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隋唐洛陽城

(隋唐時期的都城)

鎖定
隋唐洛陽城,是隋唐時期的帝都 [55]  ,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唐、五代、北宋相繼沿用長達530餘年。
隋唐洛陽城初名東京大業五年(609年)改稱東都;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改稱神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複名東京 [27] 
隋唐洛陽城是當時全世界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唐高宗稱其“中茲宇宙,均朝宗於萬國”,是當時世界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51]  [56]  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52] 
隋唐洛陽城遺址佔地47平方公里,由外郭城、皇城、宮城以及東城、含嘉倉城、圓璧城和曜儀城等小城構成。城西還有西苑 [1]  ,全城共有109個裏坊和三個市場。 [2]  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鼎盛時期的都城,其形制佈局、設計理念和建築模式在中國古代都城和城市建設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地位,是中國中古時期的建築範例,為以後中國曆代都城所沿襲,同時也是世界建築史上典範之作,對當時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城市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51] 
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3年3月,國家文物局正式公佈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含明教坊、寧人坊)入選首批“絲路”申遺點名單 [4]  2021年9月,入選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49-50]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今洛陽市區及近郊,2019年成功申報國家4A級旅遊景區。 [5] 
中文名
隋唐洛陽城
別    名
神都帝都 [55] 
東京
東都
洛陽宮
行政區類別
古代都城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
面    積
51.9 km² [6]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紫微城
上陽宮
定鼎門
天津橋
天樞
方    言
河洛話

隋唐洛陽城歷史沿革

隋唐兩代的最高統治者先後居洛陽城半個多世紀,武周時期更是長期居住在神都 [7]  五代時梁、唐、晉曾都在此建都。宋時稱為“西京”,宋金之際,毀於戰亂。隋唐洛陽城前後歷時530餘年,是中國古代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唐代實行東西兩京制。東都洛陽,是長安之外的另一個全國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8]  [54] 

隋唐洛陽城隋朝始建

隋唐洛陽城平面圖 隋唐洛陽城平面圖
仁壽四年十一月初三(公元604年),即位四個月後的隋煬帝登上洛陽北邙山,視察洛陽地形。初四,徵調成年男子數十萬人挖掘壕溝,設置關卡加強洛陽周邊防衞。 [9] 
大業元年(605年)三月丁未,隋煬帝遷都洛陽,命楊素、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每月役丁200萬人,遷徙洛州居民和各州富商大賈數萬户充實新建的東京城。 [53]  在營建東京洛陽時,宇文愷“揣帝心在宏侈,於是東京制度窮極壯麗”。 [10] 
大業元年(605年)三月辛亥,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徵調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挖通濟渠,從西苑引谷水、洛水通向黃河,從板渚引黃河水通向淮河 [11] 
大業二年(606年),春正月,東京洛陽建成,“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12] 
大業二年(606年)冬至,隋煬帝開創我國曆史上首次萬國來朝,在東京洛陽皇宮紫微城正殿——乾陽殿接受萬國朝賀,設九賓之禮。隋煬帝作《冬至乾陽殿受朝詩》:“端拱朝萬國,守文繼百王。” [13] 
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 [14]
大業二年三月十六日(公元606年),隋煬帝遊幸完江都完畢,返回東京,四月二十六日到達洛陽龍門,率百官從伊闕開始陳列法駕,從都城中軸的最南端,備千乘萬騎,浩浩蕩蕩駛入東京城。二十七日,隋煬帝親自登上皇城正門端門,宣佈大赦,免收天下當年租税。 [15] 
大業五年(公元609年)春,改東京為東都。
大業六年(公元610年)上元節,隋煬帝召集各國君王到洛陽,於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奏樂者18000人,聲傳數十里,通宵達旦,端門燈火照耀天地,終月而罷,所費鉅萬。元宵節賞燈習俗由此產生。 [27] 
大業十三年七月(公元617年),瓦崗軍李密、翟讓猛攻東都洛陽,攻陷洛口倉,洛陽求救的文書雪片般飛到江都。煬帝不得已,調全國各地精兵救援洛陽,命王世充繼任援洛大軍的總指揮。 [16] 
大業十四年三月(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亂,隋煬帝被弒。洛陽城被李密重重包圍。六月,洛陽留守“七貴”擁立隋煬帝次孫越楊侗為帝,即隋哀帝;宇文化及的叛軍到達洛陽城郊外,意圖攻克洛陽作為根據地。
公元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廢隋哀帝,兩個月後弒之,隋朝亡。王世充自立稱帝,國號鄭,定都洛陽,年號開明

