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學曙

鎖定
金學曙(1922年1月23日-2014年3月17日),上海人,籍貫浙江嘉興海寧,醫生、傳媒工作者,被公認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20位傑出女性”之一。 [35-36]  [52] 
金學曙是新中國第一代西醫,同時又對中醫有所研究,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中西醫兼修的醫生。她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新中國首屆“全國三八紅旗手”的傑出代表,也是人民日報社的元老,被時任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鄧拓譽為“新時代的傑出女性”。 [2-4]  [37-39] 
1949年,時任上海虹橋療養院醫生的金學曙參與了營救愛國民主人士張瀾羅隆基,幫助張瀾和羅隆基成功銷燬了他們手中所掌握的機密文件和資料,避免了重要文件落入國民黨當局手中而給新中國的革命事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5]  [20-21]  [40-41] 
中文名
金學曙
外文名
Jin Xueshu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嘉興海寧
出生日期
1922年1月23日
逝世日期
2014年3月17日
職    業
醫生、傳媒工作者
主要成就
首屆“全國三八紅旗手”的傑出代表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金學曙人物生平

年輕時的金學曙醫生 年輕時的金學曙醫生
1922年1月23日,金學曙出生在浙江嘉興海寧,早年學習工作於上海
1948年,在愛國民主人士陳叔通的見證下,金學曙與鐵路工程專家施錫祉在上海結為伉儷。 [5-6] 
1949年,時任上海虹橋療養院醫生的金學曙參與了營救愛國民主人士張瀾羅隆基,幫助張瀾和羅隆基成功銷燬了他們手中所掌握的機密文件和資料,避免了重要文件落入國民黨當局手中而給新中國的革命事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1]  [5]  [40-41]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金學曙和丈夫慷慨解囊,把二人小家庭的全部積蓄都捐獻了出來,金學曙還積極參加婦女屆的勞軍活動,為解放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5-6] 
新中國甫一成立,金學曙即離開上海,奔赴百業待興的北京,投入到新中國與人民日報社的建設事業中,與新中國和人民日報社同舟共濟,克服種種困難,共創濟世大業。
金學曙是新中國第一代西醫,同時兼修中醫,是當時為數不多的中西醫兼修的醫生。她不僅中西醫兼修,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對上對下,一視同仁,都以醫者慈悲之心,一樣認真對待,獲得了高度讚譽。
2014年3月17日,金學曙於北京病逝,享年92歲。 [3]  [7-8] 
金學曙逝世後,她的骨灰與丈夫一同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5-6] 

金學曙個人生活

金學曙同志自小父母雙亡。她的父親是一位飛機機械師,在為國家的軍用飛機進行檢修時不幸犧牲,被日本空軍炸死。她的母親也因此不久後即離開人世。 [9] 
她的丈夫是新中國鐵路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施錫祉同志,曾為新中國的鐵路建設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10-11]  [42] 

金學曙獲獎記錄

首屆全國三八紅旗手的傑出代表金學曙醫生接受中央電視台的專訪 首屆全國三八紅旗手的傑出代表金學曙醫生接受中央電視台的專訪 [5]
1957年,金學曙獲評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1960年,金學曙被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1986年,金學曙被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傑出新聞工作者終身成就獎。 [3]  [23]  [43] 

