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陽宮

(唐朝皇宮)

鎖定
上陽宮,唐朝皇宮,始建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在隋代十六苑的基礎上修建而成, [10]  位於唐神都洛陽西北側的洛水高岸,因地處紫微城以西,故亦稱西宮 [1]  其出現是隋唐洛陽城進入“兩宮制”的標誌。 [3] 
上陽宮大致面積約8平方公里, [7-10]  “萬方朝謁,無不睹之”, [11]  乃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的皇宮。 [4]  但尚未開展全面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具體面積暫無法確定。 [5]  [12]  由司農卿韋弘機負責建造。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均曾於此設朝聽政 [6]  唐代宗李豫出生於此;安史之亂時,上陽宮被嚴重破壞。此後大唐政治中心遷回長安東都洛陽地位隨之下降,上陽宮亦逐漸荒廢,直至唐德宗時廢棄。 [6]  至宋代,被稱為“上陽故宮”。 [13] 
上陽宮坐西朝東,面向日出之東方,正門為提象門,正殿為觀風殿。以谷水為界,分為東西兩宮, [4]  兩宮駕虹橋以通往來, [14-16]  其設置使洛陽城的中軸線大體居中。 [17]  上陽宮共有六大組團,依據地形地勢分佈,分別為:觀風殿、化成院、麟趾院、芬芳殿、本院及西上陽宮組團。
上陽宮建築奢華,風景秀麗,被譽為"人間仙境",備受唐代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的吟誦。 [6]  唐朝詩人王建有詩讚曰:“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白居易亦發出“瞻上陽之宮闕兮,勝仙家之福庭。”的感慨。
1989年-1993年,中國社科院對其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黃、綠琉璃瓦。 [41]  2013年8月洛陽市在上陽宮遺址一帶建設了上陽宮文化園,僅僅是當年上陽宮的一個極小的局部,門票免費。 [4] 
中文名
上陽宮
外文名
ShangYang Palace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上陽路28號 [44]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10:00-21:30
景點級別
AAAAA級
門票價格
免費 [18] 
佔地面積
大致約8平方公里 [9] 
著名景點
觀風殿
仙居殿
化成院
麟趾院
地    處
隋唐洛陽城皇城西南
建設時期
唐高宗時期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交通方位
洛陽市西工區上陽路與濱河北路
別    名
西宮

上陽宮歷史沿革

上陽宮高宗始建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高宗登洛水高岸,延眺良久, 嘆其美,於是詔令司農卿韋機於此地營造高館,建成後移駕於此,又下令列岸修廊,連亙一里。 [19-20]  建成後,尚書左僕射劉仁軌,對侍御史狄仁傑説:“自古以來天子的陂池台榭,都在深宮禁城,不欲百姓看到,恐傷其心。而今列岸修廊,橫亙王城之外,萬方朝謁,無不睹之。 [11]  難道是體恤君王嗎?”韋弘機説:“天下有道,百官奉行自己的職守,作為輔佐的人,就考慮諍言進諫之事。我是府藏大臣,奉行職守罷了。”狄仁傑非之,不久被彈劾免官。 [21] 
建設中的上陽宮 建設中的上陽宮
儀鳳四年(公元679年),唐高宗車駕入洛,便移駕於上陽宮。 [20]  上陽宮建成以後,以其雅緻甚得帝王之心,凡帝王御東者,常居此宮。史載唐高宗晚年即常居此宮聽政。這位體弱多病、篤信道教的皇帝,不但親赴嵩山求道,甚至還親迎嵩山全真道人潘子真佈道於上陽宮,“天子側席齋宮,虛襟宣室”。

上陽宮武周之治

垂拱年間,唐睿宗、武則天曾於上陽宮中聽政。 [22]  武則天還常在上陽宮中宴饗羣臣,《全唐文》即隸錄宋之問早秋上陽宮侍宴序》。相傳武后游上陽宮,隔河遙見積善坊中其母榮國夫人宅及太原寺,心常悽感,後下令移寺於城東積德坊。 [6]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羣臣進言:“有鳳凰從明堂飛入上陽宮,落在左台梧桐樹上。”武則天急忙率眾觀看,鳳凰看到武則天后便向東南飛去,身後的朱雀雲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離去。 [23]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神龍政變後,武則天移居上陽宮,李湛留宿於此守衞。 [24]  二月,唐中宗率領百官到上陽宮觀風殿問武則天起居,從此每十日一去上陽宮。 [25-26]  戊申,唐中宗率領百官到上陽宮,為武則天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 [24]  盧懷慎告誡中宗不要效仿漢高祖的行事方式,諫言將武則天接到內朝奉養。 [27]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

