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嗣禹

鎖定
鄧嗣禹(1905年7月25日~1988年4月5日),字持宇,男,湖南常寧黃洞鄉人。是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漢學家、文獻目錄學家語言學家 [3] 中國科舉制度朝貢制度研究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他早年求學於燕京大學哈佛大學,後長期任教於印第安納大學,並被哈佛大學等名校聘為客座教授。他曾師從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先生,後來成為其得力助手與長期的合作者。他在科舉制度、朝貢制度、太平天國史、對外漢語教學語言學等方面的研究著作曾先後被譯成多種版本廣泛傳播。 [1] 
中文名
鄧嗣禹
外文名
Ssu-Yu Teng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南省常寧市 [28] 
出生日期
1905年7月25日
逝世日期
1988年4月5日
畢業院校
燕京大學
職    業
歷史學家、漢學家、文獻目錄學家、語言學家
出生地
湖南常寧黃洞鄉 [28] 
代表作品
History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16]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6] 
顏氏家訓 英譯本
中國考試製度史

鄧嗣禹人物簡介

正文圖冊
正文圖冊(2張)
鄧嗣禹(Ssu-Yu Teng),1932年燕京大學畢業後,留學哈佛大學,與林語堂陳寅恪等同為哈佛燕京學社成員,師從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先生,於1942年獲博士學位,後長期任教於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並被哈佛大學等名校聘為客座教授,是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的代表團成員之一。 [1] 

鄧嗣禹學術成果

他先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北京大學、哈佛大學、印第安納大學。歷任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院院長、兼遠東圖書館代館長,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主任、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美國亞洲協會理事等職位,並被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名校聘為客座教授。著有中國考試製度史 [8]  《捻軍及其游擊戰》 [9]  [12]  張喜與南京條約 [13]  等30餘部歷史學著作,以及《中國政治史,1840-1928》 [6-7]  、《顏氏家訓》英文譯著。他與費正清合著的《中國對西方的反應》 [10-11]  一書,被劍橋大學、哈佛大學等多所名校長期用作教材。他的論著曾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 [3] 
1985年9月30日,在民族英雄林則徐誕辰200週年之際,全國政協在世界範圍內邀請五位華裔歷史學家參加紀念大會,鄧嗣禹名列首位。 [4] 
2020年,俄文版《中國考試製度史》獲批為“中華學術外譯”資助項目,將由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出版社出版。 [2] 

鄧嗣禹人物生平

鄧嗣禹,字持宇,1905年8月12日出生於湖南省常寧縣黃洞鄉,父親傑卿公是縣內童生,母親吳太夫人生有一男四女,鄧嗣禹排行第三。
五歲起,在私塾學校,他就開始學習《詩經》《尚書》《論語》《唐詩》等。因為他的名字出自於《洪範》,父親和族長一再對老師要求,要注重對《洪範》的學習。五歲的時候,就能背誦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是黃洞鄉遠近聞名的才子。
1921年,16歲的鄧嗣禹與歐陽紅玉結婚。
1923年,18歲的鄧嗣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衡陽市衡清官立中學堂(今衡陽市第二中學) [29] 
1926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學歷史系,讀兩年預科。是年,與同鄉彭廷珪一起參加“三一八”紀念活動。
1928年 ,讀完預科,正式進入燕京大學一年級學習。
1929年,與同鄉們一起為彭廷珪等烈士們悼念,呼籲各方併為他們立碑,積極參加“三一八”烈士紀念會,併為彭廷珪提寫碑文。
1931年,寫成“周公史説演變考 [25]  ”,發表在《女師大學術季刊》,2卷2期,1-35頁(1931年)
同年4月,在《北平晨報——學園》(1931年4月1日)發表“儒家之社會政策”一文,該文經譯成日文後,刊登在日本學術刊物:《支那問題》,11期(1931年),110-115頁。
1932年,當選燕大歷史學會主席,同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學士學位。
本科畢業論文以中國曆來考試製度為重心。以該學士論文為基礎,結合“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論文,寫成《中國考試製度史》一書,1936年由國民政府考試院出版,成為一部學術經典名著。從1936年-2011年間,先後在海內外再版過七次以上,成為中外研究科舉制度的學者必須引用的書籍,暢銷全球70多年不衰。
同年,師從洪業顧頡剛,繼續攻讀史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1933年,張維華共同負責燕京大學歷史學會,併兼研究與出版股負責人。
6月19日,鄧嗣禹與馮家昇顧廷龍張維華翁獨健等12人,獲得下年度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獎學金。
1934年,任《史學年報》主編,仍與張維華共同負責燕京大學歷史學會,繼續負責研究與出版股工作。
