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伍子胥掘墓鞭屍

鎖定
春秋後期,楚平王因聽信讒臣費無忌之言而冤殺了楚國忠臣伍奢全家,只有伍奢次子伍子胥在申包胥等人的幫助下才僥倖逃過一劫。隨後伍子胥逃到吳國,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成為了吳國重臣。後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而率吳國軍隊攻破了楚國國都郢,然此時楚平王已薨,楚平王之子楚昭王也已逃離楚國。伍子胥為泄私憤,便令人掘開楚平王墳墓,並怒鞭楚平王屍體三百下以報仇雪恨。
中文名
伍子胥掘墓鞭屍
發生時間
約公元前506年
主人公
伍子胥
結    果
掘墳楚平王,鞭300下
影    響
開啓掘墳鞭屍先例

伍子胥掘墓鞭屍傳説解釋

春秋列國時代,楚平王聽信饞言,將大夫伍奢全家斬盡殺絕。伍奢次子伍子胥(伍員,又稱“申胥”)歷盡艱難,逃到吳國,成為吳國重臣,後率領軍隊攻破楚國都城郢。相傳,伍子胥為父兄報仇雪恨,曾經挖開楚平王的墳墓,怒鞭平王屍體三百下。

伍子胥掘墓鞭屍不同的爭議

對於這一傳説,古文獻存在“鞭屍”和“鞭墳”兩種不同記載,而近年又出現一種完全否定“鞭屍”、“鞭墳”的意見。
一,鞭屍説。《史記·吳太伯世家》雲:“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屍,以報父仇。”《史記·伍子胥列傳》曰:“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可見,司馬遷記此事應當無誤。揚雄《法言·重黎》也有這種説法,然後批評伍子胥“鞭屍籍棺,皆不由德。”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闔廬內傳》,除記有“掘墓鞭屍”的情節外,更增加了“左足踐腹,右手扶其目,誚之曰‘誰使汝用讒諛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的細節。照此看來,説伍子胥掘墓鞭屍,是有根據的。
二,鞭墳説。此説首先見於《呂氏春秋·首時》的記載,説伍子胥“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穀梁傳·定公四年》則説,他“撻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訓》和《越絕書·荊平王內傳》也都説伍子胥鞭墳。從古文獻史料價值來看,《呂氏春秋》成書早於《史記》一百多年,所言楚國史事應當是可信的。這樣,伍子胥只是鞭墳三百,沒有掘墓鞭屍。
三,否定説。張君在《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三期上發表《伍子胥何曾掘墓鞭屍》一文,完全推翻“鞭屍”和“鞭墳”兩説。他認為,伍子胥既沒有掘墓鞭屍,也沒有鞭墓泄憤,甚至連破郢之戰都未參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