上陽宮開元盛世

唐玄宗經常在上陽宮處理朝政和舉行宴會,還曾有十日一朝於上陽西宮之慣例,為此,盧懷慎曾上《諫十日一朝西宮表》,稱紫微城應天門到上陽宮提象門之間道路狹窄,“騎不得成列,車不得方軌”,如此累進累出,有礙皇上威嚴,認為還是多在紫微城中聽政為好。 [8] 
開元中,唐玄宗曾攜武惠妃幸上陽宮麟趾殿。
開元年間,上元節,唐玄宗移仗上陽宮,大陳影燈,設置宮廷火炬。從禁中到外殿,都燃起蠟燭,連綿不絕。當時有個工匠名叫毛順,巧思結創,用彩色繒帛製出燈樓30間,高150尺,懸掛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鏘然成韻。又用燈做成龍鳳、虎豹騰躍的樣子,似乎不像人力所為。 [28-29] 
開元五年,唐玄宗第九子悼王李一薨於上陽宮。唐玄宗將其葬在城南龍門東岑,欲在宮中舉目而見。
開元十年,唐玄宗御洛城門試文章及第人,命蘇晉陳希烈於上陽宮化城院考。
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唐代宗李豫出生於上陽宮。 [30] 
開元二十年,夏,四月,唐玄宗宴百官於上陽宮東洲,君臣同樂。 [31] 
開元二十四年正月,吐蕃遣使朝貢當地特產金銀器玩數百件,造型奇特。唐玄宗下令將其列於上陽宮提象門外,向百官展示。 [32] 
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七月,洛水泛漲,毀天津橋及上陽官仗舍 [33] 

上陽宮衰落時期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八日,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十二月十三日,叛軍攻克東都洛陽,居住在上陽宮的梅妃死於亂軍之中。安史之亂中,洛陽淪陷,城郭損毀嚴重,上陽宮亦難逃厄運。元鎮詩“御馬南奔胡馬蹙,宮女三千合宮棄。宮門一閉不復開,上陽花草青苔地。”當年上陽宮附近唐軍與叛軍曾有過激戰。《新唐書·封常清傳》載:安祿山進犯洛陽,常清自郭城上東門節節敗退,叛軍四面鼓譟而入,殺掠人吏,常清最後自提象門退入上陽宮,並砍倒宮內樹林以作疑兵之計。後來,郭子儀克復洛陽,於西上陽宮金華門外獲信寶”。
安史之亂後,東都洛陽目滿瘡痍,唐朝皇帝將幸洛都郭子儀上《請車駕還京奏》:“鹹謂陛下已有成命,將幸洛都。臣熟思其端,未見其利。夫以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户;井邑棒棘,豺狼所啤。”勸皇帝收回成命,返回長安。於是,朝廷政治重心回到西京長安,上陽宮與東都洛陽的地位日漸低落。洛陽城的境況已如此,上陽宮的情形可想而知。 [6] 
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上陽宮最終廢棄。白居易《上陽白髮人》詩“序”言:開元間,楊貴妃專寵,而上陽宮,“貞元間尚存焉”。元頹系白居易生前好友,二人間常有詩作答謝,元稹亦有《上陽白髮人》。其時上陽宮已空留殘垣斷壁,兩位詩壇鉅子只能在此憑弔古蹟,空發幽思了。 [6] 
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八月戊辰,後梁太祖朱温幸故上陽宮。 [34] 

上陽宮建築格局

上陽宮是一處大型建築羣,除地形地勢佔據優勢外,這裏的宮殿建築還以繁華著稱。宮殿建築達數十處之多,宮之正殿名觀風殿武則天還政以後即居此殿。仙居殿,武后崩於此殿。
上陽宮
除宮殿建築外,門闕、台閣、亭觀極盡豪奢,韋機建成後,曾因太過華麗,受到彈劾免職。
唐代吟誦上陽宮的詩詞不勝枚舉,白居易作《白髮上陽人》,元稹亦寫有《上陽白髮人》。王建《上陽宮》詩云:"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畫閣紅樓宮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澗橙花發,玉輦登山桂葉稠。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唐王建《行宮詞》:“ 上陽宮到蓬萊殿 ,行宮巖巖遙相見。”從這些描述不難看出上陽宮的美,武則天留戀此宮,終老於此。

上陽宮宮名考義

上陽宮 上陽宮
上陽”一詞謂天上的陽氣。出自《漢書·五行志上》:“ 劉歆以為上陽施不下通,下陰施不上達,故雨。”
上陽宮因地處正宮紫微城以西,故又稱西宮別宮 [1]  [2]  它與隋唐城緊密相連,故不能稱為離宮 [4-5] 

上陽宮地理環境

上陽宮位置 上陽宮位置
上陽宮在禁苑(神都苑)之東,宮城之西 [1]  ,東接皇城(太微城)之西南隅,南臨雒水,西距谷水,東面即皇城右掖門之南,北連禁苑。 [35] 
上陽宮傍城依水,地勢開闊,地理環境十分優美。隋煬帝令宇文愷築東京(609年改稱東都),以洛水貫都,為河漢之象。終隋唐兩代,洛河兩岸,天津橋畔,是神都洛陽著名的覽勝之地。從這裏極目向西,座落在洛水北岸的上陽宮宛若人間仙境,詩人白居易在《洛川晴望賦》中想象當年上陽宮的繁華,不禁發出了“瞻上陽之宮闕兮,勝仙家之福庭”的感慨。 [6] 

