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山太保

(小説《鬼吹燈》,《怒晴湘西》盜墓門派)

鎖定
觀山太保為小説《鬼吹燈》的《怒晴湘西》及《巫峽棺山》篇中創造的盜墓門派,歷史上並不存在。故事源於劉伯温朱元璋所託修皇陵,遂引薦“棺山太保”傳人封王禮,使朱元璋十分滿意,御賜封王禮和他的幾個弟子純金腰牌,從此以後稱為“觀山太保”,留在御前聽用,專職為皇家建造陵墓。觀山太保代表人物:封王禮,封思北,封師古,封師歧,封團長(封學文),孫教授封學武)。
中文名
觀山太保
別    名
棺山太保
登場作品
鬼吹燈-怒晴湘西
鬼吹燈-巫峽棺山
相關歷史人物
劉伯温
賜金牌的皇帝
朱元璋
末代觀山太保
封學武(被孫家收養改名孫耀祖,自稱孫學武)
祖    籍
巫山棺材峽

觀山太保主要劇情

“發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術,卸嶺有甲。”《鬼吹燈》作者張牧野曾説以前曾圖着順口,隨意編了發丘摸金、搬山、卸嶺,後來越寫越順,就逐漸勾勒出了這些行業的來歷、掌故、傳説、手法,因為以前基本都以望風水盜墓為主,導致許多人,甚至連跟風寫所謂盜墓小説的人,都只知道看風水找龍脈,卻不知民間有許多稀奇古怪的盜墓方式。於是在第二部花大筆墨又重點描述了第五個體系觀山太保。 [1] 
各盜墓門派體系如下: [2] 
搬山道人 專指那些以盜墓為業,擅長生剋制化之術,行蹤隱秘難尋,許多年來很少與外人相通,但他們所做只為求取“丹珠”不為財物。
伍子胥為祖師,蓋因掘墓都不為錢財(伍子胥掘墓鞭屍的故事:伍子胥之父兄為楚平王所害,他立誓要報仇,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攻破楚國的郢都,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發丘天官起初,發丘這一門的祖師爺是一個叫做不了的道人,這人俗家姓柳,身材矮小,祖傳的縮骨功練的是爐火純青,全身筋骨關節柔軟如棉,伸放自如隨心所欲。
漢末三分魏蜀吳,天下大亂,不了道人偶見曹操,以為英雄矣,遂遣兩名弟子追隨侍奉,自己則入山隱居,後來見及陳琳檄文,料想二名弟子定然已做了發丘摸金的行當,驚擾鬼神,人神共憤,便將二名弟子逐出師門。
自此以後,這二名弟子又各錄門人,奉曹操為祖師爺。因為縮骨功練之不易,是故發丘天官大多為身材矮小者,武功雖然不怎麼樣,縮骨保命的功夫卻是練得當世一流。
其下墓時用洛陽鏟所打的盜洞,洞口之小几乎連孩童也是難以鑽下,他卻能像土拔鼠一般穿來倏去,輕鬆自如。和摸金校尉都奉曹操為祖師,後發丘印被毀,和摸金校尉也就基本混為一談。
卸嶺力士卸嶺之輩或散佈天下,或聚嘯山嶺,敬關帝,並尊西楚霸王為祖師,逢有古墓巨冢,便蜂擁而起,眾力發掘,毀屍平丘,搜刮寶貨毫釐不剩,專效仿昔時赤眉義軍的作為。
摸金校尉: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也是小説主角所屬派系。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魏軍的領袖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
摸金校尉盜墓主要依靠觀風水、辨氣象,以《易經》為宗旨,以定位古墓的穴位。摸金校尉應屬盜墓門派,並未有詳細的正史記載。
