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公有制經濟

鎖定
非公有制經濟,是相對於公有制經濟而產生的一個名詞,它是中國現階段除了公有制經濟形式以外的所有經濟結構形式,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 [1] 
中文名
非公有制經濟
相對於
公有制經濟
性    質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包    括
個體經濟私營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主要組成

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個體經濟,是由勞動者個人或家庭佔有生產資料,從事個體勞動和經營的所有制形式。它是以勞動者自己勞動為基礎,勞動成果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和支配。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種重要的非公有制經濟。
私營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和僱傭勞動為基礎,以取得利潤為目的所有制形式。它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種重要的非公有制經濟。
外資經濟,是我國發展對外經濟關係,吸引外資建立起來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的境外資本部分,以及外商獨資企業。它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種重要的非公有制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2] 

非公有制經濟研究機構

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工業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司非國有經濟處、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中國非國有經濟研究會中國非國有經濟網中國非國有經濟發展年會、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論壇、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等。

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簡史

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中國存在、發展及其地位、作用的認識以及相關的方針政策,經歷了一個曲折變化和不斷深化的發展過程。中國的非公有制經濟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
1949年9月29日頒佈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對中國的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實行“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的方針。由於實行了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所有制制度,調動了各種經濟成份的積極性,中國國民經濟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得到恢復和發展。 [3] 
基於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時期仍然“既有剝削工人階級取得利益的一面,又有維護憲法、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的認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民族資產階級採取了“團結、批評、教育”的政策;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採取了“利用、限制、改造”和平贖買的政策,於1956年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此中國的私人經濟基本消失,僅存的一些個體經濟,由於人數與規模甚小,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已微乎其微。此後的20多年間,非公有制經濟在中國作為“產生資本主義的土壤”而被徹底排斥。
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非公有制經濟開始得到恢復和發展。
1980年8月中共中央轉發《進一步做好城鎮勞動就業工作》的文件指出,個體經濟是“從事法律許可範圍內的,不剝削他人的個體勞動。這種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不可缺少的補充,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將發揮積極作用。”1981年6月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指出:“國營和集體經濟是中國基本的經濟形式,一定範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補充。”1982年12月中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一條規定: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個體經濟在中國迅速發展。
1984年《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系統闡述了黨在現階段對發展個體經濟的基本指導方針,指出“堅持多種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的共同發展,是我們長期的方針,是社會主義前進的需要”。
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大明確提出鼓勵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方針。1988年4月,七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確定了私營經濟的法律地位和經濟地位。憲法第十一條增加了“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的條文。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提出要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確認“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要繼續鼓勵、引導,使之健康發展。”
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1999年3月,中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國家根本大法對非公有制經濟20年來生存發展及其貢獻的充分肯定。
2005年,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下發。這是一部全面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對於推動非公有制經濟跨入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4]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非公有制經濟在支撐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經營領域具體辦法。
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5] 
2016年“黨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支持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建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構建親清政商關係,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就是着眼於為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8] 

非公有制經濟經濟地位

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認識,是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的。即使在改革開放後的一段時期裏,我們也僅將非公有制經濟當成是一個補充成分。2003年 [6]  ,我們已經認識到,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認為,隨着國有經濟佈局調整的推進、隨着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隨着財政體制向公共財政體系的轉軌、隨着對外開放的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將更加重要,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與公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融合的成分,並將在以後相當長時期內發揮一些特殊作用。非公有制經濟將是國民經濟發展強勁穩定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的平均增長率遠遠超過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增長率,對二十多年來的經濟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相對困難的幾年裏,非公有制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明顯的。由於國有經濟佈局的調整將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非公有制經濟將會成為國民經濟強勁穩定的發展動力。
非公有制經濟將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最大來源。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將是各級政府的一個較為長期和艱鉅的任務。在過去幾年裏,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就業人數持續減少,而正是非公有制經濟每年創造了數百萬的就業機會,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業人員,也吸收了從國有企業分流出來的人員。以後,非公有制經濟仍將會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最大來源。
非公有制經濟將會是越來越重要的税源。儘管國有經濟2003年在整體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税收來源,但非公有制經濟直接和間接創造的税收將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特別是在增量上會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非公經濟將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直接參與者和積極推動者。我們儘管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非公有制經濟將是平等競爭、厲行法治等基本規則的直接參與者和積極推動者。