上陽宮宮苑範圍

上陽宮範圍,據《唐六典》記載:“上陽宮在皇城之西南,苑之東垂也。南臨洛水,西距谷水,東面即皇城右掖門之南。上元中營造,高宗晚年當居此聽政焉。……其西則有西上陽宮。兩宮夾谷水虹橋,以通往來。” [15] 
上陽宮範圍 上陽宮範圍
上陽宮和西上陽宮是唐洛陽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設置使唐東都洛陽城軸線東西兩側基本上達到平衡。這樣看來,唐東都洛陽城的軸線並未偏在全城的西部,而是大體居中,與宮城的中軸線重合,成為全城真正的中軸線。 [17] 
根據史料記載,對照洛陽市地形圖,唐上陽宮的範圍包括今洛河以北,紗廠路以南,澗河以東,西工體育場以西。由於這一帶多被現代建築所壓,上陽宮的宮門、殿、樓、閣、台、觀、堂、亭等尚不能確指其處。上陽宮遺址的具體建址並不明晰。據文獻推測上陽宮大致約8平方公里。 [9]  但尚未開展全面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具體面積無法確定。 [12] 

上陽宮建築佈局

上陽宮的宮苑建築功能,是供唐王朝宮室后妃居住和朝廷及宮室人遊賞、離居的地方,高宗和武則天晚年在此處理朝政。因此,上陽宮的建築,根據其功能要求,採取了組團式佈局。根據《唐六典》記載,對照《永樂大典》中的上陽宮圖,其各建築組團,沒有像朝宮那樣,對稱、行列布置,而是採用自由的、集錦式組團的佈局,散置在上陽宮的園林空間之中。
上陽宮分為東西兩宮,梅妃所居為上陽東宮,而西上陽宮在上陽東宮之西南,兩宮夾谷水架虹橋,以通往來。 [15]  [36] 

上陽宮七座城門

上陽宮總平面復原想象圖 上陽宮總平面復原想象圖
東面二門,南曰提象門,是上陽宮正門。司農卿韋機測造,(一説司農少卿樊則造)。宮南門通苑內。安祿山入侵可以,封常清戰敗,從提象門入,倒樹以礙之。北曰星躔門。門外有政事院。
南面二門,東曰仙洛門,開元二十年,唐玄宗宴百官於上陽宮東洲。西曰通仙門。並在苑內。開元十三年五月,妖賊劉定高夜犯通仙門。
北面一門,曰芬芳門。
西面二門,曰金華門。乾元元年,郭子儀於上陽西金華門外仗下獲信寶。按金華當是上陽西門。

上陽宮六大組團

從規劃角度分析,分為六大組團。
(1)觀風殿組團
上陽宮觀風殿 上陽宮觀風殿
觀風殿是上陽宮正殿,大殿坐西向東 [37]  ,高宗居此聽政,武則天還政後居此,包括觀風門、浴日樓、麗景台、七寶閣、九洲亭和曜掌亭等。這組建築,在皇城提象門外,距皇城最近,面東。其位置大體在西工八一路一帶。
(2)化成院組團
包括仙居殿(武則天於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崩於上陽宮此殿,年八十二)、甘露殿雙曜亭等。大體在今金谷園路以西,唐宮路以北,手錶廠以東的方形地段內。
(3)麟趾殿組團
包括神和亭、洞之堂和××亭等,據《永樂大典》上陽宮圖示(下同),大約在今市第二人民醫院一帶。
(4)本院組團
上陽宮建築佈局 上陽宮建築佈局
包括麗春殿、含蓮亭、芙蓉亭、宜男亭。據圖示,大體在今西工613研究所一帶,南去洛河,風景佳麗,臨河有一里長的長廊。
(5)芬芳殿組團
在上陽宮西北的芬芳門內。包括宜春院、仙妤院、妃嬪院、冰井院、露菊亭和上清觀等。按圖示,大體在今西工西小屯村以北地段。
(6)上陽宮組團
據圖,上陽宮西部有一方形宮園(小上陽宮)。《唐六典》關於上陽宮最後一段説得不清楚,《城坊考》也説“不知其處”,永樂圖未標的一組建築,可能指此小上陽宮內的組團建築。玉京門為其東門(符合《六典》説的通仙門之“東北”),玄武門為其北門。 [38]  若此,小上陽宮內就有客省院、蔭殿、翰林院、飛龍廄等建築組團。大體在今王城公園、六建公司一帶。
注:通仙門內的甘湯院也是一個組團。
上述各殿、院應是一個建築組團的主體建築,相應還有附體建築,方能滿足嬪妃居住或遊賞或朝廷離居生活之功能。這種組團式自由佈局的離宮建設,既有着前朝隋十六院的遺風的繼承,也有根據其時其地的條件重新規劃,闡發着其時人的創造才能。隋十六院“永樂”圖示,還呈現着行列的簡單化跡象,而上陽宮的“永樂”圖示,則完全是自由佈局。自由佈局所顯示的自然性更強,擇地更得體於自然。

