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源大道歌

鎖定
靈源大道歌 [1]  按道教學者陳攖寧考定為宋徽宗時期女真人曹文逸所作。
《靈源大道歌》,雖是女真人著作,但不是專講女真口訣。 [1] 
道藏輯要中題曰至真歌。注重神氣,“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無鉛汞龍虎等代名詞。羅浮山志雲:“宣和中,有曹仙姑居京城。明於丹術。嘗作大道歌。”
作品名稱
靈源大道歌
出    處
道藏輯要
作    者
曹文逸
創作年代
宋朝微宗時期
主    題
道理
作品題材
歌訣
作品類別
道教
作品原文
我為諸君説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照體長生空不空。靈鑑涵天容萬物。
太極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謹勿失。宮室虛閒神自居,靈府煎熬枯血液。
一悲一喜一思慮,一縱一勞形蠹弊,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
細細消磨漸漸衰,耗竭元氣神乃去。只道行禪坐亦禪,聖可如斯凡不然。
萌芽脆嫩須含蓄,根識昏迷易變遷。磋跎不解去荊棘,未聞美稼出荒田,
九年功滿火候足,應物無心神化速。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
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本來兩物更誰親,失卻將何為本柄。
混合為一復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透金貫石不為難,坐脱立亡猶倏忽。
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畢。莫將閉息為真務,數息按圖俱未是。
比來放下外塵勞,內有縈心兩何異。但看嬰兒處胎時,豈解有心潛算計。
專氣致柔神久留,往來真息自悠悠。綿綿迤邐歸元命,不汲靈泉常自流。
三萬六千為大功,陰陽節候在其中。蒸融關脈變筋骨,處處光明無不通。
三彭走出陰屍宅,萬國來朝赤帝宮。借問真人何處來,從前元只在靈台。
昔年雲霧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開。此非一朝與一夕,是我本真不是術。
歲寒堅確知金石,戰退陰魔加慧力。皆由虛淡復精專。便是華胥清靜國。
初將何事立根基,到無為處無不為。念中境象須除拔,夢裏精神牢執持。
不動不靜為大要,不方不圓為至道。元和內煉即成真,呼吸外求終未了。
元氣不住神不安,蠹木無根枝葉幹。休論涕唾與精血,達本窮源總一般。
此物何曾有定位,隨時變化因心意。在體感熱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淚。
在腎感念即為精,在鼻感風即為涕。縱橫流轉潤一身,到頭不出於神水。
神水難言識者稀,資生一切由真氣。但知恬淡無思慮,齋戒寧心節言語。
一味醍醐甘露漿,飢渴消除見真素。他時功滿自逍遙,初日煉烹實勤苦。
勤苦之中又不勤,閒閒只要養元神。奈何心使閒不得,到此縱擒全在人。
我今苦中苦更苦,木食草衣孤又靜。心知大道不能行,名跡與身為大病。
比如閒處用功夫,爭似泰然坐大定。形神雖曰兩難全,了命未能先了性。
不去奔名與逐利,絕了人情總無事。決烈在人何住滯,在我更教誰制御。
掀天聲價又如何,倚馬文章非足貴。榮華衣食總無心,積玉堆金復何濟。
工巧文章與詞賦,多能礙卻修行路,恰如薄霧與輕煙,閒傍落花隨柳絮。
縹渺幽閒天地間,到了不能成雨露。名與身分竟孰親,半生歲月大因循。
比來修煉賴神氣,神氣不安空苦辛。可憐一個好基址,金殿玉堂無主人。
