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紫宸

鎖定
趙紫宸(1888年2月4日——1979年11月21日),20世紀中國基督教傑出的神學家、神學教育家、基督徒作家、詩人、聖詩作者和著名的中國基督教界代表人士,“近代中國一位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歷任東吳大學文學院院長、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院長,1948年8月又曾擔任普世基督教協進會成立大會的6位主席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任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常委,北京燕京大學協和神學院、江蘇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教授。
中文名
趙紫宸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8年2月4日
逝世日期
1979年11月21日
出生地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
信    仰
新教
代表作品
神學四講》《聖·保羅傳》
性    別
學    歷
博士

趙紫宸人物生平

趙紫宸1914年赴美留學于田納西州範德貝爾特大學,於1916和1917年相繼獲社會學碩士和神學學士學位。因成績優異,獲得該校的“創校者獎章”。學成後歸國,任教於母校東吳大學,任哲學教授,並相繼兼任教務長和文理學院院長。
1926年應司徒雷登邀請,到燕京大學宗教學院任教。
1928年後任宗教學院院長20餘年。
1941年,趙紫宸改宗聖公會,在香港被何明華會督按立為聖公會牧師(會督)。珍珠港事件後,與燕大其他十一位教授一道,遭受日軍逮捕,身陷囹圄193天。
1947年,趙紫宸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1949年,作為基督教界5位代表之一參加了新政協會議。
1950年,他積極參加三自革新運動,是最早在《三自宣言》上簽名的四十位教會領袖之一。
1953年,任新成立的燕京協和神學院研究教授。

趙紫宸人物評價

趙紫宸是普世教會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他作為中國基督教代表團成員,相繼參加了1928年、1938年及1947年在耶路撒冷、印度馬德拉斯和加拿大惠特比召開的世界宣教會議。1948年,他參加了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成立大會,並被選為六位主席之一,代表東亞教會。1951年,為抗議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支持美國侵略朝鮮,他憤而辭去主席職務。
趙紫宸一生致力於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致力於創建中國自己的基督教神學。1920年代開始,他積極探索基督教的本色化、中國化。他認為,中國的基督教要擺脱“洋教”的稱號,就要建構自己的本色教會和本色神學。他一直堅持,中國的本色教會應脱離宗派主義,並在自養、自治、自傳的基礎上,妥善而又平等地處理中西教會之間的關係。

趙紫宸出版圖書

趙紫宸神學思想

在結合中西神學上,趙紫宸採用了一種整體的審視方法。他基於中國之實存來展開基督教神學思考,同時又以基督教之理想審視來關注中華民族的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命運。他雖廣泛吸收外來的營養,卻以中國文化為根。他深受西方各種哲學和神學流派的影響,同時以其獨特的體認和整體的把握來有所取捨,充分理解幷包容這些神學發展的新動向、新思潮。在人們把文化精神作為保守傳統而與之徹底決裂或加以擯棄的時風下,趙紫宸獨具慧眼,認為至關緊要的乃是精神價值的保存和人心的重建。
在其早期思想發展中,趙紫宸比較欣賞自由主義神學所勾勒的基督人格精神,以把耶穌看作完全的人、真正的人,把其神性看作人性之延伸來縮短神人之間的距離,求得神人之間的靈通與歸一。
趙紫宸強調,中西神學的溝通與結合不能靠機械的對號入座來實現,而應以“靈明接近”來“求通貫”,達到“心情忽啓,神與天遊”之境。
在趙紫宸看來,中西神學之貫通關鍵在於基督教神學精髓與中國思想精華的有機交融、共構一體。這種吸收和結合一定要注意中國文化的特色和思想前提。也就是説,應該用中國文化來解釋基督教,同時亦使中國文化通過基督教而發揚光大、達到昇華。
趙紫宸深感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結合的成功乃在於其“神似”,而這種“神似”則要靠其神學思想來促成。他為此曾尖鋭指出,“中國基督教最弱的部分是教會本身,教會最弱的部分是教義神學。”(見卓新平.趙紫宸與中西神學之結合[J].世界宗教研究,1998(01):132-136.)

趙紫宸重要論著

主要著作有《基督教哲學》《耶穌的人生哲學》《學仁》《耶穌傳》《巴德的宗教思想》《從中國文化説到基督教》《基督教進解》《聖保羅傳》《繫獄記》《基督教的倫理》《神學四講》等。此外,他還發表了大量的神學論文、短論、時評、講章、禱文等,出版詩集《打魚》《玻璃聲》及著譯的聖詩集《團契聖歌集》《民眾聖歌集》等。他的大部分作品已收入商務印書館和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趙紫宸文集》和《趙紫宸聖樂專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