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式摔跤

(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鎖定
中國最古老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 古代稱為角力角抵、相撲、爭跤等。早在五千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就有了古代摔跤活動。
據《禮記·月令》記載,周代把摔跤、射箭和駕車三者列為軍事訓練項目。從秦末到漢景帝的半個世紀中,摔跤活動曾處於低潮。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時,摔跤活動又盛行起來。晉代,多在元宵節舉行摔跤比賽。唐代多在春秋兩季舉行比賽,也作為宮廷娛樂的項目。五代時期,摔跤技術強調輕便敏捷 ,名手輩出,出現了中國第一部講摔跤的書——調露子的《角力記》。宋代還出現了女子摔跤。民間有摔跤組織角抵社。這一時期的摔跤比賽分三個回合。
中文名
中國式摔跤
外文名
Shuai jiao
別    名
摔角
類    別
摔跤
起源時期
黃帝時代

中國式摔跤發展歷史

根據文字記載,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有了摔跤活動。當時,人們為了求得生存,在與自然界進行鬥爭中,在部落之間的衝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進行自衞,從而產生了古代的摔跤。
我國古代摔跤始於黃帝時代。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摔跤作為練兵的一項軍事科目出現。據《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由於當時兵器差,射箭、駕車、角力都是軍隊操練的主要科目。
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列強對峙,互相攻伐,戰爭頻繁,作為軍事訓練的摔較活動也得到廣泛的開展。《公羊傳》中記載,宋閔公手下有一員大將叫長萬,是當時聞名於世的大力士,由於宋閔公揭露長萬曾被魯師所俘,故“萬怒,搏閔公,絕其脰。”結果,宋閔公被長萬摔死。
秦漢時期,摔跤不僅作為重要的一種軍事訓練手段,也是節日和宮廷內表演項目。秦統一六國後,進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時也統一了摔跤的名稱為“角抵”。
1975年在湖北江陵縣鳳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曾有古代摔跤的畫面。這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公元前208年)的有關古代摔跤的史料。圖案上三名男子,他們 在進行摔跤比賽,氣氛緊張熱烈。左邊立者為裁判。上邊懸掛的帷幕,表示在舞台上進行的比賽。按畫面的排場看,似在宮廷內舉行的。由此可見,秦統一六國後,把掉跤列為宮廷的一種娛樂項目,並在民間也有一定的開展。 從秦末到漢景帝的半個世紀中,摔跤活動曾處於低潮。
壁畫中的中國式摔跤 壁畫中的中國式摔跤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時,摔跤活動又盛行起來。據《漢書. 武帝記》中記載,規模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皆來觀”;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戲於上林平樂館。”河南密縣打虎亭2號東漢墓中的一幅壁畫, 描寫了當時摔跤表演的一個場面,陝西省長安客省莊漢墓出土的銅牌上也刻有摔跤圖,畫面上是兩位農民打扮的男子在樹蔭下對摔。此圖足以説明,漢代摔跤活動已較普遍地開展,田間地頭也成了摔跤的場所。由於漢代重視摔跤活動,摔跤的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三百里皆來觀”。同時,摔跤比賽勝負有裁判員來判決。山東臨沂地區金雀山漢墓中出土的絹畫上有一對健壯的摔跤手,挽袖對視,準備決一雌雄,並有一名裁判員在旁拱手而言,以判勝負。在吉林集安縣洞溝高句麗墓壁畫上(見圖),也有摔跤圖象。從出土的文物看,從比賽的場地、服飾或動作等來看,上述漆繪摔跤圖和透雕銅牌摔跤圖有很大的差別,這説明秦漢兩代的摔跤形式已有了不同。
三國鼎足之後,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動,除把摔跤作為訓練士兵的手段外,還列入百戲之內。在河南省南陽市出 土的大塊漢磚上刻有角抵戲。
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
唐朝歷經貞觀、開元之治,國富民強,太宗皇帝李世民以隋亡為戒,選賢任能、虛心納諫,社會經濟很快得到發展,而講武、習武的風氣不懈,故摔跤活動在唐代的歷史上蜚噪一時,就連帝王也要上場助威,鼓勵士氣。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每逢元宵節和七月十五的中無節均舉行摔跤比賽,許多帝王不僅愛看,而且有的還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還建立了官辦的相撲棚,收羅和訓練摔跤能手,入選者稱為相撲人,每當朝會、宴聚、祭祀之時,相撲人專門進行摔跤表演。 秦漢以來,摔跤的主要技術是較力量,並可以拳打腳踢,用擒拿方法扭斷手臂、腿腳,直至把對方摔死。
明朝萬曆年間出版的《萬法寶全》一書中,就有古摔跤圖樣。當時把摔膠列為六御之內,作為軍隊作戰訓練的重要手段。據《明史.江彬傳》中記述,御史喬白巖和應天府丞冠天敍還很注重選材和採用針對性的訓練(別教法勢)方法,在戰術上注意到以矮制長,這些,無疑是對摔跤在選材、訓練以及戰術運用上的一大貢獻。
公元1638年,明朝官員陳元斌,為了復興明朝的天下,東渡日本,求援兵於德川幕府,結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 這樣陳元斌就把中國武術和摔跤傳到了日本,後經日本改革和發展,成為日本後來的相撲和柔道。
中國摔跤運動有悠久的歷史,它是一種民族形式體育項目,也是中國文化遺產之一,根據有關史料和文物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已有摔跤運動。
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
辛亥革命後,摔跤運動在宮廷中日趨衰落,只是在民間流傳,並且湧現出比較有名的摔跤名家,如北京的寶善林、魏德海、陳德祿、張文山、沈友三熊德山、張寶忠、單士俊等;天津的張奎元、張連生、張洪玉、張大力、閻士鳳、王海兆等;瀋陽的徐俊青;保定的馬長春、平敬一常東昇、閆善意、馬文奎、尹長祿、馬良等;上海、南京的宋振埔、田玉榮;濟南的佟順祿洪連偉及張家口的洪立厚等人。
民國時期在北京、天津等地有不少人以表演摔跤為職業。當時的武術組織中央國術館精武體育會也有摔跤科目,曾舉行過幾次全國性比賽。1936年,還進行過女子摔跤比賽。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中國式摔跤又獲得了新生。1953年,中國式摔跤被列入國家體育運動競賽項目,並舉行了全國比賽。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頒佈了《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等級制》,1957年頒佈了《中國式摔跤規則》。
在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上,中國式摔跤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94年第七屆全運會取消了該項目。