隋唐洛陽城盛唐榮光

  • 唐太宗時期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擊敗王世充,鄭亡。李世民忌洛陽紫微宮太奢華,於是焚東都紫微宮乾陽殿則天門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欲重修洛陽宮殿,被戴胄以“户口單弱、帑藏空虛”為由勸止;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考慮到“洛陽土中,朝貢道均”,便再次發兵修繕,但被張玄素諫言:“襲亡隋之弊,恐甚於煬帝。”只好罷役停工。 [27] 
貞觀六年(632年)改東都為洛陽宮 [7] 
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始幸洛陽宮,聽説14歲的武則天“容止之美”,召入後宮封為才人。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駐蹕洛陽,在紫微城儀鸞殿接見取經歸來的玄奘。 [27] 
  • 唐高宗時期
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頒佈《建東都詔》,稱“二京之盛,其來自昔。此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於是“改洛陽宮為東都,我名今而改後,式表宸居。”實行兩京制。 [7]  [17]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從東都紫微城出發,前往泰山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國王和使節。
上元二年(675年),唐高宗於城西建上陽宮,列岸修廊,大致面積約8平方公里,萬方朝謁,無不睹之。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於東都紫微城貞觀殿。 [27] 
  • 武則天時期
光宅元年(684年),皇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改洛陽“東都”為“神都”,又將紫微城號為“太初宮”。 [18]  “神都”意為“神州大地之都”,標誌着洛陽正式成為唐朝首都。“太初”,表示新的起點,象徵着一個新的時代——武則天時代正式開始。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於洛陽紫微城則天門登基稱帝,改唐為周,定都神都。她在洛陽紫微城修建了明堂天堂集仙殿等建築。
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長壽三年(694年)八月,世界各國元首在梁王武三思的引見下,請求用銅鐵鑄造天樞,立於神都洛陽皇城外,象徵世界中心。武則天制可。各國君臣聚錢百萬億,買盡天下銅鐵,歷時八月,天樞建成,高一百五十尺,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萬國元首的名字,武則天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19] 
天冊萬歲元年(695年)臘月,武則天從神都紫微城出發,登嵩山,封神嶽,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四月,武則天鑄成九鼎,列於洛陽紫微城明堂內。這是隋唐時期唯一的天子九鼎,是中國古代國家象徵和最高禮制。 [27] 
  • 唐中宗時期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丙午,武則天還政李唐,唐中宗李顯即位於紫微城通天宮。次日武則天徙居上陽宮;翌日,帝帥百官詣上陽宮觀風殿,上太后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 [20] 
神龍元年(705年)二月,唐中宗復神都名為東都。 [7] 
神龍二年(706年)七月,唐中宗返都西京(長安),任命李懷遠為東都留守,以東都(洛陽)為留都 [21] 
  • 唐玄宗時期
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於洛陽應天門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等)。玄宗認為“三秦九洛,鹹曰帝京”,而“帝業初起,崤函為金湯之固;天下大定,河洛為會同之府。”故多居東都接見萬國來使,並形成“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的朝貢慣例。 [22] 
開元年間,上元節,唐玄宗移仗上陽宮,大陳影燈,當時有個工匠名叫毛順,巧思結創,製出大燈樓30間,高150尺,規模之大堪稱古代燈樓之最。
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唐玄宗率百官、貴戚及外國君王,從東都洛陽出發,至泰山封禪。‌返回洛京後在紫微城廣達樓大宴羣臣,宰相蘇頲作詩讚曰:“燈火還同不夜城。” [27] 
天寶元年(742年),改東都為東京 [7] 
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祿山稱帝,國號大燕,定都洛陽,改元聖武

隋唐洛陽城唐末五代

唐昭宗天覆四年(904年)前,朱温準備遷唐都於洛陽,命張全義“繕治洛陽宮城,累年方集”。又命羅紹威等重修五鳳樓、朝元殿。
天覆四年(904年)正月,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毀長安城,取材沿渭河運至洛陽。四月,朱全忠奏洛陽宮室已成,唐昭宗抵達洛陽,御紫微城正殿受朝,改元天佑。同年八月,朱全忠謀殺唐昭宗,矯皇后令,太子李祝於柩前即位,是為唐哀帝。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滅亡,朱温改國號梁,史稱後梁。
五代時梁、唐、晉曾都在此建都。宋時稱為“西京”。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都城由開封遷往洛陽。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定都洛陽。
後晉元年(936年)定都洛陽。 [27] 

隋唐洛陽城北宋沿用

北宋以開封為東京,洛陽為西京。
開寶八年(公元975年),“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的宋太祖巡幸西京,下令修繕洛陽。修繕後,洛陽”宮室合九千九百九十餘區“。次年,“上至西京,見洛陽宮室壯麗,甚悦”,下旨“定鼎洛邑,我之西都”,但經過激烈爭論,最終放棄遷都。
宋太宗以後 ,洛陽 “因山陵在焉 ”,仍不失其政治地位。宋真宗以後 ,西京因帝王不再巡幸而地位衰微 。宋徽宗重修西京城 ,洛陽迎來再次輝煌 。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南侵,“盡焚西京而去”,於是,包含紫微城在內的隋唐洛陽城整體毀於戰亂,前後歷時530餘年。 [27] 

隋唐洛陽城當代保護

195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城址進行全面的勘測,1959年開始對城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一直持續至今。
1962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 
二十世紀90年代,洛陽市在編制第三期城市總體規劃時,確定隋唐洛陽城城南半部約22平方公里遺址作為綠地保護起來,創造了在市中心黃金地段保存超大面積文化遺址的範例。
2005年,國家啓動大遺址保護工程,隋唐洛陽城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首批36處大遺址之一,被列入重點保護。
2019年,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成功申報國家4A級旅遊景區。 [5] 

隋唐洛陽城歷史價值

在歷史價值方面,隋唐洛陽城作為帝國東都(東京),與隋大興城、唐長安城並列為隋唐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是中國7~10世紀帝國時期具有國際影響的大都市之一,其遺址當屬中華文明史上昌盛繁榮時期的重要物證。 [1] 
隋唐洛陽城的整體格局中包含了諸多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模式,如空間佈局軸線、城郭制度、裏坊制度等,是中國農耕文明中期傳統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曾對我國北方和東亞各國古代城市的規劃產生過深遠影響。如:渤海國的龍泉上京與中京、東京以及日本7世紀後半葉到8世紀後半葉修建的藤原、難波、平城、長岡、平安五座都城的規劃設計,都明顯受到隋唐洛陽城的影響。隋唐洛陽城的洛南里坊遺址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目前僅存的具備系統地進行考古研究的裏坊遺址區,是中國農耕文明時期城市住居模式的最佳範例。 [1] 
洛陽城皇城鳥瞰圖

