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部華嚴經塔

鎖定
萬部華嚴經塔,俗稱“白塔”,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太平莊鄉白塔村西南,建於遼聖宗時期。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素有“白塔聳光”的美譽,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2]  [8] 
萬部華嚴經塔為八角七級磚木結構樓閣式塔,高55.6米。塔的第一層南面有塔門,篆書石刻“萬部華嚴經塔”方額,嵌於塔門的門楣上。1~2層外壁上嵌有大型磚雕佛像與菩薩、天王、力士像等。角柱上盤繞雙龍,門楣上有二龍戲珠等雕塑。塔內第一層迴廊兩側嵌有金代石碑6件。各層還存有大量歷代遊人題記,包括漢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文、蒙文、藏文等,是寶貴的文字歷史資料,對研究北方民族史和地方史具有重要價值。 [1]  [8] 
1982年2月23日,萬部華嚴經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萬部華嚴經塔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太平莊鄉白塔村西南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別    名
白塔 [5] 
蒙古名
查干·索布爾嘎
編    號
2-0018-3-00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萬部華嚴經塔歷史沿革

萬部華嚴經塔建於遼聖宗在位時期,原為遼代豐州一佛寺之藏經塔。
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
明初,原寺毀於戰火,僅存萬部華嚴經塔。
1986年,萬部華嚴經塔經修復並重新安置塔剎。 [6]  [8] 

萬部華嚴經塔建築格局

萬部華嚴經塔 萬部華嚴經塔
萬部華嚴經塔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八角七層樓閣式塔,通體高55.6米,整個塔體結構嚴謹,渾然一體,顯得格外雄偉。全塔分為塔身、塔座兩大部分。塔座,雕繪纏枝花與鳥獸紋,分須彌座、欄眉、蓮花台三層。塔座大部分埋入地下,上部砌作仰蓮瓣。塔身七級,全部用直紋磚與方磚築成。第一層南面拱門上嵌有石質匾額一方,上刻漢文篆書“萬部華嚴經塔”六字。塔身表面有精美的浮雕佛像、菩薩、金剛、天王力士像等。第一、二層皆有雕塑佛像,每個轉角上刻有栩栩如生的蟠龍,是該塔最為重要的藝術品。正門兩側各塑天王力士像,側門兩側各塑菩薩像。第一、三、五、七各層之南北兩面及第二、四、六各層之東西兩側各有一圓拱門;第一、三、五、七各層之東西兩面及第二、四、六各層之南北兩面則砌假門,各層之間真門與假門交錯排列。每層轉角均懸掛風鈴,共有272個,輕風吹過,風鈴作響,悦耳動聽。第三層以上,塔身外壁各石門、窗兩側砌有方形倚柱,塔身各角有角柱,柱上承普柏坊及斗拱。塔內有旋轉式階梯走道,還有多層交錯搭接的木樑。 [1]  [8] 

萬部華嚴經塔主要建築

萬部華嚴經塔台明塔基

萬部華嚴經塔塔基以高出遼代地平1.5米的台明夯土築就,據探測夯土層厚達4米,台明原以磚牆圍護,清理時僅存部分砌磚遇卦邇。台明呈方形,台明外圍尚見厚1米許的夯土層,土質與遼台明有別,據考為金代加固所為,這次修繕未作清除而保留下來,以加強大塔基的防護功能,將此稱為“金台明”。金台明外10餘米的塔院範圍,也發現有同台明相類的夯土層,可見塔基夯土面積範圍較大,同西安小雁塔塔基做法相近。白塔就座落於這一夯土地基之上。對塔體的基底勘測基底距台明地表不足1米,周砌八角台明防護。白塔自重估算為1.5萬噸,現塔體有傾斜度,而且無任何重大結構開裂與形變。 [3] 

萬部華嚴經塔二基座

萬部華嚴經塔基座由雙層須彌座重疊砌築,其上置以平座鋪作(斗拱),承挑磚砌勾欄花版及平座。花版由每面轉角、當心望柱及蜀柱分隔為四塊,用“卐”字圖案青磚雕刻嵌鑲而成。瘦項雲拱(雲拱僅作升斗形)的兩翼之間、尋杖之下,嵌以“剔地起突”式卷草、花卉及佛教吉祥動物天馬、孔雀等雕飾,每組雕飾正中自花心內出一升斗托子尋杖之下。勾攔花版頂部為平座,平座內起束腰,上施三重大型仰蓮。蓮瓣由下而上漸次伸出和逐層增大,完全用人工預製加工砌築成型。蓮瓣之間下層輔以花托,上層施以蓮蓬,構成盛開的蓮花造型。 [3] 
1986年於塔北地下發現了須彌座壺門磚雕大型獅頭造像,此與山西靈邱覺山寺塔(遼塔)的造像極近,但體量遠遠超過。白塔基座體量較大,塔基圍長56米,相當於塔高,這種基座與唐塔、宋塔形成鮮明對比,這是遼塔的一個重要特徵。 [3] 