勸得主人長久住,置在虛閉無用處。無中妙有執持難,解養嬰兒須藉母。
緘藏俊辯黜聰明,收卷精神作愚魯。堅心一志任前程,大道於人終不負。
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
宋朝微宗皇帝宣和年間,有一位曹女士,在當時頗有女才子之名。徽宗皇帝生性好道,又歡喜會做詩文的人。曹女士道學既可以配稱第一流。而且詩文確也做得不壞。所以宋徽宗很看得起她,召她到京城居住。(宋徽宗時首都在汴梁,即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縣)特別優待。又敕封他為文逸真人。這篇《靈源大道歌》,就是這位曹文逸真人,在那個時候,做給一般學道人看的。流傳到現在,差不多經過八百二十年。(從宣和初年算起)《孫不二女丹工夫次第詩》,比較此歌后出幾十年。其餘各種女丹經,更在孫不二之後,大概都是明清兩朝的作品。《黃庭經》雖由晉朝魏夫人傳出,然不能算是魏夫人自己的著作。謝自然,何仙姑等,雖在唐朝成道,也沒有著作流傳。(乩壇上沙盤中扶出來的詩文、不能算本人著作)。我們可以説,歷代女真,自己肉體在世間,親筆所寫正式丹經,當以此篇為最佔了。全篇共計一百二十八句。所講的道理,所論的功夫,不限定女子方面,男子亦可通用。現在特把本文依次序分開,短句每字,用白話註解如後。
我為諸君説端的 命蒂從來在真息 (第一句 第二句)
我跟各位説句真話,生命的根本,原來在真正的止息處,也就是這次呼吸和下一次呼吸之間連接的地方
照體長生空不空 靈鑑涵天容萬物 (第三句 第四句)
就像六祖説的,何其自性 本自具足 是一樣的,可得長生,空也不空,才是真空
太極布妙人得一 得一善持謹勿失 (第五句 第六句)
太極,陰陽,巧妙的佈局,就像孔子説的;吾道一以貫之,的“一”,人得一,小心翼翼的守護住這個一,切記不要丟失,這個一,就是一路下去的一,就是心念長期保有某一個名號 或者 咒語。
宮室虛閒神自居 靈府煎熬枯血液 (第七句 第八句)
就是心念,心裏頭非常的恬靜自怡,元神自然就安住在裏面了,腦子總是胡思亂想,心血總有一天會枯竭的
一悲一喜一思慮 一縱一勞形蠹弊 (第九句 第十句)
失意得意和思考憂慮,放縱和勞累,這個軀殼就像被蟲子蛀了一樣慢慢的就出毛病了
朝傷暮損迷不知 喪亂精神無所據 (第十一句 第十二句)
一天到晚的在損耗着,卻還不察覺,頭腦中的精神活動一會這樣,一會那樣,在忙亂中消耗光了精氣神卻抓不出精神現象的證據。
細細消磨漸漸衰 耗竭元氣神乃去 (第十三句 第十四句)
一點一點的消磨殆盡,元氣用光了,本有的元神就走了
只道行禪坐亦禪 聖可如斯凡不然 (第十五句 第十六句)
只會口頭説行住坐卧都是禪,那是已經成功的聖人才可以做到這樣,你現在還是凡人,是根本做不到的
萌芽脆嫩須含蓄 根識昏迷易變遷 (第十七句 第十八句)
在人剛有修道之心的萌芽階段,一定要細心的守護,一不留神坐禪睡着了 也就是昏沉了,六根和六識就又回到凡夫的境界了
磋跎不解去荊棘 未聞美稼出荒田 (第十九句 第二十句)
一年又一年,卻不知道怎樣去掉修道之路上的荊棘,沒聽説過荒田有高產豐收的
九年功滿火候足 應物無心神化速 (第二十一句 第二十二句)
九是陽數中的極數。九年,表示純陽之意。不是必定要九個年頭。功滿,是説工夫圓滿。火候足,是説用功到了這個時候,可以告一段落。應物,就是在世間做利物濟人的事業。無心,就是隨緣去做,不是有心要做功德。神化速,就是用自己全神來行教化,功效自然很快。孟子書上説:"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與此處意思相同。
無心心即是真心 動靜兩忘為離欲 (第二十三句 第二十四句)
無心心,就是無念頭的心體。普通人心中沒有一分鐘不起念頭。他們認為這個念頭是心的本體,其實錯了。諸君要曉得,那個無念的心方是真心,有唸的心卻是假心。人能認識真心,自然一動一靜全是天機,可以做到忘物忘形的境界,這個就叫做離欲。
