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登革熱

(急性蟲媒傳染病)

鎖定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白紋伊蚊傳播,世界衞生組織將其分為普通登革熱和重症登革熱兩類。時至今日,尚沒有針對登革熱的特異治療方法,絕大多數病人會自行康復,然而少部分病情加重,可能發生登革出血熱/登革休克綜合徵。
病人在感染後1-14天即可出現症狀,常見症狀包含發熱、嚴重頭痛、眼球疼痛、肌肉痛與骨關節痛、乏力、噁心、嘔吐、腹瀉等,而重症病症中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出血和休克等症狀,導致死亡。此病利用蚊蟲作為傳播媒介,因此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傳播。若在登革熱流行地區或夏秋雨季,出現發熱伴皮疹、疼痛、出血等症狀,需要警惕是否有登革熱的感染可能。診斷標準主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行業標準,《登革熱診斷(WS 216-2018)》來進行。疫情廣泛的主要地區包括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重點在東南亞、西太平洋地區和美洲
登革熱的治療原則主要為早發現、早診斷、早防蚊隔離、早治療,包括但不限於藥物退熱,保持液體平衡和補液,避免過度服用可能加重胃炎出血的治療藥物等。對於已經產生休克現象的嚴重患者,醫生會盡快進行液體復甦治療以及各類藥物儘快糾正體內的酸鹼失衡。登革熱是一種自限性很強的傳染病,通常預後良好,但如合併心肌炎、心功能衰竭、重度出血、肝衰竭等情況時,會對預後產生影響。
截至2024年3月22日,巴西登革熱病例(含疑似病例)已經超過201萬例,創2000年開始統計該項數字以來的最高紀錄。 [34] 
中醫病名
登革熱
外文名
Dengue fever
別    名
DF
就診科室
感染科
多發羣體
全體人羣(兒童易感)
常見病因
受到攜帶登革病毒的蚊蟲叮咬
常見症狀
高熱、劇烈疼痛、面胸部皮膚潮紅、四肢軀幹或頭面部充血性皮疹或點狀出血疹
傳染性
有(不存在人傳人)
傳播途徑
通過蚊蟲叮咬傳播
是否遺傳
相關藥物
對乙酰氨基酚,各類鎮靜止痛藥物

登革熱病因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白紋伊蚊傳播。登革病毒為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屬於黃病毒科中的黃病毒屬。
登革病毒經伊蚊叮咬侵入人體,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增殖後進入血液循環,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後再定位於網狀內皮系統淋巴組織中,在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肝臟的庫普弗細胞內增殖到一定程度,再次進入血液循環,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
登革病毒與抗體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激活免疫系統,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擴張、充血,血漿蛋白及血液的有形成分外滲,引起血液濃縮、出血和休克等病理生理改變。
重症登革熱的病理生理改變主要是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漿外滲,並無明顯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漿外滲是重症登革熱的主要臨牀表現,在熱退期,血漿大量進入腔隙中,血容量減少,血液濃縮,最終導致休克。