是年,編纂《太平廣記篇目及引得 [22]  》(北平: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4年)。該書影印本,於1966年在台北出版,第三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精裝本),1990年12月。同年又發表論文及書評文章三篇:
7月,發表書評文章:《中國印刷術之發明及其西傳》,載《圖書評論》,2卷11期(1934年7月)35-36頁。本文是對託瑪斯•弗朗西斯•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中國印刷術之發明及其西傳》一書的評論。
8月,發表“唐代礦物產地表”,載《禹貢》,1卷11期(1934年8月),22-29頁。
9月,發表“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載《史學年報》,2卷1期(1934年9月),275- 284頁。
1935年,2月20日,邀請顧頡剛為《中國考試製度史》一書作序言。
6月15日,下午二時,參加燕大歷史系碩士畢業答辯會。論文題目為:“唐宋元明清中樞官制研究 [26]  ”。當日一同答辯的人員還有王育伊(上午八時)、翁獨健(上午九時三十分許)、李子魁(上午十一時)、李延增(下午五時)。參加答辯的導師有:顧頡剛、洪業、鄧文如、許地山、張亮丞、趙紫宸、徐叔希、馬季明。
7月6日,顧頡剛修改鄧嗣禹的“唐宋元明清中樞官制研究”碩士論文。
是年,畢業於燕大歷史學系史學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留校擔任燕大歷史學系講師。
同年,獲司徒雷登研究獎助金,並與美國博晨光教授一同開始翻譯《顏氏家訓》 。
繼續擔任《史學年報》主編,並發表下列5種論著:
是年,出版《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錄初稿——類書之部 [23]  》(北平,1935年)。本書之影印本題名:《中國類書目錄初稿》(台北1970年)。
6月,發表“跋學海君道部”,載《圖書季刊》,2卷2期(1935年6月),95-100頁。
7月,發表“行省的意義與演變”,載《禹貢》,3卷10期(1935年7月),7-10頁。
9月,發表“城隍考”,載《史學年報》,2卷2期(1935年9月),249-246頁。
12月,發表“城隍史略”,載[天津]大公報、《史地週刊》,64期(1935年12月13日),第9版。
1936年,繼續擔任上年度各種職務,再獲司徒雷登研究獎助金。
另擔任燕大歷史學會稿件審查委員會委員。委員中如顧頡剛、鄧之誠洪煨蓮等都是當時知名學者。洪煨蓮先後來生在美國麻省、英國劍橋,繼續開展學術研究。
是年,與美國著名漢學家畢乃得(Knight Biggerstaff)合著並出版:《中國參考著作敍錄》(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of Selected Chinese Reference Works,1936年) , 1950年、1969年、1971年由哈佛大學多次再版。1972年韓文版出版。費正清評價此書為:“一部不朽的近代著作”。
是年,出版《中國考試製度史》(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1936年),由陳大齊、顧頡剛、鄧之誠三人作序言,增刊本由台北學生書局於1956年、1967年出版;1982年出版第四版;第五版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1996年);第六版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七版由吉林出版集團出版(2011年)。
4月,發表“河間獻王生卒年代考及其中國文化之關係”,載《新民月刊》,2卷2期(1936年4月),55-87頁,也登載於《學海書院季刊》,2卷2期(1936年),58-91頁。
12月,發表“明大誥與明之初政治社會 [24]  ”,載《燕京學報》,20期(1936年12月),455-483頁,又見,朱元璋,《明朝開國文獻》,第一冊序言(台北,學生書局,1966年)。
1937年,繼續獲司徒雷登研究獎助金,仍任燕大歷史學系講師。
4月,發表“杜甫詩中之宗教”,載《逸經》,28期(1937年4月),231頁-215頁。
7月7日,日本軍閥發動侵略,抗戰開始。應同學房兆楹之邀請,辭燕大之教職,前往美國華府,參加由國會圖書館東方部主任恆慕義(Arthur W.Hummrel)博士所編:《清代名人傳記》(Eminent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1644-1912)的工作,任助理編纂,負責太平天國時期33位人物傳記。其中,有三位人物:徐廣縉、怡良、穆彰阿為與費正清合著。
當時因戰爭關係,對外交通中斷,鄧嗣禹先生繞道東北韓國日本搭船,沿途備受日本軍閥留難,並目睹東北同胞遭日軍凌虐之苦,一切經過,在他寫的《去國記》(詳下1963年著作)。凡此都加深先生以學術報國之心,40多年來,從未稱怠。
1938年,獲哈佛燕京學社第二批獎學金,前往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1939年,再獲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
1月,雖課業繁重,仍和導師費正清合作發表:《清代公文傳遞》“On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g Documents”,載《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1(1939),12-46
1940年,繼續獲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
1月,又與費正清合作發表:《清代公文的方式與應用》“On the Types and Uses Of Ch’ing Documents,”載《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5.1(1940)1-71.
1941年,又獲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
2月,再次與費正清合作發表:《清代的朝貢體系 [27]  》“On the Ch’ing Tributary System ”,載《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6.2(1941),135-246.