觀山太保“封氏”為地方上極有名望的豪族。祖祖輩輩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峽。那峽中地形險惡剝斷,藏有無數“懸棺”,封氏先人就曾經在“棺材峽”中盜取過許多“天書異器”,藉此發跡,習得了許多失傳已久的巫術,進而痴迷“爐火之術”。
到了元末明初,傳到封王禮這輩,自稱“棺山太保”,仗着精通“棺山指迷術”。在各地秘密發掘古冢山陵,實際上封家有得是錢,其輩盜墓的動機,主要是為了那些藏在墓中的古卷古籍。
不得不提因觀山太保對大明皇帝進言毀摸金符和發丘印斷絕發丘摸金傳承,又鎮壓卸嶺羣盜,以保大明皇陵不被盜。發丘印被毀,以及最後摸金符只剩三枚,都是觀山太保造成的。
小説首次出現觀山太保是第二卷中《怒晴湘西》篇第三十四章 [3] 陳瞎子(第一部裏的算命瞎子,盜過獻王墓,第二部《怒晴湘西》的主角之一卸嶺羣盜的魁首陳玉樓)回憶和鷓鴣哨Shirley楊的外公,末代搬山道人,後拜摸金校尉了塵為師)在瓶山聯手盜墓的往事,在元代墓中發現了紙人制成的明代女子形象,又看到了身穿黑無常戲服的男性殭屍,根據腰牌“觀山太保”確認其為大明觀山太保,先於陳瞎子和鷓鴣哨來到此墓,卻不幸遇難。
下一個篇章《巫峽棺山》則整篇重點講述了觀山太保的故事。 [4] 
“封氏”為地方上極有名望的豪族,祖祖輩輩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峽。那峽中地形險惡剝斷,藏有無數“懸棺”,封氏先人就曾經在“棺材峽”中盜取過許多“天書異器”,藉此發跡,習得了許多失傳已久的巫術,進而痴迷“爐火之術”。
到了元末明初,傳到封王禮這輩,自稱“棺山太保”,仗着精通“棺山指迷術”。在各地秘密發掘古冢山陵,實際上封家有得是錢,其輩盜墓的動機,主要是為了那些藏在墓中的古卷古籍。
劉伯温受皇命修皇陵,但當時在朝中已萌生退意,卻在修建皇陵之事上,被皇帝逼得脱不開身,想起世上還有這麼一夥“棺山太保”,最是精通陵譜和遁甲之術,就把這件“皇差”推到了他們頭上,他還算留些情面,只把畫卷稱做“觀山盜骨”。
並未明言實際是“棺山盜墓”。洪武皇帝十分滿意,御賜封王禮和他的幾個弟子純金腰牌(即陳瞎子鷓鴣哨發現的腰牌),從此以後稱為“觀山太保”,留在御前聽用,專職為皇家建造陵墓。
200年後到了封師古和封師岐時,分為兩脈,前者建立地仙村追隨封師古“尋仙”(實際上都殉葬進這座陰宅),後者留下遺訓,讓後人找機會按照“觀山指迷賦“,悄悄進入”地仙村古墓“看個究竟,如果封師古已經化成妖化之物,務必想法子將其剷除,否則那“棺材峽”的地勢雖然偏僻隱秘,卻早晚都得被人從深山裏挖出來,到時候墓中萬一真有什麼“屍仙“,必要入世害人,後患無窮無盡。
到民國年間,封師岐的後人是“封思北”,他平生多讀道藏,中年後在四川青城山做了道士,仍念念不忘祖宗的遺訓,屢次進入“棺材峽”,但不得其法而入,最後坐化在隧道中,並且告訴他的兩個兒子,要是封家後人不除了“屍仙”,就別給他斂骨安葬,他要暴屍於此,親眼看着有人找到“地仙村古墓”的入口,“百步鳥道”盡頭處那條隧道,在墓碑處有具屍體,就是此人。
這“封思北”有兩個兒子,按《家譜》中“思、學、言、道”所排,都是“學’字輩,一個是“封學文”,一個是“封學武”,哥倆相差六歲,老父死後再無親人,就流落在世上相依為命。