登革熱症狀

登革熱的潛伏期一般為1~14天,多數5~9天。典型的登革熱病程分為3期,即發熱期、極期和恢復期。
臨牀上常將登革熱分為兩型:普通登革熱和重症登革熱,後者又稱為登革出血熱/登革休克綜合徵。多數患者表現為普通登革熱,可僅有發熱期和恢復期,僅少數患者發展為重症登革熱。
  • 發熱期
發熱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發症狀為驟起高熱,可伴畏寒,24小時內體温可達40℃。一般持續3~7日。部分患者發熱3~5天后體温可降至正常,但在1天后再度上升,這種現象被稱為雙峯或馬鞍熱。
在發熱初期即可有嚴重的頭痛、眼球疼痛、肌肉痛和骨關節痛、乏力,噁心、嘔吐以及納差、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等。
皮疹
皮疹一般在病程的3~6天出現,表現為出血性皮疹如出血點等,或充血性皮疹如紅斑疹、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等。
皮疹先在四肢出現,然後蔓延至軀幹及全身,一般維持3~5天,疹退後無脱屑或色素沉着。典型皮疹為四肢的針尖樣出血點,或融合成片的紅斑疹,其中可見有散在小片的正常皮膚,簡稱“皮島”等。
出血
一般於發病後5~8天出現,約25%~50%的病例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皮膚、鼻腔、牙齦、消化道、腹腔和胸腔及陰道出血。
其他
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伴輕觸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見。個別病例有黃疸。
  • 極期
通常出現在病程的第3~8天。此時期,部分患者可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明顯的血漿滲漏,可出現腹部劇痛、持續嘔吐、球結膜水腫、四肢滲漏徵、胸腔積液腹水等。症狀嚴重者可引起休克,出現如低體温、心動過速、四肢濕冷、脈搏細弱、脈壓縮小或測不到血壓等表現。
隨着休克加重和持續,患者可發生代謝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礙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實驗室檢查可表現為進行性白細胞減少以及血小板計數迅速降低、紅細胞比積(HCT)升高以及白蛋白下降等。
少數患者無明顯的血漿滲漏致休克表現,但仍可出現嚴重出血或器官功能障礙。
  • 恢復期
極期後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轉,胃腸道症狀減輕,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回升,進入恢復期。部分患者可見針尖樣出血點,可有皮膚瘙癢。
  • 重症登革熱
又稱為登革出血熱/登革休克綜合徵,其早期臨牀表現與典型的登革熱類似,但在病程的3~5天,病情突然加重並進展迅速,出現嚴重的出血現象,可在1~2天內因出血性休克或中樞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登革出血熱/登革休克綜合徵的主要病理改變是全身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漿滲漏而導致廣泛的出血和休克。

登革熱就醫

登革熱流行地區或夏秋雨季,出現發熱伴皮疹、疼痛、出血等症狀時,應考慮登革熱可能。

登革熱診斷標準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行業標準《登革熱診斷(WS 216-2018)》。
  • 疑似病例
符合登革熱臨牀表現,有流行病學史(發病前14天內,曾經到過登革熱流行區,或居住場所或工作場所周圍1個月內曾出現過登革熱病例)或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者。
  • 臨牀診斷病例
疑似病例基礎上,血清登革病毒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或者發病5天內的登革病毒NS1抗原檢測陽性。
  • 確診病例
疑似或臨牀診斷病例基礎上,登革病毒核酸陽性,或分離出登革病毒,或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陽轉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登革熱就診科室

登革熱最常見就診科室為感染科。

登革熱相關檢查

  •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
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減少,血小板計數下降幅度與病情嚴重程度成正比。HCT升高提示血液濃縮。
血生物化學檢查
半數以上患者出現丙氨酸氨基轉氨酶(ALT)和門冬氨酸氨基轉氨酶(AST)輕度到中度升高,且AST的升幅較ALT明顯。部分患者B型鈉尿肽(BNP)、心肌酶譜肌鈣蛋白血肌酐升高等。
病原學及血清學檢測
患者應在病程早期進行DENV核酸或NS1抗原、或IgM/IgG抗體檢測,有條件可進行病毒分型和病毒分離。
發病早期檢出IgM提示急性感染。
IgG陽性提示患者可能曾存在感染,但滴度>1:80或以上者有診斷參考意義,若恢復期血清抗體效價比急性期血清抗體效價有4倍或以上增長可確診最近存在DENV感染。
  • 影像學檢查
X線檢查:可有心臟擴大、胸腔積液。
胸腹部CT檢查:可發現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腹水,少數病例發現皮下血腫或滲出等。
腹部B超:可發現膽囊壁增厚,腹水及肝脾腫大。
心臟B超:可發現心肌搏動減弱,嚴重者心臟擴大,左心射血分數降低。
頭部CT和核磁共振:可發現腦水腫、顱內出血等。
  • 心電圖檢查
可發現各種心律失常,傳導阻滯及非特異性ST段抬高,T波倒置等。

登革熱鑑別診斷

登革熱的臨牀表現多樣,需注意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登革熱治療

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防蚊隔離、早治療。目前還沒有針對登革熱的特異治療方法,主要採取對症支持治療、一般處理及預防性治療等措施。
重症登革熱患者需住院治療,密切監測神志、尿量及生命體徵,有條件者監測血乳酸水平。危重病例需轉ICU治療。

