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遼塔

鎖定
遼塔是對遼代佛塔類建築的統稱,又稱作遼朝古塔、遼代佛塔等。遼朝皇帝崇信佛教,在五京地區以及重要府州皆造塔建寺。造塔之風波及全國上下,各地官吏乃至普通僧徒也在州縣等地自行籌資建造,留下了豐富的古塔遺存。
遼塔多為密檐式磚塔,第一層塔身(4-6米)約佔全塔的1/5,磚雕裝飾通常集中於該層。外部多為仿木結構,內部則多為實心結構。此外遼塔也有少量樓閣式塔,如河北涿州一部分塔、西京區萬部華嚴經塔、上京區慶州白塔,都是模仿唐塔的結果。
中文名
遼塔
別    名
遼代佛塔
遼朝古塔
分佈區域
遼代五京、府、州、縣等地
性    質
佛教建築
年    代
遼太祖至遼天祚帝時期
代    表
大明塔遼上京南塔慶州白塔應縣木塔朝陽雙塔北鎮雙塔遼陽白塔雲接寺塔大廣濟寺塔農安遼塔西崗塔天宮寺塔荊軻塔涿州雙塔

遼塔背景介紹

遼朝君臣百姓崇信佛教,在遼國各地修建了眾多佛教建築。遼塔便是其中的特色代表。遼朝都城定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境內),後又陸續設立東京遼陽府(今遼陽);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稱析津府,今北京西南);西京大同府(今大同);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
遼朝五京歷史地圖——引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上京道區域包括今內蒙古地區。臨潢府佛寺大部被毀,僅遼上京南塔與北塔留存。慶州地區現存慶州白塔。降聖州地區現存降聖州塔
東京道區域包括今遼陽、鐵嶺、海城、吉林一帶。現存北鎮雙塔遼陽白塔鐵嶺白塔無垢淨光舍利塔遼濱塔復州永豐塔、海城金塔、海城銀塔、農安遼塔等。
中京道區域包括大定府興中府建州利州宜州成州、武安州、錦州等地。尚存大明塔寧城小塔朝陽雙塔雲接寺塔大寶塔青峯塔東平房塔黃花灘塔八稜觀塔雙塔寺雙塔大城子塔十八里堡塔四官營子小塔槐樹洞石塔 [5] 塔營子塔、十家子塔、紅帽子塔、武安州遼塔等。錦州地區包括今錦西、興城、綏中周圍地區,有錦州大廣濟寺塔、綏中塔子溝塔、興城大塔、錦西安昌峴塔等。
西京道區域包括今大同應州靈丘等地區。有大同上華嚴寺下華嚴寺,應州釋迦寺,靈丘覺山寺等。有應縣木塔萬部華嚴經塔
南京道區域包括今北京以及河北北部薊州、涿州等地區。有天寧寺、雲居寺。雲居寺內原有南北兩座塔,南塔已毀。北塔平面八角,高20米左右,將樓閣式與喇嘛塔相結合,是一種成功的創造。涿州地區包括今新城、淶源、易縣等地,尚存太寧寺塔、普壽寺塔荊軻塔涿州雙塔等。薊州地區包括今昌黎、豐潤兩地,其觀音寺和天宮寺均建有塔。

遼塔代表建築

遼塔朝陽南塔

朝陽南塔位於朝陽市老城區內,是遼代興中府城遺蹟建築,與朝陽北塔遙相呼應,位於遼寧省朝陽雙塔街南端。因市內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稱東塔(即朝陽東塔,已倒塌)、南塔、北塔。朝陽南塔建於遼代,為方形空心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高約45米,南向,由夯土台基、磚台座、須彌座、塔身、塔檐、剎頂組成。朝陽南塔是古朝陽城的象徵,每當夏季來臨,古塔周圍成羣的金燕繞塔飛旋,夕陽飛燕,古塔高樓,交相輝映,頗有佳趣,常常吸引無數遊人駐足觀看。
朝陽南塔 朝陽南塔
2004年10月,施工人員在南塔附近進行地下管網施工時,偶然發現一處遼代遺蹟,經鑑定是埋葬佛舍利的“石宮”。這個“石宮”為磚石混砌的墓室結構,外部用磚包砌,內部用規整的石板砌成盒狀,宮內回填土經過夯實填埋,裏面有一個石函和“佛舍利銘記”碑等珍貴文物。石函長70釐米、寬40釐米,四壁內外佈滿清晰的牡丹花彩繪圖案,繪有神話傳説中的“飛天”形象和纏枝牡丹花。如此精美的石函非常罕見。在彩繪舍利石函內,發現有玻璃舍利瓶、鎏金銀棺、銀碗、銀匙、鎏金銀菩提樹、鎏金眾僧像和浮雕佛像白瓷缽等稀世珍寶,這些均為佛教文物。後經考古人員精心清理,發現了錠光佛舍利十餘粒。這是世界僅見的有明確文字記載的錠光佛舍利。 [1] 