隋唐洛陽城建都理念

隋唐洛陽城原因

必然原因
運河與絲路 運河與絲路
早在西周初年,周公選擇在伊、洛盆地的“ 天下之中”, 建設成周洛邑,從思想理論、倫理道德和地理方位實踐上最早認識了“東西南北中”“ 五方 ” 之 “ 中” 的都城中心地位,從地理位置上提出了都城必居 “ 天下之中 ” 的概念,第一次從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內涵上確立了都城選址居中的重要標準和基本原則。把都城建於國土之中,既是控制天下的原點,從政治、軍事上形成對天下的有效控制,又有利於對全國四方有力的控衞,顯示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嚴,還便於政令迅速通達,地方朝覷和交納貢賦,體現 “ 王業不偏安 ” 積極向上的思想,符合中國社會以和諧為主旨的天人合一的觀念。 [24] 
大業元年(605年)三月 ,隋煬帝帝下詔令楊素楊達宇文愷營建東都,論刑政得失時,所提到“關河重阻,無由直達。聯故建立東京,躬親存問”,仍是在強調煬帝君臨天下的中心地位,只有建都居天下之中的洛陽, 他才能通過巡遊有效鞏固自己至中、至尊的地位。 [24] 
必要原因
都城的確立,雖要考慮歷史的、政治的、軍 事的、 文化的、地理的等多種因素,但首要考慮的還是經濟因素。沒有充足的物質供應,就不可能形成全國的經濟中心,也就不可能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
秦漢建都關中,正是以關中為基本經濟區而保證了首都的物質供應。但在西漢之後,因長安在戰亂中遭到破壞,劉秀建都洛陽。由於關中八百里秦川面積有限,當關東黃、淮大平原的田野漸漸開墾出來後 ,關中農業經濟區在全國的重要地位開始下降。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期間,黃河流域戰亂頻繁,作為關中農業命脈的鄭國渠、 白渠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又因河牀下切,灌溉面積減少四分之三,嚴重時甚至減少十分之九,“和漢代相比,減少三萬八九千頃之多”。導致產量急劇下降,使關中長安的糧食供應發生困難,不得不仰賴於關東農業經濟區槽運來的糧食。幾百年間,關中已成為胡、羌雜居地區,關中戰亂水利失修,北方正統和大量漢人南遷,也 “ 使得四川與長江下游能逐漸得以開發,興起了一個與北方抗衡的江南經濟區”。 [24] 
至隋代,特別是滅陳統一中國後 ,“ 地狹人繁 ”的關中渭河的糧食,已遠遠不能滿足龐大的中央政府增多的官吏、駐軍和增加的人口需要,供應極端困難。東南糧食可以轉輸於洛陽,但轉輸至長安得改用陸路繞過三門天險,既運糧有限,又耗費耗時,得不償失。開皇十二 年(592年),“京輔及三河,地少而人眾” ,人民吃飯穿衣的問題已無法解決。一遇災荒,連長安中央政府的官員吃飯都出現了問題。如開皇十四年(594年),“ 關中大旱人飢 ” ,隋文帝只得親“率户口就食於洛陽 ”,到富庶的關東經濟區的洛陽解決吃的問題,並 “令百姓就食,從官並準見口糧販給,不以官位為限”,成為名副其實的“逐糧天子”,這些都顯示出當時洛陽的經濟地位已遠遠超過長安。臨近山東河北與江南等產糧區的洛陽更是交通、經貿的中心。 統一以後,僅靠584年修的廣通渠之遭運山東之糧已無法解決關中的糧食問題,還必須充分利用江南的物質,把東都洛陽作為經濟政治中心,以保證統治機器的正常運轉 。 [24] 
主觀原因
隋煬帝 隋煬帝
營建東都原因。以前,有許多學者談到隋煬帝營建東都的原因,多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客觀原因,卻未提及其遷都的主觀原因。這一原因在今本《雜記》中有所反映:“時有術人章仇太翼表奏雲:陛下是木命人,雍州是破木之衝,不可久住。開皇之初,有童謠雲:修治洛陽還晉家。陛下曾封晉王,此其驗也。帝覽表愴然,有遷都之意。即日,車駕往洛陽。改洛州為豫州。“ [25] 
《資治通鑑--隋紀四》亦有類似記載。“不可久往”之義,胡三省注:“木旺在卯,雍州在西,酉位也,故為破木之衝。洛陽為中土之地,適合木命人居住。“ [26] 

隋唐洛陽城理念

隋唐洛陽城是宇文愷設計建造的。宇文愷將隋唐洛陽城的規劃設計完美地與洛陽的山川地貌結合在一起,真正地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
隋唐洛陽城與天界星象對應圖 隋唐洛陽城與天界星象對應圖
隋唐洛陽城採用“天人合一”設計理念,把都城規劃和天上星辰相對應。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市三垣。天市垣位於紫微垣東南方,紫微垣在天市垣西北。隋唐洛陽城外郭城象徵天市垣宮城象徵紫微垣,因此,紫微城在都城西北隅,外郭城在都城東南方。太微垣在紫微垣東北,象徵政府機構,但傳統理念上的皇城在宮城南,因此又在宮城之東建立東城,將諸多政府機構佈置於此,如九寺大理寺鴻臚寺等)和尚書省等。又因為天界西邊是西王母所居的瑤池,因此隋唐洛陽城之西建有西苑,象徵天之瑤池。但紫微垣位於北天中央,因此隋唐洛陽分為城和苑兩部分,城西面並未建設城牆和城門,而是連通西苑,由此使得宮城紫微城位居整個洛陽的北極中央的位置,即“紫微正中”“建中立極”,從而使得整個隋唐洛陽城的佈局完美與天上星辰相對應。 [27] 
宇文愷果斷地改變了中國傳統方式左右對稱的城市佈局,使這座城市別具風韻,把城市的各部分與天子聯繫在一起。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天漢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宮”,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這兒停、發駛往銀河的船。而洛陽的定鼎門大街,連接宮城正門和郭城正南門“定鼎門”的御道,寬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對應於天上的“天街”星座。
隋唐洛陽城的皇城中軸最南正對龍門伊闕,使宮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的正南門,與龍門、伊闕相對,將宮城佈置在都城地勢最高的西北,象徵居於天之中央的北極星,故而隋唐洛陽城宮城又被稱為“紫微宮”。

隋唐洛陽城都城佈局

隋唐洛陽城分為外城、皇城(太微城)、宮城(紫微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長28公里,城垣全部以夯土築成,基址寬15—20米。洛陽城的平面呈方形,東城牆長7312米,南城牆長7290米,西城牆長6776米,北城牆長6138米,牆下有石板砌成的下水道。
外城城垣的四面共開闢有8座城門,南牆定鼎門城門寬28米,東西兩門寬7米,中門道寬8米。
城內街道縱橫相交,寬窄相配,由街道分割成眾多的裏坊,形成棋盤式的城市佈局。
定鼎門大街是城的主幹道,這是隋唐洛陽城中最重要的街道,寬度達到116米,最寬處達到147米。 [28-29] 
根據《唐六典》記載城內分佈有103坊,現已探明的有64坊。坊的平面呈正方形,邊長500—580米不等,每坊的四周都築有圍牆,牆的正中闢有門,坊的正中設有十字街。城內還設立三市,三市是全國著名的貿易市場,以南市最為繁華,市內縱橫街道各有3條,四面各闢有3門,交通十分的便利。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區及近郊,地跨洛河兩岸。南對伊闕,北依邙山,東逾瀍河,西臨澗水,洛水貫穿其間。據勘查,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勢高亢處,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廂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裏坊區。現存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51.9平方千米。 [6] 