上陽宮建築形制

上陽宮 上陽宮
從上陽宮的建築命名:宮、院、殿、堂、亭、台、觀、廄(馬廄)等來看,是離宮園林屬性。對於建築形制,史料缺乏記載,考古發現的上陽石蟾蜍水口、琉璃瓦當等,反映着其建築的雕飾精麗,其雕樑畫棟之精麗,無疑比水口瓦當更顯重要。而遺留下來的文學作品,則描寫了其景象的華貴。這裏附上相關的精彩片段。
白居易《洛川晴望賦》:“……三川浩浩以奔流,雙闕峨峨而屹立。飛樑徑度,訝殘紅之示消;翠瓦光凝,驚宿雨之猶濕。……山水隱映,花氣氲冥。瞻上陽之宮闕兮,勝仙家之福庭。……”
賈登《上陽宮賦》:“天子卜,惟洛食受於河圖,開上陽別館。取大壯之規模,爾其則以三象;啓雲構而承天,擎露盤而洗日。俯馳道而將半,臨御溝而對出。凝海上之仙家,似河邊之織室。……既其避暑,亦以迎春。……閉門户而藏春,掩金台而罷曙。見芳草之空積,看桂花之獨著。……”
李賡《東都賦》:“……上陽別宮,丹粉多狀,鴦瓦鱗翠,虹梁疊狀。橫延百堵,高量十丈。出地標圖,臨流寫障。霄倚霞連,屹屹言言。翼太和而聳觀,側賓曜而疏軒。”
從詩賦的拂光掠影描寫,知道上陽宮的建築高大宏麗,“啓雲構而承天”,“屹樓台而鎮空”主要建築是綠瓦紅柱,“翠瓦光凝”“鴦瓦鱗翠”“丹粉多狀”琉璃瓦,紅油漆殿柱。
李昭道的《洛陽樓》圖和唐佚名畫的洛陽《宮苑圖》橫幅,其中有亭、廊、折線形橋。樓閣多為兩層,重檐,八角或六角平面,彼此相接,縱橫交錯,自由佈局。又有高台重樓,建築屋頂形式有歇山懸山攢尖,亭也多重檐。這些唐畫應是唐上陽宮建築的藝術反映。

上陽宮水系方位

唐·王建詩: “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畫閣紅樓宮女笑,玉蕭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澗橙花發,玉輦登山桂葉稠。”説明上陽宮是水景園,依地勢應是澗水引入宮中,再出宮入洛河。“宮苑圖”畫亦水流環繞。
上陽宮“水景園” 上陽宮“水景園”

上陽宮花木配置

“上陽花木不曾秋”説明上陽宮內常青的松柏多,又有南方的桂、橙之類闊葉長青樹。《元河南志》説北亭院“內有竹木森翠” [39]  ,元稹《上陽白髮人》中説:“上陽花草青營地”,“秋池暗度風和氣”,以及唐人“宮苑圖”畫,均蒼松滿苑。
唐上陽宮比隋西苑十六苑規模略小,仍是水域豐盈的水景園,建築比隋西苑豪華,高宗、武則天居之觀風殿、仙居殿等規制等級更高,綠化尤好,常青之松、柏、竹尤多。

上陽宮軼事典故

上陽宮長宜子孫

《太平御覽·居處部·卷一》:”上元中,韋機充使所造。列岸修廊連亙,掘地,得銅器似盆而淺,中有隱起雙鯉之狀,魚間有四篆字曰:"長宜子孫"。時人以為李氏再興之符。“
上陽宮的建造中,韋弘機在上陽宮挖掘地基的時候,有過一次考古發現。他從地裏邊挖出一個銅盆,紋飾很特別,有兩條鯉魚,中間有4個篆體字,上面寫着“長宜子孫”。結果後來武則天病逝於上陽宮,而她的武周王朝在她去世前就已經終結了,李唐復國了。因此,時人認為韋弘機挖出來這個是一個預兆,預示着李唐再興。由於盆裏面是兩條鯉魚,鯉就是李唐,“長宜子孫”就是李唐的子孫將再興的意思。
實際上,於賡哲認為唐人就有點少見多怪。那個年代沒有系統的考古學,如果有像現代發達的考古學,會發現這種盆名曰銅洗,從先秦一直到秦漢,這種銅洗經常有,尤其在漢代銅洗上面經常有鯉魚的圖案,也會有篆體字寫的“長宜子孫”、“益子孫”等字樣,因此當年韋弘機只不過是偶然做了一次考古,挖出來了一個漢代的銅洗而已。(紀錄片《武皇:我的後半生》之伴遊篇:上陽宮-輝煌和沒落5分30秒-7分30秒) [40] 

