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希烈

鎖定
陳希烈(?~758年),字子明,宋州商丘(今河南商丘市)人。唐朝宰相,贈工部尚書陳瑾之子。
陳希烈早年精通道學,得到聖寵,歷任秘書少監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崇玄館大學士,封臨潁侯。天寶五年(746年),被李林甫推薦成為宰相,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後遷左相兵部尚書,封潁川郡公。任職期間,依附權臣李林甫。楊國忠繼任宰相後,參與清算李林甫身後事,進封許國公。唯唯諾諾,毫無作為,罷守太師。安史之亂爆發後,陳希烈未跟隨唐朝政府出逃,被叛軍俘虜投降,偽授宰相。
唐肅宗至德二年(758年),兩京收復後,朝廷下詔將陳希烈在家中賜死。
本    名
陳希烈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宋州
逝世日期
758年2月9日
主要成就
主持整理唐玄宗的撰述
官    職
左相,兼兵部尚書
爵    位
臨潁侯→潁川郡公→許國公

陳希烈人物生平

陳希烈早年經歷

陳希烈年輕時博覽羣書,精通道家學説,後被唐玄宗召入禁中,講解《老子》、《易經》,累遷至秘書少監,並常以神仙符瑞取悦於玄宗。 [1-2] 

陳希烈擔任宰相

開元十九年(731年),陳希烈升任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主持集賢院事務,並整理唐玄宗的撰述,後改任門下侍郎。天寶元年(742年),陳希烈兼任崇玄館大學士,封臨潁侯。 [3] 
天寶五年(746年),陳希烈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當時,李林甫專斷朝政。他認為陳希烈深受皇帝寵信,而且性情謙柔,容易控制,因此薦其為相。 [4]  天寶六年(747年),陳希烈升任左相,兼兵部尚書,封潁川郡公 [5-6] 
陳希烈拜相後,與李林甫相得甚歡。李林甫為相多年,權傾朝野,雖然其陰險奸詐足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但也深得陳希烈的佐佑唱和之力。 [7]  當時,李林甫在家中處理政務,百官都集聚到他府前等候召見。而陳希烈雖坐鎮政事堂,卻無人謁見,他只是在公文上署名而已。 [8] 

陳希烈罷為散職

天寶十一年(752年),京兆尹王鉷之弟王釬與刑縡圖謀作亂,欲殺死李林甫、陳希烈、楊國忠,卻遭到鎮壓。唐玄宗命陳希烈與楊國忠審訊,並賜王鉷自盡。楊國忠欲藉此案牽引李林甫,而陳希烈與哥舒翰則從旁作證。不久,李林甫病逝,楊國忠拜相。 [9] 
天寶十二年(753年),李林甫被追削官爵,子孫除名流放,唐玄宗特將陳希烈的爵位進為許國公,以獎賞他在此案中的功勞。 [10]  天寶十三年(754年),陳希烈因受楊國忠忌恨,只得上表辭位。唐玄宗遂任命韋見素為宰相,將陳希烈罷為太子太師。陳希烈為此怏怏不樂。 [11] 

陳希烈晚節不保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並攻佔洛陽。至德元年(756年),安祿山稱帝,建立燕國,並於六月攻陷長安。唐玄宗倉皇逃奔蜀地,陳希烈未及隨從,被叛軍俘獲。他與張垍、達奚珣等人投降叛軍,被任命為宰相。 [12]  不久,皇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收復兩京。廣平王李俶進入洛陽,陳希烈等降臣三百餘人素服待罪,被押送長安。唐肅宗採納李峴的建議,將他們分為六等定罪,分別予以斬首、賜自盡、杖一百、流放、貶官。 [13]  陳希烈論罪當斬,但唐肅宗念其曾受玄宗寵信,特減免一等。同年十二月(758年2月),陳希烈被賜死於家中。 [14] 

陳希烈軼事典故

陳希烈進士及第後,曾為人撰寫碑文。後此人獲罪抄家,陳希烈也因碑文受到牽連,以為同黨,送交河南尹衙門。陳希烈毫無懼意,自我辯護,洋洋灑灑百餘言。河南尹薛季昶非常驚奇,把他請上廳來,道:“你將來能當宰相,我要把子孫託付給你。”陳希烈後果然官至宰相。 [15] 

陳希烈人物評價

唐德宗李適:凡相者,必委以政事,如玄宗時牛仙客、陳希烈,可以謂之相乎? [16] 
劉昫:希烈柔而多智,長於名理,竟死於名。所謂離婁不見其眉睫,與夫平叔、太初,同膏肓耳。 [17] 
司馬光:為人臣者,策名委質,有死無貳。希烈等或貴為卿相,或親連肺腑,於承平之日,無一言以規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取容以竊富貴;及四海橫潰,乘輿播越,偷生苟免,顧戀妻子,媚賊稱臣,為之陳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馬之不如。 [18] 
洪邁:① 安祿山、朱泚之變,陳希烈、張均、張垍、喬琳李忠臣,皆以宰相世臣,為之丞弼。而甄濟、權皋、劉海賓、段秀實,或以幕府小吏,或以廢斥列卿,捐身立節,名震海內。人之賢不肖,相去何止天冠地履乎! [19] 唐明皇以李林甫為右相,專付大政,而左相牛仙客、李適之、陳希烈前後同列,皆拱手備員。 [20] 
湯鵬:凡與不成臣節者處,皆鄉原也。是故蔡義貌如老嫗,行步俛僂,此霍光所以孽其邪謀也;孔光名儒,持祿保位,此王莽所以老其賊計也;牛仙客與時浮沉,陳希烈為人左右,此李林甫所以肆其陰詭也;裴冕老病易制,關播暗畏不言,此元載盧杞所以厚其貪橫也;何執中陸陸無所建明,此蔡京所以騁其兇譎也;王次翁工柔媚,無幾微忤人,此秦檜所以堅其繆誤也;李東陽俯首而已,此劉瑾所以資其濁亂也;魏廣微懼而自明,此忠賢所以啓其窺竊也。 [21] 