隋唐洛陽城宮城

主詞條:紫微城
紫微城復原圖 紫微城復原圖
宮城名為紫微城 [30]  是隋、武周帝國的大朝正宮、世界性政治中心國家象徵, 位於神都洛陽西北隅至高之處,前後沿用530餘年,成為九朝理政之所。是中國歷史上沿用時間最長、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宮。 [31] 
紫微城因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而得名,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羣,建築形制驚世駭俗,影響到了東亞各國的宮殿建設。尤其在武則天時代修建的明堂天堂使其別具特色。紫微城佔地面積約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被譽為“萬宮之宮”。紫微城正門為應天門,正殿為明堂;三大殿依次為乾陽殿貞觀殿徽猷殿,具備最高禮制的天子五門唐太宗接見玄奘、唐高宗俘獲百濟國王、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第八次日本遣唐使等儀式均在紫微城舉行。 [31] 
其平面佈局、建築形制,奠定了中國宮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後宮殿建築的範本,被宋代皇宮元朝皇宮、明清故宮所仿效,甚至影響到日本朝鮮韓國等東亞國家。
宮城遺址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城牆寬約15—20米,中為夯築,內外砌磚。已經勘查出南牆正中的應天門(隋名則天門)、東邊的明德門(隋名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名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門、西牆的嘉豫門。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發掘出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
東宮
東宮在宮城南隅,自為一城,東西330米,南北約1000米。宮城北部有陶光園,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宮城內中軸線上,由北向南有延續不斷的大片夯土基址,應是中央各殿的殿址。 [32] 
應天門
應天門 應天門
應天門是紫微城(宮城)正南門,俗稱五鳳樓。原名則天門,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及接見萬國來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唐高宗俘獲百濟國王、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等)等儀式均在應天門上舉行,功能類似現在的北京午門。 [33]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朵樓和東西闕樓及其間的廊廡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築羣,門上有兩重觀,上題“紫微觀”,左右連闕,中間以廊廡相連,宛若空中樓閣。城門東西長達137米,約是丹鳳門的2倍,亦大於紫禁城午門(120米)。其中兩側闕高120尺,按1唐尺為30.33釐米來算,這座恢弘的城樓高約36.4米,有今天的十三層樓高,比北京天安門(34米)還要高。 [33] 
洛陽皇宮紫微城應天門雙向三出闕,東西兩邊共計十二闕,是古代城門建制的最高等級。“兩重觀”、“天子三出闕”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禮制。應天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三出闕城門遺址,這種建制對北宋汴梁的宣德門和明清故宮的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宮城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32-34] 
天堂
主詞條:天堂
天堂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禮佛堂,是武則天命薛懷義負責主持修建的皇宮內禮佛的重要場所。據《資治通鑑》記載,天堂位於明堂北面,共五層,其三層即可俯視明堂(高約90米),可見其高大,其內供養有大佛像。
天堂 天堂
由於太高,天堂建成不久,被巨風摧毀。隨後武則天又下令復建,“日役萬人,採木江陵數年之間,所費以萬億計。”
天堂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內。武則天當政時期所建的明堂、天堂是東都洛陽宮城內最高大的兩個建築,它們一改皇宮中軸線主殿為單層的傳統,使洛陽宮城殿宇的立體輪廓和風貌氣勢顯得更加輝煌壯麗。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蹟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期(隋至初唐)、第三期(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蹟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明堂
主詞條:明堂
明堂為武則天時期洛陽太初宮的外朝正衙主殿。由應天門,進入宮城,便可見宮中最高大壯麗的皇宮建築——明堂。它相當於北京明清故宮裏的太和殿。象徵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
唐睿宗垂拱三年( 687 年)二月,武則天下詔拆除了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初號“萬象神宮”。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696 年)三月,明堂被毀之後的第二年,重新建造的明堂重新落成,重建後曰“通天宮”。
明堂 明堂
明堂原為隋時所建的乾陽殿,後經四次被毀,四次修建,先後九次易名。據《資治通鑑》“唐紀”中記載,明堂共三層,底層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個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間有周長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貫,故此又名為萬象神宮。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之木構建築,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88米,唐代建築技術之巔峯鉅作。其建築技術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範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35]  勘查探明瞭宮城東南側自成一城的東宮以及北部的陶光園、中部偏北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洲池,特別是宮城內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的發掘,是迄今洛陽隋唐東都城考古最重要的發現。遺址的方位、形制、建築特點,與文獻記載的明堂〔開元二十八年(740)改稱含元殿〕頗相符合。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塊大青石構成的巨型柱礎。柱礎外圈直徑4.17米,內圈直徑3.87米,它的發現為進一步弄清宮城內宮殿的佈局,逐步復原宮城、皇城內的建築,確立了準確標誌。
諸小城
隋唐洛陽城宮城區 隋唐洛陽城宮城區
其他諸小城曜儀城在宮城之北,為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620米。 [32]  曜儀城以北是圓壁城,呈矩形,東西長2110米,南北寬為460(西端)—590米(東端) [36]  。東城呈長方形,南北長1270米,東西約620米。 [32] 
圓璧城的北牆即外郭城北牆西段。已勘查出這兩座小城的斷續城垣以及兩城中部相通之門道和圓壁城北牆正中的龍光門。在皇城東側發現有東城,城址為縱長方形,南北長約1270米,東西寬約620米。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面積較小的東西隔城。
從考古發現看,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東城北面的含嘉倉城。城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725米,東西寬615米。有城門4座,即倉東門(東門)、倉中門或圓壁門(西門)、德猷門(北門)、含嘉門(南門)。德猷門經發掘為單門道,寬4.9米,進深17米,門道留有車轍。東北部和南半部,已探出糧窖287座,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後發掘了12座糧窖,其中9座出有銘磚,有唐代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聖歷等年號,記載着糧窖在倉城中的方位,儲糧的品種、數量,糧食來源、入窖年月、運輸和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第160號窖還保存有約25萬千克的炭化穀物。含嘉倉城的發掘,為研究隋唐時期大型官倉的倉儲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九洲池
九洲池,為紫微城的禁苑。位於宮城西北部,東西長約205米,南北寬約130米。其入水口在北側,總渠流經陶光園南牆附近後分為東西兩分渠,各寬4—5米,南行注入九洲池,出水渠則在池的東南角。池的西南,北距池岸7米處發現兩排東西向,南北並列長達43.5米的大型廊房建築,廊房之間設有明暗水道和磚砌甬道;在九洲池內探出五座橢圓形或近圓形小島,並在其中三座小島上發現亭台建築遺蹟。