神是性兮氣是命 神不外馳氣自定 (第二十五句 第二十六句)
古丹經常説:"是性命。非神氣。"是對工夫深程度高的人説法。此處説,“神是性、氣是命。°是對普通人説法。各有用意,並非矛盾。因為普通人只認得他們自己肉體。除了肉體以外,從來不注意到神氣上去。如果教他們認得神氣兩個字的作用,比較普通人,已算是大有進步。性命二字的真相,只好留待日後他們自己去參悟了。修煉家初等工夫,離不掉神氣。須要把自己的神收在肉體裏面,然後氣方能走得下。
本來兩物更誰親 失去將何為本柄 (第二十七句 第二十八句)
二物,就是神與氣。這兩樣東西,本來最親密不過。神離開氣,神無所養。氣離開神,氣無所馭。沒有氣來養神,神就要逃亡。沒有神來馭氣,氣就要耗散。失掉一項,即等於失掉兩項。請問還有什麼東西作我們身體的根本。作我們自己的把柄呢。
混合為一復忘一 可與元化同出沒 (第二十九句 第三十句)
混合為一,就是做心息相依神氣合一的工夫。復忘一,就是工夫做到神氣合一之後,不要死死的執着捨不得放鬆。須要把這個合一的景象忘記方好。既能合一。復能忘一。那時身中氣候,自然與元始造化機關同出同沒。出是顯露。沒是隱藏。化機應該顯露時就顯露。化機應該隱藏時就隱藏。自己絲毫不作主張。
透金貫石不為難 坐脱立亡猶倏忽 (第三十一句 第三十二句)
尋常人精神被肉體限制住了,不能直接的達到身外物質上去。修煉成功的人,精神可以離開肉體,而能支配肉體以外的別種物質。所以説透金貫石不為難。倏忽,是頃刻之間。坐脱立之,是坐着或是立着的時候,我們的神倘若要離開肉體,頃刻就可以離開,不至於被肉體所拘束。
此道易知不易行 行忘所行道乃畢 (第三十三句 第三十四句)
這個道理,雖容易明白,卻不易於實行。縱能勉強去行持,也難以畢業。必須由勉強而進於自然。由自然而造於渾然,由渾然而至於釋然,才是行忘所行道乃畢。
莫將閉息為真務 數息按圖俱未是 (第三十五句 第三十六句)
息是鼻中呼吸。閉息,是把呼吸暫時閉住。數息,是數自己的呼吸。從一二三四,數到幾十幾百。按圖,是按照圖樣做工夫,或用全副精神死守身中某一竅,或動手動腳做各種姿式。這些法子,都不是大道。因為閉息病在勉強,數息未免勞心,按圖又嫌執着。對於自然大道相差太遠。
比來放下外塵勞 內有縈心兩何異 (第三十七句 第三十八句)
比來,等於近來。曹真人意思説:修道的人們,在近來這個時候,既然能把身外的一切塵勞都放下了。為什麼身內的塵勞卻放不下,仍舊有許多東西掛在心頭。請問身內百事縈心,比較身外一切塵勞,有何分別呢。
但看嬰兒處胎時 豈解有心潛算計 (第三十九句 第四十句)
諸君請看嬰兒尚未出胎在娘肚子裏那十個月的時候,嬰兒心中可曾經在暗地裏算計什麼。諸君既要學道,何不先學嬰兒。
專氣致柔神久留 往來真息自悠悠 (第四十一句 第四十二句)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説:"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專氣,就是專心一志在氣上面做工夫。致柔,就是工夫柔和到了極處,沒有絲毫剛強急迫的樣子。果能如此,神就可以久留於身中,而不向外馳。神不外馳氣自定。氣定之後,真息自有發動之時。悠悠二宇,是形容真息的樣子,深長而久遠,和緩而幽閒。
綿綿迤邐歸元命 不汲靈泉常自流 (第四十三句 第四十四句)
綿綿,微細不絕之意。迤邐,旁行連延之意。元命即人身生命根源。這句是形容真意在身內行動的狀態。雖説四肢百骸無處不到,然自有他的歸根複合之處。靈泉,在後文又叫作神水。地面上泉水總是往下流,不會往上流。人要用水,非拿器物汲取不可。人身上的靈泉,卻無須汲取,自然會在身中周身循環。真息所到之處,即是靈泉所到之處。因為津能化氣,氣能化津,充滿一身,所以有如此妙用。
三萬六千為大功 陰陽節候在其中 (第四十五句 第四十六句)