8月,因研究生課程告一段落,應芝加哥大學之聘,任講師之職。
1942年 37歲
榮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學位。畢業論文:《張喜與南京條約 [13]  》(Chang Hsi and the Treaty of Nanking),以鴉片戰爭現狀,南京條約簽訂為討論中心,修改後由芝加哥大學出版,(見下1944年著作),費正清為其作序言。
1943年 38歲
升任芝加哥大學助理教授。除身兼上述三職外,並授課四門:中國近代史、中國目錄學、中國史學方法和現代中文
本年所發表之論著如下:
4月,發表《中國考試製度對西方的影響》“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Examination System”,載《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7.4(1943年),267-312.本文後被收入《Studies of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in Chinese History》, John L.Bishop著,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1968年),195-242.本文後經王漢中譯成中文單行本在台灣出版(見下1953年);黃明歡等再次翻譯成中文,在上海出版(見下1988年)。該論文現已成為西方漢學界的經典論文,至今被國內外學者廣泛引用。
8月,發表書評“中國漢朝前期的奴隸制”,載《遠東季刊》第2卷,第3期,1943年8月。這是對馬丁•韋勃(Martin Wilbur)《亞洲的人類學者》一書的評論。
與顧立雅合著出版:《中文報刊歸納法》Newspaper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 (芝加哥大學出版出版,1943年)。
與顧立雅合著出版:《 中文報刊歸納法翻譯與選擇練習冊》Translationsof Text Selections and Exercises in Newspaper 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 (芝加哥大學出版出版,1943年)。
1944年 39歲
繼任上年各項職務,暑期中,任Mills Collegeoakland,California (加州大學麥爾斯分校)中國學園主任。
博士論文經過修改之後,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張喜與南京條約,1842》Chang Hsi and the Treaty of Nanking,1842(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4 )。
恆慕義主編《清代名人傳略》第二卷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1644-1912),ed.by A.W.Hummel ,(Washington,D,C.,Library of Congress,1943—1944,2 vols)出版,鄧嗣禹在1937-1938年期間,任助理編纂時所寫的33人傳記,如:陳玉成、胡林翼、洪秀全、李秀成、李秀成、沈葆楨、曾國藩等傳記都收入其中。
4月初,以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院院長的名義,邀請胡適到芝大講課十餘日。
4月16日,胡適致函鄧嗣禹表示感謝。
7月初,鄧嗣禹及夫人、楊聯升等人,同時到加州大學麥爾斯(Mills)分校講學。
7月6日,鄧嗣禹致信胡適,除介紹暑期到加州大學麥爾斯(Mills)分校教學情況之外,着重向胡適討教寫作英文《中國通史》體例,及其注意點。信函主要內容如下(該信後被收錄在《胡適來往書信選集》下冊第507頁,續號:1343)。
1945年 40歲
繼續擔任前二年中的所述各項職務。
5月,發表對王遲晨(Wang chi-chen)所著《傳統中國人的閲讀材料》、《現代中國人的閲讀材料》兩本書的書評,載《遠東季刊》第4卷第3期,1945年5月。
9月26日,胡適在接到回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的任命後不久,再次致信鄧嗣禹,邀請他隨同回北大歷史系任教。
1946年 41歲
8月,應胡適邀請回到中國,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講授中國近代史、西洋史名著選讀兩門課。學生有:漆俠、田慶、羅榮渠、趙思訓、周昭賢等。
應燕京大學邀請,以北京大學教授身份,在北平華文學校作“芝加哥大學對漢學之研究”講座。
12月,發表“美國研究漢學之現狀”,載《天津益世報,史地週刊》18期,1946年12月4日。
二篇專論:“從周朝的滅亡到唐朝的興起”、“中國考試製度與西方”作為第4章和第30章內容,收入麥克尼爾(H.F.MacNair)主編的《中國》一書。該書共有34章。( China,ed.by HarleyMacNai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6). “From the Fall of Chou to the Fall of T’ang (221B.C-A.D.906)” inch.4.”“china’s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West”in ch.30)。該書於1957年被翻譯成日文版本。
1947年 42歲
2月,與哈佛大學助理教授楊聯升通信:談及北大的優(氣象大、自由)劣(學生不用功,愛搗亂),希望秋天再回到美國。在信中還提到北大圖書館雖然四壁琳琅,但西文參考書還不夠多。
再次應燕京大學邀請,作關於太平天國史方面的講座。
本年度發表各種論文、短評、散文等13篇:
2月,發表“西沙羣島的主權問題與重要性”,連載於《天津民國日報》,2月7-8日。
3月,發表“中國學術世界化”,載[天津]《大公報》(1947年3月17號),第3版。
4月,發表“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的軍紀問題”,載[天津]《大公報、文史週刊》25期(1947年4月11日),第2版。本文後收入包遵彭、李定一、吳相湘等主編,《中國近代史論叢》,第1輯(台北,正中書局,1956年),第3冊,第240-244頁。
4月,發表新書評介:“太平天國史事日誌”,載《世界日報》(1947年4月19日),第7版。
4月,發表“由美國局勢看整個世界”,載《世界日報》(1947年4月20日),專論。
4月,發表“訂立南京條約時之要價還價”,載《天津益世報,史地週刊》,39期(1947年4月29日)。
5月,發表“美國陸軍特訓班給予吾人學習西語的教訓”,載《東方雜誌》34卷8期(1947年5月),37-41頁。
5月,發表“日本的將來--有復興希望”,載《現代知識》,1卷1期,(1947年5月),507-509頁。
6月,發表“什麼是中國社會真正的病根――不在政治制度與主義的問題而在貪污自私的劣根性”,載《世界日報》(1947年6月29日),專論。
8月,發表“誰説中國人沒有自由?”,載《觀察》,2卷19期(1947年8月),26-27頁。
9月,發表 “悼遠東史權威麥克尼亞”,載《建國知識月刊》,1期(1947年9月),56-57頁。