隋唐洛陽城皇城

皇城,名曰太微城。是按照天宮“三垣”中的太微垣命名的。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於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在北斗之南。太微城是唐王朝的中央機關辦公所在地,為都城的外朝。皇城長千八百一十七步,廣千三百七十八步,週四千九百三十步,城牆高三丈七尺,為隋唐兩京面積最大的皇城。 [37] 
都城建築羣最為壯麗者是皇城和宮城,建築造型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皇城位於洛河北都城的西北角地勢最高亢的地方,南起今洛河橋,北至今燒溝村,東起今老城北大街,西至今西工電影院這個方形區域內。它區別於西京長安皇城在都城正中北部的佈局,其原因之一是自然地理條件,皇城軸線“七天建築”要對準伊闕,使其符合風水格局。
皇城正南對準定鼎門和天津橋的端門。城中南北向有四條街,東西向有四條街。宋代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環溪”園中曾説:“以北望,則隋唐宮闕樓殿千門萬户,延亙十餘里。”
皇城圍繞在宮城的東、南、西三面,其東西兩側與宮城之間形成夾城,西牆保存較好,長約1670米,寬約14—16米,夯築,內外磚砌。唐時又在夾城南端添築了南牆,寬約9米餘。 [32]  。由於洛河北移,皇城東南部被沖毀,南牆僅存西段,長約540米,東牆現存長約1115米,西牆長約1670米。已勘查出東牆的宣耀門、西牆的宣輝門和南牆西部的右掖門。右掖門已發掘,殘高2.15米,進深17.5米,為一門三道,每個門道寬6米,左右門道外側各有13根立柱,採用上架過樑的形式,其上蓋築門樓,內有寬1.25米的車轍。皇城內發掘了隋代的子羅倉。

隋唐洛陽城外郭城

隋唐洛陽城外郭示意圖 隋唐洛陽城外郭示意圖
郭城是都城的外圍廓,也叫羅城,對都城起防護作用。唐洛陽城是在隋洛陽城的舊址上修復興建的,為南北長的準矩形裏坊式佈置的中世紀城堡城市。
郭城,隋時只有短垣,唐時築高約5.22米。外郭有八門,通過郭城正南門—定鼎門與天津橋、皇城和宮城軸線貫通,形成唐洛陽城中軸線。根據陸機《洛陽記》的記載,唐洛陽城外廓共十二門,城內有三條大道,居中一條為官道,是文武百官平日着官服晉朝面聖的專用通道,而平常百姓只能通過左右兩側的大道進入城中,且左出右進。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牆長約7290米,東牆長約7312米,北牆長約6138米,西牆南端長約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一字闕”定鼎門 “一字闕”定鼎門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牆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
外郭城的城牆用夯土築成,基址寬15—20米。東城牆長約7312米,南城牆7290米,西城牆長6776米,北城牆長6238米,東西兩牆下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設8個城門。
定鼎門
主詞條:定鼎門
定鼎門及遺址圖 定鼎門及遺址圖
定鼎門為隋唐洛陽城的郭城正南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原名建國門,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定王世充後改稱定鼎門。定鼎門三門道過樑式建築結構,門址系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 以一字型闕樓,其間以城垣相連接的建築羣。整個遺址由門址墩台、門道、闕樓、飛廊、馬道、過水涵道、郭城南垣、門外道路和水渠等遺蹟組成。由隋唐至北宋,定鼎門的基本格局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門是一門三道,帶有雙闕,東西長150米。 [38]  定鼎門門址寬28米,東西兩門道各寬7米,中門道8米。
街道
城內街道縱橫相交,寬窄相配,形成棋盤式佈局。據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條,東西向街道6條;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條,東西向街道3條,街道兩旁有水溝遺蹟。其中定鼎門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幹大道,又稱天街,現存的寬度尚有147米。 [28]  [32] 
定鼎門大街是城的主幹道,亦稱天街,這是隋唐洛陽城中最重要的街道,寬度達到116米,比北京長安街還寬。考古人員對這條道路延伸出定鼎門外的部分進行發掘,發現最寬處達到140餘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寬的古代都城道路。而且其路土多達16層,最早為隋代路土,最晚的為新中國建立前後的路土,説明自隋唐洛陽城建設之初,直至新中國成立前,這條道路一直在使用,時間長達1300多年。 [29] 
天街 天街
裏坊區
裏坊區 裏坊區
城內東北和南部是坊市居民區,共109坊 [39-40] 商業貿易集中在城內的南市、西市、北市三個市場,其中北市、南市也是國際商品的主要集散地,為了貿易的便利,三市都依傍可以行船的河渠,可以直通大運河
城市居民的住宅區:隋稱“裏”,唐稱“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長寬在500—580米之間。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正中設十字街“四出趨門”。據《唐六典》及《舊唐書》記載,洛陽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餘一部分為今城所佔壓,一部分為洛水沖刷無遺。文獻記載城中設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內有縱橫街道各3條,四面各開3門。 [32] 
裏坊是居民宅院、各宗教寺廟以及中央或當地行政機構的所在地。裏坊的街巷佈局包括:東西南北大街、環坊牆內側的街巷和其他一些小的巷、曲。這樣十字街再加上小的巷、曲相隔,就構成了隋唐洛陽裏坊的內部結構,居民住宅就分佈在諸巷、曲之內。郭城內三分之一的裏坊分佈洛河以北,大抵貧寒人家居多,其餘分佈於洛河以南,多為達官顯貴的邸宅,不少被精心營建為園林,其中最負盛名的有:白居易履道坊宅院、李賀在仁和裏的住宅、牛僧儒歸仁園和午橋莊綠野堂。
其中,白居易履道坊宅院,在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唐城隊 ,對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作了考古發掘 ,歷時 6個月。發掘的遺蹟有宅院、庭園、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貴文物1000多件 ,揭示了與這位偉大詩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種種文化現象。白居易故居位於洛陽市區東南郊 ,今屬安樂鄉獅子橋村東北130米的一片田野 ,東經112°30′,北緯 34°40′。這裏正是唐東都洛陽城的“履道坊”;而獅子橋村,則位於“集賢坊” ;獅子橋村正北的軍屯 ,則是位於“尊賢坊” ;獅子橋村正東的何村,則是位於“永通坊” ;何村南面 ,則應是“永通門”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發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後庭院的兩進式院落。