金學曙人物評價

《新時代人物週刊》封面人物金學曙 《新時代人物週刊》封面人物金學曙
金學曙同志被時任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鄧拓譽為“新時代的傑出女性”。鄧拓 [3]  [36]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金學曙醫生不論患者是什麼派系,不管他是省部級領導還是普通工友,不論他是不是被關進牛棚的階級鬥爭對象,她都一視同仁,把病人當成自己親人一樣看待。她每天忙着治病救人,沒有顯赫的頭銜,沒有獲過國際大獎,也沒有聞名的創造發明……她留在這世間的痕跡,淡如春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正是金學曙醫生為人的寫照。(《健康報》) [12] 
在人民日報社默默地工作了一輩子的金大夫,視患者如家人,關愛備至,一絲不苟。報社大小職工,都眾口一詞,無不稱讚她老人家醫術精湛,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人民網 [13] 
金學曙同志的一生部分地折射了人民日報社自初創至輝煌的光榮歷史。中國日報網 [7] 
嘉興日報壬寅嘉禾星光歷 嘉興日報壬寅嘉禾星光歷 [21]
金學曙大夫是一位令人愛戴的好大夫。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對職工、對患者,傳遞了不同尋常的愛,感染着每一個有過接觸的人。(《半月談》) [14] 
金學曙醫生像那種你很容易忽略的,口渴時一杯清澈的淡茶,燥熱時一陣清涼的微風。中國青年網 [15] 
金學曙一輩子沒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她永遠保持着她那顆醫者的“仁心”。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她不怕犧牲轉移文件,是她對國家、民族的“仁心”;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她幾十年如一日在人民日報社看病問診,是她身為醫者的“仁心”。(《嘉興日報》) [21] 
金大夫真是一位難得的好人!(人民日報社原編委會委員、秘書長郭渭 [10] 
金阿姨是我從小到大印象最深的敬愛長輩,是給我和我們全家人以親人般關懷愛護的白衣天使,是在我們遭受滅頂之災時仍始終保持了一顆無比善良的心,一如既往愛護我們,幫助我們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老一代。金阿姨對所有生命都是敬畏的,都是尊重的,她始終保持了天使般的愛心。她從來沒有豪壯的語言,鏗鏘的表態,但是她作為一位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老醫務工作者,早已把對生命的愛化作了至高的境界,至深的真情。金阿姨一生太累了!她把無盡的愛和温暖都給了他人!(全國黨建專家郭海燕教授) [16] 
金學曙醫生一生奉獻,把無盡的愛和温暖都給了他人。她只是用自己的一雙手,做着那些看似尋常的事情,卻如同春雨滋潤萬物一般,傳遞了不同尋常的愛。甘於平凡愈顯偉大,患難之中方現真情。如果世間多一些像金學曙醫生這樣的人,世界將變得多麼美好。網易 [10] 
一襲白衣,一支聽診器,一身醫術,一顆仁心,在那段篳路藍縷卻激情燃燒的歲月裏,金醫生救治了數不勝數的勞動羣眾。懷着永遠把國家和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共產黨人共同的信仰,金學曙醫生,蠟燭般燃盡了自己的一生。浙江師範大學 [44] 
紀念優秀共產黨人金學曙同志系列文章讓人們對這位德高望重的仁心醫者有了一個更為直觀感性的瞭解,頗具史料價值。文章文情並茂,感人至深,從不同視角回憶了金學曙同志奉獻大愛的一生,體現出這位令人感佩的優秀共產黨人的珍貴品質。金學曙同志等老一輩共和國建設者們的初心與品格值得我們倍加珍視與傳承。祖國網 [17] 
新中國一成立,金學曙即從上海來到北京,與新中國和人民日報社同舟共濟,克服種種困難,共創濟世大業,走出了一名共產黨人的紅色足跡。(《家庭與生活報》) [22] 

