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廡殿

(傳統建築中的一種屋頂形式)

鎖定
廡殿是古代傳統建築中的一種屋頂形式。宋稱為“五脊殿”、“吳殿”;清時稱為“四阿殿”;吳《營造法原》稱為“四合舍”。
中唐以前,對其結構無從得知,晚唐至宋則有實例可據。至清代,左右兩坡又有推山的做法,使垂脊成為向外彎曲的形狀。 [3]  傳統建築形制體系定型後,廡殿建築成為房屋建築中等級最高的一種建築形式,由於它屋頂陡曲峻峭,屋檐寬深莊重、氣勢雄偉浩大,在封建社會里,他是體現皇權、神權等統治階級的象徵。所以多用作宮殿、壇廟、重要門樓等高級建築上。其他官府及及庶民不許採用。 [1] 
中文名
廡殿
分    類
建築
地    區
中國

廡殿歷史沿革

廡殿頂的具體形象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銅器、漢畫像石及明器中都可見到。關於廡殿頂的建築形象,則以漢闕、南北朝石窟壁畫所示為早,唐佛光寺大殿為現存最早的廡殿建築實物。而在唐代遺留下的圖像資料中不難看出廡殿頂也是多用於皇宮、廟宇中最主要的大殿,特別隆重尊貴的建築甚至採用重檐廡殿形式。
宋代時,四阿頂叫做“四注屋”,“注”,就是流水灌注的意思。宋代的四注屋就是以排水時四坡落水的形象而命名的。而“阿”,是指圜和的大斜坡。由於廡殿頂四面都是大斜坡,叫做“四阿”非常形象。因此,所謂四阿重屋,即屋頂四面出水的重檐殿屋。
《營造法式》中稱四阿殿“俗謂之吳殿,亦日五脊殿”。五脊殿顧名思義,蓋言其有五條屋脊的結構特點。“吳殿”名稱的來歷則有一個故事。“吳”,指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據説唐玄宗時,吳道子畫了兩京寺觀三百餘壁,主要畫於四阿頂的壯麗殿閣中,遂把四阿頂叫做吳殿。
由於古代建築之事,多系工匠手口相傳,字多通假,因此“吳殿”之詞經過數百年的師徒口傳,在元代與清初的一些文獻上,又曾把“吳殿”誤寫為“吾殿”,直至清代頒佈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時,對“吾殿”一詞進行了一番推敲始定。
在《説文解字》中:“廣”(音巖)是房屋多用的字旁,意即因巖為屋,借用山的一面構成半面房子的坡屋頂。而與吾同音的還有“廡”,“廡”是堂下週屋,而吳殿在明清時大多是前後帶廊廡,或是周圍帶廊廡的重檐大殿,因而在清代雍正以後把“吳殿”稱為“廡殿”,很形象地對應了廡殿建築殿身高聳圍以廊廡的特徵。 [5] 

廡殿建築形式

廡:wǔ
廡殿 廡殿
廡殿有重檐和單檐兩種。
廡殿建築是古代傳統建築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建築形式常用於宮殿、壇廟一類皇家建築,是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最常採取的形式。如故宮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太廟大戟門、享殿及其後殿,景山壽皇殿、壽皇門,明長陵稜恩殿等,都是廡殿式建築。
在古代,人們將這種屋頂形式定為最高等級,因此一般只能用於皇宮、廟宇的主要大殿之上,並視整個建築組羣的尊貴程度而做成重檐或單檐。單檐廡殿正中有正脊,四坡相交處作四條垂背,故也稱五脊殿。重檐則在上層屋檐之下再作環繞殿身的四條博脊,下檐位於角部再作四條角脊。由於中國古代對於尊卑等級頗為看重,故民間不允許使用。現存的清代苑囿因處處模擬民間文人園那種追求素雅的意境,所以也未見採用,但在之前的苑囿,依據文獻可知大多以金碧輝煌為基調,故可推測亦應有廡殿頂建築的設置。 [2] 