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原因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有經濟呈不斷髮展的趨勢。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據着主要地位,其中郵電、民航、鐵路等總額佔全社會同行業比重的100%,電力煤炭、石油開採、冶金、化工等行業的資產分別佔全社會同行業比重的70%以上,國家財政收入有60%來自國有企業。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具有客觀必然性。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有制形式決定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係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產生了同舊的所有制關係不再相適應的新的生產力的必然結果。”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從生產力發展程度講,中國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居於世界後列。突出的現象是:13億人口,近8億在農村,基本上還是用手工工具搞飯吃;一部分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同廣大不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同時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現象同時並存。中國生產力的發展表現為不發達、多層次和不平衡等特點,這決定了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經濟不能只有公有制經濟,而必然是包括公有制、私有制以及其他所有制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也指出,只有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才能真正堅持、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經濟。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關係決定了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完全可以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具體地説,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關係主要表現為,一是公平競爭的關係。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要義,也是市場主體發展壯大的基本條件。沒有公平競爭的環境,即使處於優勢地位的企業,也不可能持續健康成長。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基礎上的公平競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髮展的必要條件。二是互相滲透的關係。現代市場經濟既不是單一的公有制經濟,也不是單一的非公有制經濟,而是各種所有制經濟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股份制就是這種滲透和融合的典型形式。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必將極大地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的融合、滲透。三是共生相長的關係。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同處於社會主義國家的行政管理和宏觀調控下,根據統一的市場規則運行。作為市場主體,兩者處於競爭相長的過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你,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符合雙方的利益。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決定了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經濟成分,具有積極的作用。首先,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格局,增強了經濟活力。壟斷和競爭不充分,必然帶來經濟效率的損失。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使得市場主體多元化,形成了多元競爭格局,這有利於節約社會資源、提高經濟效率,有利於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次,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公有制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僅對國有企業形成了加快改革和發展的壓力,而且為國有企業的改革建立了一個“參照系”,有利於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以股份制為代表的混合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國有企業建立法人財產權和法人治理結構,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企業內部的制衡機制和科學的決策機制,從而有利於從根本上改革傳統國有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吸納社會新增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有利於國有企業分流富餘人員,提高效率。第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加快了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的很多領域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提供了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過程

非公有制經濟打開閘門

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粉碎“四人幫”之後,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物質產品極度匱乏,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恢復生產,恢復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1978年的時候,要搞經濟建設談何容易?一方面“要錢沒錢”,當年的GDP只有3624.1億元,1.67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更是不值一提。另一方面則是“要命有的是”,760萬已經回城的和近900萬即將回城的知青,加上城市裏原有的待業青年,就業壓力讓人喘不上氣來。在這種情況下,發展經濟的路該怎麼走? 在解決經濟發展所需資金方面,當時的決策者決定引進國外資金“借雞生蛋”。既然眼睛向外能夠立見成效,該不該眼睛向內呢?1979年1月17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不到一個月,鄧小平約見胡厥文、胡子昂、榮毅仁、古耕虞、周叔五位老工商業者。在這次後來被人稱為“五老火鍋宴”的重要談話中,鄧小平提出,“要落實對原工商業者的政策”,“總之,錢要用起來,人要用起來”。就在這次談話之後不久,榮毅仁挑頭創辦了中信公司。一些上海的老工商業者以民間集資方式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愛國建設公司”。緊接着,温州一個叫章華妹的小販領到了據説是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户執照,北京的劉桂仙在一個小衚衕裏開辦了首都第一家個體餐館。同樣在北京,尹盛喜帶領一些待業青年成立了“大碗茶青年茶社”,在繁華的前門大街上做起了買賣。兩年之後的1981年6月,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指出:“一定範圍內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又過了幾個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一份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對個體經濟要“引導、鼓勵、促進、扶持”的八字方針。閘門打開了。藴藏於民間的財富創造力和創業活力噴湧而出。如果説,有關真理標準的那場大討論為改革開放打開了思想的天窗,那麼可以説,從一開始就放手允許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決策,為改革開放添加了源源不絕的的經濟動力。