隋唐洛陽城上陽宮

上陽宮 上陽宮
上陽宮,唐朝皇宮,位於唐神都洛陽西北側的洛水高岸,始建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南臨洛水,北連禁苑,制度壯麗。地處正宮紫微城以西,故稱西宮、別宮。其出現是隋唐洛陽城進入“兩宮制”的標誌。但其與隋唐城緊密相連,故不能稱為離宮。
上陽宮是唐代重要的宮廷政治活動場所,大致面積約8平方公里, 是唐大明宮的2.5倍,但尚未開展全面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具體面積暫無法確定。上陽宮由司農卿韋弘機所建。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均曾於此設朝聽政,唐代宗李豫出生於此;安史之亂時,上陽宮被嚴重破壞。此後大唐政治中心遷回長安,東都洛陽地位隨之下降,上陽宮亦逐漸荒廢,直至唐德宗時廢棄。 [41] 

隋唐洛陽城禁苑

隋西苑周200裏,唐126裏。西苑是隋煬帝創建的禁苑,因地處洛陽宮城(紫微城)之西而得名。隋名會通苑,即唐代的東都苑。又名上林苑,武德初年改稱芳華苑,武則天號為神都苑。週迴200裏,面積約400平方公里 ,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被譽為“天下第一苑”。 這座禁苑的規劃、設計仍有漢遺風,苑址地勢起伏,外圍有丘陵屏障,澗水、谷水,洛水流經這裏。 [42] 

隋唐洛陽城太倉

含嘉倉
主詞條:含嘉倉
含嘉倉遺址 含嘉倉遺址
隋煬帝營建東都時在宮城東、東城北建造含嘉倉,唐代一直延用,為隋唐兩代中央政府設置的大型糧倉。據考古勘探,含嘉倉城平面呈長方形,四面築有夯土牆,總面積43萬平方米。在含嘉倉160號窖內發現滿窖唐代炭化的粟米遺存,估算當時該窖儲糧達到25萬千克。
含嘉倉城亦呈長方形,東西約615米,南北725米。倉城中糧窖密集,已探出259座。第160號窖中還保存有約50萬斤炭化了的穀物,絕大部分仍保持顆粒狀。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長方形的小城址各一座,東隔城南北約275米,東西約520米;西隔城南北約275米,東西約180米。 [32] 
回洛倉
主詞條:回洛倉
回洛倉遺址位於隋唐洛陽外郭城外西北1公里左右,今瀍河河區小李村、馬坡村西。2004年在該區域約36000平方米的範圍內發現道路4條,倉窖71座。這些倉窖排列規整,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共11排9行,倉窖間距在8—10米之間。在且一座倉窖內出土一塊刻有“大業元年”的銘文殘磚,據此推定該處倉窖的時代為隋代。

隋唐洛陽城出土文物

隋唐洛陽城出土文物
隋唐洛陽城出土文物(10張)
1955年,老城區北郊M30唐墓出土了17枚波斯銀幣。銀幣正面為臉向左側、頭戴王冠的王者半身像,背面中央為一蓮花座的祭祀火壇,兩側為祭司。正面王者像前後和祭司的後面都有文字。經考證,這是波斯薩珊朝卑路斯時期的銀幣。卑路斯執政時期為公元457年至公元484年,和中國的北朝為同一時期。這些銀幣在洛陽出土,説明了北朝時期眾多來自波斯的西域人經由絲綢之路來到洛陽。
楊國忠進銀鋌 楊國忠進銀鋌
1970年河南洛陽隋唐宮城遺址出土楊國忠進銀鋌,年代為唐代(公元618—907年),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銀鋌正面有銘文一行:“專知採市銀使右相兼文部尚書臣楊國忠進。”背面上部有銘文一行 “安邊郡和市銀壹錠伍拾兩”;下部有銘文三行,第一行“專知官監太守寧遠將軍守左司卿(御)率府副率”,第二行“充橫野軍營田等使賜紫金魚袋郭子昂”,第三行“天寶十二載十二月□日”。據銘文刻知,銀鋌為地方上繳之邊郡和市銀兩。唐代主持中央財政的户部專門設置機構和官員管理和市事務,根據全國物產的豐歉,物價的貴賤,在豐收處及特產地區收購貨物,運往歉收及欠缺之地出售,互補有無,以利於民。和市銀鋌就是和市所得收入。這件銀鋌是地方上繳國庫後,由楊國忠作為羨餘進奉給宮廷內庫。 [43] 

隋唐洛陽城價值影響

隋唐洛陽城的形制佈局、設計理念和建築模式在中國古代都城和城市建設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地位,為以後中國曆代都城所沿襲,並對當時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城市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隋唐洛陽城處於都城變革轉折時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是中國中古史、古代都城史、古代建築史以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研究的代表性珍貴資料。
隋唐洛陽城遺址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在規劃佈局、建築技術等方面均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是中國中古時期的建築範例, 同時也是世界建築史上典範之作。 [51] 

隋唐洛陽城文保規劃

早在1963年,隋唐洛陽城便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1988年1月,它又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皇城端門遺址保護展示效果圖 皇城端門遺址保護展示效果圖
20世紀90年代,洛陽市在編制第三期城市總體規劃時,確立以洛河為軸線,洛河南北對稱發展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同時規定,隋唐洛陽城城南半部約22平方公里遺址作為綠地保護起來,創造了在市中心黃金地段保存超大面積文化遺址的範例。
2008年12月1日,洛陽市頒佈實施了《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條例》,為該遺址的保護提供了可靠保障。
2005年,國家啓動大遺址保護工程,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首批36處大遺址之一,隋唐洛陽城保護展示的腳步更是明顯加快,這一千年遺蹟開始煥發出新的活力。