今曆法一晝夜共九十六刻。古曆法一晝夜共百刻。張紫陽《金丹四百宇》序上説:"夫一年十有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百刻,一月總計三千刻,十月總計三萬刻。行住坐卧,綿綿若存。胎氣既凝,嬰兒顯相。玄珠成象,太乙合真。三萬刻之中,可以奪天上三萬年之數,何也。一刻之工夫,自有一年之節候。所以三萬刻能奪三萬年之數也,故一年十二月,總有三萬六千之數。雖愚昧小人,行之立躋聖地。奈何百姓日用而不知。"此段文章,説得很明白,可以作此處註解。曹文逸是宋徽宗宣和年間人,在民國紀元前的七百九十年。張紫陽是宋神宗熙寧年間人,在民國紀元前約八百四十年。兩人前後距離不過五十年。所以他們的論調頗有幾分相近。
蒸融關脈變筋骨 處處光明無不通 (第四十七句 第四十八句)
此二句是説工夫的效驗。蒸是蒸發。融是融化。關是關節。脈是血脈。變是變換。先蒸發而後方能融化。常常融化,不要讓他堅硬,而後方能慢慢地變換。這個工夫,就叫做金丹換骨。處處光明,即是《孫不二女丹經》中所説,"元神來往處,萬竅發光明"的意思。無不通,即是周身全部通暢,沒有一處閉塞。
三彭走出陰屍宅 萬國來朝赤帝宮 (第四十九句 第五十句)
三彭,即是三尸。道書常説,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令人愚痴沒有智能。中屍名彭質,在人胸中,令人煩惱不能清靜。下屍名彭矯,在人腹中,令人貪飲食男女之慾。或名三尸神。又名三尸蟲。《太清中黃真經》上有兩句,"可惜玄宮十二樓,那知反作三蟲宅"。這個意思,就是説吾人潔淨美好的身體被許多三尸蟲盤據在裏面,弄得穢惡不堪,是很可惜的。道家斬三尸法子,有用符咒的,有守庚中的,有服丹藥的,都不算徹底解決。此處用內煉工夫,運元和之氣,充滿臟腑,蒸融關脈,變換筋骨,逼令三尸無處藏身,非拋棄他們的老巢子逃走不可。壞東西一去,好東西就來了。萬國來朝,比喻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精氣神,都聚會在絳宮一處。絳宮屬於心的部位,心屬火。其色赤,醫家稱為君主之宮,所以叫作赤帝宮。
借問真人何處來 從前元只在靈台 (第五十一句 第五十二句)
真人,即是真我。吾人肉體有生有死,不能算是真我,只可以叫作假我。除掉有形質的肉體,尚剩下那個無形質的念頭。是否可以叫作真我?然而也不是真我。因為那個念頭,也是忽起忽滅,不能由自己做主的。再除掉忽起忽滅的念頭,另外尋出一個無生無死萬劫長存的實體,這個方是真我,又名為真人。這個真人,從前未曾見過面,此刻第一次認識他,究竟他由何處而來呢,其實他從前就住在我們靈台之中,未嘗瞬息離開,並非由外面進來的。
昔年雲霧深遮蔽 今日相逢道眼開 (第五十三句 第五十四句)
因為歷年以來,被雲霧遮蔽,把真人的面目隱藏。雖説他從前就住在靈台之中,我們卻認識不出。今日工夫做到相當的程度,道眼遂開。道眼既開,如撥雲霧而見青天,真人因此露面。雲霧二宇,比喻我們的七情六慾妄想雜念。
此非一朝與一夕 是我本真不是術。(第五十五句 第五十六句)
這個工夫,不是一朝一夕做得成。須要經過若干歲月。並且不是用什麼取巧的法術,討什麼意外的便宜,僅此尋得吾人本來真面目而已。
歲寒堅確如金石 戰退陰魔加慧力 (第五十七句 第五十八句)
《論語》上有一句話:"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歲寒,是每年天氣最寒冷的時候。凋,是樹木落葉子。松柏後凋,是説別種樹木到這個時候,都已枯槁零落。獨有松柏仍舊青翠不凋比喻修道的人有堅忍的力量,可以耐得困苦,受得磨折,而不至於改變初心。確字,同堅字一樣解釋。松柏不凋已經稱得起堅確。金石比松柏更要堅確。所以此處拿金石比喻修道人的志氣。有金石般的志氣,自然能夠戰退陰魔。陰魔既已去盡,慧力即同時增加。慧是智能,力是毅力。只有智能而無毅力,雖可以見道,而不能成道。只有毅力,而無智能,又恐怕認不清大道,誤入旁門。必須智能與毅力二者俱足,方免遺憾。