封學文就是封團長,跟着陳瞎子(第一部裏的算命瞎子,盜過獻王墓,第二部《怒晴湘西》的主角之一——卸嶺羣盜的魁首陳玉樓)入常勝山加入過卸嶺羣盜,又跟着老羊皮和羊二蛋(《黃皮子墳》篇的主要人物,救過鷓鴣哨,托起關係結識陳瞎子)進泥兒會(一個散盜團伙,詳見《黃皮子墳》),後來不滿羊二蛋投鬼子,就逃出來參軍做到了團長,後來在勞改農場再次遇到了弟弟孫教授(孫教授原名封學武,封團長在孫教授年幼時把他過繼給了孫家地主),告訴他,現代的年頭和以前不一樣了,永遠別把自己是觀山封家後代之事對任何人説,最好爛在肚子裏,你這輩子對外人只有一個名字可用,那就是——孫耀祖。
孫教授在過繼給老孫家後,連名帶姓都改作了“孫耀祖”,這時孫家希望他光宗耀祖之意,但孫教授從骨子裏反感這個名字,也是因為他觀山封家的人家族意識很強,自覺是大宗祖之後,豈肯給姓孫的光宗耀祖?但寄人籬下,想不認頭也難,等老孫地主夫婦死後,他就常自稱姓孫名學武,草字耀祖。户籍身份改動不方便,仍作孫耀祖,只有與他相熟的人,才尊重他的習慣,以孫學武相稱,在一切私人場合裏他就會用這個名字。
封團長留下“觀山腰牌”,讓孫學武牢牢記住“觀山指迷賦”全篇七十二句,並把祖上封師岐留下的幾件傳家之物,都讓“巴山猿狖”從農場外偷進來,交給了孫學武,然後命喪地仙村。
孫教授和主角幾人也進入了地仙村,發生了一系列故事,孫教授結局原文未明確交代,但他因動用秘法失誤,已經是一具行屍走肉,推測應該是出地仙村不久就去世了,自此觀山太保應當是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筆者不多劇透,感興趣的讀者可看原著)。

觀山太保來歷説明

觀山太保為由天下霸唱作小説《鬼吹燈》中出現,歷史上並不存在。又作“棺山太保”,書中四大盜墓派系外行蹤隱秘,不為人知的一支通曉風水秘術的封氏貴族後人,掌有“觀山指迷賦”,以封王禮的後人封師古為首,修建了龐大的地仙村古墓。代表人物:封王禮,封思北,封師古,封師歧,封團長(封學文),孫教授(封學武)。
故事源於劉伯温朱元璋所託修皇陵,遂引薦“棺山太保”傳人封王禮,使朱元璋十分滿意,御賜封王禮和他的幾個弟子純金腰牌,從此以後稱為“觀山太保”,留在御前聽用,專職為皇家建造陵墓。 [2] 
以下是小説原文(詳見巫峽棺山-第三十七章-觀山盜骨圖): [4] 
孫教授説要搞清楚“地仙村古墓”究竟有什麼秘密,必須先知道“觀山太保”的來歷,這夥“觀山盜墓”之徒,與傳下“燒餅歌”的明代奇人劉伯温淵源極深。
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為了反抗元朝暴政,各地農民起義蜂起,俗話説“亂世必出奇人”,此言實是不虛。
當時朱洪武龍興“大明”,將胡人逐回漠北,一日在金鑾殿上以燒餅為“象”,請劉伯温推算今後天下興廢之事,但天機難言,於是劉伯温當即做《燒餅歌》,據卦撰詞,將明代以後的興旺成敗之數,都藏於這首歌訣之中。
這是民間比較普遍的一種説法,不入正史,實際上劉伯温確實曾為朱元璋演卦推算,但事情並非如同那些野史傳説一般。
在朱元璋還未“面南背北”之時,劉伯温就覺得此主是“真龍天子”,將來必有“九五之尊”,於是投到他帳下效力,由於劉基劉伯温談吐不凡料事如神,十分被朱元璋器重,大事小情悉以問之,劉伯温一向對答如流,屢獻良策奇謀。
有一天朱元璋率部與元兵交戰,軍中糧草接濟不上,陷入苦戰,恰好劉伯温求見,便以僅有的幾個燒餅款待,隨後二人説起當前局勢。
劉伯温對朱元璋説,眼下我軍雖然處境艱難,只因天時未到,等時機來臨,主公必定能成就一方大業。