9月,發表“日本教育一瞥”,載《獨立評論》,1期(1947年9月23日),139-141頁。
10月,發表“美國房東太太的面孔”,載《世紀評論》,14期(1947年10月),14-18頁。
秋天,回芝加哥大學,任中國歷史語言學助理教授。
是年,《 交際漢語及語法註解》(《Conversational Chinese withGrammatical Notes》)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1947年。該書由哈佛大學楊聯升作序言,在美國流行很廣,第11版已於1980年發行。
1948年 43歲
繼續在芝加哥大學教授中國歷史、史學史,及目錄學。
當時東方系的中文課程由顧立雅、柯睿格(Edward A.Kracke,Jr.1908-1976年)、鄧嗣禹三位教授主講,每人除擔任語文課外,另有其它專題講授課程。漢語課程從文言開始,採用顧立雅自編的《歸納法中文讀本》(Literary Chinese by Inductive Method),包括中國傳統啓蒙的《孝經》、《論語》和《孟子》三冊。學生讀完這三冊,不僅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義,也可掌握漢字單詞約三千,再閲讀其它古籍,就沒有太大的困難。再有訪問教授董作賓,曾開設中國考古學、金文及古文學等課程。
東方系的三位教授各有分工,顧立雅擔任第一年漢語、古代史和思想史外,柯睿格(Kracke)擔任第二年中文、中古史和政治制度等課程。他專攻宋史,著有《宋初文官制度》(1953年)、《宋代職官銜名英譯》(1957年)等書,也是國際宋史研究計劃的創始人。鄧嗣禹講授中國近代史、中國目錄學、中國史學方法和現代中文,他將自著的《報刊中文》和《中文會話》作為課本。1949年鄧嗣禹應邀去哈佛大學任教之後,他所講授的課程由錢存訓接任。
是年,美國亞洲研究會成立,《清代名人傳略》主編恆慕義被選為第一任主席,費正清為副主席。鄧嗣禹作為唯一的亞洲學者,被選為理事,兼研究會秘書,任期三年。
1949年 44歲
秋天,回母校哈佛大學,聘任期三年,教中國史一年。
是年,發表長篇論文:“近五十年的中國歷史編纂學”(“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last Fifty Years”,Far Eastern Quarterly,8.2(February 1949),131—156).該論文後被收錄在多種論文集中。
鄧嗣禹在這篇論文的開篇中指出:“中國歷史編纂學有一個輝煌的過去。不論就質量還是數量而言,只有現代歐洲歷史編纂學堪相媲美。而在其他古老的國度,如印度就遠為遜色了。其他民族或許可以為他們的哲學、科學和藝術成就自豪,但就歷史編纂學而言,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具有中國這樣悠久而值得稱道的傳統”。
《山東社會科學》雜誌1987年第4期在轉載這篇論文時,增加編者按:“在半個世紀的時間內,鄧嗣禹先生的《近50年的中國歷史編纂學》與周予同先生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1941年)及齊思和先生的《近百年來中國史學的發展》(1949年)一起被歸列為研治20世紀史學史、學術史的基本文獻,素為海內外學人所敬重”。
1950年 45歲
5月,發表對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一書的書評,載《遠東季刊》第9卷,第3期,1950年5月號。
秋季,印弟安納大學韋爾斯(Herman B Wells)校長向時任哈佛大學講師鄧嗣禹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幫助印大創建東亞研究體系,並任副教授。主講中國史,日本史及遠東史。
來到印大之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東亞系開設了中國語言和中國歷史的課程,同時計劃籌建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和圖書館的東亞部。
是年,出版《太平天國史新論》(NewLight on the Taiping Rebellion),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 (1950年),1966年翻印本問世。
1951年 46歲
2月,發表對伯爾尼哈瑞•卡瑞果仁(Bernhard Karlgren)所著《漢語:雜文和它的自然與歷史屬性》一書的書評。
12月,參加在芝加哥召開的“亞洲歷史學會(AHA)年會”,並發表《歐美中國史中的基督教僭忘》的論文。
1953年 48歲
為印大設立了東亞語言與文學系,並培養出了能夠講授中文和日文的老師。學校除東亞文學系和歷史之外,在人類學、藝術、政府公共管理系也相繼開設了有關亞洲問題的課程。
是年,費正清創立美國亞洲研究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時,受費正清之聘,任執行董事,為期三年。
原著《中國考試製度對西方的影響》獲美國哲學研究社(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研究獎。該書1953年在台灣,經王漢中譯成中文單行本:《中國考試製度西傳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1968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英文單行本;1988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再次出版中文版單行本,李明歡譯。
11月,發表對簡歐•巴拉迪(Joseph W. Ballantine)所著《福摩薩(台灣):美國外交政策問題》一書的書評。載《遠東季刊》第13卷,1期,1953年11月。
1954年 49歲
與費正清合著:《中國對西方的反應》一書出版(《China’sResponse to the West》,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1954年),並獲得美國社會科學評議會研究獎。自出版後,該書幾乎成為各校所開中國近代史課程必備之書,自1963年,及1965年起,有兩種軟封面版本問世,1971年加拿大版本出版,第5版於1980年出版。該書在美國流行了三十多年來。
與費正清合著:《中國對西方的反應:研究指南》一書出版(《Research Guide for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1954年) ,1979年再版。
4月中旬,赴紐約,參加美國曆史學會遠東分會年會。
8月初,赴英國倫敦大學,查閲太平天國的外交史料。
8月底,赴美國康橋,參加世界東方歷史學會會議。
10月,發表對波西(C.R.Boxer)所著:《十六世紀的中國南方》一書的書評,載《美國曆史評論》第60卷,第1期,1954年10月。
11月,修改、充實《捻軍及其游擊戰》一書;發表對《捻軍:1898年的游擊戰》一書的評論,載《遠東季刊》第14卷,第1期,1954年11月。此書由中國歷史協會春歌等人彙編。
1955年 50歲
哈佛大學設立東亞研究中心時,任執行委員會委員。