皆由虛淡復精專 便是華胥清靜國 (第五十九句 第六十句)
心中沒有妄想和慾念就是虛。不染一切嗜好並惡習,就是淡,仔細研究,徹底明白,就是精。信受奉行,始終如一,就是專。《列子》書上説:"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其國無師長。其民無嗜慾。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其實是一種寓言,等於今人所謂烏托邦之類。人們心中果能十分清靜,也同到了華胥國一樣。
初將何事立根基 到無為處無不為 (第六十一句 第六十二句)
世間無論做什麼事,起初總要立一個根基,以後方能有所成就。修道是大事業,更要把根基立穩,方能步步前進。等到工夫純熟,程度高深,自然顯得頭頭是道。表面上很像無所作為。實際上已是精全氣全神全,沒有絲毫缺陷。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説: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又第三十七章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此篇"到無為處無不為"句,也是根據老子的意思。
念中境象須除拔 夢裏精神勞執持 (第六十三句 第六十四句)
這兩句,就是立根基的辦法。吾人當靜坐的時候,須要把心中雜念打掃乾淨。等到坐功純熟之後,雜念可以完全消滅。然後在睡夢之中,也不忘記修道之事,也同平常靜坐的時候一樣,自己很有主宰。
不動不靜為大要 不方不圓為至道 (第六十五句 第六十六句)
工夫偏於動,嫌太浮躁。工夫偏於靜,嫌太枯寂。性情偏於方,嫌太板滯。性情偏於圓,嫌太巧滑。能不落於兩邊,而得其中和,才是大道。
元和內煉即成真 呼吸外求終未了 (第六十七句 第六十八句)
吾人果能在身內運用元始中和之氣,流行不息,就可以成道;倘若在外面呼吸上永久執着,不肯放鬆,到底未有了脱之日。
元氣不住神不安 蠹木無根枝葉幹 (第六十九句 第七十句)
元氣,即是上文所説無始中和之氣。不住,即是不能長住於身內,而向外面發泄。發泄太多,身體裏面的元氣,漸漸虧損。元神因為沒有元氣來培養,遂不能在身中安居,而要逃亡,譬如樹木被蠹蟲所蝕,根本受傷,枝葉自然就乾枯。人身中元氣,被七情六慾飢飽寒暑勞心苦力所傷。身體自然也不能長久。
休論涕唾與精血 達本窮源總一般 (第七十一句 第七十二句)
鼻中生出的流質叫作涕。口中生出的流質叫作唾。心中生出的流質叫作血。外腎生出的流質叫作精。雖有四種名稱不同,但是這些東西本源卻是一樣。達本,是看透他們的根本。窮源,是追究他們的來源。
此物何曾有定位 隨時變化因心意 (第七十三句 第七十四句)
人身上各種流質,不是分疆劃界固定在一處而不許移動的。都是臨時因外界的感觸,和內心的激刺,而後生的。
在體感熱即為汗 在眼感悲即為淚 (第七十五句 第七十六句)
皮膚裏面的流質,外感於天氣温度太高,就變化為汗,從毛孔中出來。眼睛裏面的流質,內感於情意過分悲哀,就變化為淚,從淚腺中出來。
在腎感念即為精 在鼻感風即為涕 (第七十七句 第七十八句)
外腎裏面的流質,內感於心中淫慾之念,就變化為精,從尿管中出來。鼻粘膜裏面的流質,外感於空氣寒冷之風,就變化為涕,從鼻孔中出來。
縱橫流轉潤一身 到頭不出於神水 (第七十九句 第八十句)
縱,指人身上下。橫,指人身前後左右。流轉,是説在身體裏面周流循環。潤一身,是説身中無一處不走到,無一處不滋潤。所以能有這種變化和這種功效,總不離乎神水的作用。
神水難言識者稀 資生一切由真氣 (第八十一句 第八十二句)
