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廟

(上海市黃浦區文廟)

鎖定
文廟,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即清代“上海縣學文廟”,位於上海老城廂,今黃浦區文廟路215號,是上海城區唯一祭祀孔子的廟宇。
上海文廟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此後幾經遷移,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於今址。
文廟,建築羣包括文廟、學宮兩條南北軸線上的院落以及東部的園林,主要建築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魁星閣等。
2002年被公佈為上海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文廟
地理位置
上海市黃浦區文廟路215號 [3] 
開放時間
09:00-17:00
景點級別
市級
門票價格
10元,憑學生證5元/人
佔地面積
17 畝
類    型
古代的最高學府,文人祭祀場所
意    義
紀念孔子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上海市
建議遊玩時長
一小時
現存建築
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
始建年代
元至元三十一年(西元1294年)

文廟簡介

據記載,南宋末,上海建梓潼祠,又稱文昌宮,是上海有“鎮學”之始,到了元代升上海鎮為上海縣,於是“鎮學”也改稱“縣學”。
元朝推崇儒學,使孔子的地位繼續上升。
全國掀起興建或重建文廟之風,上海也在文昌宮的基礎上修築了孔子廟。
明《弘治上海志》中記,文廟“在縣治東一百二十步”。所謂“縣治”就是縣衙門。上海建縣後,縣衙門長期固定在一個位置,沒有搬遷。
今天的上海舊城裏有一條叫“學院路”的路,它的舊名就叫“縣前街”,它北面還有“縣后街”和“縣左街”,均是以縣衙門的方位得名的。這樣就可以確定當時上海縣治的位置,同樣也能確定文廟的位置,在今學院路的北面,四牌樓路的東面。 [4] 

文廟歷史沿革

文廟從小鎮學到三朝聖廟

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上海正式建鎮,士紳唐時措兄弟於方浜長生橋東北(今丹鳳路西)購韓姓房屋並改建為梓潼祠,畫孔子像於祠中,又增建古修堂,作為諸生肄習之所,上海始有鎮學。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分華亭五鄉二十保,建立上海縣。根據中國封建制度,建縣後,除建造縣衙門,還須修建城隍廟和文廟。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縣尹周汝楫將原鎮學改作縣學,並令縣教諭在縣署東首營建文廟,未竣。次年,由鄉貴萬户長費拱辰出資建成,有正殿、講堂、齋舍等建築。
元大德六年(1302年),松江判官張紀、縣丞範天楨又添築殿軒,增設大門、學門,重繪至聖先師像於大成殿,再繪先賢像於兩廡。縣尹辛思仁又築牆130尺,前通泮水,架橋於上,文廟規模具備。
元至大三年(1310年),兩浙鹽運使瞿霆發捐肇家浜(今復興東路)北岸縣衙(今學院路)土地,興建新文廟。四年後(1314年),縣丞王珪又將文廟遷回原址,廟制更加擴大,有天光雲影池(取自南宋大儒朱熹詩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池中有芹洲,洲上有止庵、杏壇、盟歐渚、舞雩橋、洗心亭、酸窩、古井和焦石堂諸勝,並植古松梧竹無數。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縣尹何緝還在廟左建明倫堂。僧覺元捐田蕩600多廟,作為修葺費用。
明正統四年(1439年)提學御史彭勳,巡按御史肖啓命知縣張禎拓展文廟,遂建射亭、戟門、修齋舍、饌堂、殿廡、儀門等。明正統九年(1444年),巡按御史鄭顒增建東西兩廡。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知縣劉琬建尊經閣於明倫堂後。明嘉靖九年(1530年),皇帝詔天下釐正祀典,改大成殿為先師廟,又建啓聖祠。清順治二年(1645年),詔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先師廟重又改稱大成殿。清康熙十年(1671年),教諭陳迪建名宦詞、鄉賢祠。清雍正元年(1723年),詔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封孔子五代祖先為王,故崇聖祠又稱五王殿。清雍正八年(1730年),巡道王澄慧移駐上海,擇文廟東南隅建魁星閣。

