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埔村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琶洲街道自然村)

鎖定
黃埔村,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琶洲街道下轄自然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琶洲島上、黃埔湧北,村域面積2.5平方千米 [1] 
黃埔村因水而生,因港而興,是廣州千年商港性格的典型代表,既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一口通商”的外貿名港,也是中美貿易開端等中國對外交流貿易重要見證的泊地。黃埔村保留了較完整的村落格局,彰顯着典型廣府多姓宗族村落的特點,村中有“日本樓”、“姑婆屋”、 清代商人會客用的“涉趣花園”等特色建築,保留了“舞龍不舞獅”、“食魚不能翻”、“先尾後頭”等許多獨特的習俗 [1] 
2013年8月26日,黃埔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2] 
中文名
黃埔村
村落屬性
自然村
所屬政區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琶洲街道
村域面積
2.5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元代以前
主要產業
種植、租賃
主要景點
黃埔古港遺址、馮氏祖墓、姑婆屋等
保護級別
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3年8月26日

黃埔村村落歷史

黃埔村 黃埔村
隋唐以降,廣州的對外港口為扶胥港(即波羅廟),後因珠江前航道日益淤積,地處珠江後航道的黃埔古港開始成為對外貿易貨物的進出口岸。
北宋嘉祐年間(1056年—1063年),黃埔村以固有的水塘為依託開始興建。
在宋元時期,黃埔村最先在村面東段建村,後又在村西面西段擴建。
自宋代以後,黃埔村長期在海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時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明清以降,黃埔村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黃埔村西側的黃埔古港開始建設。
清代,黃埔村屬番禺縣茭塘司管轄。
黃埔村 黃埔村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近二百年中,廣州海關在黃埔村設掛號口,即設有黃埔税館、夷務所、買辦館和永靖營等機構,承擔管理廣州對外貿易的許多職能。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頒令撤消了江、浙、閩三海關,保留粵海關成為“一口通商”的唯一口岸長達80多年,黃埔泊地有黃埔税館、夷務所、買辦館等,外國商船隻準在這裏報關後由中國的領航員帶商船入港,辦理辦理卸貨、通關和回程手續,然後貨物才能進入十三行交易。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間,登陸停靠過黃埔村的商船有5107艘,平均每年為63.8艘,黃埔古港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貿易平台。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首航中國,途經黃埔村。
18世紀末,黃埔港除外貿經商外,也是洋人偷運華工(俗稱“豬仔”)到中國國外的主要港口。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國家在中國獲得殖民特權,從此洋人及其人販在廣東沿海掠買、販運華工活動公開化,黃埔水域成為“豬仔”船的據點。
清咸豐九年(1859年)冬,美國的“米心扎”號、“葛福那英敦”號、“拜爾尼爾”號、“吉第先遜”號、“來福揚基”號和歐登堡國的“芬尼克赤納”號等6艘“豬仔屯船”同時停泊在黃埔港。
改革開放後,黃埔古港由於河道衝擊逐漸被荒棄,新居住建築在古聚落的北面迅速建立,新建道路架構織起了北部的居住區,逐步發展成現存規模 [3] 
1999年,海珠區文化部門開始對黃埔村的文物建築進行摸底調查。
2002年7月,黃埔古港遺蹟和黃埔村早期建築被定為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4] 
2009年,海珠區人民政府啓動了黃埔古港古村歷史文化景區保護工程,按照“村港一體”的宗旨,通過立面整飾、景觀綠化、古建築修繕和水利河道等工程,對古港古村周邊環境進行升級改造 [5] 
黃埔村全貌 黃埔村全貌

黃埔村地理環境

黃埔村位置境域

黃埔村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海珠島東部,黃埔湧 [1]  ,瀕臨珠江,北與天河區、東與黃埔區、南與番禺區黃埔湧相望,村域面積2.5平方千米 [6-7] 

黃埔村地形地貌

黃埔村以珠江入海口水網平原為主 [1]  ,地形也具有明顯的水濱城鎮特徵,西北高東南低,西北為黃埔村相連成片的100多米高的生態林700多畝,是村域範圍內的地形高點。東南方地形相對平坦,主要為耕地和魚塘 [7] 