神水這件寶物,他本身的道理太玄妙,頗難以言語形容。而且世間有學問的人雖多,識得神水的人卻很少。須知汗淚涕唾精血等等,都是神水所生,神水又是真氣所生。人身若沒有真氣,神水就不免要乾枯。神水既然乾枯,於是乎有眼不能視,有耳不能聽,有鼻不能嗅,有舌不能嘗,有生殖器不能生育,有四肢百節不能活動。到了這個地步,去死也不遠了。
按,學者讀丹經最感困難的,就是同樣的一個名詞,無論在什麼方法上都可以混用。即知神水二宇,在此處是如此解釋。若在別種丹經上,雖有同樣的名詞,卻不能作同樣的解釋,請看張紫陽《悟真篇後序》雲:"金丹之要,在乎神水華池。"又張紫陽《全丹四百字‧序》雲:"以鉛見汞,名曰華池。以汞入鉛,名曰神水。"這是人元丹法的神水。又張紫陽《金藥秘訣‧序》雲,"金水者乃得金氣之玄水:又號神水。煉丹之訣,但能引神水入華池,萬事畢矣。"許真君《石函記》中《聖石指玄篇》雲:"鉛砂搏成如土塊。六一固濟相護愛。用火鍛鍊一晝夜。火滅煙消土化灰。騰鉛倒裝入灰池。火發鉛熔化神水。"這是天元丹法的神水。又《明鏡匣》雲:"若人識真汞;黃金內神火。若人識真鉛。白金內神水。"白紫清《地元真訣》雲: "華池神水。神水真金。閃灼先天。發泄幹金。"這是地元丹法的神水。又靈陽子《洞天秘典》雲:"陰陽鉛汞為神水。神水施為不離鉛。誰識丹爐神水,乃為月魄金漿,伍沖虛《修仙歌》中自注雲:,暗進者,暗進神水,暗進神火,屬烹煉之工。明進者,明進神水,明進神火,屬超脱之工。。朱痴伯《金火燈》雲:"生鉛但有壬水癸水。既成白金其中方有神水。"這是黃白朮的神水。以上所列各種丹經中神水名詞,比較《靈源大道歌》中神水,確有霄壤之別。又朗然子詩云:"夾脊河車透頂門。真修快捷方式此為尊。華池神水頻吞嚥。紫府元君直上奔。常使氣衝關節透。自然精滿穀神存。一朝得到長生路。須感當初指教人。”此詩所用神水名詞,專指口中津液而言,乃狹義的神水。《靈源大道歌》中神水,包括人身一切粗細流質而言,乃廣義的神水。義意雖同,而不完全相同。倘若學者止知其一,不知其二,依先入為主,看見名詞相同,就説方法是一樣,那真是誤人而又自誤。天元丹法,重在服食,不重點化。地元丹法,既能點化,又可以進一步煉成服食,而上接天元。黃白朮,僅能到點化程度而止,不能再往前進。人元丹法,要用同類陰陽。雖有鉛銀砂汞等名詞,其實與五金八石毫無關係。這是四種丹法不同之處。至於《靈源大道歌》的宗旨,乃是修道,不是煉丹,也不是參禪止觀。其中作用,學者應當辨別清楚,不可稍涉含糊。世上流傳的各種丹經道書,都病在籠統,理路不情,閲之往往令人厭倦。我深悉其中弊病,所以專重分析想把科學精神用在仙學上面,以接引後來的同志。因為這個緣故,凡是拙作論調,每不肯附和前人之説,亦自有苦衷,讀者能諒解為幸。
再按,《揚善半月刊》,第四十一期第六頁,所載《玉華宮侍書仙子降壇詩》,末二句雲:"為惜前緣開後覺。早留真液渡衰殘,"真液二字,正合《靈源大道歌》神水二字的本意。留得住真液,才可以濟渡衰殘。即是留得住神水,才可以維持生命。這種理論,已成為鐵案如山,不能搖動。既然當年曹文逸真人不惜苦口婆心。把第一等修煉的方法宣佈流傳,諸君總算有緣,雖然在八百年以後出世,但是能讀她這篇歌訣,也就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了。因此奉勸諸君,務必努力奉行,不可虛度歲月。否則,轉世投胎,未必再有今日的機會。
但知恬淡無思慮 齋戒寧心節言語 (第八十三句 第八十四句)
"但知"二字的意思,就是隻曉得照以下所説的方法做去,其它一切都不去管。恬,是心中安靜,淡,是把世問虛榮看得很淡。思,是思想。慮,是憂慮齋戒,是古人在將要祭祖天地鬼神之前一種預備的行為。如沐浴,更衣,不飲酒,不茹葷,不作樂之類。寧心,是心不妄想。節言語,是口不亂説。
一昧醍醐甘露漿 飢渴消除見真素 (第八十五句 第八十六句)