中國式摔跤技術要領

中國式摔跤跤架

在與對方交手之前,應具有的一定的基本姿勢,稱為跤架。為進攻和防守對方時應做的準備動作。

中國式摔跤手法

捅手:為了使對方失去身體的前後平衡,兩手揪抓對方把位以後,向前方或斜上方用力一捅,然後借對方向前撲身之際,迅速使絆進招摔對方。
扽手:兩手揪抓對方把位以後,用力往回拉扽,然後借對方奪臂挺身之際,迅速使絆進招摔對方。
撳手:兩手揪抓對方的把位以後,向斜下方猛一撳按,然後借對方挺身直腰之際或向反方向犟勁之際,迅速使絆進招摔對方。
掂手:兩手揪抓對方把位以後,用力向上提拔,迫使對方重心升高,然後使絆進招摔對方。
耘手:為了使對方失去身體的左右平衡,兩手揪抓對方把位以後,猛然向側方一耘橫,趁對方身體重心不穩之際或借對方反方向犟勁之際,迅速使絆進招摔對方。
裹手:將對手貼身抱裹。
曳手:一手揪抓對方把位以後,另一手反抓對方與我相對之手手腕向下一挽,用力後曳,然後撒開抓腕改抓對方其他把位,使絆進招摔對方。
捩手:橫向用力的一種扽勁,用於借力摔。對方搶先抓了把位。以身體的晃動,手臂的揮擺,或配合手的橫捩力量,迫使對方鬆開揪抓的把位,與此同時進招對方或趁勢揪抓對方的把位。
散手:為了迅速戰勝對方,雙方出架一交手,及時揪拿對方的腕部、臂部、頸部或其他把位,快速使絆進招摔對方。散手進招具有手法靈活、不易防備、動作乾脆和見效快等優點。
撕手:為了使對方失去身體平衡,配合步法換手揪抓對方的部位,使對方不得反抓。並且在換手抓把當中,用力拉扯對方,趁對方身體重心不穩之際,迅速使絆進招摔對方。
撐手:又叫鐵臂撐子。
登手:對方搶先抓了把位,以手臂的力量及被抓把處身體部位的配合,登開對方揪抓的把位,立即進招對方或趁勢揪抓對方的把位。
繞手:對方搶先抓了把位,及時套手揪抓對方的把位,使對方感到抓把彆扭,甚至失去進攻的可能,或迫使對方鬆開抓把,趁勢進招對方。
藉手:對方剛一揪抓把位,立即借用對方的抓把,作為進攻對方的底手或上手,使絆進招摔對方。
鎖手:藉手的一種。
引手:又叫誘手。故意放鬆防守,引誘對方出手揪抓把位,在對方尚未抓把的瞬間,便搶先揪抓對方的把位,及時使絆進招摔對方;或抓了對方把位以後,引誘對方登開抓把或套手抓把,當對方剛一登手或繞手之際,迅速套手揪抓對方的把位,使絆進招摔對方。