非公有制經濟思想解放

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馬克思主義認為,所有制是社會經濟制度的核心和基礎,決定着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需要,社會主義理當將生產資料社會佔有,通過“自由人聯合體”來組織生產。換言之,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和基本的經濟特徵。但是,人類發展史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探索證明,適應生產力的需要,改革開放後,我國對生產關係進行調整,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既發揮了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也有力地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快速增長。 [8]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從突破單一公有制的禁錮開始的。首先是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解決了以往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勞動者之間的平均主義問題,通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途徑解放了農業生產力;緊接着出台了允許自行創業、自主就業的政策,解決了長期沒有解決好的城鎮青年就業問題,並由此給單一公有制的計劃經濟體制撕開了口子,讓個體和私營經濟得到生長和發育,逐步與引進的外資一起成長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此後逐步推進改革開放的進程中與公有制經濟形成良性互動關係,帶來了全新的微觀和宏觀經濟體制變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温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些成就證明,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形態不但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激發了經濟體制的活力,而且確保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 [8] 

非公有制經濟地位提高

重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新聞發佈會 重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新聞發佈會
早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就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作出明確論述,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後,針對社會上的一些錯誤認識和政策實施中的一些偏差,自黨的十六大起,我們黨一再強調“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給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吃下定心丸,並且從政策上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8] 

非公有制經濟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八大(1張)
黨中央堅持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就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理論、新思路和新舉措,為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指明瞭方向。新型政商關係,概括起來説就是“親”“清”兩個字。對領導幹部而言,所謂“親”,就是要坦蕩真誠同民營企業接觸交往,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所謂“清”,就是同民營企業家的關係要清白、純潔,不能搞權錢交易。對民營企業家而言,所謂“親”,就是講真話,説實情,建諍言;所謂“清”,就是要做到遵紀守法辦企業、光明正大搞經營。我國已經形成了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環境社會氛圍,關鍵是狠抓落實,將政策效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針對一些政策配套措施還不是很實、政策落地效果還不是很好的現狀。 [7] 