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設立的執行委員會,是費正清中心重要的權力機構。執行委員會成員由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地區最權威的中國學家和東亞地區研究專家組成,他們是費正清中心的學術骨幹和核心成員。主要成員還有孔飛力、柯文、杜維明等十餘人。哈佛有這樣的傳統,他們的學者,除本校的教授外,還建立有研究合夥人(Research associate),這些人可能不屬於本校教授,但可以是中心的核心成員。
5月,發表對昌商實(Chiang Siang-tseh)所著《捻軍游擊戰》一書的書評,載《遠東季刊》第14卷第3期,P412-13,1955年5月號。
5月,發表對瑪鋭亞•巖(Maria Yan)等人所著《傘形花園:在紅色中國學生生活的圖景》一書的書評,載《遠東季刊》第61卷第3期,P413,1955年5月號。
10月,發表對博納尼爾•史密斯(D.Bonner-Smith)等人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書的書評,載《美國曆史評論》,第61卷第1期,1955年度10月號。
1956年 51歲
是年,獲傅爾布萊特法案(Fulbright-Hays Act)教研及交換基金資助,至日本研究一年,並至台灣訪問。
翻譯、出版李劍農所著《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依據商務印書館1948年版本譯成英文後,由其詩人學生Jeremy Ingalls 加以潤色。書名:《The PoliticalHistory of China ,1840-1928》(Princeton,New Jersey,Nostrand,1956),1956年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1964年,本書印度新德里版問世,軟封面版。1967年,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再版,前後共計發行5200冊,其數量之多,在美國同類著作中實屬少見。
費正清對於該書作了較高的評價,認為是“中國近代政治史的最清晰的唯一全面的評述……對於西方的研究學者來説,作為一種可靠的紀實史和重要資料的簡編具有重要的價值”。
12月,發表論文:“司馬遷與希羅多德(Herodotus)之比較”,載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8期(1956年12期),445-443,又見Herodotus and Ssu-ma Ch’ien:TwoFathers of History”East and West, NS 12.4 ( December1961),233-240,
12月4日,抵達香港、泰國、新加坡、西貢及東南亞等地考察。與女兒鄧同蘭在香港會見。
1957年 52歲
1月,結束日本一年訪問,完成學術研究,返回印弟安納大學任教。
6月,發表論文:《西方人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偏見》“The Predisposition of Westerners in Treating Chinese History andCivilization, ” The Historian (Phi Alpha Theta),19.3(June 1957),307-327.
秋天,升任印弟安納大學歷史系正教授。
11月,發表論文:《現代中國歷史的公文記載》“Documentary Collection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7.1 (November 1957),76—80.
1958年 53歲
1月,在美國印第安那州自建住房。
4月,發表對威廉姆•斯科納爾(G.William Sknner)所著《在泰國的中國人協會:一種歷史分析》一書的評論,載《美國曆史評論》,第63卷,第3期,1958年4月號。
9月,發表論文:《中國起義與革命的政治轉變》“A Political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Rebellions and Revolutions,”TisingHua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NS 1.3 (September 1958),91-119.
11月28-29日,赴芝加哥大學,參加由顧立雅教授主辦的:“中國文明與圖書教育”學術研討會。參加此次會議的還有哈佛大學費正清、華盛頓大學梅谷等二十餘位美國著名漢學家。會後由顧立雅出版了此次會議專題論文集。
是年,印大的東亞研究中心、東亞圖書館相繼成立,鄧嗣禹出任第一任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該中心是由學校各系涉及亞洲問題的部門聯合組建。當年,在時任亞洲研究協會理事鄧嗣禹的領導下,創辦了美國亞洲研究委員會的分支機構——研究、調查委員會,鄧嗣禹任該學會主席。
1959年 54歲
1月,發表對威廉姆•斯科納爾(G.WilliamSknner)所著《在泰國的中國人聯盟的領導力》一書的評論,載《美國曆史評論》,第64卷,第2期,1959年1月號。
是年,獲美國學術社團評議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研究輔助費,為期一年。
7月,發表對懷特•威蘭(Walter F.Valla)所著《在羅馬三世統制下的泰國,1824-1851》一書的評論,載《美國曆史評論》,第64卷,第2期,1959年1月號。
10月,發表文章:“台灣與中國的關聯”,載《紐約時報》1959年10月14日(“Formosa’s Link to China”New York Times ,October14,1959).
11月11-13日,他以“亞洲研究與州立大學”為主題,召開了由他負責主持,印地安那大學主辦,為期3天的學術年會。美國各大學負責亞洲研究中心的領導人都參加了此次會議,他們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分享成功的經驗。會後在鄧嗣禹的主持下,將與會代表在會議上發表的論文彙編成《亞洲研究與州立大學》一書,並由印地安那大學於1960年出版。該書當年在美國廣為流傳,成為當時提倡亞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後來中譯本由冼麗環翻譯,書名為:《美國對亞洲研究的啓蒙》。
11月,作為創始人之一,籌備召開美國亞洲研究會學術年會。
1960年 55歲
是年,應邀為《大英百科全書》,1960年版,寫專論兩篇:《太平天國 [16]  》、《捻軍游擊戰 [12] 
(“The Taiping Rebellion”及“The Nien Movement”).
在1939年,1940年,及1941年,在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與費正清合作發表三篇論文,彙編成書:《清代管理:三種研究》,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Ch’ing Administration: Three Studies》,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60).