上陽宮鳳棲梧桐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羣臣進言:“有鳳凰明堂飛入上陽宮,落在左台梧桐樹上。”武則天急忙率眾觀看,鳳凰看到武則天后便向東南飛去,身後的朱雀雲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離去。 [23] 
有句話叫做“鳳凰非梧桐不棲”。鳳凰飛來而且棲息在上陽宮的梧桐樹上。是吉兆。鳳凰也就象徵武則天,羣臣便給她祝賀,武則天也慶祝了一番。(紀錄片《武皇:我的後半生》之伴遊篇:上陽宮-輝煌和沒落8分17秒-9分00秒) [40] 

上陽宮安置嬪妃

據記載,“天寶五載以後,楊貴妃專寵,後宮無復進幸。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其一也,貞元中尚存焉。
這裏把上陽宮作為“美人庫”的功能亦説的明白。
封建王朝的皇帝實行多妃制,唐王朝的皇帝妻妾之多,亦為登峯造極。史書記載,後宮人數最多的是風流天子唐玄宗。
白居易《長恨歌》中説他“後宮佳麗三千人”。杜甫在《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中説:“先帝侍女八千人”。舊唐書》中的宦官傳中説:開元、天寶時期,長安、洛陽各地的宮人總數超過了四萬。 [46] 
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世界史上也難有與比。
北宋陶谷清異錄》中説:“開元中,後宮繁多,侍御寢者難於取捨,為彩局兒而定之。”即太監“集宮嬪用骰子擲,最勝一人乃得專夜。”這只是近侍者所有的待遇,而行宮中的絕大多數宮女,卻只能“一生遂向空房宿。” (白居易《上陽白髮人》)直到玄宗死去,一生處於“寥落古行宮”,“閒坐説玄宗” (元稹《行宮》)。
上陽宮是大唐東都洛陽第二座皇宮,其實際的社會功能是皇帝的“美女庫”。
上陽宮 上陽宮
封建社會中正直的儒家士大夫們,如白居易和元稹,曾就宮女的社會問題上疏“請放宮女”,他們並以文學形式揭露這一不平的社會現象。元稹《上陽白髮人》中説:“……御馬南奔胡馬蹙,宮女三千合宮棄。宮門一閉不復開,上陽花草青苔地。月夜閒聞洛水聲,秋池暗度風荷氣。日日常看提象門,終身不見門前事。近年又送數人來,自言興慶南宮至。我悲此曲將徹骨,更想深冤復酸鼻。……”
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説的更悽慘:“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憶昔吞悲別族親,扶入車中不叫哭;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燈影,蕭蕭暗雨打窗聲。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悽老休?。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今de 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

上陽宮紅葉題詩

上陽宮是唐王朝宮女的“幽禁所”。故發生了上陽宮女用題詩紅葉,拋於宮中流水,寄懷幽情的故事。這裏附上一些唐代的紅葉詩。
詩人徐凝寫《上陽紅葉》:“洛下三分紅葉秋,二分翻作上陽愁。千聲萬片御溝上,一片出宮何處流。”
全唐詩》十一函十冊收錄上陽宮天寶宮人《題洛苑梧葉上》詩,題解:“天寶末,洛苑宮娥題詩梧葉,隨御溝流出。顧況見之,亦題詩葉上,泛于波中。後十餘日,於葉上又得詩一首。後聞於朝,遂得遣出。”
其詩為:“一入深宮裏,年年不見人。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
《又題》:“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盪漾乘風取次行。”
唐德宗宮人鳳兒《題花葉詩》:“一入深宮裏,無由得見春。題詩花葉上,寄與接流人。”
又唐宣宗時宮人韓氏《題紅葉》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上陽宮遺址發掘