非公有制經濟區別

私有制經濟,指一國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成了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一般指所有制結構中的除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經濟成分。
非公有制經濟的確立
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論斷,是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經驗得出的嶄新結論,是對鄧小平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1999年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
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並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非公有制經濟新36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間投資不斷髮展壯大,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繁榮城鄉市場、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在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有利於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共同發展;有利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利於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穩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有利於擴大社會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拉動國內消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此國務院發佈關於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即: 一、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範圍
(一)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3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准入的行業和領域。規範設置投資准入門檻,創造公平競爭、平等准入的市場環境。市場準入標準和優惠扶持政策要公開透明,對各類投資主體同等對待,不得單對民間資本設置附加條件。
(二)明確界定政府投資範圍。政府投資主要用於關係國家安全、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和社會領域。對於可以實行市場化運作的基礎設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務領域,應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進入。
(三)進一步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國有資本要把投資重點放在不斷加強和鞏固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在一般競爭性領域,要為民間資本營造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四)積極推進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領域改革。將民辦社會事業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重要補充,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加快培育形成政府投入為主、民間投資為輔的公共服務體系
二、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
(五)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交通運輸建設。鼓勵民間資本以獨資、控股、參股等方式投資建設公路、水運、港口碼頭、民用機場、通用航空設施等項目。抓緊研究制定鐵路體制改革方案,引入市場競爭,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鐵路幹線、鐵路支線、鐵路輪渡以及站場設施的建設,允許民間資本參股建設煤運通道、客運專線、城際軌道交通等項目。探索建立鐵路產業投資基金,積極支持鐵路企業加快股改上市,拓寬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建設領域的渠道和途徑。
(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水利工程建設。建立收費補償機制,實行政府補貼,通過業主招標、承包租賃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投資建設農田水利、跨流域調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土保持等水利項目。
(七)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電力建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建設。支持民間資本以獨資、控股或參股形式參與水電站、火電站建設,參股建設核電站。進一步放開電力市場,積極推進電價改革,加快推行競價上網,推行項目業主招標,完善電力監管制度,為民營發電企業平等參與競爭創造良好環境。
(八)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石油天然氣建設。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與國有石油企業合作開展油氣勘探開發。支持民間資本參股建設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的儲運和管道輸送設施及網絡。
(九)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電信建設。鼓勵民間資本以參股方式進入基礎電信運營市場。支持民間資本開展增值電信業務。加強對電信領域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管,促進公平競爭,推動資源共享。
(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土地整治和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通過招標投標形式參與土地整理、復墾等工程建設,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堅持礦業權市場全面向民間資本開放。
三、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建設領域
(十一)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市政公用事業建設。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城市供水、供氣、供熱、污水和垃圾處理、公共交通、城市園林綠化等領域。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市政公用企事業單位的改組改制,具備條件的市政公用事業項目可以採取市場化的經營方式,向民間資本轉讓產權或經營權。
(十二)進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事業體制改革。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大力推行市政公用事業的投資主體、運營主體招標制度,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事業經營制度。改進和完善政府採購制度,建立規範的政府監管和財政補貼機制,加快推進市政公用產品價格和收費制度改革,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市政公用事業領域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十三)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政策性住房建設。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建設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參與棚户區改造,享受相應的政策性住房建設政策。
四、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社會事業領域
(十四)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發展醫療事業。支持民間資本興辦各類醫院、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療養院、門診部、診所、衞生所(室)等醫療機構,參與公立醫院轉制改組。支持民營醫療機構承擔公共衞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險定點服務。切實落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税收政策。鼓勵醫療人才資源向民營醫療機構合理流動,確保民營醫療機構在人才引進、職稱評定、科研課題等方面與公立醫院享受平等待遇。從醫療質量、醫療行為、收費標準等方面對各類醫療機構加強監管,促進民營醫療機構健康發展。
(十五)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發展教育和社會培訓事業。支持民間資本興辦高等學校、中小學校、幼兒園、職業教育等各類教育和社會培訓機構。修改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落實對民辦學校的人才鼓勵政策和公共財政資助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金融、產權和社保等政策,研究建立民辦學校的退出機制。
(十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發展社會福利事業。通過用地保障、信貸支持和政府採購等多種形式,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建設專業化的服務設施,興辦養(託)老服務和殘疾人康復、託養服務等各類社會福利機構。
(十七)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發展文化、旅遊和體育產業。鼓勵民間資本從事廣告、印刷、演藝、娛樂、文化創意、文化會展、影視製作、網絡文化、動漫遊戲、出版物發行、文化產品數字製作與相關服務等活動,建設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電影院等文化設施。鼓勵民間資本合理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設施,從事各種旅遊休閒活動。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生產體育用品,建設各類體育場館及健身設施,從事體育健身、競賽表演等活動。
五、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
