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肇憲

鎖定
馮肇憲,廣州市黃埔村人。民國元年(1912)初中畢業,考取了廣東黃埔海軍學校。1916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廣東艦隊工作。1922年初,馮肇憲在廣東江海防司令陳策薦舉年下,由孫中山親自委任為永豐艦艦長。1922年6月15日,陳炯明背叛活動的消息傳到艦隊後,廣東江海防司令陳策立即召開艦長秘密會議,商討警戒任務,當時,馮肇憲和永豐艦廣大官兵表示堅決擁護孫中山。孫中山幾經周折,終於離開總統府,避難永豐艦。孫中山在永豐艦避難的55天中,馮肇憲積極擁護孫中山的主張,並出色地完成了保護孫中山的任務。後在平定陳炯明叛亂的過程中病逝。 [2] 
中文名
馮肇憲
別    名
“護法鐵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23年
畢業院校
廣東黃埔水師學堂(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前身) [4] 
職    業
海軍軍人
主要成就
畢生追隨孫中山的永豐艦長
出生地
廣東番禺縣黃埔鄉
性    別
政    黨
中國國民黨

馮肇憲人物生平

馮肇憲入讀軍校

馮肇憲,1896年11月9日出生在廣東番禺縣黃埔鄉一富裕人家,父親馮為烈,字丕承,是黃埔鄉的鄉長。馮肇憲從小得到父親嚴明教導,專心讀書,目睹清朝腐敗無能,他發奮立志,報效祖國。1914年,馮肇憲入讀廣東黃埔水師學堂(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前身)。這間在1887年由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設的學堂,其實早期只是間實學館,以布政司龔易圖負責,學生人數也較少。1904年,岑春煊當兩廣總督,聘請魏瀚擔任學堂總辦,同一校舍兼辦海軍工業學堂。魏瀚是福建人,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留學英國。當時水師學堂開設有天文、駕駛、海上氣象學、電氣學、水路測量、海岸要塞、彈道學、射擊學、艦內炮台操式、兵器學、造炮大意、炮戰術、防禦水雷、魚雷戰術、電氣有線通信機、無線電信、電話、電機術、探海掃海法、探海燈以及地理、物理、英文、國文40多個學科。魏瀚鄉土意識甚濃,他喜歡聘請閩人任教,並多收福建學生,閩籍教師薪俸優於粵籍,粵籍學生還遭到歧視。粵籍師生不滿待遇,罷教罷課時有發生。
馮肇憲入學時,水師學堂更名廣東海軍學校,後歸屬海軍部。海軍學校每期招生四、五十名,學生膳食(一日三餐飯,三葷兩素,另附白粥),發給服裝、皮鞋、蚊帳、面盆、文具、書籍等物。歸海軍部後每人每月發還給毫洋5元作為零用。學生考完畢業試後,就分派落艦見習,視畢業考試成績高低給予津貼,成績在80分以上25元,70分以上22元,60分以上20元。1917年冬,21歲的馮肇憲畢業於廣東海軍學校第十四屆駕駛班,同期畢業的有招桂章、林若時等。該校第十五屆駕駛班畢業的有陳策、馮肇銘(馮肇憲弟)等,他們都是當時海軍學生的佼佼者,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艦長乃至海軍將領。