隋唐洛陽城復原展示

定鼎門展示工程
2007年3月,定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當時累計拆除不協調建築物、構築物5萬餘平方米,搬走企業6家。該工程計劃10月完成,今後將作為一個新的文物旅遊景點對外開放。晚唐詩人禇載曾賦《定鼎門詩》一首:“郟鄏城高門倚天,九重蹤跡尚依然。須知道德無關鎖,一閉乾坤一萬年”,屆時市民可現場一睹其風采。
皇城天樞廣場遺址保護展示效果圖 皇城天樞廣場遺址保護展示效果圖
天堂、明堂展示工程
洛陽市還啓動了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環境整治工程,在市印刷廠一帶實施明堂、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計劃對17家企事業單位、595户居民實施拆遷安置,拆遷面積約7.8萬平方米。天堂、明堂展示工程已經於2014年底完工並對外開放。
應天門展示工程
據洛陽市文物局大遺址辦工作人員介紹,隋唐洛陽城明堂、天堂、北城牆、應天門、南城牆等保護展示工程已通過立項,隋唐洛陽城遺址將建成全國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城市遺址公園。在原洛陽日報社一帶實施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計劃對8家企事業單位,167户居民拆遷安置,拆遷面積約1.7萬平方米。2015年6月份有關拆遷工作已開始進行。
應天門展示工程規劃
應天門展示工程規劃(2張)
隨着各項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這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古代都城將逐漸走出象牙之塔,讓更多的世人通過它觸摸歷史,感受歷史,大遺址保護的成果也將惠及社會大眾。 [44] 
根據概念性展示方案,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共投資3.5億元,將採用原狀模擬的形式展示,包括應天門遺址的門樓、朵樓、闕樓、廊廡及其周邊環境都將“全唐風”打造,建築造型與隋唐洛陽城天堂遺址、明堂遺址、定鼎門遺址相協調,最大限度保持歷史建築的造型比例、尺度與色彩。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共分為三層,首層及夾層為遺址展示和展覽區,二層及三層為隋唐洛陽城相關歷史展示區。應天門建成後時,遊客可登上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俯瞰洛陽城,感受隋唐古城風韻。 [45] 
2015年7月13日應天門復建工程指揮部通知,應天門復建工程將開工建設,定鼎路施工路段將全部封閉。 [46] 

隋唐洛陽城遺址公園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宮城核心區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宮城核心區
“十一五“期間,國家計劃投資20億元,用於全國100處具有重大影響和典型意義的大遺址的保護工作,洛陽片區大遺址將作為全國大遺址保護示範工程予以重點支持。 [47] 
2005年,隋唐洛陽城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首批36處大遺址之一,被重點保護。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於洛陽市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東的城市中心區,是隋、唐、北宋洛陽城宮城的核心區域,佔地10.59公頃,是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角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角
洛陽城營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唐代略有增建。隋唐洛陽城包括宮城、皇城、圓壁城、曜儀城、東城、含嘉倉城和外郭城。歷史上,洛陽城在武則天時期地位最高、最為宏偉,且這個時期的遺址遺蹟保存情況較好,所以重點選擇唐代武則天時期洛陽城宮城正殿明堂遺址以及天堂遺址(分別被稱為“萬象神宮”和“通天浮屠”)實施保護與展示。公園另有宋代太極殿建築遺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
明堂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是宮城的正殿,也是隋唐洛陽城歷史上地位最顯赫的建築。現存的明堂遺址是明堂的中心基址,對其保護採取跨空結構建築方式對原建築進行復建,是集遺址保護、文物陳列、考古發掘、模擬展示、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天堂遺址的保護,在外觀上將清晰地再現唐朝時期的建築風格。在內部功能設置上,完全按照現代人居環境要求設計,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隋唐文化。 [48] 