黃埔村水文情況

黃埔村三面環水,珠江主水道和寬闊的黃埔湧在黃埔村前分流而去,在村的東南西向形成了寬廣的水域,具備天然良港的條件 [7] 
黃埔村 黃埔村

黃埔村村落特色

黃埔村選址理念

黃埔村選址珠江出海口的沙洲,北依琶洲塔,南臨珠江主水道背靠小山;村內祠堂前面一般都有風水池塘,構成了村內豐富而有層次的自然環境。黃埔古港的水域不但寬闊暢通,而且是一個天然淺水灣、帆船的避風港 [7] 

黃埔村空間佈局

主山馮氏公祠 主山馮氏公祠
黃埔村村落佈局以祠堂為中心,各姓聚落在呈局部棋盤式分佈的同時,同時也順應山崗、河流和水塘的形態走勢。
村外有8面池塘,面對池塘是宗祠建築與其後棋盤格局的的民居建築,村頭有四面門坊和榕樹,村口有北帝廟、洪聖廟等神祠,村內保存數十條縱橫整齊、南北貫通的街巷,呈現出傳統“裏-坊-街-巷”的格局。
古代黃埔村分為12坊,即申明居、磐石、石門、碧沙桐、柳塘、大道、泰來、西浦、北浦、根慶、賓日、太平。同時還有街、裏、巷的建置,如匯源街、惇庸街、太平裏、青雲裏、副魁巷、桂芬巷等。
以道路水網為枝幹,不同姓氏民居建築聚落形成棋盤狀空間格局,聚落朝向由各姓氏宗祠祠堂引領,體現出嶺南傳統儒學文化影響下的宗族村落秩序。古黃埔港在水路交通為主時期是進村的主要入口,為防禦的需要,村外圍環村開挖了護城河 [7-8] 
黃埔村現存建築按其興建的年代不同,大體上呈環狀分佈。清末民國時期的歷史建築集中在中心地段,內環主要為1949年到20世紀80年代所建房屋,外環房屋多為20世紀80年代後所建。位於村東部的環秀裏小區是黃埔村內統一建設的新型居住小區 [9] 
停泊在黃埔村的船隻 停泊在黃埔村的船隻

黃埔村經濟社會

黃埔村人口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黃埔村的主要民族為漢族,有户籍人口3582人,常住人口12000人 [1]  。黃埔村早期有黃、關、衞、袁為主要姓氏,後來以羅、馮、胡、梁為主要姓氏,以及陳、區、葉、湯等姓氏 [4] 

黃埔村經濟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黃埔村有耕地16120平方米(24.18畝),其中菜田378667平方米(568畝),果園535333平方米(803畝) [10]  ;主要產業為種植、租賃,村集體年收入15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286元 [1] 
黃埔村航拍 黃埔村航拍

黃埔村主要景點

黃埔村馮佐平故居

馮佐平故居位於黃埔村惇慵街10號,俗稱“日本樓”,建於民國14年(1925年)。“日本樓”大門及院牆面闊14.6米,總進深16.2米,主建築為三進兩層。正面主樓為“凹”字形。兩邊各有狹小天井。青磚、木結構,陽台部分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馮佐平到日本求學時認識了日本天皇裕仁的侄女,不久結為夫婦。民國13年(1924年),40歲的馮佐平攜妻兒一家4口回黃埔村定居,民國14年(1925年)興建了這座富有日本風格的小洋樓,是中日友好交往的實物史證。
2002年7月,被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9] 

黃埔村商業集市

  • 海傍街
海傍街緊靠醬園碼頭,是舊時黃埔古港的商業街之一,原稱“西市”。街內兩側有專門為外洋船舶服務的“修整鬼船”的木匠鋪、漆匠鋪、鐵匠鋪,為洋船補充食品等物的食雜店等。現存“海傍東約”牌坊一座,為咸豐時期石額,街道附近散落着大量多國文字的石碑和外國海員、商人的墓碑。
  • 黃埔直街
黃埔直街是明清時期熱鬧繁華的商業街“東市”,保留了部分清代建築,現有建築三十多間,按當年前鋪後家建築風格復原 [10] 

黃埔村姑婆屋

姑婆屋位於黃埔村柳塘大街1號,為清代建築。建築坐西南朝東北。總面闊17.07米,總進深12.7米,總高8.78米,佔地面積220平方米。姑婆屋為古黃埔村姑婆(即終身不嫁的單身婦女)聚居之所,是當時社會的特定產物,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2002年7月,被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9] 