牛奶第一轉叫作酪。第二轉叫作生酥。第三轉叫作熟酥。第四轉叫作醍醐。醍醐可以算得牛奶中精華所結成的。芭蕉有一種,名叫甘露蕉。花苞中有露水,味甚甘,就是甘露漿。可以算得芭蕉中精華所結成的。一味,是説沒有第二樣。因為上面所做的工夫,純潔而安靜。所以身中發生的效驗,也是甜美而清涼。飢則思食,渴則思飲,都是表示吾人身體裏面有所欠缺,需要補足,方好維持。假使身體內部無所欠缺,自然就不飢渴,能入大定。自然就能看見本來面目。凡絲類沒有染顏色的叫作素。吾人真面目,本是白淨無疵,一塵不染,所以叫作真素。
他時功滿自逍遙 初日煉烹實勤苦 (第八十七句 第八十八句)
到了將來工夫圓滿之後,自然逍遙快樂。但在當初下功的時候,實未免勤勞而辛苦。用武火時叫作煉。用文火時叫作烹。如何是武火,打起精神,掃除雜念,端身正坐,心息相依。如何是文火,全休放鬆,含光內守,綿綿似有,默默如無。
勤苦之中又不勤 閒閒只要養元神 (第八十九句 第九十句)
雖説下手做工夫要耐得勤苦,然又不是勞心勞力動手動腳的事。所以老子《道德經》上有一句口訣,教人"用之不勤,"既説要勤,又説要不勤,豈非自相矛盾嗎。須知所説"不勤"的意思,就是不勞動,不執着。不揠苗助長。所説"勤"的意思,就是不虛度,不懈怠,不一暴十寒。閒閒,就是表示不勤。能閒閒,方能保得住元氣,能保元氣,方能養得住元神。
奈何心使閒不得 到此縱擒全在人 (第九十一句 第九十二句)
奈何世上的人心,總是要休息而不可得。雖説因為環境所困,不能完全放下。然而有一半也是歷劫以來的習慣,難以改變。做工夫的人,常常被這個念頭所累。到了此種地步,或任他放縱,或設法擒拿,全在各人自己做主。
我昔苦中苦更苦 木食草衣孤又靜 (第九十三句 第九十四句)
曹真人言她自己當日做工夫時期,很受過許多困苦。吃的穿的,都是別人家不要的東西。所處的境遇,既孤寂而又冷靜。
心知大道不能行 名跡與身為大病 (第九十五句 第九十六句)
心中分明認得大道是好,無奈不能實行。所以不能實行的緣故,因為受三種之累。一種虛名,二種事蹟,三種身體。虛名之累,就是能者多勞。事蹟之累,就是權利義務。身體之累,就是衣食住行。
比如閒處用功夫 爭似泰然坐大定 (第九十七句 第九十八句)
修道的人,就怕不得閒。幸而得閒,又被許多有作為的旁門小法所累。比如我們身心,已經得到了清閒境界。與其再要用各種旁門小法工夫,倒不如一切放下,專坐大定的工夫為妙。"爭"字與"怎"相同,"爭似"猶言"怎若。"
按張紫陽真人《悟真篇七言律詩第二首雲:大藥不求爭得遇。第十三首雲:爭如火裏好栽蓮。七言絕句第一首雲:爭得金丹不解生。第八首雲:爭似真鉛合聖機。第四十首雲:爭得金烏搦兔兒。第六十四首雲:教人爭得見行藏。凡所有的"爭"字,都作"怎"字解。宋朝人文章上面所習用的字眼,和現在人所用的兩樣。為諸君讀道書便利計,特附註於此。
形神雖曰兩難全 了命未能先了性 (第九十九句 第一百句)
大道之要,在全神而又全角。全神,普通叫作性功。全角,普通叫作命功。修道的人,能得形神兩全最上。如其不能,先做性功以全神。等到有機會時,再做命功以全角,亦無不可。下文所説:就是了性全神的辦法。
不去奔名與逐利 絕了人情總無事 (第一百零一句 第一百零二句)
不去同人家爭名奪利。謝絕人情上的往來應酬。就能夠達到清閒無事的境界。
決烈在人何住滯 在我更教誰制御 (第一百零三句 第一百零四句)
不食名利,與謝絕應酬,這兩件事,看起來很不容易做到。但是事在人為。倘若真肯下決烈的心,未必一定就有什麼障礙。在我自己本身,更是要做就做,教誰來干涉我呢。住滯,即障礙之意。制御,即干涉之意。
掀天聲價又如何 倚馬文章未足貴 (第一百零五句 第一百零六句)
掀天,形容其人聲價之高。倚馬,形容文章下筆之快。但是對於修道上都無用處。
榮華衣食總無心 積玉堆金復何濟 (第一百零七句 第一百零八句)
上句説一心向道,不注意於榮華衣食。下句説:有錢的人,若不肯修道,等到老病死的時候,雖有錢又何濟於事呢。
工巧文章與詞賦 多能礙卻修行路 (第一百零九句 第一百一十句)
此言成功一個文學家,也無大用,反而為修行的障礙。
