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慶州白塔

鎖定
位於遼慶州城遺址(現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巴林右旗境內)西北角,距索博日嘎鎮北約5公里,北面是遼慶陵。由於遼慶州城已無其他地面遺蹟,使這座兀然矗立在綠草地上的潔白秀麗的高塔顯得格外醒目。
中文名
慶州白塔
位    於
遼慶州城遺址西北角
分    類
佛塔
年    代
遼代

慶州白塔基本信息

名稱: 慶州白塔,此塔原名釋迦佛舍利塔,俗稱遼慶州白塔,當地牧民稱“金金察罕索布爾嘎”。
位置: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鎮駐地東北查干沐淪河的沖積平原上(內蒙古巴林右旗遼代慶州城遺址西北部 )。
特點:八角七級,通高73.27米的磚木結構拱閣式塔。

慶州白塔結構特點

慶州白塔結構
慶州白塔結構(7張)
遼代是中國古塔建築的鼎盛朝代,也是八角磚塔最流行時期,慶州白塔是這個時代佛塔的代表作。這是一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塔,非常逼真地以磚模仿柱、枋、斗拱、出檐、門、窗等木結構。
遼慶州白塔為八角七級,通高73.27米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造型玲瓏秀美、浮雕精湛細膩,宏偉壯觀。始建於遼興宗重熙十六年二月(公元1047年),竣工於重熙十八年七月十五日(公元1049年)。系遼興宗耶律宗真為其生母“章宣皇太后”特建。
塔身潔白如玉,挺拔秀美,坐置平原,直插藍天,背靠青山,面對白水(查干沐淪)。塔身遍飾各種精美的浮雕;七層出檐上綴掛2240個生鐵鑄造的風鈴,隨風鳴聲;銅製鎏金的剎頂及塔身嵌裝的幾百面銅境,在藍天白雲下,熠熠生輝,光亮奪目。
塔內中空,每層均砌有塔室,但不知什麼時代拆除了第一層階梯,改建為經堂,已無法登臨。據説上世紀維修時從塔剎的剎穴中發現了一批遼代雕版印製的佛經、木質佛舍利塔、銀製和琉璃制舍利瓶、水晶杯以及精美的絲織繡品等,更使這座古塔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慶州白塔起源

慶州白塔,是今人的俗稱,此塔原名“釋迦佛舍利塔”,是遼重熙十六年至重熙十八年(1047—1049年)間,遼興宗耶律宗真為自己的生母章宣皇太后“特建”的。遼興宗與自己的母親之間,曾發生過一段與春秋時鄭莊公與其母親武姜類似的宮廷權力傾軋故事。
遼興宗的生母蕭氏為聖宗生下了耶律宗真和耶律重元兩個兒子,長子宗真被當時沒有兒子的齊天皇后收養了,蕭氏也從一個普通宮人被封為順聖元妃。聖宗死時遺詔以齊天皇后為皇太后,但蕭氏藏匿了詔書,在宣佈耶律宗真(興宗)即位時,自封為章宣皇太后並把持朝政。雖然新皇帝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自幼被齊皇后領養,感情畢竟疏遠了許多。
重熙三年(1034年),章宣皇太后曾與孃家兄弟密謀立小兒子耶律重元為帝,不想事情敗露,遼興宗在朝臣支持下先發制人,掌控了局面,將章宣皇太后用一個黃布圍幔的小車送到剛剛築就的慶州城內的七括宮幽禁起來,當時的慶州城是專為奉守聖宗陵寢而建的,大概是讓章宣皇太后在此伴着先皇帝陵反思吧。春秋時代的鄭莊公在粉碎了母親與弟弟合謀的政變企圖後,曾將母親放逐到一個小邑,併發誓不及黃泉永不見自己的母親,後來鄭莊公覺得自己的誓言太重了,念及母子親情,搞了一個特殊儀式解除了誓言,與母親和好了。

慶州白塔歷史

遼興宗是否發過誓,不得而知,但四五年內未與母親相見卻是事實。這位章宣皇太后獨處慶州期間清心事佛,成了一位痴迷佛法、恪守戒乘的佛教徒。遼興宗後來大概也有些內疚,也想和自己的生母和好。重熙八年(1039年)又把皇太后接回來,以後又經常看望她(朝皇太后),甚至還陪她一起參加一些禮佛活動。再後來就是在母親當初被幽禁的地方敕令“特建”了這座佛塔,可能是作為讓母親開心的特殊禮物,或是作為一種特殊的紀念,代母親遠遠守望先皇帝的陵寢。這就不難理解慶州白塔何以如此細膩纖秀、柔和清麗而又形制高貴、氣度非凡了。(選自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內蒙古旅遊》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