馮肇憲升任艦長

清末民初,廣東海軍的正式軍艦出海者有琛航、伏波、廣福、鎮濤、寶璧、廣金、廣王、廣庚及練習艦廣海,行走內河的有廣元、廣利、廣亨、廣貞(俗稱“四廣”),江大、江清、江鞏、江固(俗稱“四江”),安新、安香、安順、安東、安南、安番(俗稱“六安”)。此外還有11艘向德國定製的魚雷艇,它們是雷中、雷龍、雷虎、雷乾、雷坤、雷艮、雷震、雷離、雷坎、雷兑、雷巽,大大小小連改裝者共有100多艘艦艇。
1917年7月,孫中山由上海南下廣州,開始在南方發動反對段祺瑞獨裁專制的護法運動。7月23日,駐滬海軍發表《護法宣言》。提出“擁護約法、恢復國會、懲辦禍首”的三項主張。隨後,海軍總長程璧光率領北洋海軍第一艦隊的海圻、海琛、肇和、飛鷹、永翔、永豐、楚豫、福安、同安、豫章10艘戰艦,以護法名義,駛往廣東。1920年,海軍各派明爭暗鬥,孫中山以為軍心不一,對革命不利,決定收復北洋艦隊,他派孫科到澳門以特派員名義成立辦事處,策動在粵海陸軍起義。馮肇憲被任命為策動海軍起義的督察長,參加第三小組“奪艦”行動,爭奪江固號炮艦。7月15日,馮肇憲等人聯絡江固艦上內應,準備午夜奪艦。是晚10時許,馮肇憲獲悉有一批人提前在省河東堤將江固艦劫走,以為計劃暴露而取消行動。奪艦雖未成功,但馮肇憲因此與孫科取得聯繫,並得到孫的信任。
1922年,孫中山下令以武力改組由閩籍軍官把持的護法艦隊,派廣東水魚雷局局長温樹德和長洲要塞司令陳策分別組織敢死隊奪取包括海圻、海琛、肇和三大巡洋艦在內的各艦艇。馮肇憲隨陳策負責奪取駐省河的永豐等淺水炮艦。是年4月1日,僅一個下午時間,整個護法艦隊11艘軍艦全部被敢死隊奪取。此次“奪艦”行動成功之後,孫中山任命温樹德為海軍司令、陳策為廣東江海防艦隊司令,並重新任命各艦長:海圻艦長温樹德、海琛艦長吳梓馨、肇和艦長田士捷、飛鷹艦長何翰瀾、同安艦長趙梯昆。此外永翔艦長丁培龍、永豐艦長馮肇憲、楚豫艦長招桂章、福安艦長林若時、舞鳳艦長袁良驊由陳策保薦調升。馮肇憲升任永豐艦第五任艦長,比前四任艦長年輕許多,資歷也淺,之所以能夠一舉成名,除了他與陳策的密切關係之外,便是他對孫中山的忠心耿耿,其精誠意志在不久後發生的陳炯明叛亂再次得到了證明。

馮肇憲巧接中山

1922年6月15日,艦隊得到消息,説陳炯明(護法軍政府陸軍部部長)背叛孫中山。為此,陳策召集各艦長秘密開會,要求各艦長嚴加警戒,陳策則坐鎮寶璧艦指揮。永豐艦雖然不屬陳策管轄,但艦上廣東人最多,艦長馮肇憲、大副梁文松、二副胡應球、二管輪梁大順、三管輪謝羲琴、副電官陳某和書記史某,另10多名水兵均是廣東省人。此外兩個士兵頭目帆纜軍士長崔錦榮、槍炮軍士長劉殿臣雖是外省人,但與大家的關係特別融洽。當日孫中山在衞隊的掩護下,離開總統府,經大馬站穿出永漢路,至天字碼頭僱小艇登上寶璧艦,陳策在艦上迎。不久,温樹德與林樹巍乘小電船至寶璧艦,温説寶璧艦實力不夠雄厚,請孫中山到了永翔艦住宿。
6月16日清晨,陳策、馮肇憲、招桂章、丁培龍等人在永豐艦上商議,一致認為孫中山在永翔艦上住不夠安全,轉來永豐艦比較穩妥。但若貿然前去接孫中山,恐怕會引起温樹德的阻止。於是馮肇憲找崔錦榮、劉殿臣(崔、劉是士兵頭目,對説服士兵有很大作用)談,向他們説明情況,崔、劉二人表示堅決擁護孫中山。馮肇憲召集全艦官兵訓話,大家羣情激憤,意欲立即發炮轟擊叛軍。馮肇憲率領二名士兵代表乘小火輪登上永翔艦謁見孫中山,他向孫報告説:“永豐艦全體官兵怒不可遏,準備發炮轟擊叛軍,請總統即下命令。”孫中山回答説:“時機尚未到,各艦與岸上友軍必須行動一致,不可獨行。”馮肇憲請孫中山到永豐艦訓話,以示安撫。孫中山同意了,於是與馮肇憲及士兵代表一齊下小火輪,直奔永豐艦。此舉温樹德及永翔艦的官兵並未生疑,其實連孫本人也矇在鼓裏。孫中山身穿長衫來到永豐艦,陳策、馮肇憲等一齊向他講述內幕,勸他不要回永翔艦。自此之後,孫中山留在永豐艦與艦上官兵同舟共濟55天。