上陽宮考古歷程

1959年,西工區開挖中州大渠的施工中,在下池村的北部發現一處唐代上陽官內石瀉口遺蹟。石瀉口是用長80、寬60釐米的大石塊砌成,兩石之間用鐵細腰相連。
1977年,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在今七一路東側約30米,現洛陽市教育局(原市委)院內辦公樓後的西部,清理出大量唐代建築用石條、石塊。
1980年夏,西工區開闢新馬路的施工中,在下池村的西北部300餘米的地方發現一件唐代上陽宮內排泄水用的石蟾蜍水口雕件。蟾蜍呈空腹,蹲卧狀,長100、寬76、高45釐米。
1989 -1993 年間,為配合洛陽市西工區支建街住宅小區基建工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在此進行考古發掘, 清理了一處保存較好的唐代園林遺址,發掘工作分兩次進行,歷時15 天,共開探方13個, 發掘總面積16486平方米。
10年7月,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在配合基建項目考古發掘中,在今七一北路西側約60米處,發掘出一條唐代的夯土牆遺蹟。該夯土牆呈南北方向,東距隋唐城西城牆155米,發掘範圍內長15、東西寬3米。因受南北兩邊建築物的阻擋限制,此次發掘的該段夯土牆,南北均未到邊。
2011年6月~ 2012年3月,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一房地產項目考古發掘中,在今七一北路西側,清理出一處東西朝向的唐代大型建築基址的南半部。
2014年8月~ 11月,又在配合九州賓館(原市委招待所)改擴建項目基建考古發掘中,清理出該大型建築基址的北半部6。該大型建築基址由整齊排列的磉墩組成,東側磉墩的東沿,東距七一北路西側道沿9米,距隋唐城西城牆134米,北側磉墩的北沿,北距凱旋東路南側道沿80米:建築基址的東南角,東距隋唐城皇城西南城角133米。該建築基址的地理位置與文獻中唐東都上陽宮的地望相符。 [45] 

上陽宮發掘成果

遺址發掘中暫沒發現有關建築物名稱及年代的文字資料。這次清理的園林遺址位居隋唐洛陽城皇城西南, 北距皇城南牆40米,東距皇城右掖門約250米, 南臨古洛河, 與文獻中唐東都上陽宮的地望基本相符。據《大唐六典》卷之七“尚書工部”載:“上陽宮在皇城之西南, 苑之東垂也, 南臨洛水, 西拒谷水, 東面即皇城右掖門之南”。《元河南志》等文獻亦有類似的記載。由此可見, 該園林遺址應屬唐東都上陽宮內的一處建築。
從這次發掘的情況來看, 該園林遺址佈局謹嚴, 構思精巧, 廊房水榭, 錯落有致, 山石池水, 自然成趣, 充分體現了唐代高超的造園藝術。遺址出土的大量黃、綠琉璃瓦和精巧玲瓏的銅製建築構件, 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上陽宮建築是何等奢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水池淤土中出土的一件璃首,用整塊青石精雕而成, 龍首形神兼備, 栩栩如生, 可謂唐代石雕中的精品。
上陽宮 上陽宮
此次發掘的園林遺址僅是唐東都上陽宮內一個極小的局部。由於遺址周圍已被現代建築覆蓋, 發掘面積極其有限, 所以該園林遺址究竟屬於上陽宮內哪座建築, 它的全貌如何, 尚待以後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來解決。 [41] 
考古發掘出來的上陽宮園林遺址有廊.房、水榭基址,這與文獻中“列岸修廊”的記載相符。而遺址出土的大量黃綠琉璃瓦足以證明前引唐人詩賦中“鴦瓦鱗翠"、“翠瓦光凝"的描述並非溢美之辭。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唐代建築屋頂使用琉璃瓦多為“剪邊式”,即屋頂瓦面主要鋪灰瓦,而在屋脊、瓦檐等部位用琉璃瓦。從這次上陽宮園林遺址的發掘來看,廊房基址附近出土的瓦片既有琉璃瓦,也有灰瓦,應屬所謂的“剪邊式”琉璃屋頂:引人注目的是.水榭基址附近出土的瓦片為清一色琉璃,沒有灰瓦,由此可見.在唐代皇家庭院建築中,亭榭等小型建築的屋頂可能出現了全部使用琉璃瓦的作法。當時宮殿建築使用琉璃瓦的數目是相當可觀的,以東都洛陽為例,宮城、皇城以及隔城中的九洲池遺址都曾出土過不少琉璃瓦。 [6] 
發掘中清理出磉墩50餘個,磉墩長、寬均為2.1米。南北方向磉墩共13排,長約70米。磉墩邊與邊間距3.7、中心間距5.7米。因建築西部超出發掘區,且有障礙物佔壓未清理到邊,東西方向僅清理出磉墩8排、長26米,磉墩邊與邊間距1.9、中心間距3.9米。其中,北部的7排與中部的4排(第7排與第8排)間距8.5米。中間4排與南部2排(南數第2排與第1排)間距7.3米。根據磉墩南北間距略有差異的情況推測可能存在南、中北3組建築。此外,還清理出唐代瓷胎質三彩盤、海獸葡萄紋銅鏡碎塊、蓮花瓦當.簡瓦、板瓦等遺物。 [45] 

