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肉豆蔻

(中藥)

鎖定
肉豆蔻,中藥名。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乾燥種仁。分佈於台灣、廣東、雲南等地。具有温中行氣,澀腸止瀉之功效。常用於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
別    名
迦拘勒
豆蔻
肉果
頂頭肉
玉果 展開
別名
迦拘勒
豆蔻
肉果
頂頭肉
玉果
扎地
麻尖 收起
中文學名
肉豆蔻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毛茛目
肉豆蔻科
肉豆蔻屬
肉豆蔻
分佈區域
台灣、廣東、雲南
採收時間
果實成熟時採摘
用    量
3~10g
毒    性
無毒
貯    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肉豆蔻入藥部位

乾燥種仁。

肉豆蔻性味

味辛,性温。

肉豆蔻歸經

歸脾、胃、大腸經。

肉豆蔻功效

温中行氣,澀腸止瀉

肉豆蔻主治

用於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

肉豆蔻相關配伍

治霍亂嘔吐不止:肉豆蔻一兩(去殼),人蔘一兩(去蘆頭),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粟米二撮,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温服。(《聖惠方》)

肉豆蔻用法用量

3~10g。

肉豆蔻炮製

麩煨肉豆蔻:取淨肉豆蔻,加入麩皮,麩煨温度150~160℃,約15分鐘,至麩皮呈焦黃色,肉豆蔻呈棕褐色,裹面有裂隙時取出,篩去麩皮,放涼。用時搗碎。每100kg肉豆蔻,用麩皮40kg。本品形如肉豆蔻,表面為棕褐色,有裂隙。氣香,味辛。

肉豆蔻生理特性

小喬木;幼枝細長。葉近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兩面無毛;側脈8-10對;葉柄長7-10毫米。雄花序長1-3釐米,無毛,着花3-20,稀1-2,小花長4-5毫米;花被裂片3(4),三角狀卵形,外面密被灰褐色絨毛;花葯9-12枚,線形,長約雄蕊柱的一半;雌花序較雄花序為長;總梗粗壯、着花1-2朵;花長6毫米,直徑約4毫米;花被裂片3,外面密被微絨毛花梗長於雌花;小苞片着生在花被基部,脱落後殘存通常為環形的疤痕;子房橢圓形,外面密被鏽色絨毛,花柱極短,柱頭先端2裂。果通常單生,具短柄,有時具殘存的花被片假種皮紅色,至基部撕裂;種子卵珠形;子葉短,蜷曲,基部連合。

肉豆蔻生長環境

原產馬魯古羣島熱帶地區廣泛栽培。中國台灣、廣東、雲南等地引入栽培。

肉豆蔻鑑別

藥材性狀: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3cm,直徑1.5~2.5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黃色,有時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全體有淺色縱行溝紋和不規則網狀溝紋。種臍位於寬端,呈淺色圓形突起,合點呈暗凹陷。種脊呈縱溝狀,連接兩端。質堅,斷面顯棕黃色相雜的大理石花紋,寬端可見乾燥皺縮的胚,富油性。氣香濃烈,味辛。

肉豆蔻相關論述

1、《本草正義》:“肉豆蔻,除寒燥濕,解結行氣,專理脾胃,頗與草果相近,則辛温之功效本同,惟澀味較甚,並能固及大腸之滑脱,四神丸中有之。温脾即以温腎,是為中下兩焦之藥,與草果之專主中焦者微別。”“香、砂、蔻仁之類,温煦芳香,足以振動陽氣,故醒脾健運,最有近功,則所謂消食下氣,已脹泄滿者,皆其助消化之力,固不可與克削破氣作一例觀。”
2、《本草匯言》:肉豆蔻,為和平中正之品,運宿食而不傷,非若枳實、萊服子之有損真氣也;下滯氣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泄真氣也;止泄瀉而不澀,非若訶子罌粟殼之有兜塞掩伏而內閉邪氣也。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版
  • 2.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5月
  • 3.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