中國式摔跤拿法

腕部
  • 攥腕:正抓握對方的手腕。
  • 擰腕:反抓握對方的腕部,即可往下曳。
  • 剁腕:雙手正抓握對方一手手腕。
  • 雙剁腕:雙手分別反抓對方兩手手腕。
臂部
  • 拿臂:先用同名手抓握對方的腕,再用異名手掐住對方的肘。兩手拿住對方一臂,可以拉扽或搖晃。
  • 摘臂:先用同名手鎖釦對方手,再用異名手挎後帶,橫胸背臉將其手摘於胸前。
  • 反夾臂:以同名手經對方肩,以腋下夾住對方的上臂。
  • 接臂:又叫內打。異名手由外向里扣押其腕或按壓其小臂,同名手由裏向外扳拉其上臂。
  • 捯臂:又叫外磕絞轆轤倒接臂繞臂。先用異名手向外挑撥對方的腕,趁勢同名手掐拿對方的肘往回拉。兩手捯拿對方一臂,橫於自己的胸前。
  • 擄臂:以異名手從對方上臂的裏側或外側,往回擄拉對方的上臂。
  • 抄臂:以異名手從對方臂的外側,將其上臂抄住捧嚴。
  • 捧臂:又叫捧肘。臨時把對方的臂捧抄作為底手。與抄臂差不多。要比揪袖嚴實得多。
  • 插臂:以異名手插在對方腋下,可以往回撥對方的上臂;也可以同時向斜上方㨄住對方的上臂;還可以向斜前方抬對方的上臂。
  • 圈臂:又叫死胳膊。以異名手圈住對方上臂,使其不得轉動。
  • 反夾臂:以同名手經肩、腋下夾住對方的上臂。
肘部
  • 掐肘:又叫掐葫蘆。掐拿對方肘部。
  • 拐肘:對方掐肘時,往脅側往裏拐屈,便能讓對方的手立刻撤開。
  • 橫肘:多用於頂胸支臂,也是支頂的一種方法。實戰中對方揪抓自己的大領,可用活手抓握對方直門攉偏門橫肘支頂對方的胸部,使對方不能隨意進身進招。
  • 垂肘:多用於拿領。是用豎肘支頂對方的一種既有利於進攻又有利於防守的方法。擋對方揪抓自己的後契或直門,可用肘部頂其肩下方,形成揪頂拿式,使對方不得隨意進身。
頸部
  • 抱脖:與對方對臉,以手摟住對方的脖頸,手指和掌跟同時用勁將其鉗子住。
  • 夾脖:與對方背臉,以肘部壓住對方脖頸。
  • 反夾脖:與對方背臉,以肘部壓住對方脖頸,腋下用力,以手管住對方的下巴。

中國式摔跤步法

跤架的前腳為先鋒,後腳是後衞,這是摔跤中步法的基本要求,俗話説:“走對步贏跤,走錯步輸跤”。步法在摔跤裏是極為重要的,靈活的運用步法是每個跤手必須熟練的環節。跤術的基本步法必須掌握。
在走架時右架向右轉行或左架向右環行,不論走快步或走慢步,雙腳運行一定保持走斜丁步;在摔跤的過程中一但要挪動,必須是底樁先走,橫向跨步而前腳緊跟;在走跤步時前後腳橫跨一尺而前腳跟步三寸,後衞保先鋒,跤步永不亂跨。在摔跤時步法後退也可以,前腳滑退而底樁橫跨,永遠保持斜丁步的步伐。
詳情參閲步法詞條。 [2-5] 

中國式摔跤跤絆

中國式摔跤訓練

特別要加強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和靈活性練習。還要注意動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協調配合,“眼似閃電,腰如盤蛇,腳似鑽。”“動作要象打閃紉針”。這都説明摔跤必須要以快取勝。因為快可使動作突然,使對方猝不勝防,從而爭得主動。
摔跤還強調手腳動作要密切配合。上邊用兩手把對方捆住,下面再用腳和腿使絆。
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
每個人的身高、體重和身體素質等條件都不同,因此應選擇適於自己練習和使用的技術動作,以便更快地掌握技術,形成自己的特點。例如身材矮小、動作比較靈活的人,可着重選練跪腿摔、撈、磨、端踢、掐撮、躺刀、入、穿檔靠、蹩、掏、耙、刀勾、攉、揣、捆等技術動作;身高、體重、力氣大的人,可重點練勾、別、纏、踢、掰、叉、涮、擰、鋟、拄、撮、肘、拍、撴、裝、錯、披以及掛腿摔等技術動作。
俗話説:“摔跤要有一把主手。”有了一把得意的底手,就能便於應付對方的快攻。反過來説,輸跤者首先輸了手,因為一旦被對方抓着一把適於他的袖帶,往往就會陷於被動。當然,有經驗的運動員也可以借對方的揪袖和夾脖作為一種誘招。例如在對方使別或勾時,可在後面扒腰、按腿來橫削對方唯一的張樁,這樣就可以轉危為安,反敗為勝。
身材高大的人與身材矮小的人對摔時,身材高大的人應發揮臂長、身長、腿長的特點,爭取先抓住對方而不要讓對方先靠近自己。反之,身材矮小的人要爭取接近和抱住身材高大的人,儘量限制對方的長處。如對方身體較胖、體力較差時,可設法扯着對方轉動,消耗他的體力,然後再借機進攻。