登革熱一般治療

  • 以物理降温為主,可以用温水擦浴患者身體。
  • 卧牀休息,清淡半流質飲食。
  • 防蚊隔離至發熱等症狀緩解。
  • 出血部位明確者,應儘快針對相應部位給予局部止血。

登革熱藥物治療

  • 退熱
高熱患者可給予對乙酰氨基酚治療。慎用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其它非甾體抗炎藥物(NSAIDs),避免加重胃炎或出血。
補液
出汗較多或腹瀉者,醫生會根據患者脱水程度給予補液治療,以口服補液為主。對於有噁心和厭食症狀的患者可以通過少量多次口服補液來補充。口服補液鹽或湯和果汁均可以防止電解質失衡。
對頻繁嘔吐、進食困難或血壓低的患者,可予等滲液如0.9%氯化鈉溶液等輸注。
如果患者有重症登革熱的預警指徵或血漿滲漏表現,早期靜脈補液治療可能會減輕疾病嚴重程度,減少休克發生。
  • 鎮靜止痛
醫生還可能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鎮靜藥物等對症處理。
  • 抗休克
對於重症登革熱患者,出現休克時應儘快進行液體復甦治療,初始液體復甦以等滲晶體液為主,如0.9%氯化鈉溶液等;對初始液體復甦無反應的休克或更嚴重的休克可加用膠體溶液,同時積極糾正酸鹼失衡。
液體復甦治療無法維持血壓時,應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嚴重出血引起休克時,應及時輸注紅細胞或全血等。

登革熱預後

登革熱是一種具自限性傾向的傳染病,無併發症患者的病程約7~10天。該病通常預後良好。死亡病例較少,多為重型患者。無併發症患者約7~10天可康復。
併發症
  • 急性心肌炎和急性心功能衰竭
患者應卧牀休息,持續低中流量吸氧,保持大便通暢,限制靜脈輸液及輸注速度。
發生心力衰竭時醫生會首先給予利尿處理,保持每日液體負平衡在500~800ml,注意避免血壓低於90/60mmHg。此類患者多次口服或靜脈給予強心苷類藥物有誘發心肌缺血加重及心律失常的風險。
  • 腦病和腦炎
降温、吸氧,控制靜脈輸液量和輸注速度,減輕腦水腫。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應及時給予輔助通氣支持治療。
  • 急性腎功能衰竭
可參考急性腎損害標準及時腎臟替代治療。
  • 肝衰竭
部分患者可發生肝衰竭,醫生會按肝衰竭進行常規處理。

登革熱預防

地方性流行區或可能流行地區要做好登革熱疫情監測預報工作,早發現,早診斷,及時隔離治療。應儘快進行特異性實驗室檢查,識別輕型患者。對可疑患者應進行醫學觀察,患者應隔離在有紗窗紗門的病室內,隔離時間應不少於5日,期間需做好防蚊隔離,包括使用蚊帳、穿長袖衣褲、噴灑蚊蟲驅避劑等措施,減少不必要外出活動。加強國境衞生檢疫
防蚊、滅蚊是預防該病的根本措施。改善衞生環境,消滅伊蚊滋生地,清理積水。噴灑殺蚊劑消滅成蚊。
提高人羣抗病力,注意飲食均衡營養,勞逸結合,適當鍛鍊,增強體質。在登革熱流行地區活動時,應穿長袖衣褲,儘量選擇淺色;外出期間使用蚊蟲驅避劑等驅蚊產品,避免前往陰暗潮濕處,以防蚊蟲叮咬
檢測感染
2019年3月,英國巴斯大學發佈消息説,該校研究人員正開發一種小型設備用於更早檢測出登革病毒感染,以便能更高效治療患者,避免病情惡化。團隊認為,更好地瞭解這類細胞被感染後的表現能夠找到更精確的方式來檢測登革病毒。

登革熱各地疫情

當地時間2024年3月25日,根據巴西衞生部發布的最新數據,2024年巴西全國範圍內登革熱感染病例(含疑似病例)總數已超226萬例,因登革熱死亡的人數達758人。 [35] 

登革熱歷年疫情

歷年登革熱疫情主詞條
年份
主詞條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參考資料: [2-28] 
參考來源: [1]  [29-3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