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從讜

鎖定
鄭從讜(?-887年),字正求,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人,唐朝宰相,司徒鄭餘慶之孫。興元節度使鄭澣之子。
唐乾符五年(878年),拜相,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後改門下侍郞。廣明元年(880年),以使相身份出鎮河東,再任河東節度使。黃巢之亂時,進拜侍中,並派部將參與平叛。
唐中和三年(883年),被招入朝,拜司空,歷司徒太傅。光啓三年(887年),罷為太子太保,同年病逝,諡號“文忠”。
正求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鄭州滎陽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887年 [1] 
主要成就
兩次出鎮河東
本    名
鄭從讜
官    職
太傅,兼侍中
爵    位
滎陽縣男
諡    號
文忠

鄭從讜人物生平

鄭從讜早年經歷

鄭從讜是會昌二年(842年)進士,初授秘書省校書郎,歷任拾遺補闕、尚書郎、知制誥,受到宰相令狐綯魏扶的讚譽,累遷至中書舍人。 [2] 

鄭從讜累居要職

鹹通三年(862年),鄭從讜擔任禮部侍郎,主持貢舉考試,後又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並主持典選。他處事公允,選拔官員得當。 [3] 
鹹通七年(866年),唐懿宗欲任命鄭從讜為宰相,但他卻因拒絕請託,得罪了權臣,只得將他外放,任命他為檢校禮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御史大夫上柱國、河東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賜爵滎陽縣男 [4-5] 
鹹通十一年(870年),鄭從讜請求回京,但未獲批准,被改任為檢校兵部(一作户部)尚書、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軍節度觀察等使。 [6-7]  他政績突出,又遭到當權者的嫉恨,改任為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 [8] 
鹹通十三年(872年),鄭從讜到達嶺南。他見嶺南常受南詔侵擾,而朝廷因要征討龐勳之亂,無暇顧及,便招募夷獠土豪,委以重任,讓他們保衞城池,抵禦外侮。當時,嶺南五管雖常有郡縣被叛軍攻陷,但交州廣州一直非常安定。 [9] 

鄭從讜回朝拜相

鹹通十四年(873年),唐僖宗繼位。鄭從讜不願久居嶺南,便上表朝廷,請求到東都洛陽擔任散職。 [10] 
乾符元年(874年),鄭從讜被徵拜回朝,授為刑部尚書 [11]  後又任吏部尚書
乾符五年(878年),唐僖宗拜鄭從讜為宰相,授他為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12] 
乾符六年(879年),鄭從讜又改任門下侍郞,兼任兵部尚書 [13] 

鄭從讜出鎮河東

當時,沙陀強盛,李國昌李克用父子佔據雲朔等州,屢次南侵。而河東軍內部也矛盾重重,兵變頻發。竇濣、李侃、李蔚相繼以重臣出鎮,但都難以遏制。廣明元年(880年),河東節度使康傳圭死於兵變。唐僖宗欲讓宰相督鎮河東,便任命鄭從讜為檢校司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行營招討使,並保留其同平章事之職,允許他自擇參佐。 [14] 
鄭從讜到河東後,徵辟大批名士,任命王調為副使劉崇龜節度判官、趙崇為觀察判官劉崇魯推官李渥掌書記、崔澤為支使,組成強大的幕僚團,被時人稱為“小朝廷”。他雖外表温和,但卻多謀善斷,誅殺謀劃兵變者,安撫餘眾。對於參加兵變的都虞候張彥球,鄭從讜認為其忠勇可用,不但不加治罪,還將兵權交付給他。 [15] 
同年十二月,黃巢起義軍進犯長安,唐僖宗出逃,並傳詔給鄭從讜,讓他將兵馬交付北面招討副使諸葛爽,南下勤王。 [16]  中和元年(881年),鄭從讜又被加封為侍中、行營招討使。他接詔後涕泗不止,當即命牙將論安、後院軍使朱玫統領五千兵馬,隨諸葛爽入關平叛。 [17-18] 
五月,李克用乘河東空虛,突然率軍掩至太原,自稱奉詔入關。鄭從讜知道他不懷好意,遂閉城戒備,並登上城樓,勉勵李克用,讓他報國建功。李克用詞窮而退,暗中卻指使部將大肆劫掠。鄭從讜命部將王蟾、薛威出擊,在契苾部援軍的幫助下,將沙陀軍擊敗。不久,論安擅自撤軍而回。鄭從讜大怒,集合各部將校,當眾斬殺論安。 [19] 
中和二年(882年),唐僖宗命振武節度使契苾璋征討李克用,並讓鄭從讜協助作戰。 [20]  十一月,朝廷赦免李克用之罪,讓他出兵征討黃巢,立功贖罪。李克用命大軍繞道嵐州石州一帶,沿黃河南下,自己則率數百騎前往太原與鄭從讜話別,鄭從讜則贈以名馬器幣 [21] 