遼塔農安遼塔

農安遼塔位於農安縣黃龍路與寶塔街交會處,又稱黃龍塔、龍灣塔,是遼代黃龍府遺留的古建築。為遼聖宗耶律隆緒時期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所建,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農安遼塔 農安遼塔
長春8處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之一,涵蓋了長春市從青銅時期至遼金、清末、偽滿以及建國初期,不同時期最典型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其中,古樸壯觀的農安遼塔是黃龍府和農安的象徵,是我國北方罕見的遼金時期文物之一,也是我國最北的古塔。
農安遼塔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由座、身、剎三部分組成,通高44米。塔座呈八角形,每邊長7米,高1米,塔身基部東西直徑8米,南北直徑8.30米,用不同形制的青磚、平瓦、筒瓦、貓頭瓦、水紋瓦等建成。
塔剎和塔身的銜接處,8個斜坡戧脊塑有各種獸類,獅子在前,龍馬居中,戧獸尾隨。戧脊兩側各有四條凸起直線圓筒瓦,筒瓦一端均砌着圓形瓦當,瓦當周圍刻着雙重套環,中間刻成“喜”字圖案。戧獸的尾端,鑲一鐵環,掛有鳳鐸,13層共掛104個。鳳鐸內鑲銜三翼狀鐸舌,鐸舌上焊有十字形鐸錘。每遇風吹,風鐸搖動,金鐵齊鳴,錚錚作響,悦耳動聽。據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出版的《農安鄉土志》記載,塔的四周還鑲有銅鏡。
塔身上面是塔剎。塔剎的基礎部分是三層敞口仰蓮。仰蓮上置鼓腹、細頸敞口寶瓶,寶瓶上是銅製鍍金“圓光”,內為車輪形的捲曲花紋。“圓光”之上,築一銅製鑲金仰月,月牙向天,仰月留有雙層空邊,中間雕刻雲卷。仰月之上,鑲有5顆銅製鑲金寶珠。第2顆寶珠上面有一寶蓋,其頂端是兩顆寶珠呈葫蘆形連在一起。寶蓋上焊有4根銅蓮,分別垂掛在塔脊的鐵鈎上。 [2] 

遼塔崇興寺雙塔

崇興寺雙塔位於北鎮市廣寧府城內東北隅,始建於遼代晚期,即遼道宗至天祚帝時期,金、元、明、清幾代曾進行維修,1988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興寺雙塔 崇興寺雙塔
崇興寺雙塔為八角13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雙塔東西相對,相距43米,東塔高44.46米,西塔通高42.63米。
兩塔形制基本相同,皆由台基、基座、塔身、塔檐、塔頂幾部分組成,其建築雄偉,造型優美,磚雕十分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禪塔雙標”自古即為廣寧八景之一。如果西登閭山絕頂東望城內雙塔,在雲霧中時隱時現,依稀可見,故又有“雙標塔影”之稱。 [3] 

遼塔廣濟寺塔

廣濟寺塔位於錦州市古塔區北三里1號廣濟寺古建築羣內。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因寺而得名,又因有西關明代小塔,即“古塔寺磚塔”相比,故人們又稱其為“大塔”。廣濟寺塔高矗於古城之中,每當黃昏寒鴉復巢,因而又素有“古塔昏鴉”之美譽,成為錦州八景之一。2001年6月25日,與廣濟寺合稱廣濟寺古建築羣,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濟寺塔的建造年代,據記載為清寧三年(1057年)立。廣濟寺塔,為八角13層實心密檐式,殘高53.11米,維修後通高71.25米。由基座、塔身、塔檐、塔頂4部分構成。

遼塔八塔子塔

八塔山位於遼寧省義縣城南前楊鄉八塔子村,南臨溝壑,北靠季節河,西連羣山,東距錦承鐵路1.5公里,東北距縣城11公里。八座塔分別建在酷似飛騰的龍形山上的八個凸起的山峯上,是遼聖宗帝為紀念佛祖一生的八個階段而建,是紀念佛祖一生八個階段的塔林。1988年12月20日,八塔子塔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塔子塔均用青磚砌築,塔高在2米到4米之間。

遼塔廣勝寺塔

廣勝寺塔位於義縣義州鎮南街。塔建於遼代,原名嘉福寺塔,後經有關專家考證,於1980年將塔更名為廣勝寺塔。1988年12月,被省政府公佈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勝寺塔是歷史的見證,是遼西城鎮發展佛教的一個縮影。不僅對研究義縣的佛教發展傳播,而且對研究整個遼西地區佛教發展傳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廣勝寺塔在現存遼代磚塔中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塔身的浮雕坐佛、寶蓋飛天、脅侍等雖經千年風雨,但大都保存完好,而且雕工精細、比例勻稱、栩栩如生,是遼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廣勝寺塔為八角13層實心密檐式磚塔。由塔台、基座、塔身、塔檐、塔頂4部分組成,全高42.5米,立於巨大塔台的南部。
廣勝寺塔 廣勝寺塔

遼塔班吉塔

班吉塔位於凌海市班吉塔鎮西隅盤古山腳下,南距小淩河1.5華里。它造型古樸秀麗,具有典型遼代建築風格,是我國現存僅有的幾座遼代花塔之一。2003年3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班吉塔始建於遼道宗四年(公元1058年),為青磚砌築八角七級實心花塔,通高11.25米,由塔基座、塔身、塔剎3部分組成。

遼塔價值意義

契丹民族建立大遼政權後,學習並沿用了唐代統治者大興佛教的國策,起到安撫民心的作用。為了更好地控制和統治戰俘及其他異民族,契丹政權進行了大規模的遷移民眾的活動,這些異民族包括漢族、奚族和渤海族等,使得在遼國統治範圍內形成了大規模的各個民族交錯雜居而單一民族又不至聚攏而居的居住狀態,這些移民大多在被遼統治前就信仰佛教,當時的遼統治者順應民意和客觀實際情況而大肆建造佛寺和遼塔,體現了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即穩定民心、凝聚移民,最終有利於其統治。
遼塔是我們瞭解遼代社會狀況、歷史風貌,研究遼代歷史、遼寧歷史的寶貴歷史資料。與此同時,這類宏偉壯觀的古老建築也是後人感受契丹文化的重要載體。遼寧地區現存的遼塔有四十處,分佈於遼西四市的就達到二十八處之多,這些遼塔精美絕倫,是歷史留給後人的財富,具有寶貴的歷史文化意義。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