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病毒

鎖定
黃病毒屬(Flavivirus)是一大羣具有包膜的單正鏈RNA病毒。該類病毒通過吸血的節肢動物(蚊、蜱、白蛉等)傳播而引起感染。過去曾歸類為蟲媒病毒。在我國主要流行的黃病毒有乙型腦炎病毒森林腦炎病毒登革病毒
中文名
黃病毒
外文名
Flavivirus
別    名
黃病毒屬
類    型
單正鏈RNA病毒
傳播途徑
吸血的節肢動物
病毒形狀
小球形

黃病毒黃病毒簡介

黃病毒屬(Flavivirus)是一大羣具有包膜的單正鏈RNA病毒。這類病毒通常通過吸血的節肢動物(蚊、蜱、白蛉等)傳播,故過去曾歸類為蟲媒病毒(arbovirus)B組。由於“蟲媒病毒”一詞在分類學中含義不夠準確,所以目前已經不再使用。在我國,主要的黃病毒成員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森林腦炎病毒登革病毒
這類病毒結構相似,大多數是20面體立體對稱的有包膜的RNA病毒。它們能在節肢動物(如蚊、蜱、白蛉等)體內增殖,對節肢動物不致病,但可以通過昆蟲叮咬傳染給脊椎動物或人,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大多數的病毒引起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呈多種多樣的臨牀表現,主要包括腦炎或腦脊髓炎以及全身性感染等。由於節肢動物既是儲存宿主又是傳播媒介,其分佈受地理與氣候的影響,故所致疾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地域性

黃病毒分類

黃病毒科(Flaviviridae)包括3個病毒屬,即黃病毒屬(flavivirus)、瘟病毒屬(pestivirus)和丙型肝炎病毒屬(hepacivirus),共有70多種病毒。由於黃病毒在病毒體形態結構傳播媒介以及所致疾病等方面與披膜病毒科中的甲組病毒相類似,曾經被歸入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的黃病毒屬。根據黃病毒的基因組結構、複製方式及形態發生學等方面的特點,1986年被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獨立命名為黃病毒科(Flaviviridae)。主要包括登革病毒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森林腦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

黃病毒共同特徵

1.病毒呈小球形,直徑多數為40~70nm,該病毒表面有脂質包膜,其上鑲有糖蛋白組成的刺突,包膜內為20面體對稱的核衣殼蛋白,中心含病毒RNA
2.病毒基因組核酸為單股正鏈RNA。病毒均在細胞質中增殖。
3.病毒對熱、脂溶劑和去氧膽酸鈉敏感,在PH為3~5的條件下不穩定。
4.病毒的傳播媒介是節肢動物(蚊、蜱、白蛉等)。這些節肢動物又是病毒的儲存宿主,人、家畜、野生動物鳥類動物受其叮咬後感染。