中國式摔跤比賽規則

中國式摔跤通則

  • 比賽場地
比賽場地:競賽台為寬16米(m) X 16米(m),高60-80釐米(cm)的正方形比賽台。比賽場地為14米(m) X 14米(m)表面覆蓋革制蓋單的正方形比賽墊子。
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
比賽墊子為厚度6~8釐米(cm),硬度25-30度,滲透深度小於或等於38mm,接觸回彈時間小於或等於50ms,能量吸收大於或等於70%,最大加速瞬間碰撞強度小於或等於30g的EVA材質的摔跤墊子。
比賽區:是指場地中心直徑為9米(m)的圓形區域,比賽區域顏色明顯區別於保護區。
保護區:比賽區外部邊沿至比賽墊子外部邊沿區域為保護區。
比賽開始線:比賽區中間相距3米(m)各標出紅藍線(開始線),面向裁判台左紅右藍,開始線長60釐米(cm),寬6釐米(cm)。
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
運動員出場線:位於紅方、藍方一側的比賽區外側,出場線長60釐米(cm),寬6釐米(cm)。
  • 服裝
布料成分為全棉或含棉不低於70%的棉布,不可過厚,過硬或者過滑,撕拉強度不少於2000牛頓。布料重量為:成年組1400克/m2、青年組1140克/m2,面料應有凹凸紋路。
顏色:跤衣顏色為白色。跤衣衣襟、袖口邊緣縫有3.5釐米(cm)寬的紅色或藍色的色帶。
跤帶:跤衣帶子寬度為3.5釐米(cm)厚度為0.6釐米(cm),顏色為單色(白色、紅色或藍色)。扎腰帶時跤帶必須穿過穿孔由腹前繞至後腰,第二圈再繞回腹前打扁結,打節後帶子餘長35—40釐米(cm)。
運動員着摔跤衣後抬肘關節肩關節齊平後屈臂90度,袖口尺寸不小於8釐米(cm)。 
跤褲
跤褲布料為全棉或含棉量不低於70%的棉布,顏色與跤衣相同,沿褲縫外側分別縫有3.5釐米(cm)寬的紅、藍色帶。
跤褲為直腿褲,底部與踝骨持平。
跤鞋
跤鞋為軟底高腰跤鞋。
跤鞋顏色與跤衣顏色一致或黑色。
跤鞋禁止使用底部為深顏色跤鞋。
  • 比賽禮儀
運動員上場之前,必須按本規則第三條之規定着裝。跤衣、跤褲邊條和跤帶的顏色要一致。
比賽進行中,運動員須經場上裁判員指令,才可整理服裝。
女運動員跤衣內必須穿白色無袖帶彈力的緊身上衣,不得穿戴有金屬或其它硬質框架的胸罩
運動員儀表要整潔大方,皮膚暴露處不得塗抹油脂或油彩。
運動員不得佩戴各種首飾、硬質髮夾及硬質護件。
運動員的頭髮和男性鬍鬚應長於10毫米(mm)或刮淨,長髮必須編扎。
運動員的指甲不得長於1毫米(mm)。
禮節禮儀(抱拳禮):
持立正姿勢,兩臂上抬至胸前呈環形狀,右手握拳,拳眼向下頜,左手五指併攏,拇指微屈,掌心壓在右拳四指部位。兩手合攏瞬間,向前略推。
比賽開始前,運動員站在場地出場線,裁判員做出進場示意手勢後方可進場。進場後站在開始線向對方致抱拳禮。
比賽結束,運動員站在開始線,待場上裁判員宣判結果後,運動員相互致抱拳禮後退場。

中國式摔跤一般規定

  • 競賽性質
中國式摔跤國際邀請賽 中國式摔跤國際邀請賽
個人競賽:
以個人在所屬級別所取得的成績,確定個人名次。
團體競賽:
以每個團體所有被錄取運動員的成績積分總和,確定團體名次(具體要求以競賽規程規定為準)。
以所屬團體之間比賽成績確定名次。
  • 競賽制度
復活賽制。
循環賽制或其他賽制。
  • 年齡組別
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
男、女成年組:16週歲以上。
男、女青年組:15週歲~17週歲。
男、女少年組:12週歲~14週歲。
  • 體重級別
男子:
全國中國式摔跤冠軍賽 全國中國式摔跤冠軍賽
成年組:52kg、56kg、60kg、65kg、70kg、75kg、82kg、90kg、100kg、100kg以上。
青年組:48kg、52kg、56kg、60kg、65kg、70kg、75kg、82kg、90kg、100kg。
少年組:40kg、44kg、48kg、52kg、56kg、62kg、68kg、75kg。
女子:
成年組:48kg、52kg、56kg、60kg、65kg、70kg、75kg、82kg。
青年組:44kg、48kg、52kg、56kg、60kg、65kg、70kg
75kg。
少年組:40kg、44kg、48kg、52kg、56kg、62kg、68kg。
  • 稱量體重和抽籤
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
稱量體重的工作由總裁判長領導,安排負責人組織裁判員組成稱重組進行稱重工作,由檢錄長組織開展檢錄工作。
比賽的前一天統一進行稱量體重,運動員應赤足穿短褲(女運動員穿貼身上衣)進行稱重。
運動員在第一次稱重時,體重低於或高於報名級別,可在30分鐘內複稱1次,超時或在規定時間內稱重達不到報名級別體重標準即為棄權,(未稱重運動員即為棄權)。
農運會中國式摔跤 農運會中國式摔跤
抽籤:抽籤工作是在技術會議確認運動員相關信息後,由人工或電腦進行抽籤(根據競賽規程規定執行)根據抽籤結果進行編排。
  • 賽事安排、競賽時間
賽事安排:
每個級別的比賽在一天內結束,同一運動員每場比賽之間的間隔時間不少於10分鐘。
競賽時間:
成年比賽每場比賽淨時6分鐘,上下半場各3分鐘,局間休息30秒。
青年和少年比賽每場比賽淨時4分鐘,上下半場各2分鐘,局間休息30秒。
  • 比賽中的信號
中國式摔跤國際邀請賽 中國式摔跤國際邀請賽
上場信號
場上裁判員做出兩臂側平伸後向上呈90度彎曲,掌心向內,召集運動員從比賽區外側上場。
開始比賽信號
場上裁判員發出“預備(yubei),開始(kaishi)”口令,運動員開始比賽。
停止比賽信號
中華摔跤,薪火相傳 中華摔跤,薪火相傳
場上裁判員發出“停(Ting)”的口令,運動員停止比賽。
比賽結束信號
中華摔跤,重在苦練 中華摔跤,重在苦練
以電子計時系統鳴哨或鳴鑼為準。