金學曙人物故事

冒險義助志士的“白衣天使”
張瀾(右)和羅隆基在上海虹橋療養院 張瀾(右)和羅隆基在上海虹橋療養院
1949年,時任上海虹橋療養院醫生的金學曙參與了營救愛國民主人士張瀾羅隆基,幫助張瀾和羅隆基成功銷燬了他們手中所掌握的機密文件和資料,避免了重要文件落入國民黨當局手中而給新中國的革命事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從羅隆基1947年入住虹橋療養院治療肺結核和糖尿病,到張瀾、羅隆基1949年5月24日晚最終被救脱險,這期間發生的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傳誦甚廣,很久以後,還被搬上了電影《建國大業》的大銀幕。但是,金學曙醫生的義舉卻始終鮮為人知。
建國後,張、羅離滬赴京,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張瀾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羅隆基於新中國成立後被任命為政務委員。金學曙在上海解放後不久也來到北京,但她從未主動聯繫過張瀾和羅隆基。
解放後,營救張瀾、羅隆基有功的閻錦文被政府安置在上海市公安局任專員。他每次到北京,已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張瀾都必設家宴招待,親自作陪。後閻錦文長駐北京,並受邀擔任了宣武區政協委員。
動盪年月,閻錦文受到迫害。後來,在落實政策中,閻錦文沒有其他要求,只向全國政協提出一個要求,就是將其由退休改為離休。表面上看,這涉及閻錦文是否能享受離休待遇的問題,實際上,究竟是退休還是離休,則是界定他參加革命工作時間的大事。對此,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親自做出批示:“……營救張瀾、羅隆基在當時是件大事。所以,我印象較深。閻錦文先生對中國革命是有貢獻的,凡是對我們黨、國家和人民做過好事的人,我們是不應忘記的,更不能虧待人家……”。此後,按黨的幹部政策,閻錦文參加革命工作時間從他營救張瀾、羅隆基之日起算,由此他獲得離休幹部身份。
上海虹橋療養院 上海虹橋療養院
後來,瞭解內情的虹橋療養院老友來京看望金學曙醫生的時候,告訴了她閻錦文的事情,勸她也給自己想想辦法,爭取一下離休待遇。金學曙醫生聽後,笑着説,人家做了那麼大的事情,我只做了一點點小事,怎麼能向國家要待遇?我就是個大夫,幫助病人,都是應該做的。老友誠摯地説,離休幹部在醫療報銷等各方面都有更高待遇,而且這不單是為了經濟考慮,還是一個黨員一輩子的大事,一定要搞清楚的呀。金學曙醫生還是那句話:“我做的都是應該做的事,就不去給國家添麻煩了。”
多年後,當金學曙醫生病重急需特殊藥品時,卻不能報銷,也因為醫院牀位緊張而無法及時住院治療。直到金學曙醫生2014年去世,她始終未將自己解放前的這段經歷向組織反映,也從未向組織上提出過任何要求。 [5] 
永不下班的“仁心醫者
86歲時的金學曙醫生 86歲時的金學曙醫生
每天清晨7點前,金學曙醫生就要帶着提前蒸煮消毒好的注射器,先為有需要的患者上門打針送藥。接着,要在單位辛勤工作8小時。等到下班後,等到週末了,她也還是不能休息,要到各個宿舍區義務出診。無論黑夜白晝,無論寒冬酷暑,無論颳風下雨,只要病人需要,她都毫不猶豫,不顧疲勞,披上衣服就去出診,直到81歲自己身體垮下來。
一次,夜裏兩點多,她突然聽到有人不停地砸窗户,原來是患者家屬。年過六旬的她毫不猶豫地起身收拾好醫務用品,只和家人匆匆撂下了一句話:“救人要緊!”
還有一次,大雨滂沱,北京從來沒有下過那麼大的雨,積水已沒過小腿,但為了救治報社同仁,她還是不顧危險上門診治,回來時已是全身濕透,她自己卻無暇顧及,還再次打電話叮囑病人家屬。不想由於泥水太髒,且滲入肌膚,第二天她皮膚開始發炎,加之全身淋雨,發起了高燒。幸虧她身體底子好,且60多歲的她還算年輕。
2003年,她已經81歲了,可報社同仁幾十年來已習慣了有病便向她求助,忘記了她已不再年輕。她不顧高齡與家人的極力勸阻,還是那句話:“救人要緊!”這是她,一位耋耄老人,最後一次出診。這一次,她為了救治病人,自己卻被傳染上了嚴重的肺炎,命在旦夕,幸而自己是醫生,才依靠自我治療頑強地挺了過來,但她的身體自此就垮了下來,從此判若兩人。 [15]  [18] 
生命中最後一位“病人”
92歲的金學曙醫生在病危住院期間,在生命之光即將燃盡的最後一段日子裏,卻還不忘時刻關注鄰牀病友老記者陳柏生的安危。病友一有危殆症狀,她馬上呼叫醫護人員前來進行搶救。為了不讓病友陷入深度昏迷而失去生命,她忍着病痛,一遍遍呼喚:“柏生,柏生……”,幾次竟不顧自己的病體,徹夜未曾閤眼。這雙手,捧出醫者那最後一點生命的微光,守護了她一生中最後一個“病人”。 [12]  [18] 
親友們心中的“及時雨”
新中國成立初期,高級知識分子受到國家的重視,金學曙醫生與丈夫施錫祉都是緊缺人才,待遇較高,尤其是施錫祉,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土木工程專家,工資是當時全國居民人均工資的十倍以上,生活本應較為寬裕。但金學曙醫生一直勤儉持家,自己一家人過着極為儉樸的生活,卻把夫婦二人省下來的工資,全部用來幫助有需要的親朋好友。
20世紀50年代,台灣與大陸還沒有“三通”,金學曙醫生公公施承志的女婿、台灣“紙業大王”吳祖坪的幼子和老母都在寧波,而吳祖坪卻因當時局勢所迫無法寄錢給大陸的家人。金學曙醫生得知這個情況後,就和丈夫主動扛起每月給吳祖坪家人寄生活費和學費的責任,並和親戚(沈鈞儒侄子沈撰夫婦)一起將吳祖坪的幼子從寧波接到北京來撫養和教育。此外,她和丈夫還每月接濟丈夫家的親戚們,長年給他們寄學費和生活費。
一週歲的錢學森與父親錢均夫 一週歲的錢學森與父親錢均夫
錢學森之父錢均夫,與金學曙醫生公公施承志和陳叔通均是至交好友。1955年,在美國已被限制自由五年的錢學森偶然在一篇中文報道中看到了陳叔通的名字。因陳叔通是錢學森父親錢均夫的好友,錢學森當即寫信求助。信件輾轉送達後,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第一時間便把信交給了周恩來總理,最終促成了中美通過大使級會談成功解決了錢學森回國問題。因為一直與錢均夫老人聯繫密切,金學曙醫生夫婦也得知了錢學森歸國的喜訊。錢學森歸國後,把父親接到北京安頓。錢均夫老人從上海到北京後,因為錢學森工作繁忙時時在外,頗感寂寞,金學曙醫生和丈夫便時常帶些老人愛吃的各種食品,去東四錢家看望和陪伴錢均夫老人,金學曙醫生的丈夫施錫祉更是每個星期都去看望照料錢老伯,直到老人病逝。錢均夫一直把金學曙醫生的丈夫當成自己的兒子一樣看待。有人説她不會打算,這麼好的關係,也不找錢學森幫忙給自家孩子安排工作,她笑答:“那怎麼可以,我們是去看錢老伯的,怎麼能去麻煩人家。”
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 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
一次次運動中,很多人遭受衝擊,流離失所,上山下鄉,妻離子散。金學曙醫生除了提供經濟上的幫助,還把家裏的地方都騰出來安放牀鋪,供有困難的親友住宿,盡力讓他們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像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侄子沈撰的家人(沈鈞儒家的第三代,與金學曙醫生是親戚),受到衝擊後星散各地,回京的時候,便在金學曙醫生家落腳。
許許多多的親友,有些甚至尚未啓齒相求,就像這樣得到了細心體貼的金學曙醫生無私的幫助。 [5] 

