈盛。皇上大德懋昭,天命匪懈,聖躬萬福,宗社奠安,正無俟於璽而得天之眷有足徵者。今此璽出於狹地,乃遂以為天錫神符交獻諛悦,蓋不自知其非耳。宜姑藏之內府以備燕閒一玩,以彰聖德以正人心。臣等不勝至願。”上從之,仍命薄賞志學等白金人五兩。
  • 47.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陝西巡撫熊翀以鄠縣民所得玉璽來獻,以為秦璽復出也。瀚率同列言:“秦璽完毀,具載簡冊。今所進璽,形色、篆紐皆不類,蓋後人仿為之。且帝王受命在德不在璽,太祖制六璽,列聖相承,百三十餘載,天休滋至,受命之符不在秦璽明矣。請姑藏內府。”帝是其言,薄賞得璽者。
  • 48.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陝西守臣得玉璽來獻,乞頒示天下,以為傳國之寶復出也。公言:“以史傳諸書考之,形制篆刻皆不類,其為贗作無疑。即使非贗,人主受命在惪不在璽。自前世以秦璽為寶,得之者君臣動色相慶。我太祖以聖德受命,制一代之璽,傳之聖子神孫,壽昌之福萬世無極,何藉於彼哉?”上廼以其璽屬庫吏。
  • 49.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以足疾在告,上數遣醫來視,因乞致仕,不允。公雖在告,日理部事不息。或勸少輟公務,順養心神。公曰:“吾受上知遇,辭祿不可,辭位不可。職事在吾,其敢自佚?”一日,謂子元曰:“吾其歸乎!”夜夢祖妣來視吾疾。
  • 50.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比訃聞,上震悼,諭所司曰:“瀚侍朕講學久,可特贈太子太保,諡文穆,仍遣官加祭,給驛護喪治葬事,賜寶鏹萬貫為賻。”
  • 51.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尤勤政務,每力疾視事,屬纊前一日猶削祠祭稿,心計手畫必求其當乃已。
  • 52.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公生某月日,卒某月日,年六十八歲。
  • 53.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壬戌二月歿於京師。上賜寶鏹為治歛具,贈太子太保,諡文穆,論祭者三,給舟車遣官護行,為營葬事。
  • 54.    《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四》:弘治十五年二月……癸亥,禮部尚書傅瀚卒。字日川,江西新喻縣人。天順八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升修撰,尋兼司經局校書,侍東宮講讀。秩滿,遷左春坊左諭德,兼充經筵講官。上登極,以宮僚恩擢太常寺少卿侍讀。纂修憲廟實錄成,進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乞歸省墓,命馳驛亟還,賜寶鏹銀幣。還,擢禮部右侍郎。既而,以左侍郎兼學士掌詹事府事,仍直日講。適修大明會典,充副總裁官。未幾,擢尚書掌部事。會足疾劇,累乞辭印停俸致仕,皆不許。至是卒,贈太子太保,諡文穆。遣官加祭,給驛護喪治葬事。瀚嗜學強紀,處事周悉有思致,雖小不苟。工書法,為詩文峻整無陳俗氣。子元舉進士,為庶吉士,授監察御史。完蔭授中書舍人。初,潮欲攘取內閣之位,乃嗾同鄉監生江瑢奏內閣大學士劉徤、李東陽。既而恐謀泄,遂倡言瑢與學士程敏政善,且奏詞決非瑢所能,而奏中排抑勝己一言,又實敏政平日心事,以此激當道之怒,而敏政之獄自是始矣。敏政既死,瀚果自禮部改詹事代其位。後瀚家人忽晨見敏政入翰室,又數見怪異,因憂悸成疾。踰年,瀚竟死。由是人始知敏政之死有自也。已是時,劉徤當國,既偏溺於恚怒,莫之能辯。適大學士謝遷又素憾敏政,嘗發其交通太監李廣營謀入閣之私,而諭德王華亦銜敏政,嘗揚其主考賣題事,又都御史閔圭與遷、華皆同鄉,乃囑圭及科道數輩內外併力交攻,羅織成獄。而華㫤之甘心鷹犬者,又不足責也。顧當時劉健、謝遷徒知殺人滅口以避禍,曾不思虧損國體,淪喪士氣,以玷科日,其為盛時風化之累,有非細故者。比此皆始於瀚爭奪名位一念之私以誤之也。
  • 55.    孝宗敬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四 弘治十五年 二月 二十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4-04]
  • 56.    《懷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墓誌銘》:傅氏本出吾長沙之湘潭,唐末徙臨江之清江,宋南渡再徙新喻。曾祖禕原顯鄉稱為樂全處士。祖諱汝器,考諱邦本,皆贈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祖妣劉氏,妣簡氏,皆贈淑人。配李氏,繼胡氏,並有內行,贈封皆淑人。子二:長元以蔭補國學生,舉順天府鄉貢,文行有父風;次完以蔭肄中書舍人。
  • 57.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三·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文穆傅公瀚行狀》:傅之先系出湘潭。唐廣明之亂,始徙清江之石頭。宋紹興間,有為經量隅官者,諱彥升,又徙新喻之黃塘。至公,蓋十四世矣。
  • 58.    陳文新主編,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 上,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09,第783頁.
  • 59.    《弇山堂別集·卷七十一》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4-04-04]
  • 60.    《殿閣詞林記·卷五》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4-04-04]
  • 61.    江立明主編;江西省新餘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新餘歷代名人,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第240頁.
  • 62.    陳澤琿主編,長沙野史類鈔 上 古人筆記,嶽麓書社,2011.04,第404頁.
  • 63.    (明)李東陽著;周寅賓點校,李東陽集 第3卷,嶽麓書社,1985.11,第151頁.
  • 64.    《懷麓堂集·卷七十五》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4-04-04]
  • 65.    《虛齋集·卷五》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4-04-04]
  • 66.    《容春堂集·卷二十》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4-04-04]
  • 67.    佟玉斌,佟舟編著,詩書畫印典故辭典,長征出版社,2001.08,第561頁.
  • 68.    江西省新餘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新餘市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06,第116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