上陽宮相關詩詞

唐·宗楚客奉和幸上陽宮侍宴應制》:“紫庭金鳳闕,丹禁玉雞川。似立蓬瀛上,疑遊昆閬前。”
唐·劉滄秋月望上陽宮》”青山空出禁城日,黃葉自飛宮樹霜。御路幾年香輦去,天津終日水聲長。“
唐·劉長卿上陽宮望幸》:“玉輦西巡久未還,春光猶入上陽間。深花寂寂宮城閉,細草青青御路閒。”
唐·宋之問上陽宮侍宴應制得林字》:“廣樂張前殿,重裘感聖心。砌蓂霜月盡,庭樹雪雲深。舊渥驂宸御,慈恩忝翰林。微臣一何幸,再得聽瑤琴。”
唐·王建上陽宮》:“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
唐·白居易洛川晴望賦》:“瞻上陽之宮闕兮,勝仙家之福庭。”
唐·羅鄴《上陽宮》:“春半上陽花滿樓,太平天子昔巡遊。千門雖對嵩山在,一笑還隨洛水流。”
唐·白居易上陽白髮人》:“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
唐·鮑溶上陽宮月》:“水北宮城夜柝嚴,宮西新月影纖纖。”
唐·吳融上陽宮辭》:“單影可堪明月照,紅顏無奈落花催。誰能賦得長門事,不惜千金奉酒杯。”
唐·徐夤上陽宮詞》:“點點苔錢上玉墀,日斜空望六龍西。妝台塵暗青鸞掩,宮樹月明黃鳥啼。庭草可憐分雨露,君恩深恨隔雲泥。銀蟾借與金波路,得入重輪伴羿妻。”

上陽宮旅遊信息

上陽宮建築

2013年8月洛陽市在上陽宮遺址一帶建設了上陽宮文化園,由於考古資料欠缺,園內建築並未完全遵照遺址而建,是一座仿唐文化主題公園。 [4]  [42-43] 