恰如薄霧與輕煙 閒傍落花隨柳絮 (第一百十一句 第一百十二句)
此言文人不能成大事業,就像那些薄霧輕煙,和落花飛絮為伴,總覺得飄蕩無根,虛而不實。
縹渺幽閒天地間 到了不能成雨露 (第一百十三句 第中百十四句)
上句説:薄霧輕煙的形狀。下句説:薄霧輕煙,比較雨露不同,雨露有益於人世,煙霧無益於人世,而煙霧終久是煙霧,不能變成雨露。飄渺,形容其飄蕩無極,幽閒,形容其虛而不實。
名與身兮竟孰親 半生歲月大因循 (第一百十五句 第一百十六句)
世上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名譽。更沒有一個人不愛惜身體,名譽和身體比較起來,那一樣同我最親切呢,自然是身體最親切了。可惜世上人半生歲月,就此因循過去。因循二字的意思,就是遵守舊章。我們抱定人類始祖,所遺傳的飲食男女習慣,永遠不肯改變。服從造化小兒所支配的生老病死定律,絕對不敢違抗。這些,都叫作因循。
比來修煉賴神氣 神氣不安空苦辛 (第一百十七句 第一百十八句)
比來,就是近來,大概指中年以後而言。因為凡人到了這個時候,身體已漸漸衰朽,全靠在神氣上面用工夫,才能有少許補救。神氣若不能安居在身內,所做的工夫都是白吃辛苦。
可憐一個好基址 金殿玉堂無主人 (第一百十九句 第一百二十句)
好基址,金殿玉堂,皆指人的身體而言。主人,指人的元神而言。身體譬如一所房屋。元神譬如這房屋的主人。倘若時時刻刻讓他在外面遊蕩,不肯回到腔子裏。就像一所好房屋,無人居住,無人打掃,無人修理,漸漸的這個房子要變壞了。
勸得主人長久住 置在虛閒無用處 (第一百甘一句 第一百甘二句)
我們應該用種種方法,把房屋的主人勸回來,長久住在家中,不要野心勃勃,常想跑到外面去。並且要把他放在空虛閒靜的地方,使他心無所用。然後他的舊習慣始能慢慢的改變。
無中妙有執持難 解養嬰兒須藉母 (第一百廿三句 第一百廿四句)
我們的元神,當其寂然不動的時候,不可以説他是有。當其感而遂通的時候,又不可以説他是無。只好説是無中妙有。凡世間道理,不可拿言語形容,不可用心思推測的,都叫作妙。妙有也是這種道理。既不偏於無,亦不偏於有,因此就難於執持。所謂難於執持,就是説把握不牢,捉摸不定。照這樣看來,工夫究竟如何下手呢。但諸君要懂得,世人養育嬰兒,全靠母親力量。我們元神譬喻嬰兒。試問元神之母是什麼。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雲:"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二十章雲:"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第二十五章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母就是道。若要養育元神,必須憑藉道力。道是什麼。道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性命。性命就是神氣。初下手工夫,就是以神馭氣,以氣養神。神氣合一,就是修道。 [2] 
緘藏俊辯黜聰明 收卷精神作愚魯 (第一百廿五句 第一百廿六句)
精神發於耳目,叫作聰明。發於言論文章,叫作俊辯。緘,是封閉。藏,收藏。黜,是廢棄。收卷,等於收卷。這兩句大意,是勸人把自己精神收藏在身體裏面,不要發瀉在身體外面,要學老子《道德經》上所説:"大辯若訥,大巧若拙"的樣子,是為修道初步下手的辦法。
堅心一志任前程 大道於人終不負 (第一百廿七句 第一百廿八句)
必要堅定,志要專一,任我們向前途走去,終可以達到目的,那時才曉得大道不負於人。所怕的就是人們自己不肯走這條大道,偏喜歡走邪路旁門,非但今生落一場空,並且來生尚要招得種種惡報,何苦乃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