廡殿建築價值

在封建社會,廡殿建築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家建築獨有的一種建築形式,其它建築如官府、衙屬、商埠民宅等,是絕不允許採用廡殿這種建築形式的。廡殿建築的這種特殊政治地位決定了它用材碩大、體量雄偉、裝飾華貴富麗,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廡殿樣式分類

廡殿單檐廡殿

郵票上的佛光寺東大殿 郵票上的佛光寺東大殿
山西五台縣佛光寺大殿。屬單檐廡殿頂建築,晚唐建築,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建築,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結構建築,現存第二早木結構建築(僅次於山西南禪寺)。
天津薊縣獨樂寺山門。獨樂寺為中國僅存三大遼代寺院之一,其山門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山門正脊的鴟吻,屬遼代原物,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鴟吻
獨樂寺山門 獨樂寺山門

廡殿重檐廡殿

原圖片非泰安岱廟天貺殿而是曲阜孔廟大成殿 原圖片非泰安岱廟天貺殿而是曲阜孔廟大成殿
山東省泰安岱廟天貺殿,中國現存最早的重檐廡殿頂的宮殿。
北京故宮太和殿。為中國最大的重檐廡殿頂的宮殿。

廡殿建造結構

廡殿式建築屋面有四坡,前後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後屋面相交形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廡殿的內部構架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正身部分和山面及轉角部分。正身部分構架是構成和支承前後坡屋面的主要骨架,這部分樑架的構造與硬山、懸山式建築的正身構架基本相同,都是抬梁式結構,由柱子支承樑架、樑上面搭置桁條、桁條之上鋪釘椽子望板形成屋面木基層。山面及轉角部分是構成廡殿這種建築形式的主要部分。山面的桁檁是沿進深方向排列的,它們與樑架平行,不具備搭置在樑架上的條件,為解決山面桁檁的搭置問題,古人採用在桁檁下面設置順梁的辦法。順梁,即順面寬方向之梁,它平行於面寬方向,與正身部分的樑架成正角。在山面設置順梁,就解決了山面桁檁無處搭置的矛盾。順梁的設置,常見的有兩種形式:一為“順梁法”,二為“趴梁法”。順梁法所用之梁,在標高、斷面、形狀及做法等方面均與對應的正身樑架相同。如正身部分在進深方向使用挑尖梁,那麼,山面也對應使用挑尖梁,稱為“挑尖順梁”。採用順梁法是要具備一定條件的,即在梁下面必須有柱子承接,梁頭做成挑尖梁頭形式,通過柱頭科斗拱落在山面檐柱頭上。如果下面沒有柱子承接,就不能採用順梁法,只能改用趴梁法。所謂“趴梁”,是搭置在桁檁之上的梁,它與順梁的位置正好一反一正。順梁是置於桁檁下面,在梁背端頭做桁檁;趴梁是扣在桁檁上面,憑桁檁承接梁的外一端,內一端搭置正身樑架上。趴樑上面再承接其他桁檁。在廡殿木構架中,順梁與趴梁常常結合起來使用。在廡殿山面有檐柱承接的情況下,山面的最下一層樑架一般用順梁,順梁之上承接山面桁檁(帶斗拱做法則為“挑檐桁”和“正心桁”)和下金桁,下金桁上面置趴梁,趴樑上面承中金桁(或上金桁)……順梁、趴梁並山面桁檁層層疊落,形成廡殿山面的基本構架。如果山面沒有檐柱承接,則從最下面一層起就需使用趴梁、趴角扣搭在山面檐柱上。 [4] 
參考資料
  • 1.    田永復.中國古建築知識手冊: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3:7-9
  • 2.    陳從周主編.中國園林鑑賞辭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01:第1070頁
  • 3.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編;呂松雲,劉詩中執筆,中國古代建築辭典,中國書店,1992.12,第104頁
  • 4.    宋其加編著.解讀中國古代建築: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2:第20-21頁
  • 5.    郭華瑜著.中國古典建築形制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02:第110-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