8月,接受大會邀請,與費正清共同赴前蘇聯,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國際東方學者代表大會”,並宣讀論文一篇。此次會議在莫斯科大學的大禮堂舉辦,共有全世界2000名專家、學者參加。會後參觀了俄羅斯聖彼得堡等城市。
10月,發表對皮特•福利明(Peter Fleming)所著《北京的圍城》一書的書評,載《美國曆史評論》,第66卷,第1期,1960年10月號。
11月,發表對意麥爾•蘇(Immanuel C.Y.Hsu)所著《進入中國自然家庭的入場券:外交階層,1858-1880》一書的書評,載《亞洲研究期刊》,第20卷,第1期,1960年11月號。
是年,出版《亞洲研究與國際大學》一書(《Asian Studies and State University》),印地安那大學出版社出版(1960年)
1961年 56歲
是年,印大歷史系開始講授日本歷史的課程。為了加強東亞研究體系教授的陣容,韋爾斯校長又邀請了著名的中國學者柳無忌到學校講授中國文學。
夏天,赴母校哈佛大學,為訪問研究講師,發表下列數種著作:
(1) 《捻軍及其游擊戰,1851-1868》The Nien Army and Their GuerrillaWarfare ,1851-1868(Pairs,Mouton,1961),1984年再版。
(2) 《日本學者對於日本及遠東的研究:傳略及著述》Japanese Studies on Japan and the Far East:A Short Bibliographicaland Biographical Introduction 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1961年。
(3) 參與《柯立爾百科全書》(1961-62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總論部分,及9位人物傳記的編寫工作,其中包括:太平天國、乾隆皇帝、李鴻章、孫中山等Contributions of 9 essays, “The Republic ofChina , The Taiping Rebellion,1851-1864,”“ Ch’ien-LungEmperor(1935-1795),”“Li Huang-chang, The-EmpressDowagar Tz’u-his,”Sun Yat-Sen, and so on to 《Corlier Encyclopedia》(1961-1962 edition).
(4) 11publication listed 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s Guide to HistoricalLiterature (1961edition).
是年,為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一書撰寫前言。
1962年 57歲
是年,在印大韋爾斯校長的多方努力下,學校獲得了福特基金會2300萬美元的資助,用於發展中國、日本、韓國語言的課程,並持續了10年。這樣,在1962年東亞語言和文學系在印大正式誕生了。東亞系的建立是包括鄧嗣禹、韋爾斯和其他同事共同努力的結果。
夏天,應邀赴明尼蘇達大學教暑期課程。
是年,出版《太平天國曆史學》(《Historiography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Second edition in 1972。該書被列入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專著系列叢書,第14部,由費正清撰寫前言;第2版於1972年出版。
5月,發表對費維愷等人(AlbertFeuerwerker and S.Cheng)所著《中國近代史論著選目》一書的書評。載《亞洲研究雜誌》第21卷,第3期,1962年5月號。
1963年 58歲
秋天,因第二次休假之便,赴華盛頓美利堅大學(AmericanUniversity)執教一年。
是年,發表論文:“孫中山先生與中國的秘密集社”(“Dr.Sun Yat-sen and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Studies on Asian, 4(1963).81-99).
10月,發表“去國記:七七戰起自平津繞道日本赴美日記,”載《傳記文學》,3卷4期(1963年10月),28-31頁;3卷5期(1963年11月),35-38頁,及4卷1期(1964年1月),43-47頁。
1964年 59歲
秋天,由美利堅大學回印地安納大學,與費正清共同發表論文:《中國的外交傳統》“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Diplomacy ”inComparative World Politics,ed. by Joel Larus,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1964.
發表論文:“海內外會黨對辛亥革命的貢獻”,載吳相湘主編,《中國現代史叢刊》,第5期(台北,文星書店,1964),1-22頁。
1965年 60歲
出版著作:《高級交際漢語》(《Advanced Conversational Chinese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1965年。該書到1980年已出版第8版。
發表論文:“勸世良言與太平天國革命之關係”,載吳相湘編《中國史學叢書,第14本:勸世良言》(台北,學生書局)1-24頁。
1966年 61歲
榮任印弟安納大學講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直至1976年退休。
1967年 62歲
參與編寫:“趙恆踢”,載《 中國名人傳記詞典》“Chao Heng-t'i”in 《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China 》,ed. By Howard L.Boorman et al.(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4 vols.).
9月,發表論文:“ 明太祖的建設性與毀滅性工作”(Ming T'ai-tsu's Destrucitive and Constructive Work, 《Chinese Culture》,8.3(September1967),14-38.)
1968年 63歲
翻譯、出版譯著:《顏氏家訓》(《Family Instructions for the Yen Clan》 (Leiden ,E.J.Brill,1968)).併為該書作序言。
11月,發表論文:“王夫之的歷史觀及其歷史著述”(WangFu-Chih’s Views on History and Historical Writing, Journal of AsianStudies,28.1 (November 1968).111-123.)
發表論文:“捻軍游擊戰的新觀點以及對滿族王朝覆滅的影響”,載《香港大學五十週年紀念文集》,第三卷。
發表論文:“對查理•約翰(Chalmers Johnson)所著《中國共產主義領導及對羣眾的影響》一書的評論”,載何炳棣、謅黨所著《中國的傳統和共產主義政治體制》一書。A Comment on Chalmers Johnson’s Communist Leadership and Mass Response:The Yenan Period and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Campaign Period in China inCrisis,ed.by Ping-ti Ho and Tang Tsou(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 3 vols, ),”vol.1,pp.437-447.
1969年 64歲
秋天,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為期一年。
1970年 65歲
夏天,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期滿,返回印弟安納大學。
是年,獲美國學術社團評議會,(American Councilof Learned Socie-ties)研究獎助費。
8月,發表論文:“太平天國宰相洪仁玕和他的現代化計劃”,“Hung Jen-kan ,Prime Minister of the TaipingKingdom and His Modernization Plans ,”《College Journal》,8(1970-1971),87-95.
