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城廂

(上海老城廂)

鎖定
老城廂是開埠以後,上海城市發展偏離了原來的軌道與模式。 [1]  租界的開闢,使這座城市內部逐漸出現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租界城區和華界城區。租界城區的迅猛發展和繁榮,逐漸取代原來的城市區域,成為整個上海的標誌、象徵。因此只有在租界出現後,上海城市史中才可能出現“老城廂”這一特定的地域概念。在中國歷史上,城廂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區域概念。
中文名
老城廂
歷史追述
公元一四零四年(明朝永樂二年)
地理位置
上海、天津
應    用
防禦倭寇侵襲
年    代
嘉靖

老城廂基本釋義

老城牆
老城牆(4張)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為了防禦倭寇侵襲,這裏建造起了環城牆,人們一般視“城外為廓,廓外為郊”。根據慣例,城牆以內叫做“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經濟活動的區域才稱之“廂”,所以‘城廂’一詞一般指城內和城外比較繁華的地區。九個城門中最大、最雄偉、最重要的是南大門,而最繁忙的出入口則是北門,位於當時法租界主幹道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的盡頭。城牆在民國1912年開始拆除,於1914年冬天全部完工,由於上海當時已經是租界當道的年代,作為華界的老城廂相比之下顯得非常落後,城牆內道路不治、凌亂不堪,醜態畢露,南市諸興盛馬路也隨之徹底隕落。

老城廂地理位置

老城廂生活圖景 老城廂生活圖景
上海這處已有700多年曆史的老城廂,位於上海城東南,由彎曲的人民路、中華路圍成,佔地約200公頃。它是上海城的起源地,而且從元、明、清到民國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共有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大南門、小西門老西門、小北門、老北門、新北門九座城門。清末,隨着城牆的拆除,在原護城河處築起了中華路和民國路(解放後民國路改稱“人民路”),如今僅在老北門的大境閣一處保留有一段舊城牆的遺蹟,現上海公交11路仍沿着中華路和人民路,並以這九座城門命名的9個站點(除了小西門一站稱“尚文路”)呈環線行駛。不瞭解該處路況的司機,常常會被九座城門的名字搞得暈頭轉向。

老城廂歷史積澱

老城廂街景 老城廂街景
被稱為“上海的根”的老城廂,文物古蹟眾多,名園、名人住宅、會館公所集中,除了著名的豫園老城隍廟、老城牆大境閣等,還有徐光啓故居“九間樓”、深宅大院內精美的“書隱樓”等一批古蹟遺址。其中,列為國家、市、區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21處,保護建築5處。雖然幾經變遷,這裏漸失了古時《清明上河圖》般的市井喧鬧,但是,人們仍可從老城廂的一磚一瓦,尋覓歷史演變痕跡。

老城廂演變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市政建設和商業佈局的改造,老城廂悄悄改變了模樣。漫步其間,“老上海”們發現,這裏的梨膏糖五香豆已鮮有問津者;明清風格的雕樑畫棟、古色古香的老街以及窄窄的彈街路老虎灶老虎窗七十二家房客,都在漸漸地消失……“老城廂老了。”人們喟嘆着。
老城廂城牆一角 老城廂城牆一角
為了使老城廂煥發青春,上海加快了舊城改造的步伐。2001年歲末,上海老城廂的近千户居民,因環城綠帶建設項目啓動而陸續搬遷。老城廂位於原南市區,現屬新黃浦區,改造後將崛起新的現代聚居區。據瞭解,黃浦區拆除舊房達四五十萬平方米,動遷居民兩萬户。但同時,“如何保護上海老城廂的文化”、“如何妥善處理文物保護與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關係”等,成為眾多新老上海人共同關注的話題。
“不能讓歷史成為未來的包袱,也不能讓未來失去歷史的基礎。”許多建築專家和文化學者這樣認為。分散淹沒在舊牆老屋間的古蹟、獨特的民居建築及市井文化,不僅是上海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瑰寶,也是老城廂的“魂”。著名建築師邢同和建議黃浦區在新一輪的舊城改造中,應着重研究該地域的歷史和文化特點。如果從延續歷史文化和改善環境的目標出發進行舊城改造,那麼,“上海這座城市將會更耐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