中國式摔跤比賽中的判罰

  • 進攻有效與無效
進攻有效:
在比賽區內將對方摔倒着地在保護區。
在比賽區內將對方摔倒着地後,自己踏入或跌入保護區。
在比賽區內將對方摔倒着地與自己踏入保護區同時發生。
將對方摔倒着地與裁判員暫停口令同時發生。
將對方摔倒着地與鳴哨(鑼)同時發生。
使用動作者使用的動作符合技術動作結構邏輯。
進攻無效:
使用犯規動作和踩踏對方腳進攻。
場上裁判員叫停後仍然進攻。
將對方摔倒着地在鳴哨(鑼)之後發生。
  • 得分標準
女子中國式摔跤 女子中國式摔跤
得分判定依據:(除特殊技術動作使用結構外,任何一方運動員身體除兩腳以外的任何一點着地便輸分)分值是以雙方運動員的最後身體狀態及運動員身體着地部位為判分依據。具體得分標準如下:
得3分
將對方摔成頭部、軀幹、肘部、臀部位着地,自己保持兩腳站立。
得1分
將對方摔成頭部、軀幹、肘部、臀部位着地,自己第三點隨之觸地或支撐。
將對方摔成手、膝部位着地。
對方身體任何部位接觸保護區。
對方或對方教練受到1次警告。
互不得分
雙方同時着地。
雙方同時出界。
特殊説明
使用跪腿摔成功:得1分。
使用跪腿摔未成功:雖然膝蓋着地,但能迅速站立不失分。反之則判罰失1分。
使用技術動作將對手摔倒着地後,自己手撐在對手身體上判定未保持兩腳站立,失去重心。
  • 犯規
使用反關節動作有意傷害對方者。
以手、肘、膝、頭部擊打和撞擊對方或抓對方生殖器官者。
用腳踢對方或踢彈對手小腿中部以上部位或蹬踹對手者。
按壓對方眉口之間的面部或咽喉或抓對方頭髮者。
雙手摟抱對方頭、頸者。
已將對方摔倒,還故意壓砸對方者。
將對方抱起使之失去控制能力,仍將對方頭朝下垂直下摔,有意傷害對方者。
立肘向下砸對方手腕拆把者。
場上裁判員發出開始口令之前或叫停之後,仍然進攻者。
比賽進行中,臨場教練員干擾比賽或進入比賽場地者。
比賽進行中,自行停止比賽者。
比賽中抓對方褲子者。
女運動員故意撕扯對方內衣者。
比賽進行中,跤衣帶、跤鞋帶鬆開者。
不符合本規定着裝儀表、禮儀者。
上場比賽運動員比賽服裝經場上裁判員檢查,如不符合規定,可更換一次服裝,計時1分鐘,如超時則判罰技術犯規警告。
  • 消極
消極是指運動員在比賽中沒有實質性進攻意圖的行為。
故意逃避比賽者,不受時間限制立即處罰。
倒地後不立即起身,拖延比賽時間達5秒鐘者。
比賽進行中,用頭頂住對方;無論運動員把位是否有利、只要沒有實質性進攻或反攻動作;不積極搶手、不抓握跤衣、不積極進攻、無進攻意圖;拖延比賽時間達15秒鐘者。
比賽開始60秒內,雙方運動員均沒得分,裁判員應根據運動員在場上的表現,對相對消極的一方運動員進行消極處罰。
  • 罰則
檢錄後的運動員應在指定位置候場不得離開,但在宣告員宣告出場比賽1分鐘後未能上場比賽者按棄權處理。
比賽期間,運動員無故棄權,取消本人全部成績。
教練員違反第十一條第一款或第二款,第一次違反給予警告處罰,第二次違反給予判罰出場的處罰。
凡觸犯“侵人犯規”條例的運動員,將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或直接取消該場比賽資格處罰。
凡觸犯“技術犯規”條例者,將給予警告處罰。
凡出現“消極”行為之一者,給予“警告”處罰。 
比賽中,一方犯規,情形對犯規者有利時,立即停止比賽按規定給予處理;如對犯規者不利則等該進攻動作結束後再叫停,並按規定給予處理。犯規者將對手摔倒不得分,並給予處罰;如犯規者被對手摔倒,則判對手得分,並追加犯規者的處罰。
比賽中,一方運動員受到4次警告,則取消該運動員本場比賽資格,宣佈對方獲勝。
傷停判定:比賽進行中,一方運動員因受傷(非犯規導致)而不能比賽時,場上裁判員暫停比賽。但暫停時間累計不能超過2分鐘,如果受傷者累計超過2分鐘仍不能參賽,則判受傷運動員本場負,保留其技術得分。(大會醫生處理傷勢時間除外)。 [1] 
  • 罰則
檢錄後的運動員應在指定位置候場不得離開,但在宣告員宣告出場比賽1分鐘後未能上場比賽者按棄權處理。
比賽期間,運動員無故棄權,取消本人全部成績。
教練員違反第十一條第一款或第二款,第一次違反給予警告處罰,第二次違反給予判罰出場的處罰。
凡觸犯“侵人犯規”條例的運動員,將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或直接取消該場比賽資格處罰。
凡觸犯“技術犯規”條例者,將給予警告處罰。
凡出現“消極”行為之一者,給予“警告”處罰。 
比賽中,一方犯規,情形對犯規者有利時,立即停止比賽按規定給予處理;如對犯規者不利則等該進攻動作結束後再叫停,並按規定給予處理。犯規者將對手摔倒不得分,並給予處罰;如犯規者被對手摔倒,則判對手得分,並追加犯規者的處罰。
比賽中,一方運動員受到4次警告,則取消該運動員本場比賽資格,宣佈對方獲勝。
傷停判定:比賽進行中,一方運動員因受傷(非犯規導致)而不能比賽時,場上裁判員暫停比賽。但暫停時間累計不能超過2分鐘,如果受傷者累計超過2分鐘仍不能參賽,則判受傷運動員本場負,保留其技術得分。(大會醫生處理傷勢時間除外)。