(十八)允許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在加強有效監管、促進規範經營、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放寬對金融機構的股比限制。支持民間資本以入股方式參與商業銀行的增資擴股,參與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勵民間資本發起或參與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金融機構,放寬村鎮銀行或社區銀行中法人銀行最低出資比例的限制。落實中小企業貸款税前全額撥備損失準備金政策,簡化中小金融機構呆賬核銷審核程序。適當放寬小額貸款公司單一投資者持股比例限制,對小額貸款公司的涉農業務實行與村鎮銀行同等的財政補貼政策。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信用擔保公司,完善信用擔保公司的風險補償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參與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改組改制。
六、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商貿流通領域
(十九)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商品批發零售、現代物流領域。支持民營批發、零售企業發展,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引導民間資本投資第三方物流服務領域,為民營物流企業承接傳統制造業、商貿業的物流業務外包創造條件,支持中小型民營商貿流通企業協作發展共同配送。加快物流業管理體制改革,鼓勵物流基礎設施的資源整合和充分利用,促進物流企業網絡化經營,搭建便捷高效的融資平台,創造公平、規範的市場競爭環境,推進物流服務的社會化和資源利用的市場化。
七、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國防科技工業領域
(二十)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國防科技工業投資建設領域。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有序參與軍工企業的改組改制,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軍民兩用高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允許民營企業按有關規定參與承擔軍工生產和科研任務。
八、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重組聯合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革
(二十一)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利用產權市場組合民間資本,促進產權合理流動,開展跨地區、跨行業兼併重組。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在國內合理流動,實現產業有序梯度轉移,參與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以及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發展成為特色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集團化公司。
(二十二)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資產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合理降低國有控股企業中的國有資本比例。民營企業在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過程中,要認真執行國家有關資產處置、債務處理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要求,依法妥善安置職工,保證企業職工的正當權益。
九、推動民營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
(二十三)貫徹落實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税收優惠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幫助民營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開發中心,增加技術儲備,搞好技術人才培訓。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和技術攻關,不斷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
(二十四)加快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鼓勵政策,積極發展技術市場,完善科技成果登記制度,方便民營企業轉讓和購買先進技術。加快分析測試、檢驗檢測、創業孵化、科技評估、科技諮詢等科技服務機構的建設和機制創新,為民營企業的自主創新提供服務平台。積極推動信息服務外包、知識產權、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等高技術服務領域的市場競爭,支持民營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活動。
(二十五)鼓勵民營企業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實現產品更新換代。開發新產品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按規定享受加計扣除優惠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爭創名牌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通過加速固定資產折舊等方式鼓勵民營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淘汰落後產能,加快技術升級。
(二十六)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投資建設節能減排、節水降耗、生物醫藥、信息網絡、新能源、新材料、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
十、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二十七)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支持民營企業在研發、生產、營銷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開發戰略資源,建立國際銷售網絡。支持民營企業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開拓國際市場,加快培育跨國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支持民營企業之間、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之間組成聯合體,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開展多種形式的境外投資。
(二十八)完善境外投資促進和保障體系。與有關國家建立鼓勵和促進民間資本國際流動的政策磋商機制,開展多種形式的對話交流,發展長期穩定、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通過簽訂雙邊民間投資合作協定、利用多邊協定體系等,為民營企業“走出去”爭取有利的投資、貿易環境和更多優惠政策。健全和完善境外投資鼓勵政策,在資金支持、金融保險、外匯管理、質檢通關等方面,民營企業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
十一、為民間投資創造良好環境
(二十九)清理和修改不利於民間投資發展的法規政策規定,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培育和維護平等競爭的投資環境。在制訂涉及民間投資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時,要聽取有關商會和民營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反映民營企業的合理要求。
(三十)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安排的政府性資金,包括財政預算內投資、專項建設資金、創業投資引導資金,以及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外國政府貸款等,要明確規則、統一標準,對包括民間投資在內的各類投資主體同等對待。支持民營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進入政府採購目錄。
(三十一)各類金融機構要在防範風險的基礎上,創新和靈活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加大對民間投資的融資支持,加強對民間投資的金融服務。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監管部門要不斷完善民間投資的融資擔保制度,健全創業投資機制,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繼續支持民營企業通過股票、債券市場進行融資。
(三十二)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間投資管理的行政審批事項,簡化環節、縮短時限,進一步推動管理內容、標準和程序的公開化、規範化,提高行政服務效率。進一步清理和規範涉企收費,切實減輕民營企業負擔。
十二、加強對民間投資的服務、指導和規範管理
(三十三)統計部門要加強對民間投資的統計工作,準確反映民間投資的進展和分佈情況。投資主管部門、行業管理部門及行業協會要切實做好民間投資的監測和分析工作,及時把握民間投資動態,合理引導民間投資。要加強投資信息平台建設,及時向社會公開發布國家產業政策、發展建設規劃、市場準入標準、國內外行業動態等信息,引導民間投資者正確判斷形勢,減少盲目投資。
(三十四)建立健全民間投資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商會、行業協會等自律性組織的作用,積極培育和發展為民間投資提供法律、政策、諮詢、財務、金融、技術、管理和市場信息等服務的中介組織。
(三十五)在放寬市場準入的同時,切實加強監管。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切實督促民間投資主體履行投資建設手續,嚴格遵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用地、節能以及質量、安全等規定。要建立完善企業信用體系,指導民營企業建立規範的產權、財務、用工等制度,依法經營。民間投資主體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樹立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積極創造條件滿足市場準入要求,並主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三十六)營造有利於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大力宣傳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客觀、公正宣傳報道民間投資在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繁榮城鄉市場和擴大社會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宣傳依法經營、誠實守信、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民營企業家的先進事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