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槐堂

(王氏三槐堂)

鎖定
三槐王氏是王氏重要的望族之一,該望族形成於北宋真宗時期,一般家族均以地名郡望著名,唯獨三槐王氏是個例外。該堂號在王氏眾多分支中僅列太原王琅琊王之後,位居第三。但就影響而言,王旦久居相位地位顯赫,使得子孫後代飛黃騰達而長久不衰,三槐王氏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地方,“三槐”一詞幾乎與王姓畫上了等號。歷史上三槐王的發祥地在今莘縣莘城鎮羣賢堡村確定無疑。而作為王氏宗祠的三槐堂,更成為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 [1] 
中文名
三槐堂
地理位置
莘縣甘泉路羣賢堡村003號 [2] 

三槐堂名字由來

三槐堂
三槐堂(5張)
史書記載,周代宮廷外植有三株樹,百官朝見天子時,三公皆面槐而立。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過,隨着王祐手植三槐故事的流傳,宋朝以後,三槐幾乎成了王姓的代稱。
北宋初期,趙匡胤想以謀反罪名除掉大將符彥卿。於是,讓祖籍莘縣的大臣王祐前去調查。王祐核實後得知,符彥卿並無謀反之意,只是其家中的幾個家奴仗勢欺人。王祐對符家家奴嚴懲後回朝稟報皇帝:願以百口之家保符彥卿無罪。趙匡胤除掉符彥卿的設想泡了湯,遂遷怒於王祐。因王祐秉性耿直,本應做宰相的他,仕途異常坎坷。直至太宗趙光義即位後,64歲的他才出任兵部侍郎,但任職一個多月就病死了。
壯志難酬,王祐心有不甘,他生前發現次子王旦聰敏過人,前程可喜,便親手在自家院中植槐樹三株,十分自信地預言:“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宋代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三要職合稱“三公”,是眾臣之首。
30年後,王旦果真做了宰相。王旦“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清廉節儉、至死不渝”的處世之道開創了三槐堂亙古流傳的官風、家風。王祐的其他兩個兒子也異常聰穎,先後踏入仕途。
山東莘縣三槐堂 山東莘縣三槐堂
王旦病故後,子孫將其遺體暫厝於其外祖家——開封新裏鄉大邊村,遵王旦遺囑,葬儀從簡,甚至墓碑也未立。直至38年後的1055年,其子王素上書宋仁宗趙禎,要為其父立碑,趙禎慨然應允,並親書“全德元老之碑”六字;又下詔命大學士歐陽修為王旦撰寫碑文。於是,王素受欽命為其父立碑。陵墓竣工後,王素在開封城東門外的王氏宗祠院內亦植槐樹三株,並將宗祠命名為“三槐堂”,三槐王氏的稱謂至此漸聞於世。
1073年,王素病逝,遼兵屢犯宋都,京城一帶戰事不斷,加之黃河不斷氾濫,祖墳面臨厄運,王素之子王鞏在葬父的同時,也將祖父王旦遺骨遷至故里莘縣羣賢堡村重新安葬,石碑、翁仲石獸墓表的設置皆與開封之墓相同。
幾乎同時,王鞏在羣賢堡村建起宗祠三槐堂,供奉列祖列宗牌位。1079年,王鞏拜訪蘇軾時,請這位忘年交為自家的宗祠題了“三槐堂”三字,並作《三槐堂銘》。此文後被收入《古文觀止》等文集,轟動一時,三槐王氏的名聲由此愈加被眾人熟知。

三槐堂三槐後裔

三槐王氏自王旦之後,可謂人才濟濟,名人輩出。王旭王素王質王鞏、王靖、王古、王震、王倫王楠在《宋史》中均有傳記。正因三槐王氏族中多賢人,故處於莘縣的三槐王氏發祥地王莊被改為“羣賢堡”。 [1] 

三槐堂宗廟建築

歷史上的莘縣城內的三槐堂坐南朝北,東鄰火神廟,西至鼓樓口,南接考棚,北靠茶葉坑。院內有三棵槐樹,西邊兩棵,東面一棵,還有神道碑數通。堂內有神台、神桌,供奉着王祐、王旦等10餘人的木牌位,是王氏的宗祠。現莘縣城內三槐堂舊址聳立的是一座紅色的大樓。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