黃埔村敬波梁公祠

敬波梁公祠位於黃埔村夏陽大街1號,為清代祠堂,建於清代,磚、木、石結構;坐西朝東,三間兩進,面闊8.8米,進深15.9米。對研究海珠區祠堂建築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2002年7月,被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9] 

黃埔村海傍東約門樓

海傍東約門樓位於石基社區海傍街。牌坊闊3.6米,內門闊1.6米,深約1.5米,牌坊高約5米,花崗岩石刻“海傍東約”“咸豐四年仲秋”等字樣。門樓建於清代,且兩門樓多設防盜木柱,是清代村落防禦外敵的一種設置,與村落佈局、交通及文化習俗有密切聯繫。古牌坊已被重修,石匾保存完整。
2002年7月,被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3] 

黃埔村歷史文化

黃埔村地名由來

傳説古時有一隻美麗的鳳凰飛來黃埔村停留,從此這裏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又由於此村位於珠江岸邊,而水邊地區稱“浦”,水中陸地稱“洲”,所以村名取作“鳳浦”或“凰洲”。今黃埔村口現代牌坊刻着“凰洲”字樣,村南牌坊刻有“鳳浦”二字。明清年間,大量外國商船經常彙集停泊於附近水域,傳説洋人訛讀“鳳浦”為“黃埔(WHAMPOA)”,“鳳浦”被稱為“黃埔” [3] 

黃埔村文物古蹟

  • 綜述
黃埔村
黃埔村(5張)
黃埔村內的文物古蹟眾多,其中包括黃埔古港遺址、古商業街遺址(海傍東約、黃埔直街)、古祠堂(胡氏宗祠、文楷馮公祠、雲隱馮公祠、羅氏宗祠、左垣家塾、化隆馮公祠、梁氏宗祠、主山馮公祠、潮江胡公祠、容川馮公祠、宣義馮公祠、翹軒家塾、晃亭梁公祠、敬波梁公祠、東陽馮公祠、子義胡公祠、美石馮公祠、祿賢梁公祠等)和古民居(涉趣花園、梁詢故居、姑婆屋、梁蘭芳故居、紫霞居、馮佐平故居、馮肇憲故居、黃埔村盤石大街八巷4號民居、黃埔村盤石大街13號民居)、古門樓(鳳浦門樓)、古廟神宮(北帝廟、黃埔村三聖宮)、青石板巷與古井等,這些古蹟大多建於清代,體現了廣府村落的傳統的儒家文化,也兼具港口城鎮的商貿性格 [7] 
  • 黃埔古港遺址
黃埔古港 黃埔古港
黃埔古港遺址地處黃埔湧河畔,河面競闊,對岸的連綿小山馬鞍崗是天然避風屏障,水域緊靠珠江主航道。今黃埔村石基河口一帶水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粵海關黃埔税口。按《粵海關志》黃埔税館圖,黃埔税館遺址在黃埔村南碼頭與醬園碼頭一帶的河堤旁。南碼頭遺址在黃埔村南側,昔日用於停泊洋船和遠載外商貨物的“西瓜扁船”等船隻,現已淤積,後來又在淤積的灘塗上新建了石基村。今石基河口仍有海傍東約的古建築,與別處不同的商業街佈局,殘存的碑記,沿海港口普遍存在的洪聖、天后(媽祖)等廟宇,證明這裏就是昔日的港口。碼頭附近仍然可見散落在各處的外國海員、商人的花崗石墓碑和花崗石刻“埠頭”碑石。
2002年7月,被公佈為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7] 
  • 馮氏祖墓
馮氏祖墓 馮氏祖墓
馮氏祖墓位於黃埔村市場東北側。建於明代。墓坐西南朝東北,佔地面積約76平方米。為壟環掛榜抄手墓。墓壁為青磚人字斜砌,花崗石做邊。灰砂地,一重子孫基,前有兜金。墓碑用黑色硯石刻制。碑龕四周有花崗石框,兩側刻方柱、柱礎,上有額枋,額枋下兩側有雀替,廡殿頂,龍船脊,中有寶珠。檐口刻瓦當滴水,卷草紋封檐板。碑龕上方有花崗石刻祥雲湧月圖案。是歷史研究的實物史料。
2002年7月,被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7] 
  • 禁佔毀湧基約碑
禁佔毀湧基約碑 禁佔毀湧基約碑
禁佔毀湧基約碑位於新港東路黃埔村西疇裏16號旁。花崗石,現露出地面高0.6米,寬0.6米。此碑石是一則鄉規民約,告誡村民不得侵佔及毀壞湧基,是研究當時風俗的很好材料。石碑有一半埋在地下,碑上字刻仍清晰可見。
2002年7月,被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7] 