上陽宮位置

上陽宮文化園位於洛浦公園彩虹橋東濱河北路與上陽路交會處。

上陽宮交通

10/K10路、20/K20路、82路、84路、62路、75/K75路。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胡三省注:“上陽宮在宮城之西,故曰西宮”。
  • 2.    李賡《東都賦》:"上陽別宮,丹粉多狀。”
  • 3.    《淺析隋唐洛陽城城市軸線的發展》:“上陽宮的出現,是隋唐洛陽城進入“兩宮制”的標誌,由此隋唐洛陽城政治中心開始由皇城向西轉移。”
  • 4.    洛陽上陽宮文化園  .洛陽市文物局.2017-03-07[引用日期2020-01-29]
  • 5.    隋唐洛陽城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1-09]
  • 6.    姜波.《考古》1998年第2期《唐東都上陽宮考》:考古雜誌社,1998年:67-72
  • 7.    上陽宮珍貴遺存 蟾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文明網聯盟 洛陽站[引用日期2019-12-31]
  • 8.    上陽宮:雄偉宏麗皇家園林 集中體現盛唐氣象  .洛陽日報[引用日期2019-12-31]
  • 9.    石蟾蜍:上陽宮珍貴遺存 蟾文化源遠流長(洛陽珍寶檔案)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9-12-26]
  • 10.    大唐時,上陽宮女的哀怨   .首都文明網[引用日期2019-12-31]
  • 11.    《唐會要·卷三十》:“上元二年,高宗將還西京。乃謂司農少卿韋機曰:兩都是朕東西之宅也,見在宮館,隋代所造,歲序既淹,漸將頹頓,欲修殊費財力,為之奈何?機奏曰:“臣曹司舊式,差丁採木,皆有僱直。今户奴採斫,足支十年。所納丁庸,及蒲荷之直,在庫見貯四十萬貫。用之市材造瓦,不勞百姓,三載必成矣。”上大悦。乃召機攝東都將作少府兩司事,使漸營之,於是機始造宿羽高山等宮。其後,上游於洛水之北,乘高臨下,有登眺之美,乃敕韋機造一高館。及成臨幸,即令列岸修廊,連亙一里,又於澗曲疏建陰殿。(機得古銅器,如盆而淺,中有蹙起雙鯉之狀,魚間有四篆字:長宜子孫。)至儀鳳四年,車駕入洛,乃移御之,(即今之上陽宮也。)尚書左僕射劉仁軌謂侍御史狄仁傑曰:古之陂池台榭,皆在深宮重城之內,不欲外人見之,恐傷百姓之心也。韋機之作,列岸修廊,在於闉堞之外,萬方朝謁,無不睹之,此豈致君堯舜之意哉?韋機聞之曰:“天下有道,百司各奉其職。輔弼之臣,則思獻替之事。府藏之臣,行詔守官而已,吾不敢越分也。”
  • 12.    [諮詢]諮詢唐上陽宮面積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9-12-17]
  • 13.    宋·司馬光《憶同尋上陽故宮路》:“上陽門外雲連草,車馬遙遙往來道。 昔王遊豫幾何年,今人豈識當時好。 明珠翠羽已成塵,道上行人幾番老。 當時秋天落宮板,今此婆娑皆合抱。”
  • 14.    《舊唐書·地理志》:“上陽之西,隔谷水有西上陽宮,虹梁跨谷,行幸往來。”
  • 15.    《唐六典》:“其西則有西上陽宮。兩宮夾谷水虹橋,以通往來。”
  • 16.    《唐兩京城坊考》:“西上陽宮在上陽宮之西南,兩宮夾水駕虹橋,以通往來。”
  • 17.    韓建華.《論唐東都洛陽城宮城形制佈局及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2004年增刊(漢唐考古):第161-165頁
  • 18.    洛陽上陽宮文化園主體工程完工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6-10-31]
  • 19.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上陽宮》:上元中,司農卿韋機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宮聽政。初大帝登雒水高岸,有臨眺之美,詔機於其所營上陽宮,宮成移御之。
  • 20.    《唐會要》卷三十:“上元二年,……上游於洛水之北,乘高臨下,有登眺之美。乃敕韋機造一高館。及成臨幸,即令列岸修廊,連亙一里。……至儀鳳四年,車駕入洛,乃移御之。”
  • 21.    《新唐書·列傳·卷二十五》:“天子乃登洛北絕岸,延眺良久, 嘆其美,詔即其地營宮,所謂上陽者。尚書左僕射劉仁軌謂侍御史狄仁傑曰:“古 天子陂池台榭皆深宮復禁,不欲百姓見之,恐傷其心。而今列岸謻廊亙王城外,豈 愛君哉?”弘機猥曰:“天下有道,百官奉職,任輔弼者,則思獻替事。我乃府藏 臣,守官而已。”仁杰非之。俄坐家人犯盜,劾免官。”
  • 22.    《太平廣記》卷二九八:“垂拱中,駕在上陽宮。”
  • 23.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戊寅,羣臣上言:“有鳳皇自明堂飛入上陽宮,還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飛東南去;及赤雀數萬集朝堂。
  • 24.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三》:丁未,太后徙居上陽宮,李湛留宿衞。戊申,帝帥百官詣上陽宮,上太后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
  • 25.    《新唐書·列傳·卷一》:“徙太后上陽宮,帝率百官詣觀風殿問起居,後率十日一詣宮,俄朝朔、望。”
  • 26.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神龍元年乙巳,公元七零五年二月,辛亥,帝帥百官詣上陽宮問太后起居;自是每十日一往。
  • 27.    盧懷慎的自我定位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12-24]
  • 28.    《明皇雜錄》:“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影燈,設庭燎,自禁中至於殿庭,皆設蠟炬,連屬不絕。時有匠毛順,巧思結創繒彩為燈樓三十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微風有至,鏘然成韻。乃以燈為龍鳳虎豹騰躍之狀,似非人力。”
  • 29.    “上陽花開千年紅”之太平天子昔巡遊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9-08-20]
  • 30.    《舊唐書·本紀·卷十一》: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母曰章敬皇太后吳氏。以開元十四年十二 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
  • 31.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夏,四月,乙亥,宴百官於上陽東洲,醉者賜以衾褥,肩輿以歸,相屬於路。”
  • 32.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六》:"二十四年正月,吐蕃遣使貢方物金銀器玩數百事,皆形制奇異。上令列於提象門外,以示百僚。"
  • 33.    《舊唐書·本紀·卷九》:秋七月乙卯,洛水泛漲,毀天津橋及 上陽宮仗舍。
  • 34.    《舊五代史·後梁·太祖紀六》:八月庚申,幸保寧殿,閲天興控鶴兵事,軍使將校各有賜。癸亥,老人星見。 戊辰,幸故上陽宮,至於榆林觀稼。
  • 35.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上陽宮》: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隅,南臨雒水,西距谷水,東面即皇城右掖門之南,北連禁苑,上元中置。
  • 36.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上陽宮》:“西上陽宮在上陽宮之西南,兩宮夾水駕虹橋,以通往來。”
  • 37.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上陽宮》:“宮之正殿曰觀風,殿東向。武后還朝政後居此殿。其內有麗春台、耀掌亭、九州亭。《河南志》作九洲亭,雲亭院內竹木森翠。前曰觀風門,東直提象門。夾門者,南曰浴日樓,東臨雒水。北曰七寶閣。”
  • 38.    《唐六典·卷七》:“上陽宮在皇城之西南……玉京西北出曰仙桃門,又西曰壽昌門,門北出曰玄武門,門內之東曰飛龍廄。”
  • 39.    《元河南志》説北亭院“內有竹木森翠”
  • 40.    伴遊篇:上陽宮-輝煌和沒落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0-07-27]
  • 41.    王巖,陳良偉,姜波.《洛陽唐東都上陽宮園林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8:41-44
  • 42.    [諮詢]上陽宮文化園是否為唐朝上陽宮?  .洛陽網-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1-04]
  • 43.    現在上陽宮文化園的位置和歷史上的上陽宮位置不同?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9-12-28]
  • 44.    上陽宮  .百度地圖[引用日期2021-02-27]
  • 45.    王炬.唐東都上陽宮問題再探討:洛陽考古,2017:53-55
  • 46.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四》:“東都大內、上陽兩宮,大率宮女四萬人。”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