馮肇憲英勇負傷

7月8日,温樹德率領海圻、海琛、肇和三艦離開了黃埔,駐防長洲的海軍陸戰司令孫祥夫也率部叛離。為此,孫中山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艦隊轉移到白鵝潭停泊。7月10日凌晨,孫中山率領永豐、楚豫、豫章三艦開始突圍,途經大沙頭、白雲山、觀音山等叛軍駐點,由於河道狹窄,兩岸炮火對艦船威脅極大。車歪炮台的叛軍炮擊永豐艦,一炮彈擊穿左舷,在雜件艙爆炸起火,馮肇憲帶頭救火,烈火被撲滅不久,又一炮彈擊中左炮位,炮手慘死。此役永豐艦累計中彈6發,2人亡10餘人傷,馮肇憲也受了傷。正是此傷,在馮肇憲身上埋下禍患。
8月,馮肇憲等護送孫中山到了上海,孫中山即策劃討伐陳炯明,並派遣馮肇憲等返粵。馮肇憲在途經香港時突然發病,當時不少人勸他留在香港醫治,但考慮到孫中山交代的任務尚未完成,馮肇憲執意返回廣州。1923年1月8日,馮肇憲因昔日傷口破傷風感染在廣州病逝,年僅27歲。當時陳炯明仍在廣州把持政權,馮氏後人草草埋葬其遺體。1月15日,陳炯明發表《宣告解職離省通電》而退守惠州。此後不久,追悼馮肇憲儀式在廣州舉行,仍居上海的孫中山親筆題寫“勞苦功高”四字,並派孫科前來主持追悼會。
1924年7月8日,陳策匆匆從上海來到廣州,入住東亞酒店37號房,有記者問他此行目的,陳策回答有要事辦理。後來人們才知道陳策此番來粵是向孫中山申請表彰馮肇憲。7月14日,孫中山有令:“故永豐艦長馮肇憲宣力海軍頗著勳績,上年陳逆叛變,本大元帥避居兵艦,該艦長督屬防護備極勤苦。白鵝潭之役,力戰拒敵,卒至瘡發殞命,殊堪矜側。據前廣東海防司令陳策呈請給恤,當經交部核議,茲據軍政部長程潛呈請追贈陸軍少將,並照少將積勞病故例給恤前來。馮肇憲着追贈海軍少將,並照少將積勞病故例給予卹金,以彰忠勤。” [4]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與世長辭。同年4月16日,為紀念孫中山,時任廣東省長的胡漢民下令將永豐艦易名“中山艦”。 [3] 

馮肇憲人物故居

在黃埔古村來燕里巷子深處一民居內,有一口古井,這口古井曾滋養當年營救孫中山的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艦)艦長馮肇憲的童年。如今,斯人已逝,古井尚存,見證世事悠悠。2016年12月21日上午,黃埔村舉行了紀念馮肇憲誕辰120週年暨廣州文物保護單位掛牌儀式。
馮肇憲故居 馮肇憲故居
馮肇憲故居正式掛牌,其未來的保護引發關注。因為歷史原因,故居一分為三,由三户人家居住,未能對外開放。針對馮肇憲故居未來保護,多方人士呼籲,希望能建成紀念館。對此,廣州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研究相關方案,探索將故居建成馮肇憲紀念館的可能性。馮肇憲孫子馮翔表示,當年孫中山委任爺爺擔任永豐艦艦長的委任狀仍然下落不明,希望能借此機會,呼喚宗族鄉親合力找回。
現狀:故居一分為三
馮肇憲故居的所在地,位於黃埔村的來燕里巷。走進小巷子深處,可以看到一青磚紅砂岩石腳牆的連排民居,這就是他的故居所在地。因為歷史原因,馮肇憲故居在土改時期一分為三,分別給予了三户人家,距今已有數十年曆史。因此,從建築格局來看,已拆分成三間民居,連在一塊。
掛牌點的位置,是80多歲黎婆婆的家,也是故居的主體部位。黎婆婆介紹,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就在屋內居住,因為知道這個建築有歷史價值,數十年來並沒有對房子進行大改造。現場可見,屋頂仍然保留傳統的三角瓦片結構,天井處花崗岩條石鋪地。她表示,在天井處曾經有兩個門口,通向馮肇憲故居的不同房間,當年拆分後變成了兩棟牆,將三户人家分隔開來。“故居有些地方已經比較破敗了。”其中一户人家表示。由於年代久遠,故居的牆體已經有些剝落。
民間尋寶令:委任狀下落不明
看到祖居的現狀,作為馮肇憲的後代,馮翔表示,很希望故居能原地建立一個紀念館。
“這是爺爺從小生活的地方,有很多記憶的載體。”馮翔介紹,這裏的一磚一瓦,均保留至今,相當不容易,就連那口古井,也是清澈如故。他表示,很希望能蒐集爺爺當年的遺物,有一個集中展示的機會。據其透露,當年孫中山委任馮肇憲為永豐艦艦長的委任書如今下落不明,曾有宗族內親人找到一份照片版本,如今掛在黃埔古港馮氏大宗祠的牆壁上。如果能建成紀念館,可以發動宗族的人去努力尋找原本,或許有機會可以找到。
出席掛牌現場的市政協原副主席司徒梅芳表示,如今海珠區已有了鄧世昌紀念館,希望也能建成馮肇憲紀念館。接下來,將好好研究建立紀念館的可能性,希望故居和馮肇憲遺物能得到好的保護。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