陳希烈親屬成員

曾祖:陳沖用,陳州刺史。
祖父:陳迪,許州刺史。
父親:陳瑾,皇贈工部尚書。
兒子:陳渪、陳汭、陳潤、陳洳
參見《大唐故左相兼兵部尚書集賢院弘文館學士崇玄館大學士上柱國許國公陳府君墓誌》 [22] 

陳希烈個人作品

陳希烈曾參與註解《御刊定禮記月令》。 [23] 
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三首:《賦得雲生棟樑間》、《奉和聖制三月三日》、《省試白雲起封中》。 [24] 
全唐文》收錄其奏疏三篇:《道士蕭從一見玄元皇帝奏》、《請以南華真經宣付史官奏》、《修造紫陽觀敕牒》。 [25] 

陳希烈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17]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三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26]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唐紀三十一》 [27]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唐紀三十二》 [28]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唐紀三十三》 [29]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唐紀三十四》 [30]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唐紀三十六》 [18] 

陳希烈影視形象

2017年電視劇《大唐榮耀》:任學海飾演陳希烈。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陳希烈傳》:精玄學,書無不覽。開元中,玄宗留意經義,自褚無量、元行衝卒後,得希烈與鳳翔人馮朝隱,常于禁中講《老》、《易》。累遷至秘書少監。
  • 2.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一》:以講老、莊得進,專用神仙符瑞取媚於上。
  • 3.    《新唐書·陳希烈傳》:十九年為集賢院學士,進工部侍郎,知院事。帝有所撰述,希烈必助成之。遷門下侍郎。天寶元年,……俄兼崇玄館大學士,封臨潁侯。
  • 4.    《新唐書·陳希烈傳》:林甫顓朝,苟用可專制者,引與共政。以希烈柔易,且帝眷之厚,乃薦之。五載,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5.    《舊唐書·玄宗本紀》:(六載)夏四月戊午,門下侍郎陳希烈為左相兼兵部尚書。
  • 6.    《舊唐書·陳希烈傳》:累遷兼兵部尚書、左相,封潁川郡開國公,寵遇侔於林甫。
  • 7.    《舊唐書·陳希烈傳》:李林甫知上睠待深異,……相行甚歡。而林甫居位日久,雖陰謀奸畫足以自固,亦希烈佐佑唱和之力也。
  • 8.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一》:故事,宰相午後六刻乃出。林甫奏,今太平無事,巳時即還第,軍國機務皆決於私家;主書抱成案詣希烈書名而已。……上或時不視朝,百司悉集林甫第門,台省為空。陳希烈雖坐府,無一人入謁者。
  • 9.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二》:焊所善刑縡,與龍武萬騎謀殺龍武將軍,以其兵作亂,殺李林甫、陳希烈、楊國忠;前期二日,有告之者。……高力士引飛龍禁軍四百至,擊縡,捕其黨,皆擒之。……戊子,敕希烈與國忠鞫之,仍以國忠兼京兆尹。於是任海川、韋會等事皆發,獄具,鉷賜自盡,焊杖死於朝堂。……國忠不悦,遂深探刑縡獄,令引林甫交私鉷兄弟及阿布思事狀,陳希烈、哥舒翰從而證之。十一月,丁卯,林甫薨。庚申,以楊國忠為右相,兼文部尚書,其判使並如故。
  • 10.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二》:二月,癸未,制削林甫官爵;子孫有官者除名,流嶺南及黔中,給隨身衣及糧食,自餘資產並沒官;近親及黨與坐貶者五十餘人。剖林甫棺,抉取含珠,褫金紫,更以小棺如庶人禮葬之。己亥,賜陳希烈爵許國公,楊國忠爵魏國公,賞其成林甫之獄也。
  • 11.    《新唐書·陳希烈傳》:楊國忠執政,素忌之,希烈引避,國忠即薦韋見素代相,罷為太子太師。希烈失職,內忽忽無所賴。
  • 12.    《舊唐書·陳希烈傳》:祿山之亂,與張垍、達奚珣同掌賊之機衡。
  • 13.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六》:廣平王俶之入東京也,百官受安祿山父子官者陳希烈等三百餘人,皆素服悲泣請罪。俶以上旨釋之,尋勒赴西京。上欲從之。李峴以為:“賊陷兩京,天子南巡,人自逃生。此屬皆陛下親戚或勳舊子孫,今一概以叛法處死,恐乖仁恕之道。且河北未平,羣臣陷賊者尚多,若寬之,足開自新之路;若盡誅之,是堅其附賊之心也。”爭之累日,上從峴議,以六等定罪,重者刑之於市,次賜自盡,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貶。
  • 14.    《舊唐書·陳希烈傳》:六等定罪,希烈當斬,肅宗以上皇素遇,賜死於家。
  • 15.    《太平廣記·知人二》:左相陳希烈初進士及第,曾與人制碑文。其人則天時破家,因搜家資,見其文,以為與反者通,所由便以枷杖送陳於府,見河南尹薛季昶,陳神色無懼,自辯其事百餘言。薛尹觀而奇之,便引上廳。謂之曰:“公當位極台鉉,老夫當以子孫見託耳。”後陳位果至丞相。
  • 16.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17.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18.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19.    容齋隨筆:卷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20.    容齋四筆: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21.    浮邱子: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22.    周紹良.《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 23.    新唐書:藝文志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24.    全唐詩:卷一百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25.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2-09]
  • 26.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27.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28.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29.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30.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