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融資本主義

鎖定
作為資本主義的一種形式,金融資本主義是金融資本主導社會政治經濟,通過金融系統進行的貨幣財富積累凌駕於產品生產過程之上的一種經濟制度。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新舊凱恩斯學説的批判以及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失敗導致以“三化”(私有化市場化與自由化)為其核心主張的新自由主義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學理論,而以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金融資本主義則成為全球社會與經濟形態的主宰力量。
中文名
金融資本主義 [1] 
類    型
經濟術語

目錄

金融資本主義新特徵

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金融資本主義的基本特點是,在這一經濟制度下,通過各種金融活動(買賣或者投資於貨幣、債券股票期貨與其他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產品)而獲取利潤成為最主要的獲利方式,而從銀行投資銀行投資公司等各類金融中介機構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並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具體而言,金融資本主義具有以下經濟特徵。
1.資本的金融化
資本的金融化即經濟活動的重心從產業部門轉移至金融部門,而資本金融化的結果就是金融業在經濟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首先,社會資本創造的利潤越來越多地被金融資本所佔有,這推動了金融部門相對於實體經濟部門的不斷膨脹,金融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1947年-2012年間,製造業增加值佔美國GDP的比重從1947年的25. 6% (1953年,這一比例高達28.3)持續下降,到2012年,這一比重只有11. 9%。相反,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則從2. 4%上升到了7. 92%。從1947年到2012年,美國GDP增長了63倍,製造業增加值增長了30倍,而金融業增加值卻增長了212倍。
其次,在非金融企業擁有的總資產中,同產業資產相比,金融資產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而產業資產的比重不斷下降。1945年-2012年間,美國非金融企業的總資產中,金融資產所佔的比重從25. 56%上升到2012年的49. 85 %。其中,2009年,該比重高達51%。
第三,金融部門在國內利潤中所佔比重、產生自金融業的利潤在企業利潤中所佔的比重都在不斷上升。從1973年到1985年,美國國內公司的總利潤中,金融業所佔的比重不到16% , 1986年,這一比重上升到19%; 20世紀90年代,這一比重在21 %-30%之間;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已進一步上升到超過40%。
2.金融資本的支配地位
從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中,金融資本在美國經濟中的支配地位更為強大。期間,美國金融部門持有的對個人與其他經濟部門的債權從3萬億增長到了30萬億。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也從原來小規模的合夥制企業演變成為跨國經營上市公司。到2005年,美國10家最大的商業銀行的總資產佔美國整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55 %,而1990年這一比例不到25%。
金融資本在美國經濟中佔支配地位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金融機構的“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問題,即金融機構規模過大,且彼此之間密切相連,它們的倒閉會給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經濟造成災難,因此,在這些金融機構陷人困境時,政府必須進行救援,以防止它們倒閉。1984年,美國第六大商業銀行大陸伊利諾依銀行(Continental Illinois)倒閉。在隨後美國國會對此進行的調查中,美國聯邦財政部首次承認,聯邦政府不會讓最大的11家銀行倒閉,因為這些銀行的規模過大,如果任其倒閉,將可能危及整個金融系統。此後,金融機構“大到不能倒”的問題一再發生。例如,1998年,對沖基金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面臨倒閉。LTCM倒閉將導致華爾街遭受1. 25萬億美元的損失,從而給華爾街甚至全球金融市場造成巨大沖擊。最終,美聯儲出面組織華爾街金融機構進行了救援。
2011年11月4日,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確定了全球29個“系統性重要銀行”。金融穩定理事會認為,因為其規模之大,作用之重要,這些銀行的倒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29個“系統性重要銀行”中,除了中國的中國銀行外,其他全部來自歐美日等發達國家。2013年4月1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總裁拉吉德(Christine Lagarde)説,“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已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危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美聯儲達拉斯銀行現任行長理查德·費雪爾(Richard Fisher)都認為,應該拆散大銀行,以解決“大到不能倒”問題。
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院長格倫·哈伯德(Glenn Hubbard)等在內數十名曾經不遺餘力推動美國金融自由化的經濟學家也認為,金融機構“大到不能倒”對美國經濟金融構成了嚴重危險,應該將規模過大的金融機構拆散,以解決“大到不能倒”問題。
3.“影子銀行”的巨大發展
商業資本主義與產業資本主義時代,金融業主要就是銀行業,而在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在傳統的商業銀行業之外,證券保險信託等其他金融部門不僅得到了巨大發展,而且越來越扮演傳統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導致商業銀行在金融業中的重要性大幅度下降。
4.金融資本的交易性特徵
過去30年中,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業務從傳統的中介業務轉向交易業務。傳統的中介服務業務不需要金融機構投人自有資金或者只需要投人少量資金,因此風險低,但回報也相對較低,而市場交易業務則要求金融機構以自有資本參與交易,盈虧自負,風險高,回報也高。 [1] 

金融資本主義不良後果

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經過壟斷資本主義,變成金融資本主義,它最終將走向何方呢?在21世紀初,被金融海嘯猛烈衝擊的所有人,不能不嚴肅地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已經看到,以下三點決定了金融資本主義的不良後果。
第一,經濟全球化,核心是金融全球化,説到底,這是生產的高度社會化。但高度社會化的大部分生產成果,卻被金融寡頭獨佔了。千百萬生產者辛苦一輩子,最終難免失業窮困,無產無房,而金融投機家往往一夜暴富,將數十億、數百億、數千億美元資產收入囊中。生產的社會化和佔有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趨向極端,這個基本矛盾的爆發終將決定資本主義的命運。
第二,金融資本主義掙脱了金本位制的約束,無限吹大金融衍生品的泡沫,使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相互脱節,必然導致社會經濟秩序大混亂。
第三,金融資本主義助長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寄生性”。“經濟寄生性”這個用語是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發明的。他認為,西方國家金融壟斷資本輸出不僅不會推進全世界的文明事業,反而有造成西方寄生性的巨大危險;西方國家主要的工業部門會消失,而大批的食品半成品會像貢品那樣由亞非兩洲源源而來。到那時,西方國家的上層階級從亞非兩洲獲得鉅額的貢款,並且利用這種貢款來豢養大批馴服的職員和僕役,這些職員和僕役不再從事大宗農產品(17.42,0.24,1.40%)和工業品的生產,而是替個人服務,或者在新的金融貴族監督下從事次要的工業勞動。霍布森的預言現在全應驗了。進入金融資本主義時代以來,持續不斷的產業轉移產生了特殊的效果。西方國家玩弄虛擬經濟越來越玄妙,而不屑於真正創造社會財富的實體經濟。新興國家則乘機接受了產業的轉移,辛辛苦苦地創造社會財富,逐步地使自己的經濟肌體壯健起來,從而推動世界經濟格局的大變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