鄭從讜晚年生活

中和三年(883年),李克用收復長安,被授為河東節度使,接替鄭從讜。鄭從讜南返後,因道路難行,在絳州停留數月,又被召赴行在,授為司空,後改司徒。 [22] 
光啓二年(886年),鄭從讜被任命為太傅,兼侍中。 [23] 
光啓三年(887年),唐昭宗將鄭從讜罷為太子太保,讓他回府養病。不久,鄭從讜病逝,賜諡“文忠”。 [24-25] 

鄭從讜軼事典故

黃巢之亂時,中原大亂,沙陀能被朝廷所用,出兵平亂,全靠鄭從讜鎮守太原重地。當時,鄭從讜的同族鄭畋也以宰相出鎮,傳檄討賊,首倡大義。二人都憑藉忠義,與叛軍抗衡,深受叛軍忌憚,被稱為“二鄭”。時論認為,國威復振都是這兩位儒帥的功勞。 [26-27] 

鄭從讜人物評價

劉昫:① 從讜貌温而氣勁,沉機善斷,奸無遁情。凡兇謀盜發,無不落其彀中,以是羣豪惕息。② 從讜知人善任,性不驕矜,故所至有聲績。③ 鄭貞公博雅好古,一代儒宗。文忠致君,無忝乃祖,衣冠之盛,近代罕儔。 [28] 

鄭從讜家庭成員

祖父:鄭餘慶,官至司徒、檢校司空。 [28] 
父親:鄭澣,官至興元節度使。 [28] 
兄弟:鄭允謨,官至太子右庶子 [28] 
兄弟:鄭茂休,官至秘書監 [28] 
兄弟:鄭處誨,官至汴州節度使。 [28] 