中國式摔跤判定勝負和確定名次

判定勝負
累計得分多者勝。
優勢獲勝。比賽中雙方得分累計分差達6分時,即終止比賽,判得分多者優勢獲勝。
雙方得分相同,技術分多者獲勝;若相同,則判得3分多者勝,若相同,則判最後得分者勝。
名次的確定
個人淘汰賽名次
個人淘汰賽時直接產生1、2名,負於第1名、第2名者為並列第3名,負於第3名者為並列第5名,依此類推。
循環賽時,全部比賽結束後,按積分(即計分的總和,循環賽勝1場積2分,輸1場積1分,棄權1場0分)的多少確定個人名次,積分多者名次列前。
如兩人積分相等,則按兩人在比賽中的勝負確定名次,勝者名次列前。
如兩人以上積分相等,則以他們之間的比賽勝負確定名次。
如兩人以上積分相等又為循環互勝,技術分多者名次列前,其次獲3分多者名次列前,如相同,體重輕者名次列前。兩人體重相同,勝者名次列前。若三人體重還相同,進行附加賽確定名次排列。
參加預賽或決賽的場數不到一半者,成績全部作廢,不計名次,曾與其比賽的對方成績均予註銷。
參加預賽或決賽的場數已達到或超出一半時(如應賽6場,已賽完3場或3場以上)應按其積分確定名次,其餘未進行比賽的場次,均按棄權論處。
團體名次:
按各單位運動員在各級別比賽中被錄取最好名次的總和確定名次,得分多者名次列前。
如遇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團體積分相等,獲得第1名多的單位名次列前;如再相等,獲得第2名多者名次列前;依此類推。
團體對抗賽時,以循環賽或淘汰賽賽制進行比賽。
錄取方法及每個級別錄取前幾名及每個名次各得幾分,由主辦單位在競賽規程中規定。

