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施承志

鎖定
施承志(1886年-1963年),字調梅 [7]  ,1886年生於浙江杭州,11歲時考入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1904年考取官費保送日本留學。畢業後回國投效軍界,曾參與創辦浙江省警官學校(中央警官學校前身)。晚年歸隱林泉,研習武學、國學、中醫學與佛學,別號調梅居士,有“武林施調梅”之稱。1963年在台北病逝。 [1] 
全    名
施承志
調梅
調梅居士、武林施調梅
所處時代
晚清民國
出生地
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
1886年
逝世日期
1963年
逝世地
台灣省台北市
主要作品
太極拳譜內外功研幾錄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浙江省杭州市
畢業院校
浙江大學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施承志人物生平

施承志1886年生於浙江杭州,11歲考入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1904年考取官費保送日本留學。畢業後回國投效軍界,曾參與創辦浙江省警官學校(中央警官學校前身)。晚年歸隱林泉,研習武學、國學、中醫學與佛學,別號調梅居士,有“武林施調梅”之稱。1963年在台北病逝。
施承志在太極拳和武當對劍方面造詣頗深。1919年,他將孫氏太極拳及各流派太極拳引入軍中,被業界公認為“上海太極拳之父”。不少國術名家均與其交厚,李景林田兆麟更是將國術精髓秘傳於他,與其相互學習、切磋,結下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凡習太極拳者,皆投拜其門下,如於右任、錢大鈞、陳誠、譚祥、譚淑、趙龍文、沈宗瀚、梁實秋、南懷瑾等。
施承志晚年將一生武學輯成《太極拳譜內外功研幾錄》。弟子錢大鈞曾撰文稱,“施先生精練太極拳迄今三十餘年,學深養到,識者共喻。先生雖年逾古稀,其對太極拳理論之研究與闡揚,始終毫不自滿,仍然朝夕揣摩,孜孜罔懈。《太極拳譜內外功研幾錄》包羅宏富,對於拳術之源流派別,以及太極拳之妙理與功用,引經據典,敍述綦詳,更就其數十年來不斷鑽研、精益求精之心得一一筆之於書,洵不愧為研幾窮理,克彰師承之傑作”。 [1] 

施承志人物作品

施承志:《警察改善之芻言》,《警光》1932年第1卷第1期。 [11] 
施承志:《調查東北移民墾植報告書》,《警光月刊》1930年第5期。 [10] 
施調梅:《太極拳精論》,《少林與太極》2009年第7期。 [8] 

施承志親友關係

施承志的岳父是晚清金石篆刻大師厲良玉 [9]  厲良玉曾參與創辦西泠印社,是中日文化交流與民間外交的先驅,作品在日本備受推崇。 [6] 
施承志兒子施錫祉,1914年4月2日生於浙江杭州。從杭州蕙蘭中學畢業後,他考取了上海國立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現土木工程學院)。1938年,他從國立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自此投身中國的鐵路建設事業。
自1949年5月參加革命工作以來,施錫祉先後曾任上海鐵路局第一橋工隊隊長,鐵道部工程總局主任工程師,東北鐵路工程局第七、第十工程處主任工程師,隧道工程公司第三工程處高級工程師,太原鐵路局隧道工程處處長,華北鐵路工程局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局總工程師等職。1977年,施錫祉參與籌劃、設計與建設的北京地鐵一期工程各項工作基本上走上了正軌,標誌着我國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條地下鐵道的誕生。1978年8月5日,施錫祉在北京病逝,年僅64歲。逝世後,其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 [2] 
施錫祉 施錫祉 [2]
兒媳金學曙,1922年1月23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寧市,早年學習工作於上海。新中國甫一成立,她即從上海來到北京,投入到人民日報社和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她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西醫,兼修中醫,是當時新中國為數不多的中西醫兼修的醫生。她是人民日報社的元老,被時任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鄧拓稱為“新時代的傑出女性”,曾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傑出新聞工作者終身成就獎”“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等榮譽。金學曙不僅中西醫兼修,醫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對上對下一視同仁,都以醫者慈悲之心,一樣認真對待。2014年3月17日,金學曙在北京病逝,享年92歲。 [3] 
金學曙 金學曙 [3]
施承志的侄子是著名學者型外交家厲聲教,曾參與新中國陸海疆界的確定,被公認為國際海洋法和中國邊界與海洋事務權威專家,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與定稿人之一,為國家外交事業作出傑出貢獻。 [1]  2017年8月6日7時38分,厲聲教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5] 
厲聲教 厲聲教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