朱元璋隱隱聽出劉伯温的話裏話外,似乎在暗示自己將來能當“皇上”,再加追問,果然如此,便説:“當年周文王姜子牙出山,親自在河邊連拽了姜子牙八百單八步。結果周王朝一脈。得享了八百單八年的天下。倘若真如軍師説言,我朱元璋這輩子能有開國定基的福分,不敢奢求江山永保萬年,也不敢比周文王那等聖君明主,能有四百年的國運就很知足了。”説罷,便請劉伯温演卦推算,看看朱家龍興的氣運能有多少年。
劉伯温見帳中正好有幾個燒餅,於是當即以此為“機數”,占驗得出“卦象”。但最後得獲的結果,卻遮遮掩掩地不肯對朱元璋明説。
朱元璋説世間的得失成敗,都是天意,但講無妨,沒有什麼可忌諱的。劉伯温這才説按此卦象來看,胡人雖將敗亡,但北龍氣數不衰,將來這錦繡河山,還得有胡人的一段天下,我主國運恐怕到不了四百年。甚至三百年都不到。
朱元璋聞言大驚。他倒不是為國運長短擔心,擔心什麼呢?主要是這些年南征北戰,曾經見過許多被盜毀的荒墳野冢,尤其是在南宋諸帝的陵寢附近,如今只剩下幾個巨大的土坑,裏面雜草叢生,多有狐鬼出沒。
在元滅南宋之後,這些帝陵都被胡人盜空了,南宋皇帝的屍體也慘遭蹂躪。都被與牛馬豬狗的骨頭混在一處,給埋在了“鎮南塔”下,看宋陵遺址。當真是“田豎鞭骷髏,牧童掃精靈;如今荒涼虛無地、昔日君王埋魂處”,其景象之悽慘,足令見者嗟嘆,聞者傷懷。
朱元璋説,要是北方的胡人在幾百年後還能佔據天下,我即便真當了“皇帝”也高興不起來,怎麼呢?這世上沒有不死之人,我如今要是能將胡虜逐回漠北,光復漢家河山,建立這等功業自是快事,可世上從來沒有不死仙藥,有生就有死,有始就有終,“真命天子”恐怕也難逃取龍歸天地一日。
天子死後自然要下葬到皇陵之中。可瞧瞧南宋北宋的帝陵如今是什麼下場?還不都被胡人所平,我當了皇上,在位的時候有“文臣武將”保駕,死後葬在墓中,就算在陵區佈置大軍守陵,卻早晚要有一日國破山河碎,改朝換代多是天道循環的定數,計較不得,這最要命的是將來要亡在胡人手中,咱們那蕩平胡虜,其輩子孫一但得勢,必要大肆報復今時之恨,那我和我的子孫入葬在皇陵……還不都得被奸賊們一發掘出來鞭屍焚骸?
想起宋室皇家寢陵的荒廢景象,再想想自己將來的下場,不免心生寒意,即便當着“皇帝”又有什麼滋味?朱元璋知道劉伯温精通南龍風水,就問他世上有沒有什麼辦法,使“皇陵”永遠不會被胡人盜毀?
劉伯温説您想得太長遠了,現在要琢磨的是怎麼奪取天下,皇陵之事等大業已定之時再籌劃不遲,此事儘管放心,到時候肯定給主公想個安穩的法子。
由於當時大戰在即,這件事説完就完了,談論幾句之後,也就這麼過去了,以後南征北戰始終都沒機會再提過,直到朱元璋以大明天子開國太祖的身份坐了龍庭,按古例,各朝天子登基當了皇上先不幹別的,立刻就要着手籌備自己的皇陵,從選取龍脈,到寢陵規模格局,一絲半毫也馬虎不得,都是國家一等一的大事。
洪武皇帝就召來劉伯温,説起以前那件事來,這建造皇陵的重任,必須得由劉伯温來策劃主持,大明王朝的皇陵,絕不能讓胡人盜發。
劉伯温當年許了個空頭願,事到臨頭也是覺得心裏沒根,忽然雙眉一皺,計上心來,先請皇上寬容十天,十天之後必有良策。
洪武皇帝就耐着性子等了十天,果然在十天之後,劉伯温上殿來,行了君臣之禮,便取出一幅圖畫來:“修造大明皇陵之事,非從此圖中來不可。”
洪武皇帝還以為是貨真價實的“風水陵譜”,當即龍顏大悦,趕緊聽內侍取到駕前御覽,誰知展卷翻閲一番,竟是大為詫異,皇上根本看不懂這張畫是什麼意思,就開金口動玉言問道:“劉愛卿,你這圖中所畫……卻是些什麼名堂?”