9月,發表論文:“太平天國的興亡與美國之關係”,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3卷1期(1970年9月),1-11頁。
1971年 66歲
出版專著:《太平天國與西方列強》(《The Taiping Rebellion and the Western Power》,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71).第2版,由美國藝文出版社出版,1978年
1972年 67歲
2月,中美聯合公報發表,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5月,作為由周恩來總理邀請的第一批美國漢學研究學者,費正清、鄧嗣禹等一行六人,回到中國開展為期二個月的參觀、講學、探親等到活動,並接受了周恩來總理、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的親切接見。在此期間,鄧嗣禹陪同費正清等人到北京、西安、延安、武漢、廣州等地進行一系列學術交流和參觀活動。
1973年 68歲
4月,發表論文:“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教育”(“Education in China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e Review Indiana University,15.3 (Spying 1973),20-30.)
發表論文:“太平天國之興亡與美國的關係”“The Rise and Fall of theTaiping Rebell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Papers of the CIC Far EasternLanguage Institute (Ann Arbor,Michigan,1973),vol.4 pp.157-169.
發表論文:“中國考試製度與政治文化社會風俗的關係”,載《中國通史集論》,台灣華世出版社出版,1980年9月再版。
1974年 69歲
發表論文:“南中國海諸島嶼的主權問題”,載《明報月刊》,9卷5期(1974),174-182.
10月,邀請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蔣蠡來印大,以《中國詩畫同源及原理》為題,舉辦公開演講會。
1976年 71歲
4月,印弟安納大學歷史系特為鄧嗣禹先生設退休盛宴。坐在首席桌上除鄧嗣禹夫婦之外,有校長芮安、老校長威爾斯,以及預先要講話的幾位系主任和教授,還有特邀的台灣作家齊邦媛女士。系主任羅鬱正致歡迎辭,並介紹遠方來賓情況;校長芮安宣讀哈佛大學費正清教授的賀信。信上説:“他剛到哈佛大學從事漢學研究時,鄧教授給他的種種指引,永遠感念這位典範的中國學者”。
6月,正式退休。赴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大學,收集資料,為撰寫中國秘密集社的書籍做準備。
是年,為表彰鄧嗣禹對國際漢學研究做出的突出貢獻,美國聯邦政府衞生、教育及福利部(Department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在1976年,為他本人頒發了國家人文科學研究獎。這是美國政府對人文科學家所頒發的最高級別的綜合性大獎。他的著作在西方,以及在台灣地區都十分暢銷。
這一年,又發表文章三篇:
“陳橋”(1180-1166),載《宋代名人傳記》Cheng Ch’iao(1108-1166), Sung Biographies,ed.by Herbert Franke(Wiesbaden,Germany,Steiner,1976).
“朱元璋”,載《明代名人傳記詞典》,“Chu Yuan-chang”in Ming Biographical Dictionary,ed.by L.Carrington Goodrich and Chaoying Fang,(New York,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1976,2 vols.)vol.I.PP.381-392.
“對十年挑戰的介紹”,載《1920年的中國》一書。“An Introduction: A Decade of Challenge” in China in the 1920’s,ed.by F.Gilbert Chan and Thomas H.Etzold,(New York, NewView Points.1976),1—14.
1977年 72歲
是年,印大編輯、出版了三卷本的《印地安那大學史》,詳細記錄了二戰後大學擴建的全面情況。書中有一章是專門描寫該大學對區域研究進展內容。作者着重強調了鄧嗣禹教授加入學校的重要性和對印大的傑出貢獻。在這本書中,鄧嗣禹在印大推動漢學研究體系的建立和在學術貢獻上的貢獻的業績,已經成為該大學歷史的一部分。
11月,發表論文:“中國法制體系下家庭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Familyin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2.2(Novermber1977),121-155.
1978年 73歲
年初,再次到上海、北京、台灣等地,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學術活動,與相關大學教授商討歷史材料,為寫作、出版書籍做準備工作。
3月,發表論文“東瀛觀光善本漢籍鱗爪”,Chinese Librarians Association Newsletter,4.1(March 1978),2-10.
12月,發表論文“唐宋元明清中樞官制之研究敍言”,載《陶希聖先生八秩榮論文集》(1979年12月)。
1979年 74年
寫作出版英文版:《一位海外歷史學家對中國的評論:1972年的第一次旅行、1978年的第二次旅行》一書(《China Revisited by an Overseas Chinese Historian:The First Trip,1972,TheSecond Trip,1978》,Washington,DC: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Association of ResearchLibraries,1979 )
發表論文:“唐宋元明清中樞官制之研究敍言”,載《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1979年
12月,發表論文:“唐代三省之沿革變選考”,載《清華學報》,新12卷,1-2期,P61-72
1980年 75歲
鄧嗣禹的兩位學生黃培、陶晉生編輯並出版了《鄧嗣禹先生學術論文選集》(台灣台北:食貨月刊出版社,1980年)