黃埔村歷史人物

廣州商業巨擎,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梁經國創立天寶行,成為十三行的行商之一。1811年開始,即承充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的保商。是東印度公司主要貿易伙伴。二品官銜。
尊稱偉黃埔先生。清光緒三年(1877年),被清政府任命為中國駐新加坡第一任領事。同年被俄國沙皇任命為俄國駐新加坡領事。1879年被委任日本駐新加坡領事。
外交家。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年任駐美公使,曾為中國爭回部分“庚子賠款”,爭回粵漢鐵路修築權,作為興學育才經費創立了遊美學務處,為清華大學前身。
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著有《比較柱橋及釘橋之用》、《中國鐵路指南》,設計了惠愛路(今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永漢路(今北京路)、長堤大馬路等。後任嶺南大學工學院院長。
中國近現代革命先鋒。民國11年(1922年)初,被孫中山委任為廣州艦隊“永豐艦”艦長。同年,陳炯明在廣州叛變,馮肇憲與“永豐艦”奮戰,將孫中山先生安全送達上海,在返回廣州討伐叛軍的途中犧牲,年僅27歲。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梁慶桂奉學部之命赴美州籌辦僑民教育。在梁慶桂的勸説影響下,一些熱心興學的華僑,先後設校辦學8間。
曾留學美國攻讀育種學和農業經濟,取得博士學位回國。任南京東南大學教授,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理事,後於民國22年(1933年)至民國25年(1936年)在廣東任農林局長,對發展廣東糖業起到了積極作用 [3] 

黃埔村節慶活動

  • 端午節賽龍舟
扒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其中“龍船景”是專屬於廣東地區的習俗。農曆五月初一到初五是“龍船景”最為集中的時候,海珠區的各個村落都會舉行龍船巡遊“探親”,會不停地串門和探親訪友,具體時間則由各“老表”、“兄弟”(各村龍船會之間的稱呼)商定,“探親”彰顯的不僅是宗族之間的實力,更是家族鄰里的友愛情懷。
  • 上匾
“上匾”也稱“逢十出一”,相傳始於乾隆時期,最初是為了感謝北帝所賜的福壽,後漸成為村俗。在廟中掛匾誌慶村中特定年齡的父老鄉親。村民從年滿四十一歲開始,凡是以“1”結尾的年齡數,如51歲、61歲、71歲、81歲、91歲、101歲的,逢十年一起過一次生日,把年庚合乎次數的村民名字刻在牌匾上,牌匾披紅掛綵,鄉俗稱“簪花掛紅”.
  • 廣州祠堂文化節
2013年10月12日,廣州首屆祠堂文化節在海珠區黃埔村舉行以來,黃埔村定期舉辦祠堂文化節,節日會安排各種與傳統民俗相關的節目。
  • 北帝誕
每年農曆三月三,抬北帝神像出遊,出遊有具體的路線,一般從黃埔村口到北帝廟。然後為北帝更衣,最後由儀仗隊接回祖廟,在這些儀式後,村中擺酒席。北帝誕期間,也將進行大規模的飄色、舞龍等表演。羣眾也將通過燒香、放炮仗等方式來紀念北帝。每年的北帝誕有具體不同的慶祝形式,一般有巡遊祈福、唱大戲,有時也有民俗專家的講座 [11] 
北帝誕 北帝誕

