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廟

(雲南省通海縣文廟)

鎖定
通海文廟,位於雲南省通海縣城南隅、坐落於秀山之麓,南北向。為中軸線分幢迭起單體組合式古建築羣。文廟由紅牆(長65米、厚1.9米、高8米)泮池、文明坊、忠烈祠、節孝祠、大城門、鄉賢、名宦祠、東廡、西廡、大城殿、鐘鼓樓、崇聖祠、尊經閣組成,總佔地1.2萬平方米。
中文名
雲南省通海文廟
外文名
Yunnan Tonghai, Confucious'Temple
創建時間
元代
佔地面積
12000 m²
地理位置
雲南省通海縣城南隅

文廟文廟簡介

文廟 文廟
通海文廟,始建於元代(清·雍正十三年《重修通海廟學記碑》載),於明萬曆年間遷建於後址,後存建築為清初康熙、雍正之物。特別文明坊(建於雍正十一年)氣勢壯偉雄強。從整體看通海文廟,給人以殿閣層層迭起,莊嚴肅穆之感。
清朝時期,在通海廟學中曾經培養出朱嶟(禮部尚書),公孫翰林的董玘、董健,有名書法家闞禎兆等。通海文廟於1998年被雲南省政府公佈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1] 
文廟 文廟
通海文廟經明、清兩代擴建,主體建築佈局依地勢高低順序排列在縱向中軸線上,東西廊廡以對稱格局配於正殿兩側,總體佈局為四進三大院落。1731年(清雍正九年)按當時文廟的規制統一佈局擴建。清乾隆初期,通海紳士趙城等主持擴修文廟,其修建的文廟大成殿宏偉高大,整個文廟建築羣較規範,照壁寬大,泮池明月,兩廊對稱,廊廡銜接;斗拱別緻,琉璃瓦頂,門窗鏤空雕刻,油飾莊重;院內古柏年深色古,虯枝婆娑,枝葉繁盛,使文廟更顯儒學之神聖。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文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特別是1953—1958年間破壞程度最大,直至2005年,被完全拆毀的文廟古建築物仍有8個。後存的東廡和西廡也由原來的九開間改為七開間。文廟範圍內建蓋了許多現代建築。文廟原有的圍牆、道路和特有的庭院綠化已不復存在,整個文廟只有少部分完整的保存了原來的建築風格、風貌。

文廟古蹟建築

通海文廟後存照壁、忠烈祠、節孝祠、華表、文明坊、大成門、碑亭、大成殿、尊經閣、崇聖殿等古建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