中國式摔跤裁判人員及其職責

裁判人員的組成
技術代表、總裁判長、副裁判長。
每場比賽:執行裁判長、場上裁判員、側面裁判員、電子計時記分裁判員、檢錄裁判員。
編排記錄長、編排裁判員。
檢錄長,檢錄裁判員。
宣告員。
根據比賽規模可酌情安排裁判員和工作人員的人數。
每場比賽由執行裁判長、場裁、側裁、電子計分裁判員四人組成裁判組,由執行裁判長和側裁分別對該場比賽的得分做記錄並填寫比賽結果。
  • 裁判人員的職責
技術代表
解釋規則
處理臨場比賽錄像審議,如果意見不統一,則請仲裁參加,最後以少數服從多數來決定判罰。
當裁判員的判定不一致時,可做最後決定。
總裁判長
領導裁判人員,負責裁判組的組織工作
比賽前對場地器材和設備進行總的檢查。
裁判員不稱職或發生嚴重錯誤時,可建議競賽委員會給予相應的處理,必要時可停止裁判員職務。
如遇特殊情況(不可預見性)影響比賽時,可決定是否繼續進行比賽。
審定、簽署和宣佈比賽成績。
比賽結束後及時作出書面總結。
副裁判長
協助總裁判長領導裁判組工作,總裁判長缺席可以代行總裁判長職責。
協助總裁判長組織管理裁判組。
執行裁判長
比賽開始前檢查本場地比賽的用具和比賽場地,準備好記分表,每場比賽計分表由執行裁判長填寫。
比賽中監督電子計分裁判員、檢錄裁判員工作。
比賽中在接到場上裁判員和側面裁判員判定的得分信息後,即刻判定出得分結果,並舉牌示眾。如場上裁判員和側面裁判員所判分值不統一時,執行裁判長可採納其中一方意見並舉牌示眾。如執行裁判長持有第三種意見,可召集場、側面裁判員合議並將結果示眾。如合議意見不能統一時,報(技術代表組)審定,如仍無法統一,報仲裁決定。
根據場上情況,判定運動員的得分、處罰、獲勝、棄權、取消比賽資格,以及對教練員的處罰等事宜。
比賽結束,審核、簽署比賽成績記錄表
場上裁判員
檢查運動員服裝是否符合規定,運動員服裝如不符合規範,要求運動員更換服裝。
嚴格執行規則,用手勢和口令指揮運動員上場進行比賽、下場、行禮和臨場治療等事宜。
判定運動員的得分和判罰情況,並第一時間用手勢示眾,然後按執行裁判長的最後判定結果宣告得分和處罰情況。
處理場上的相關事宜,宣告本場比賽結果。
側面裁判員
在側面裁判工作台就坐,對運動員得分、犯規等情況及時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舉牌示意。
及時向執行裁判長舉牌示意教練員的違規情況。
填寫臨場計分表。
電子計時記錄裁判員
根據場上裁判員發出的開始和暫停的口令計時。
發出比賽開始和結束的信號,比賽時間結束以電子記分器發出的聲音為準。
比賽開始前5秒鐘,發出準備開始的信號。
根據場上裁判員的宣告,負責記分、示分、計時。
遇有傷病等情況時,根據場上裁判員的指示計時,提示療傷時間,累計療傷時間達2分鐘時,即鳴哨告示。(大會醫生處理傷勢時間除外)。
編排記錄長
負責編排組審核最後報名單、抽籤及比賽編排工作。
比賽開始2小時之前,負責將各級別輪次編排定位表,公示張貼至駐地和賽場的工作。
負責各種競賽記錄表格的準備工作,收集、審查、登記、發佈比賽成績。
負責編製成績冊,填寫證書並協助大會發獎。
負責將所有編排記錄、成績錄取表、體重表等表格資料整理後上交總裁判長。
檢錄長
參與稱量運動員體重的工作,檢查稱重器材。
在每場比賽開始前10分鐘,負責組織運動員點名,嚴格執行規則檢查運動員的服裝及儀表。
比賽前3分鐘通知運動員入場,並檢查其服裝顏色是否與出場順序表一致。
組織志願者或工作人員在比賽場地內引領運動員入場、退場的工作。
向裁判台執行裁判長報告棄權運動員名單,向編排長上交運動員棄權表。
檢錄裁判員在檢錄長的領導下開展工作。
宣告員
摘要介紹競賽規程和規則。
宣告每場比賽順序,報告每場比賽結果。
負責臨場的宣傳教育工作。
宣告總裁判長確定告知全體參會人員的有關事宜。
醫務監督
審核運動員的“體格檢查表”。
負責受傷者的急救工作,對受傷運動員能否繼續參加比賽給予建議。