文廟幾經滄桑 終獲新生

清咸豐三年(1853年)9月4日,以劉麗川為首的小刀會發動起義。9月7日,小刀會佔據文廟,在明倫堂設行轅指揮戰事。清咸豐五年(1855年)文廟毀於戰火。同年在學院路舊址重建文廟時,因房梁未上便遭火災,於是棄舊址不用,選定西城原明代海防道署遺址(即今文廟路215號),重新修建廟舍,歷時一年竣工,佔地計17.3畝,今日文廟即由此而來。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壓境,上海縣官、紳商為防不測,共邀英、法兵入城協防,將文廟作為西兵駐屯場所。清同治三年(1864)6月西兵撤防,但廟內建築被西兵毀損大半。事後,巡道丁日昌令知縣修繕文廟。1914年上海縣公產經理處籌款修建文廟,並拓大成殿月台,置祭器、舞器、祭服以備祭典之需。1927年,上海特別市工務局向市政府備案,擬將文廟改建為文廟公園。1931年3月,開始興建文廟公園,一、二期工程於10月完成後,餘下工程因資金不繼而作罷。之後,移交市教育局管理。同年12月,將文廟改為上海市民眾教育館。1932年6月,文廟尊經閣被改建為市立圖書館,內有藏書15300餘冊。
1937年8月8日,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上海50多個羣眾歌詠團體約1000多人,在上海文廟舉行國民救亡歌詠協會成立大會暨救亡歌詠大會。會議決定在這天下午舉行救亡歌詠大會,參加演唱的抗日救亡歌曲有:《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熱血》《救國軍歌》《救亡進行曲》等20多首,氣氛悲壯熱烈,十分感人。
上海解放後,於1949年5月,上海市民眾教育館由上海市軍管會接管,並建立上海市滬南人民文化館。1979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會撥款重修大成殿、明倫堂、魁星閣、崇聖祠,還重建東西廡殿,並疏浚天光雲影池。1997年,南市區人民政府對文廟進行全面整修,歷經數年,終於全面恢復了文廟在清代最盛時期的風貌,於1999年9月24日,舉行了盛大的上海文廟修繕竣工開放儀式,並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上海市弘揚、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顆耀眼明珠。 [5] 