黃病毒乙型腦炎病毒

乙型腦炎病毒(簡稱乙腦病毒)國外亦稱為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virus) ,是通過蚊叮咬傳播,引起乙型腦炎的病原體。乙型腦炎多發於春夏季,10歲以下兒童多發,近年來,成人及老年人患者相對增加。該病臨牀表現輕重不一,病死率高,倖存者可能留下神經系統後遺症
乙腦病毒包膜表面有刺突血凝素,在pH6.0~6.5範圍能凝集雛雞、鴿和鵝的紅細胞。該病毒最易感染的動物為乳小鼠,經腦內接種病毒後,多於3~5天發病,感染鼠腦組織含大量病毒。病毒在地鼠腎-幼豬腎等元代細胞及C6/36蚊傳代細胞中均能增殖,並引起明顯的細胞病變。
乙腦病毒抗原穩定,很少變異,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分離的病毒株之間無明顯差異,應用疫苗預防效果好。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循環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循環
在我國,乙腦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是三帶喙庫蚊、致乏庫蚊和白蚊伊蚊。在我國南方此病流行高峯在6~7月,東北地區則為8~9月,與各地蚊密度的高峯相一致。蚊感染病毒後,一定條件下,病毒在其唾液腺和腸內增殖,此時若蚊叮咬豬、牛、羊、馬等家畜,均可引起感染。動物感染後一般出現短暫病毒血症,並且不出現明顯症狀。感染的動物成為傳染源。帶病毒的蚊叮咬易感染動物形成蚊→動物→蚊的不斷循環。若蚊叮咬易感染人則可引起人體感染。幼豬是乙腦病毒傳播環節中最重要的中間宿主和擴散宿主。蚊可攜帶乙腦病毒越冬,以及經卵傳代,故蚊不僅是傳播媒介,還是病毒的長期儲存宿主
乙腦病毒侵入人體後,先在皮下毛細血管壁和局部淋巴結處增殖,少量病毒入血,隨血液播散到肝、脾的單核吞噬細胞中繼續大量增殖後,導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發熱等全身不適。若不再發展,則為頓挫感染。少數病人由於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或其防禦功能被超越,病毒侵入腦組織內增殖造成腦實質及腦膜病變,表現為高燒,驚厥或昏迷等症狀。部分倖存者可遺留痴呆、偏癱失語、智力減退等後遺症。
(一)病毒分離
取患者發病初期的血液、腦脊液和屍檢腦組織,接種於C6/36、BHK-21等傳代細胞,可分離到乙腦病毒。亦可用乳鼠腦內接種法分離病毒,但敏感性低於細胞分離法
(二)病毒抗原抗體檢測
乙腦的臨牀症狀與病毒相應抗體的關係 乙腦的臨牀症狀與病毒相應抗體的關係
免疫熒光法ELISA均可檢測到發病初期患者血液及腦脊液中的乙腦病毒抗原陰性結果具有早期診斷意義。採取患者雙份血清(兩次間隔時間1~2周)做血凝抑制試驗,若抗體效價增高4倍或4倍以上可以確診,單份血清效價320有診斷價值。
防治原則
防蚊和滅蚊、消滅傳播媒介、切斷傳播途徑是預防乙型腦炎的關鍵。在易感染人羣(10歲以下兒童)中進行腦炎疫苗接種,是預防乙腦流行的重要環節。給流行區的幼豬接種疫苗,有可能控制乙腦病毒在豬及人羣中的傳播與流行。

黃病毒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是引起登革熱的病原體。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流行於熱帶、亞熱帶,特別是東南亞、西太平洋、中南美洲地區。近年,在我國廣東、海南及廣西等地發生該病。
生物學性狀
登革病毒的形態結構與乙腦病毒相似。根據抗原體不同,分為1,2,3,4四個血清型,各型病毒間有交叉抗原。該病毒易在蚊體中增殖,可在蚊體胸內接種培養,也可用白蚊伊蚊的帶傳細胞(C6/36)或地鼠腎細胞進行培養。初生小鼠對登革病毒敏感,但用3周後或成鼠接種該病毒則很少出現症狀。
致病性與免疫性
登革病毒的結構 登革病毒的結構
登革病毒儲存在人和猴的體內,通過伊蚊傳播。病毒感染人體後可在毛細管內皮單核細胞中增殖,然後經血流播散,引起發熱、肌肉和關節痠痛、淋巴結腫脹、皮膚出血及休克等。登革熱臨牀症狀輕重不一,一般初次感染者症狀較輕,一週內恢復。再次感染者症狀較重,往往出現登革出血/登革休克綜合症,死亡率高達5%~10%。
微生物檢查與防治原則
取病人早期血清標本接種於白蚊伊蚊C6/36株細胞,可分離登革病毒,用ELISA可檢測登革熱病人血清中特異性抗體。取病人早期與恢復期血清,檢測血凝抗體,如抗體效價呈4倍或4倍以上增長,則有診斷價值。用ELISA檢測登革病人血清的特異性抗體,由於該抗體出現比IgG早,可用作早期診斷,發病第五天抗體陽性率為80%,至第6~10天達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