中國式摔跤裁判方法及手勢口令

  • 裁判方法
每場比賽由執行裁判長、場上裁判員、側面裁判員各一名負責比賽的判罰工作。執行裁判長坐在裁判台(距離保護區2米)執裁;場上裁判員在比賽區執裁;側面裁判員坐在執行裁判長對面(距離保護區2米)。
比賽中當出現運動員“除兩腳之外任何一點”着地時,(跪腿摔技術根據運動員實際使用情況判定)場上裁判員應即刻發出“停”的口令,並舉手示分。側面裁判員根據自己的觀察,舉牌示分。執行裁判長如同意其中一方或雙方的判決,舉牌示分。場上裁判員根據執行裁判長的判定做出宣告。
執行裁判長若與場上、側面裁判員意見不同時,可召集場上、側面裁判員商議後判定。如意見不能達成統一時,應報技術代表合議後做出判決。仍不能達成統一時,須報仲裁合議,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判定。
場上、側面裁判員認為運動員有消極、犯規行為時,應向執行裁判長示意。若場上、側面裁判員同時示意,則執行裁判長應即刻判定,由場上裁判員宣告。若1位裁判員示意,執行裁判長則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是否判定消極。
比賽中教練員出現違反規則行為,場上、側面裁判員應向執行裁判長提出處罰意見,執行裁判長決定是否處罰。如處罰,由執行裁判長向違規教練員出示警告牌,教練員受第二次警告時,場上裁判員令其離開比賽場地。
出現雙方相互抓握對方均無進攻意識的僵局時,可暫停比賽,重新開始。
  • 裁判員的手勢、口令及記錄工作
場上裁判員手勢口令
運動員上場:場上裁判員左手戴紅色標識,右手戴藍色標識站在比賽場地中央面向裁判台,兩臂側平舉手心向上,五指併攏,然後做肘彎曲,兩上臂向上90度,手心向內;待運動員走到比賽開始線,兩臂下襬,指向雙方開始線後,待雙方運動員行禮後收臂。
徵詢比賽開始:場上裁判員面向裁判台立正姿勢站立,右臂上舉,掌心向前,得到執行裁判長示意後放下。
開始比賽:場上裁判員立正姿勢站立,左腳向前跨一步,兩臂在體側下方抬起,與身體成45度角,掌心向上,併發出“預備”口令,然後兩臂直臂擺動至身體前方呈交叉狀,五指併攏,掌心向下,同時發出“開始”口令。
暫停比賽:場上裁判員右臂向前伸直,五指併攏,拇指在上,指向運動員,同時發出“停”的口令。
得1分:場上裁判員面向執行裁判長,一臂(左紅右藍)側舉,小臂呈90度向上,伸出食指。
得3分:場上裁判員面向執行裁判長,一臂(左紅右藍)伸直上舉,伸出拇指、食指、中指。
紅(藍)方得分:場上裁判員看到執行裁判長裁決後,做出得分手勢,發出“紅(藍)方 (1、3)分”口令。
互不得分:兩臂體前斜下舉,掌心向後,然後擺動交叉2次。
消極判罰提示手勢:一方運動員消極時,場上裁判員做出一臂側平舉(左紅右藍)五指併攏掌心向下手勢,示意消極,若消極一方開始進攻,則停止示意手勢。
警告:場上裁判員一臂(左紅右藍)屈肘側上舉,握拳,拳心向前,同時發出“紅(藍)方,消極(技術犯規、侵人犯規)警告一次”口令。
出界:一臂向前伸直,五指併攏,拇指在上,在體側前後擺動兩次。
整理服裝:面向需整理服裝的運動員,兩掌放在左右腰腹處,指尖向下。
宣告勝負:場上裁判員一臂(左紅右藍)向獲勝運動員側上方舉起後小幅度落下(約30度角左右),同時發出“紅(藍)方勝”口令。
執行裁判長的執裁動作
開始比賽:執行裁判長端坐裁判台,一臂上舉,五指併攏,掌心向前。
暫停示意:鳴單音哨。起立面向場上裁判員,一臂上舉,五指併攏,掌心向前。
得分示牌:向得分運動員一側,舉(1分或3分)得分牌。
互不得分:舉白牌示意。
處罰示牌:
對運動員警告:向被警告運動員上舉紅色或藍色警告牌。
對教練員警告:向被警告教練員上舉紅色或藍色警告牌。
判定勝負:一臂(左或右)側舉,五指併攏,掌心向前,指向獲勝一方。
召集場上裁判員:起立,兩臂向前抬起屈肘上舉,五指併攏向上,掌心向內。
側面裁判員的示分動作
得分:面向執行裁判長,舉得分牌(1分、或3分)。
互不得分:單臂向前舉白牌。
處罰:
對運動員警告:上舉(紅或藍)警告牌。
對教練員警告:起立,上舉(紅或藍)警告牌。
暫停:側面裁判員若發現需暫停比賽的情況時,應面向執行裁判長,起立,右臂上舉,示意暫停。
記錄員記錄工作
記錄符號:
得分:“1”表示得1分;“3”表示得3分。
警告:“O”用符號表示。
最後得分:用“—”符號表示。

中國式摔跤與其他摔跤的比較

中國式摔跤和柔道最明顯的差異是:
1.中國式摔跤除兩腳外身體任何部位觸地既被判輸,柔道則不然,它有寢技,既倒地後的技術。
2.柔道有反關節技術,中國式摔跤則不用,實戰除外。
柔道 柔道
相同點主要是在摔法上,名稱不同但技術是一樣的。
參考資料
  • 1.    關於《2020版中國式摔跤競賽規則》公佈實施的通知  .國家體育總局舉重摔跤柔道運動管理中心[引用日期2022-06-15]
  • 2.    李寶如,宋守今.中國式摔跤精粹:現代出版社,1996
  • 3.    紀富禮.中國跤實戰技法: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
  • 4.    傅永均,滿寶珍.中國跤術:人民體育出版社,1983
  • 5.    紀富禮.中國跤法: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