發表論文:“萬曆武功緣敍論”,載瞿九思著《足本萬曆武功緣》,第5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
為艾千子著:《天傭子集》做序言,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
1981年 76歲
寫作、出版英文版:《中國的異議與犯罪:秘密集社、民眾起義、農民暴動書目》一書(《Protestand Crime in China: A Bibliography of Secret Associations,Popular Uprisings,PeasantRebellions》,New York:Garland,1981)
發表論文:“對中國秘密社會的介紹性研究”,載《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P1147-1181,台北,1981年
發表譯文:陶成章“中國秘密派別和社會的演變”,載《翻譯》一書,第15卷,P81-102,1981年(TheEvolution of China's Secret Sects and Societies,ByT'ao Ch'eng- chang,《Renditions》,15:81-102,1981)
8月23-28日,赴台灣,參加中國歷史學會會議,並發表論文:“蔡元培的革命活動”,載《中國歷史學會論文集》,P16,1981。
1982年 77歲
4月,赴芝加哥,參加以“辛亥革命”為主題的亞洲歷史學會。中國代表團以時任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長鬍繩為團長,趙復三、李澤厚、李宗一、章開沅等涉及辛亥革命方面研究的國內著名學者參加;
5月,與匹茲堡大學王伊同教授一同,接待由國內來訪的同學,北京大學週一良教授。“洪門”三大弟子一起參加了洪業先生向匹茲堡大學捐贈遺書的儀式。
1984年
發表論文:“古代中國思維模式中的正統觀念與異端”,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5卷,第3分冊,P1147-1181,1984年。
《捻軍及其游擊戰,1851-1868年》一書1961年首次出版。經過修改補充後,1984年再版。該書同年被翻譯成法文,並在法國出版。
1985年
10月13-18日,中國史學會和福建省社聯在福州,聯合舉辦了“紀念林則徐誕辰200週年學術討論會”。受全國政協的邀請,鄧嗣禹回國參加學術會議 [4] 
1986年
常寧縣黃洞鄉的鄧氏後嗣們經常給鄧嗣禹寫信聯繫,鄧嗣禹則有求必應,關心和幫助家鄉的親人,並將國內落實僑務政策,退賠鄧家的房屋,自己又另加部分現金共計20萬,分批寄於家鄉,建造小學,取名為“遺德小學”。鄧嗣禹的女兒鄧同蘭代表他到常寧縣黃洞鄉參加了捐贈儀式。
1987年
發表“太平天國史研究之過去、現在與前瞻”載《太平天國學刊》,第5期,1987年。
12月,為鄧之誠先生誕辰100週年學術研討會撰寫論文兩篇,載《鄧之誠先生學術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1、 與週一良、王鍾漢合著《鄧之誠評傳》;
2、 “試析唐太宗與武則天的領袖才能”。
1988年
4月5日,因車禍在印地安那州布魯明頓市逝世。在他逝世之後,印地安那大學為他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
4月8日,在鄧嗣禹去世後的第三天,費正清為他特地撰寫了一篇訃告,後發表在《美國亞洲研究期刊》(1988年第8期)上。在文章的開頭,費正清評價鄧嗣禹為美國亞洲研究會的創始人;文中記敍了鄧嗣禹與其他漢學研究先驅者:如費正清、畢乃德、顧立雅合作編寫、發表著作過程,以及對美國漢學界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並説他的專著、論文、和編纂的中文目錄索引對他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參考資料。費正清在訃告的結尾部分,還着重稱讚:“鄧嗣禹是一位樂觀、謙虛、勤勉不懈的“儒家”,同時也一位對他有幫助的老師和有教養的紳士”。
4月20日,東亞語言文學系舉辦了一次紀念會議;
5月6日,歷史系也舉辦了一次同樣的會議。除了他的家人、同事、朋友和學生之外,印大前校長赫爾曼•威爾斯也特地參加了會議。六名歷史系教授和一名東亞語言系教授先後在會上發言,他們回顧了鄧嗣禹教授的學術成就、生活軼事、交往經歷等多方面內容。
他的學生黃培代表他眾多弟子,在會上以“追思鄧嗣禹教授”為題,做了約1萬餘字的長篇發言。文中除介紹他的導師的學術成就、生評事蹟之外,還着重回顧了鄧教授多年以來如何在諸多方面,從細微之處培養他的學術素養的感人事例,該文章後來發表在《傳記文學》第53卷第1期上(1988年)。
鄧嗣禹的生前好友,美國匹茲堡大學王伊同教授則以“鄧嗣禹先生學術”為題做了發言。他在文中回顧了鄧嗣禹與美國漢學家費正清、畢乃德、顧立雅在著作方面合作的成就;與學友週一良、翁獨健、吳世昌等人的交往經歷和生活軼事,高度讚揚了鄧嗣禹對美國漢學界的貢獻,強調:“是以40、50年代,治東亞文史,鮮不知君名”。這篇文章後來發表在《燕京學報》新四期上。
由於在鄧嗣禹生前,印大東亞圖書館就有他單獨的書庫,佔地面積為半層樓的規模。在他逝世後,印大為紀念他對學校的傑出貢獻,特別製作了一幅帶有鄧嗣禹頭像的銅製紀念版匾,懸掛在書庫的牆面上。
印大同時也在全校範圍內,以他的名字命名並建立了鄧嗣禹基金,主要用於擴充東亞鄧嗣禹書庫的藏書量,他的傑出成就將永遠被印大所銘記。美國漢學界對鄧嗣禹也表示了敬重之情,出資並於1982年出版了他個人的回憶錄。
1990年4月,當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在芝加哥市舉辦第42屆年會時,其分支機構——二十世紀北美中國歷史分會為紀念鄧嗣禹逝世二週年,特別舉辦了一次以主題為“現代中國:改革、創新與革命”的學術研討會,參加此次研討會的代表大多數為鄧嗣禹的朋友和學生。在研討會後,黃培教授專門為這次會議編輯了研討會論文集。美國《中國歷史研究》雜誌將此次會議的論文集以特卷的形式,於1992年出版了紀念專集。 [21] 
注:本年表為202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考試製度史》附錄,由鄧嗣禹外孫彭靖撰寫。

鄧嗣禹獲獎情況

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 [19]  (1933-1935年),燕京大學司徒雷登研究獎 [19]  (1936年),美國哲學與社會科學獎(1953年),美國哲學研究會研究獎 [19-20]  (1954年),富布賴特獎 [3]  (日本,1956-1957年)。美國社團評議會最佳研究獎 [20]  (1972年),聯邦政府衞生、教育與福利部之人文科學基金研究獎 [19]  (1976年)。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