黃埔村非遺項目

  • 灰塑
灰塑,古稱灰批,是嶺南地區傳統建築裝飾工藝。黃埔村祠堂建築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等嶺南風格的建築藝術作為裝飾,反映明清嶺南地區建築師的技術與工藝。其中,灰塑大量運用在祠堂、書院的各進和側廊的屋脊上,及其兩邊的山牆上,內容以花草居多 [11-12] 
  • 廣彩瓷燒製技藝
廣彩瓷燒製技藝是釉上彩繪的代表,約始於清代康熙年間。其燒製技藝根植於民間,體現出中西彩瓷技藝融合、顏料製作獨特、嶺南文化特色濃厚、彩繪手法和題材內容豐富這四大特徵,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研究價值。黃埔村因港口優勢,遺留有大量廣彩瓷器的遺產。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3] 
  • 粵劇
粵劇早期稱本地班、廣東大戲、廣府大戲。於清雍正年間吸收各劇種特色,匯合南音、粵謳、龍舟、木魚等形成粵劇,角色分類原有淨、生、旦、醜等十大行當,後演變為生、旦和文武生、武生(鬚生)、公腳、小武、六分、拉扯等獨特的行當,是廣州的主要劇種。
  • 粵曲
粵曲特別講究唱功,突出聲腔藝術,有其獨特的風格和創造。粵曲善於吸收,能夠兼融並蓄,不斷豐富創新,拓寬了唱腔音樂,將粵劇的“梆、簧”,廣東的曲藝龍舟、南音、粵謳、木魚歌,乃至廣東音樂均拿來填詞演唱。伴奏除高胡、揚琴為主奏樂器外,還加入了薩克斯風、小提琴、電子琴等等。
  • 粵繡(廣繡)
廣繡發源於珠江三角洲,是中國名繡之一,繡工精密、細微,針法多變,色彩濃豔,史載可追溯至唐元和元年(805年)廣東南海盧媚孃的事蹟。人物繡與花鳥繡等是廣繡的特色產品。體現“平、齊、細、密、均、光、和、順”的藝術風格 [11]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6] 

黃埔村物產美食

  • 物產
黃埔村農業產品以蔬菜為主,香蕉、木瓜較著名,經濟作物還有甘蔗、塘魚等 [10] 
  • 美食
艇仔粥:相傳百年前,廣州一個家道中落的“西關闊少”,經濟拮据,買了一隻小艇,在荔枝灣做起了賣粥的營生。客人要吃粥了,他先把新鮮魚片、海蜇絲、熟豬肚絲、生菜絲等粥料放進碗裏,衝入沸熱的味粥,撒上油炸花生米、炸魷魚絲、炸粉絲、芫荽、葱絲、紫蘇葉,添少許蝦子和幾滴麻油,由於它在艇長4米、有篷的舢舨艇上出售,被稱之為“艇仔粥”。
姜撞奶: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漢族傳統美食。以薑汁和牛奶為主要原料加工製作而成的一種甜品。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風味獨特且有暖胃表熱作用 [10]  [17] 
黃埔古港古村 黃埔古港古村

黃埔村榮譽稱號

時間
榮譽稱號
授予單位
2012年
廣東省十大最美古村落
- [4] 
2013年8月
中國傳統村落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2] 
2017年12月
廣州市旅遊特色文化村
廣東省旅遊局 [18] 

黃埔村旅遊信息

黃埔村交通

(一)自駕車:
1、黃埔古港:新港東路石基路到達粵海第一關紀念館
2、黃埔古村:廣州環城高速新洲出口,新港東路黃埔村牌坊。
(二)公共交通(地鐵/公交車)
1、黃埔古港:坐廣州公交229路/廣州公交旅遊3路在琶洲石基村總站(黃埔古港)站下車;
2、黃埔古村:乘坐地鐵到萬勝圍站廣州地鐵8號線廣州地鐵4號線廣州有軌電車站點),從B出口出來後乘坐262路/廣州公交旅遊觀光1線/廣州公交762路在黃埔村總站下車;也可直接乘坐廣州公交564路/廣州公交137路/廣州公交夜66路/廣州公交夜100路在黃埔村站下車。
(三)船運
1、珠江沿線均有渡輪,可用廣州公交卡刷卡乘坐。坐至新洲碼頭下船,再轉廣州公交262路/廣州公交137路公交即可。
2、黃埔古港碼頭(現石基渡口)仍有船隻通往洪安圍;村民會由此出船至珠江口打魚 [19] 

黃埔村導覽

黃埔村於2009年設計出一條長約3千米的旅遊觀光線路,將村內有代表性的古建築、古祠堂和景觀節點串聯起來,形成黃埔古村風貌景區。
旅遊線路從粵海第一關出發,經海傍東約,穿過鳳浦牌坊,然後來到梁氏宗祠,繼續往東北方向走就是胡氏宗祠,接着來到景區的祠堂街,祠堂街上有左垣家塾、晃亭梁公祠、化隆馮公祠、主山馮公祠等多個祠堂,最後沿小路出去是文堦馮公祠,沿着柳塘大街往外走經過北帝廟就是黃埔村牌坊,整個線路走下來大約是3千米 [19] 
旅遊線路圖 旅遊線路圖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