劉伯温奏道:“陛下容稟,修造皇室寢陵非同小可,臣才疏學淺,恐有負聖望,其中若有些許差錯,實是萬死莫贖。”
隨後劉伯温為洪武皇帝保舉了一位“奇人”,此人身懷異術,通天曉地,足可擔當建造“皇陵”之重任,但他本事深山中的隱逸之輩,恐其找藉口推諉,故獻畫一卷,等將他召至宮中,先明示其意,然後不論他答不答應,只要把這軸圖畫給他一看,他必不敢再行推託。
洪武皇帝將信將疑,就立刻遣人將劉伯温保舉的“高人”請來,此人的姓名是“封王禮”,他本是在巴蜀之地燒煉鉛汞的方外之士,也常做些倒斗的勾當,專門喜歡搜尋一些“丹砂異書”之類的古物。
封王禮被召至金殿之上,得知是要讓他修造“皇陵”,自古有道是“伴君如伴虎”,這是極容易掉腦袋的事情,他哪肯答應,忙謊稱自己不懂“葬制”和“尋龍”之道,想要推託掉這份“皇差”。
洪武皇帝一看果不出劉伯温所料,就讓人把那捲圖畫取出來,給封王禮當面觀看,封王禮看了圖中所繪,當時就驚得魂不附體,跪倒駕前,連稱:“皇上恕罪,草民罪該萬死。”
原來劉伯温這幅畫,畫中所繪是一派險峻的懸崖絕壁,壁上掛棺而懸,藏了許多“懸棺”,畫中有幾個盜墓賊,其中一個賊人抱着松皮粗鱗的棺材蓋子正在用力挪動,顯然是剛剛揭開棺蓋;另有一賊攀在絕險的陡壁上,拿繩索套在棺中古屍頸中,把棺中老者的屍體拽得坐了起來;還有兩個盜墓賊蹲在棺材旁邊,從棺中抱出一塊塊“骨甲”,那骨甲上滿是“星圖”和“蝸蟲古篆”。
畫幅旁邊注着一行字“觀山盜骨圖”封王禮看此圖看得心驚肉跳,原來畫中所繪的盜墓場面,正是其先祖所為。
“封氏”為地方上極有名望的豪族。祖祖輩輩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峽。那峽中地形險惡剝斷,藏有無數“懸棺”,封氏現任就曾經在“棺材峽”中盜取過許多“天書異器”,藉此發跡,習得了許多失傳已久的巫術,進而痴迷“爐火之術”。
到了元末明初,傳到封王禮這輩,自稱“棺山太保”,仗着精通“棺山指迷術”。在各地秘密發掘古冢山陵,實際上封家有得是錢,其輩盜墓的動機,主要是為了那些藏在墓中的古卷古籍,此刻見了“觀山盜骨圖”,還以為自家的秘行敗露,驚動了天子,肯定逃不開滅門之禍,而且這件事從無外人知道,這説明皇上身邊有“高人”。對“棺山盜墓”之事必定是一清二楚。此時只好硬着頭皮,按照洪武皇帝的要求設計皇陵。
劉伯温當時在朝中已萌生退意,但在修建皇陵之事上,被皇帝逼得脱不開身,想起世上還有這麼一夥“棺山太保”,最適精通陵譜和遁甲之術,就把這件“皇差”推到了他們頭上,他還算留些情面,之把畫卷稱做“觀山盜骨”。並未名言實際是“棺山盜墓”。
封氏專攻奇門異術,行事手段常人難料,而且從骨甲中掌握了許多風水秘術。對陵墓結構和選址都有獨到之處,使洪武皇帝十分滿意,御賜封王禮和他的幾個弟子純金腰牌,從此以後稱為“觀山太保”,留在御前聽用,專職為皇家建造陵墓。
洪武皇帝出身於社會底層,所以對民間風物多有了解,他又問封王禮,即便皇陵得以不遭胡人盜毀,卻未必是萬全無憂了,因為咱們漢人也不是吃素的,聽説自古以來世上便有“發丘摸金”之事,這些人要是打起大明皇陵的主意來卻又如之奈何?