鄭從讜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一百八》。 [28]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九十》。 [29]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三·唐紀六十九》。 [30]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四·唐紀七十》。 [3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五·唐紀七十一》。 [32]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六·唐紀七十二》。 [33] 
參考資料
  • 1.    鄭從讜於公元887年罷相後不久去世,但此時是否仍是887年並不能完全肯定。
  • 2.    《舊唐書·鄭從讜傳》:從讜,字正求,會昌二年登進士第,釋褐秘書省校書郎,歷拾遺、補闕、尚書郎、知制誥。故相令狐綯、魏扶,皆父貢舉門生,為之延譽,尋遷中書舍人。
  • 3.    《舊唐書·鄭從讜傳》:鹹通三年,知貢舉,拜禮部侍郎,轉刑部,改吏部侍郎。典選平允,時無屈人。
  • 4.    《舊唐書·鄭從讜傳》:垂將作輔,以權臣請託不行,改檢校刑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觀察等使。
  • 5.    《舊唐書·懿宗本紀》:以吏部侍郎鄭從讜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御史大夫、上柱國、滎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充河東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
  • 6.    《舊唐書·鄭從讜傳》:逾年,乞還,不允,改檢校兵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觀察等使。
  • 7.    《舊唐書·懿宗本紀》:以吏部侍郎鄭從讜檢校户部尚書,兼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宣武軍節度使,代李蔚。
  • 8.    《舊唐書·鄭從讜傳》:期年報政,美聲流聞。當途者懼其大用,改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
  • 9.    《舊唐書·鄭從讜傳》:五管為南詔蠻所擾,天下徵兵,時有龐勳之亂,不暇邊事。從讜在鎮,北兵寡弱,夷獠棼然,乃擇其土豪,授之右職,禦侮扞城,皆得其效。雖郡邑屢陷,而交、廣晏然。
  • 10.    《舊唐書·鄭從讜傳》:俄而懿宗厭代,從讜以久在番禺,不樂風土,思歸戀闕,形於賦詠,累上章求為分司散秩。
  • 11.    《舊唐書·鄭從讜傳》:僖宗徵還,用為刑部尚書。
  • 12.    《新唐書·宰相表下》:(鹹通五年)九月,吏部尚書鄭從讜為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13.    《新唐書·宰相表下》:(鹹通六年)十二月,兵部尚書盧攜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從讜為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
  • 14.    《舊唐書·鄭從讜傳》:陰山府沙陀都督李國昌部族方強,虎視北邊。屬靈州防禦使段文楚軍儲不繼,郡兵乏食,乃密引沙陀部攻城,殺文楚,遂據振武軍雲、朔等州。又令其子克章、克用大合諸部,南侵忻、代。前帥竇瀚、李侃、李蔚相繼以重臣鎮並部,皆不能遏。俄而康傳圭為三軍所殺,軍士益驕,矜功責賞,勸為噪聚。加以河南、河北七道兵帥,雲合都下,人不聊生,沙陀連陷城邑,朝廷難於擇帥。僖宗欲以宰臣臨制之,詔曰:“開府儀同三司、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充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上柱國、滎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鄭從讜:自處鈞衡,屢來麟鳳,才高應變,動必研機。朕以北門興王故地,以爾嘗施惠化,尚有去思。方當用武之時,暫輟調元之職,佇殲兇醜,副我憂勤。可檢校司空、司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兼行營招討等使。”制下,許自擇參佐。
  • 15.    《舊唐書·鄭從讜傳》:乃奏長安令王調為副使,兵部員外郎、史館修撰劉崇龜為節度判官,前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趙崇為觀察判官,前進士劉崇魯充推官,前左拾遺李渥充掌書記,前長安尉崔澤充支使。開幕之盛,冠於一時。時中朝瞻望者,目太原為“小朝廷”,言名人之多也。從讜貌温而氣勁,沉機善斷,奸無遁情。凡兇謀盜發,無不落其彀中,以是羣豪惕息。舊府城都虞候張彥球者,前帥令率兵三千逐沙陀於百井,中路而還,縱兵破鑰,殺故帥康傳圭。及從讜至,搜索其魁誅之。知彥球意善,有方略,召之開喻,坦然無疑,悉以兵柄委之。
  • 16.    《舊唐書·鄭從讜傳》:十二月,黃巢犯長安,僖宗出幸。傳詔謂從讜曰:“卿志安封域,權總戎麾,夷夏具瞻,社稷全賴。今月五日,草賊黃巢奔衝;十六日,駐蹕梁、漢。上慚九廟,下愧萬方。藩閫乍聞,痛憤應切。專差供奉官劉全及往彼慰喻。卿宜差點本道兵士,酌量多少,付北面副招討使諸葛爽,俾令入援。”
  • 17.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加淮南節度使高駢東面都統,加河東節度使鄭從讜兼侍中,依前行營招討使。
  • 18.    《舊唐書·鄭從讜傳》:從讜承詔雪涕,團結戎伍,遣牙將論安、後院軍使朱玫率步騎五千,從諸葛爽入關赴難。時中和元年五月也。
  • 19.    《舊唐書·鄭從讜傳》:是月,沙陀李克用軍奄至,營於汾東,稱奉詔赴難入關。從讜具廩餼犒勞,信宿不發。克用傅城而呼曰:“本軍將南下,欲與相公面言。”從讜登城謂之曰:“僕射父子,鹹通以來,舊激忠義,血戰為國,天下之人受賜。老夫歷事累朝,位忝將相,今日羣盜擾攘,輿駕奔播,蕩覆神州,不能荷戈討賊,以酬聖獎,老夫之罪也。然多難圖勳,是僕射立功立事之時也。所恨受命守藩,不敢辱命,無以仰陪戎棨。若僕射終以君親為念,破賊之後,車駕還宮,卻得待罪闕庭,是所願也。唯僕射自愛。”克用拜謝而去。然雜虜不戢,肆掠近甸。從讜遣大將王蟾、薛威出師追擊之。翌日,契苾部救兵至,沙陀大敗而還。初,論安率師入關,至陰地,以數百卒擅歸,從讜集諸部校斬之於鞠場,並以兵眾付朱玫赴難。
  • 20.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月,振武節度使契苾璋奏與天德、大同共討克用。詔鄭從讜與相知應接。
  • 21.    《舊唐書·鄭從讜傳》:二年十一月,代北監軍使陳景思奉詔赦沙陀部,許討賊自贖。由是沙陀五部數萬人南下,不敢蹈境。乃自嵐、石沿河而南,唯李克用以數百騎臨城敍別。從讜遺之名馬、器幣而訣。
  • 22.    《舊唐書·鄭從讜傳》:三年,克用破賊立功,授河東節度代從讜。五月十五日,從讜離太原。時京城雖復,車駕未還,道途多寇。行次絳州,唐彥謙為刺史,留駐數月。冬,詔使追赴行在,復輔政,歷司空、司徒,正拜侍中。
  • 23.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二》:以前東都留守鄭從讜為守太傅兼侍中。
  • 24.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二》:太傅兼侍中鄭從讜罷為太子太保。
  • 25.    《舊唐書·鄭從讜傳》:光啓末,固辭機務,以疾還第。卒。有司諡曰文忠。
  • 26.    《舊唐書·鄭從讜傳》:時鄭畋亦以宰相鎮鳳翔,與從讜宗人,同年登進士。畋亦舉兵岐下,以遏賊巢。廣明首唱仗義,斷賊首尾,逆徒名為“二鄭”。國威復振,二儒帥之功也。
  • 27.    《新唐書·鄭從讜傳》:初,盜流中原,沙陀強悍,而卒收其用者,蓋從讜為太原重也。時鄭畋以宰相鎮鳳翔,移檄討賊,兩人以忠義相提衡,賊尤憚之,號“二鄭”雲。
  • 28.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9]
  • 29.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9]
  • 30.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9]
  • 31.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9]
  • 32.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9]
  • 33.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