萬部華嚴經塔塔身

萬部華嚴經塔塔身七級,每層以平座,塔體和塔檐構成,立面形體以塔稽為例按2.3%的收分值有規律地逐層向內收退,收分甚微是該塔建築造型的一大特徵,在遼塔中鮮見。各層平座除一層為蓮台外,其餘各層均由平座鋪作(斗拱)挑出,支承出頭木與平座,平座寬60釐米,由大型條磚鋪砌。 [3] 
塔身平面佈局由外壁、迴廊及內部塔心壁組成。迴廊經外壁的券門可通平座,塔心壁內施“壁內折上式”梯道,雙向呈形的兩梯道可通上下(唯一層為單梯道)。塔表依磚砌倚柱將每面分作當心和兩次共三間。唯一層、二層轉角為蟠龍柱式而無中間兩柱,其餘各層則全為方柱抹稜角式,僅轉角柱規格略大一些。柱頭抹角卷剎內收,其上承以磚構普柏仿,仿下闌額與塔表平齊,僅在轉角出頭處與普柏仿採取垂直截齊手法得於顯示。 [3] 

萬部華嚴經塔塔頂及塔剎

萬部華嚴經塔修繕前塔頂曾見有綠琉璃瓦殘件,據考證當屬金代遺存,揭去苫背層,暴露出的是疊澀式磚砌塔頂,如按各層塔檐做法制度,當同屬疊澀式構制,但究竟原制怎樣是否同慶州白塔那樣塔頂瓷瓦而塔檐為疊澀式構制難以定論。故在修繕時,保留了原塔頂的疊澀式做法,排除了金代琉璃瓦的改制形式。 [3] 
塔剎早期已毀不存,鑑於對塔頂結構和構造的防護考慮,恢復這一構制有所必要,限於原狀塔剎依據缺乏,對此恢復參照了遼代典型塔剎的實例,結合本體的體量、造型和各部比例尺度而設計。塔剎由剎座、仰蓮、覆體、相輪以及寶珠、華蓋、寶瓶等組成,剎高為塔體總高的六分之一。這一修復不能説是復原,確切而言,是對塔剎這一構制的一種恢復。 [3] 

萬部華嚴經塔石碑題記

萬部華嚴經塔內牆壁上保存有金代石碑六塊,各層牆壁上有大量金、元、明、清各代遊人題記,共200餘條。題記除有漢文外,還有契丹文、女真文、蒙古文、藏文、古敍利亞文及古波斯文等多種文字。題記的內容更是五花八門。 [1] 

萬部華嚴經塔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萬部華嚴經塔因塔身第一層南面拱門上嵌有漢文篆書“萬部華嚴經塔”匾額而得名。又因塔身外塗白堊,俗稱白塔。 [6] 

萬部華嚴經塔文物價值

萬部華嚴經塔內現存上至金代以來的漢文、契丹小字、女真文、畏吾體蒙古文、八思巴文、古敍利亞文和古波斯文的遊人題記以及金代碑銘等珍貴的文字資料,是呼和浩特地方史、乃至北方民族史、豐州地區遼金時期周邊環境、城市佈局、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料。 [2] 
萬部華嚴經塔題記詳實地記載了當時豐州城的城市建設、風土人情等情況,證明當時的豐州城商旅來往不絕,經濟文化欣欣向榮,已成為中國塞北一個重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這些題記為研究該地區在遼、金、元、明、清時期的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對研究多種文字史和當時各民族間和平友好交往的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1] 
萬部華嚴經塔為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經過精心設計,它大量使用了科學合理的木圈樑,把木結構圈樑融合在塔體之內,形成磚木混合結構,逐漸向上收分,加強了穩定性。歷經千年,仍巍然聳立,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對研究古代建築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7] 

萬部華嚴經塔保護措施

1982年2月23日,萬部華嚴經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萬部華嚴經塔旅遊信息

萬部華嚴經塔位置信息

萬部華嚴經塔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太平莊鄉白塔村西南。 [8] 

萬部華嚴經塔交通信息

呼和浩特公交12路,白塔村西口下車;或呼和浩特公交113路,白塔下車,可到達萬部華嚴經塔景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