金學曙後世紀念

中國女性百年風采圖片展現場 中國女性百年風采圖片展現場
金學曙逝世後,光明日報社《文摘報》刊發《思念金學曙同志》一文,緬懷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共產黨人。文章寫道:“她雖然離開我們已有五年,但人們仍深深懷念着她!” [23]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由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和香港島婦女聯會聯合主辦的“中國女性百年風采音樂會暨圖片展”集中展示了金學曙等十餘位體現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來傑出女性形象的代表人物的多幅圖片和感人事蹟。香港島婦女聯會還專門拍攝了《中國女性百年風采系列之金學曙》影片。 [19-20]  同年5月,來賓市中醫醫院副院長陸燕芬宣講黨史《共和國建設者金學曙——一位共產黨人的紅色足跡》,給青年們講述老鄉們眼中的“活菩薩”金醫生的艱苦從醫故事,感動着在場的每一位青年醫護人員。 [45]  同年7月,北京市豐台區人民法院以《百年黨史中的巾幗力量》為題,從女性力量視角,講述了金學曙等女共產黨員的故事,展現了中國女性在大是大非、艱難困苦前剛強不屈、隱忍奉獻、聰慧正直的優秀品質。 [46]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製作播出了《共和國建設者金學曙》系列節目,講述了金學曙與丈夫施錫祉的愛國故事。 [48-51] 
社會各界紀念金學曙同志
201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其官方網站上刊發《Dr Jin: A guardian of Chinese journalism》一文,紀念金學曙醫生。 [6]  新華社《中國好故事》刊發中英雙語紀念文章。 [24-26]  中國新聞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專題刊發紀念金學曙同志文章。 [33]  [47]  中共黨史網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網 [28]  、《上海黨史》 [29]  、中央網信辦傳播局指導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專題 [30]  、《半月談 [14]  、《新民晚報 [5] 光明網 [31] 中國網 [32] 東方網 [34]  等紛紛刊發中、英文紀念文章。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