文廟佈局結構

上海文廟 上海文廟 [1]
民國元年至十五年(1912-1926年),文廟每年有春秋兩祭。在此期間,上海的縣知事和紳士來此舉行隆重的祀孔禮儀。
文廟在抗戰前的百餘年時間中,逐漸成為舊城廂的文化中心,上海教育事業起源於舊城廂,不少與文廟有關。文廟一度改為上海市民眾教育館,那時錢萬能曾在大成殿裏舉行過幾次中國曆代鈔票展覽會。袁德昌辦過假鈔票展覽會。
上海文廟建築採用羣體組合方式,簡稱建築羣體。它是中國古代建築羣的典範之一。
在整體佈局上,上海文廟嚴格按照兩條縱軸線展開。其中一條為祭祀線,包括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而大成殿前東、西兩廡殿,則在縱軸線兩邊,以襯托大成殿的恢宏壯麗。另一條為學宮線,內有學門、儀門、明倫堂、尊經閣。而明倫堂前東、西兩側建有聽雨軒和杏廊,它們都在縱軸線兩旁作明倫堂的陪襯。此外,還有一條廟園線,在這條線上建有魁星閣、天光雲影池和儒學署。在文廟東北部還有一條上海最大的街坊式舊圖書(民營)批發市場——上海文廟書刊交易市場;逢星期日在文廟大成殿前庭院中開設臨時搭建的“上海文廟星期日舊書集市”,曾是市民淘書的樂園。這個書刊市場和舊書集市,在當時海內外文廟或孔廟中都是沒有的。
上海文廟建築羣體中的主要建築有6處: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魁星閣、儒學署和崇聖祠。它們都是儒家文化的載體和象徵。換句話説,儒家文化精神貫穿於文廟建築,是文廟建築的生命和靈魂。反之,儒家文化精神又通過富有表現力的建築語言和人文景觀展示出來。這也就是上海文廟建築藝術特色。
大成殿是上海文廟的主體建築,面積為260平方米,高14米,面闊三間,使人感到穩重、端莊,而歇山重檐式的大屋頂又易使人感到沉重和壓抑,幸好大成殿屋脊生動的弧線和兩邊的飛檐翹角卻如振翅欲飛的大鵬,化解了這份沉重和壓抑,尤其是屋頂上裝飾着奔走跳躍的狻猊、辟邪等動態十足的小動物,使莊嚴肅穆的大成殿又充滿了生命的氣息,強烈地表現出東方建築藝術的個性魅力。
四個磚刻大字“海濱鄒魯”,鑲嵌於大成殿屋脊正中,十分顯眼,由清代禁煙大官林則徐所書。在大成殿正面的雙重飛檐中間豎有一塊上書“大成殿”三字的塗金匾額,為清雍正皇帝墨跡。大成殿檐下懸有一塊上書“萬世師表”的金色大匾,為清康熙皇帝墨跡。
大成殿內正中靠北牆處,置有用香樟木雕成的孔子塗金像等設施,表達了歷代對孔子的尊敬和緬懷。殿中四根大柱上都懸有抱柱聯,在孔子神龕前一副為“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第二副為“覺世牖民詩書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類拔萃河海泰山麟鳳莫喻聖人。”這兩副楹聯都是頌揚孔子的功績和為人的高尚。
此殿的東、北、西三面壁間鑲嵌有滬上著名書法家劉小晴書寫的楷書《論語》全文,刻於青石上的石碑。這在全球孔廟中是個首創。在大殿梁間置有三塊金字大匾:一為清代道光帝墨跡:“聖集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二為“聖協時中”,語出《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句,也為清道光帝墨跡;三為“德齊幬載”,選自《左傳》:“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句,字為清咸豐帝手跡。
在孔子神龕前東、西兩側,還置有鍾、鼓等祭祀用品,其中以在文廟出土的一套青銅編鐘最為名貴。這套編鐘鑄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上海江南製造局承造,外形呈圓桶式,鐘紐為半圓形,大異於北方編鐘的外形呈扁圓形,鐘紐為直柄式。敲擊時發出的五種音階,準確而又亮麗。據説,這套完整的編鐘在抗日戰爭時期,文廟管理者為防日侵略軍掠去製造軍火而將它埋藏於地下。1982年,在文廟大成殿月台前挖防空洞時發現並出土,今成為上海文廟的鎮廟之寶。
大成殿前月台(又稱石露台)上,置有孔子立式佩劍青銅像,高1.80米,大理石基座正面鐫刻有周谷城教授的題詞:“先哲,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銅像”。月台東南部置有一口大成鍾,鍾高1.80米,直徑1.10米,重達1.50噸。此鍾工藝精湛,圖案生動,鐘紐為一對首尾相纏的蒲牢(相傳龍生九子,蒲牢為九子名之一),呈現高吼之狀;鍾肩鑄有12條春秋龍紋圍繞,下沿鑄有4對相向的雙龍戲珠;鍾靈處鑲嵌有上海市花白玉蘭圖案;鐘腰上下兩圈共鑄有24輛順向排列的孔子出遊馬車圖;鍾鎮上直鑄“大成鍾”三個大字,其相向北面鑄有銘文,兩側還鑄有135名捐資鑄鐘者名單。撞擊此鍾時發出的聲音洪亮、圓潤、悠揚、祥和,聲波可持續3分鐘之久,為各地孔廟鐘聲之最。
東、西廡殿在大成殿前兩側,為大成殿的配殿,硬山式建築比較低矮。昔為祭祀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賢的地方,今在其壁間鑲嵌有300副明、清文人自撰自書的楹聯碑刻。其中有清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楹聯,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林則徐的手跡,也有八大山人、揚州八怪、江南才子的墨跡,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被譽為“聯語大觀”。
明倫堂為上海文廟學宮線上的主要建築之一。堂為古代宮室建築之一,用於進行講學、演講的場所,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宣揚之地。堂名“明倫”,語出《孟子》:“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是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制,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
明倫堂為古代飽學之士講述“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書經》《禮經》《周易》《春秋》)之地。在明倫堂屋脊上置有“詩禮垂訓”四個大篆書。
明倫堂曾做過小刀會起義軍的總指揮部,又做過“國民救亡歌詠協會”成立大會會場,是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地方。
尊經閣是一座二層樓的閣式建築,寬敞、高爽。原是貯存六經、御製諸書及百家子史之地。這裏曾是上海特別市最早的一家市立流通圖書館。其上層為重要貴賓接待室,內懸一幅由著名人物畫大家戴敦邦創作的《孔子問道》圖,描寫孔子向老子虛心求教的場面。孔子對老子十分尊敬,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也一再告誡孔子説:“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暗示孔子的政治主張在當時是難以行得通的。這便是此畫的潛在含意。上海文廟尊經閣郭新洋 攝
此閣前面有個宣廊,廊內置有“上海縣籍進士名錄碑”,上面刻有自元朝至清末榮登進士的279人姓名、考中日期和被任命官職。其中有元至正四年(1344)甲申科進士秦裕伯,官至福建省郎中,死後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敕封為上海縣城隍老爺;另一是徐光啓,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他將西方科學技術引進中國,著有《農政全書》等科學著作。
魁星閣是上海文廟古建築羣中的建築藝術珍品,共三層,高約20米,外觀呈六角型,閣內六根金絲楠木柱,自底層直通閣頂卻沒有一根鐵釘。從前登臨此閣可以俯瞰老城廂全景。此閣始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原供奉奎星神。
據古籍記載,奎星乃二十八宿之一,為西方白虎之首,有星十六顆,“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故有奎主文章之説,後人遂將奎星演化為文官之首,説孔子乃是天上奎星,所以文廟中必建奎星閣。至於奎與魁通用,原出於顧炎武著的《日知錄》:“神像不能象奎,而改奎為魁”。魁星神頭部像鬼,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中的大彎勾;一手捧鬥,如魁字中的鬥字,一手拿一株如椽硃筆,意在用筆點中應試人的姓名。現閣內懸有兩幅魁星圖,供人瞻仰。
儒學署在風光秀美的天光雲影池北側,為一幢兩層小樓。舊時,此署為掌管文廟祭祀和生員教育的場所,其官員稱教諭。上海縣學首任教諭為上海鎮學創辦人、教育家唐時措。今天,此署底樓為歷代茶具陳列室,二樓為文廟會議室。署前右側有聽雨軒,三面臨池,邊置吳王靠,中置石桌石凳,供人憩息,小巧玲瓏,清幽雅緻。軒名取自古詩句:“秋陰不散霜正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十分貼切。
崇聖祠在大成殿之後,為一座四合院式的懸山式建築。前為門牆,中為庭院,東、西兩廂,後為大廳及耳房,為供奉孔子父母等五代祖宗的祠堂。今作為廟辦公之用。 [5] 