隋唐洛陽城參觀路線

交通路線
隋唐洛陽城遺址公園公交車路線,景區到達路線:公交:5、8、9、18、21、26、41、48、49、56、59、65、86、101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東北交叉口下車即到景區南門;22、30、34路到唐宮東路定鼎路口站下車即到景區北門。
外地乘坐鐵路:洛陽站乘坐5、、48、41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東北路口站下車即到景區南門;
隋唐洛陽城遺址公園公交車路線,乘坐高鐵龍門站乘坐33路換乘5、8、26、48、49、53、65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口站下車即到景區南門。
為乘車方便,準備好1.5元零錢
1.5元收費公交:15路、34路、54路、56路、58路、59路、60路、62路、63路、65路、66路、69路、81路。
參考資料
  • 1.    大遺址保護與城市建設和諧發展--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中國考古[引用日期2020-02-21]
  • 2.    還原隋唐洛陽城 天人相和的傑作(圖)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0-02-21]
  • 3.    河南洛陽將建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  .新華社[引用日期2020-02-21]
  • 4.    世界遺產大會召開 河南共有9處遺址點入選  .央廣網[引用日期2020-02-21]
  • 5.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成功申報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洛陽文保集團[引用日期2019-12-28]
  • 6.    隋唐洛陽城項目簡介  .洛陽文保集團[引用日期2020-01-05]
  • 7.    《新唐書·地理志》:東都,隋置,武德四年廢。貞觀六年號洛陽宮,顯慶二年曰東都,光宅元年曰 神都,神龍元年復曰東都,天寶元年曰東京,上元二年罷京,肅宗元年復為東都。 皇城長千八百一十七步,廣千三百七十八步,週四千九百三十步,其崇三丈七尺, 曲折以象南宮垣,名曰太微城。宮城在皇城北,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 週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籓衞,曰紫微城,武后號太初宮。 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居以聽政。都城前 直伊闕,後據中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以象河漢。東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 北五千四百七十步,西連苑,北自東城而東二千五百四十步,週二萬五千五十步, 其崇丈有八尺,武后號曰金城。
  • 8.    530年 隋唐洛陽城成中國古代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1-06]
  • 9.    《隋書·卷三·帝紀第三》:“十一月乙未,幸洛陽。景申,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關,度河,至浚儀、襄城,達於上洛,以置關防。”
  • 10.    《隋書·列傳·卷三十三》:“愷揣帝心在宏侈,於是東京制度窮極壯麗。”
  • 11.    《隋書·卷三·帝紀第三》:“辛亥,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
  • 12.    《隋書·卷三·帝紀第三》:“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成,賜監督者各有差。”
  • 13.    隋煬帝《冬至乾陽殿受朝詩》:“端拱朝萬國,守文繼百王。”
  • 14.    隋唐洛陽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引用日期2018-04-19]
  • 15.    《隋書·卷三·帝紀第三》:“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闕,陳法駕,備千乘萬騎,入於東京。辛亥,上御端門,大赦,免天下今年租税。”
  • 16.    《舊唐書》:及李密攻陷洛口倉,進逼東都,煬帝特詔世充大發兵,於洛口拒密,前後百餘戰,未有勝負。又遣就軍拜世充為將軍,趣令破賊。世充引軍渡洛水,與李密戰,世充軍敗績,溺死者萬餘人,乃率餘眾歸河陽。時天寒大雪,兵士在道凍死者又數萬人,比至河陽,才以千數。世充自繫獄請罪,越王侗遣使赦之,徵還洛陽,置營於含嘉倉城,收合亡散,復得萬餘人。
  • 17.    《建東都詔》:“二京之盛,其來自昔。此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置槷之規猶勤,測圭之地載革,豈得宅帝之鄉,獨稱都於四塞;來王之邑,匪建國於三川。宜改洛陽宮為東都。上棟下宇,彼勞昔以難前;廣廈高台,我名今而改後。仍茲舊貫,式表宸居。”
  • 18.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旗幟皆從金色。八品以下,舊服青者更服碧。改東都為神都,宮名太初。
  • 19.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四月,天樞成,高一百五尺,徑十二尺,八面,各徑五尺。下為鐵山,周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縈繞之;上為騰雲承露盤,徑三丈,四龍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太后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 20.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三》:正月丙午,中宗即位,赦天下。丁未,太后徙居上陽宮,李湛留宿衞。戊申,帝帥百官詣上陽宮,上太后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
  • 21.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神龍二年秋,七月,上將還西京,辛未,左散騎常侍李懷遠同中書門下三品,充東都留守。”
  • 22.    《奉和聖制送十道採訪使及朝集使》:“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
  • 23.    大遺址保護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14-04-14]
  • 24.    侯明忠、 韓隆福.論隋朝營建東都洛陽的原因及意義: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五期
  • 25.    《大業雜記》:“時有術人章仇太翼表奏雲:‘陛下是木命人,雍州是破木之衝,不可久住。開皇之初,有童謠雲:修治洛陽還晉家。陛下曾封晉王,此其驗也。帝覽表愴然,有遷都之意。即日,車駕往洛陽。改洛州為豫州。
  • 26.    霍宏偉.《大業雜記》與隋唐洛陽城:中國地方誌,2006年第12期:50頁
  • 27.    隋唐洛陽城遺址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1-06]
  • 28.    隋唐洛陽城中軸大街全長4000米 寬度約147米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1-07]
  • 29.    “打開”沿用了530年的定鼎門  .光明網[引用日期2015-08-25]
  • 30.    《新唐書·志第二十八·地理二》:“宮城在皇城北,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週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籓衞,曰紫微城,武后號太初宮。”
  • 31.    隋唐洛陽城-走進隋唐大遺址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1-12]
  • 32.    錢玉林,黃麗麗主編,中華傳統文化辭典,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04,第161頁
  • 33.    隋唐洛陽城與絲綢之路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1-13]
  • 34.    應天門  .洛陽市文物管理局[引用日期2014-04-17]
  • 35.    漢魏洛陽故城之明堂遺址  .洛陽市文物管理局[引用日期2014-04-17]
  • 36.    《河南志·卷四·唐城闕古蹟》: 宮城,因隋名曰紫微城,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東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城中隔城四重,最北曰圓璧,次曰曜儀,次曰玄武,最南曰洛城。貞觀六年號為洛陽宮,武后光宅元年名太初宮。
  • 37.    《新唐書·志第二十八·地理二》:“皇城長千八百一十七步,廣千三百七十八步,週四千九百三十步,其崇三丈七尺,曲折以象南宮垣,名曰太微城。”
  • 38.    [諮詢]對定鼎門遺址的疑問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1-12]
  • 39.    《隋唐洛陽裏坊制度考述》:“察東都裏坊數目又有109 坊。”
  • 40.    河南博物院編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科學出版社,2011.05,第266頁
  • 41.    洛陽上陽宮文化園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2-06]
  • 42.    西苑,令人遐想的皇家園林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2-05]
  • 43.    隋唐洛陽城遺址  .河南博物院[引用日期2020-02-05]
  • 44.    隋唐洛陽城遺址:見證中國古代最輝煌歷史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5-08-25]
  • 45.    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將將重新“活”起來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5-08-26]
  • 46.    洛陽定鼎路施工路段15日凌晨全部封閉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5-10-12]
  • 47.    大遺址正式被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示範工程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8-25]
  • 48.    隋唐洛陽城考古遺址公園(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5-08-25]
  • 49.    “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項目”入圍名單揭曉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09-20]
  • 50.    表彰名單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09-23]
  • 51.    河南隋唐洛陽城遺址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2-08-16]
  • 52.    洛陽考古新發現!大型院落建築羣  .河南省文物局[引用日期2022-08-16]
  • 53.    《資治通鑑·隋紀四》:“(公元六零五年)三月,丁未,詔楊素與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徙洛州郭內居民及諸州富商大賈數萬户以實之。”
  • 54.    尊貴榮華付丹青:探訪東都洛陽的唐墓壁畫——人民政協網  .人民政協網[引用日期2022-12-01]
  • 55.    《通典·卷一百七十七》:“隋初為洛州,煬帝之初,移都創制,復曰荊河州,尋改為河南郡,置尹。大唐平偽鄭王充,置洛州。開元元年,改為河南府。凡周、漢、魏、晉、後魏、隋,至於我唐,併為帝都。
  • 56.    文明的座標 | “神都”洛陽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12-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