封王禮説臣以為民間倒鬥之輩,真有手段能盜發皇陵的並非僅有“發丘摸金”,更有“搬山卸嶺”,“搬山道人”擅長生剋制化之術,行蹤隱秘難尋,許多年來很少與外人相通,但他們所做只為求取“丹珠”,只要皇陵中不置“金丹珠鼎”之物,搬山道人就絕不會打盜發皇陵的主意,倒是不足為慮;而卸嶺羣盜多為“響馬賊”,其輩忽聚忽散,專一的要挖山陵巨冢,最難防範,又常有謀反之意,只有派大隊官軍加以剿滅,徹底斬草除根,使這個山頭的香火斷絕才是上策。
另外還有“發丘天官”之徒,實為一脈,最為精通風水尋龍之道,摸金之首領為“發丘天官”,此賊攜後漢印符,上鑄天官賜福,百無禁忌”八字,尋龍倒鬥無所不為,但他們十分看重祖師爺傳下來的行規,沒有“發丘印”和“摸金符”,便不肯做“倒鬥”的勾當,所以想對付他們,應當先毀掉髮丘摸金的“符印”信物,使摸金之術不復存在於世,便可一勞永逸,永絕後患。
皇上見有這等妙策,當即龍顏喜動,隨後朱元璋就下了旨,歷大明朝,各地嚴查“倒鬥穴陵”之徒,不過“發丘摸金、搬山卸嶺”的蹤跡散佈天下,朝廷拿他們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直到“永樂”年間才找到機會把“發丘印”和七枚“摸金符”毀去,但世上仍是剩了三枚古符下落不明;“卸嶺響馬”也屢剿不盡,不過這些舉措還是起到了一些效果,在明代中期,盜墓倒斗的勾當確實一度銷聲匿跡。

觀山太保觀山線索

觀山指迷賦
觀山太保族內代代相傳的《觀山指迷賦》,貫穿了《鬼吹燈》的《巫峽棺山》全文始末,是尋找大明觀山太保建立的地仙村的主要線索。但除了“好個大王,有身無首;娘子不來,羣山不開;燒柴起鍋,煮了肝肺;鑿井伐鹽,問鬼討錢;鳥道縱橫,百步九回;欲訪地仙,先找烏羊”是真的外,其它都是孫教授篡改的。
觀山指迷賦》全文述説如下: [2] 
好個大王,有身無首;
娘子不來,羣山不開;
燒柴起鍋,煮了肝肺;
鑿井伐鹽,問鬼討錢;
鳥道縱橫,百步九回;
欲訪地仙,先找烏羊;
嚇魂台前,陰河橫空;
仙橋無影,肉眼難尋;
落崖捨身,一步登天;
鐵壁銀屏,乾坤在數;
黑山洞府,神闕妙境;
銅樓百棺,瓦爺臨門;
磕頭八百,授於長生;
物女不詳,壓葬而藏;
南鬥墓室,照壁降仙;
燭屍滅燈,鬼音指迷;
巫峽棺山,地仙遁隱;
羣龍吐水,古墓遺圖;
武侯藏兵,棺樓迷魂;
生門相連,一首一尾;
兩萬四千,百單有七;
血霧入地,羣仙出山;
焚屍圓光,萬勿遺忘。
參考資料
  • 1.    鬼吹燈後記  .鬼吹燈小説官網[引用日期2015-06-15]
  • 2.    鬼吹燈(盜墓者的經歷)  .起點中文網[引用日期2015-06-15]
  • 3.    天下霸唱.鬼吹燈: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怒晴湘西-第三十四章-觀山太保
  • 4.    天下霸唱.鬼吹燈: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巫峽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