文廟撥款重修

解放後,市政府先後撥款重修文廟,並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在“文革”期間,又遭到嚴重破壞。但改革開放以後,政府撥款修葺和重建了一批建築和景點,使文廟初步恢復原貌。 [2] 

文廟文物保護

1959年被列為南市區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4月~1999年9月,南市區政府對文廟進行大規模修繕、開發。

文廟對外開放

1999年5月上海文廟掛牌對外開放。
2002年4月27日成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建築規格

在文廟東北部沿夢花街、學宮街處,建造了一條一至三層樓的仿清式街坊,與文廟主體建築相匹配,建築面積3130平方米,將原在大成殿、東西廡殿內的“文廟書刊交易市場”遷往該處。
上海文廟 上海文廟
同時重建尊經閣,建築面積333平方米,修建地下車庫、書庫240平方米。整修大成殿266平方米和石露台332.94平方米,東西廡殿353.17平方米,大成門及殿前東西平房262.92平方米,大成殿前大院998平方米。
重建明倫堂296.14平方米,儀門72平方米,學門23平方米,聽雨軒64平方米,宣廊杏廊220平方米,儒學署246平方米,天光雲影池954.46平方米,改建變電所28平方米等。
以上工程佔地面積約7890平方米,建築面積5960平方米,投入資金2500萬元。至此,文廟基本上重現了當年的廟容廟貌。

文廟主要景點

在修復文廟建築羣的同時,增添了殿、閣、樓、堂等的陳列內容。大成殿東、西、北三面壁間,安置了全本《論語》碑刻,正中設置了香樟木雕刻的孔子顏子曾子“三聖像”;其東側置有文廟出土的清同治年鑄的編鐘;西側置有大鼓一隻;上面梁間懸置“聖集大成”、“聖協時中”、“德齊幬載”等匾額;大成殿前梁坊上置有“萬世師表”匾額;其下前方石露台上置有“孔子佩劍銅像”一尊;其東南角置有“大成鍾”一口。
在東、西廡殿壁間置有明清文人自撰自書的對聯碑刻300副。

文廟石碑雕刻

在尊經閣二樓正中置有著名畫家戴敦邦創作的巨幅“孔子問道圖”,以及明、清紅木傢俱;樓下置有巨型老紅木大理石圖案屏風及陳列“名石、奇石、賞石”展;閣前院中置靈壁巨石“玉麒麟”。
宣廊內壁間置有《上海縣籍進士名錄碑刻》。明倫堂內置有動物造型根雕展。堂前置有“大青銅方鼎”。
杏廊壁間置有《上海縣學記碑》等10餘塊元、明、清記載了文廟和縣學歷史的碑刻。天光雲影池中置有靈壁巨石“龍吟虎嘯”,池岸邊置有9條噴水龍頭。儒學署底樓陳列有“表締茶壺博物館”等。
文廟的正門系三座石碑門,門西牆上嵌有“文武百官在此下馬”的碑石一方。東牆下端有鏤空如篦箕狀的半環門,可窺望廟內魁星閣前的池塘及石橋。
過正門三座石碑坊,即見坊後的三座石橋,中橋較東西兩橋高大,三橋築於半圓形的池上,池名“泮池”。

文廟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 門市價:10.0元
  • 平日成人10元,憑學生證5元;週日舊書市場門票1元。

文廟開放時間

9:00-17:00,16:30停止售票;週日舊書市場7:30-16:00。

文廟交通信息

乘坐地鐵八號線、十號線至老西門站下,出7號口沿中華路往南至文廟路左轉,步行共約8分鐘可達。
公交
乘坐公交:24、715、775、969路至老西門(復興東路站下,步行約8分鐘可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