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藥物性肺炎

鎖定
藥物性肺炎(Drug-induced pneumonitis)為藥物所致的醫源性疾病,是藥物及其代謝產物通過直接細胞毒性和過敏反應引起的肺部的炎症反應。是藥物引起的全身不良反應的一部分。前者的發病率大約為10-20%,其中對肺的不良反應約佔5-8%。藥物對肺的不良反應多種多樣,可以是暫時的、可逆的,停藥後即恢復,也可以是永久性損害;有的急性起病,有的慢性起病,嚴重者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西醫學名
藥物性肺炎
英文名稱
Drug-induced pneumonitis
其他名稱
藥物性肺損傷
所屬科室
內科 - 呼吸內科
主要病因
藥物損傷
傳染性
無傳染性

藥物性肺炎疾病簡介

藥物的發展是醫學進展一個重要方面,為疾病的預防、治療和患者生命質量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時它也具有致病性。據估計在美國2%~5%的住院病人是因為藥物副作用而入院的,0.3%的院內死亡與藥物有關。雖然早在1880年Willian Osler 就發現過量嗎啡可導致急性肺水腫,但是直到1972年Rosenow 才首先系統描述了20多種藥物和非損害的關係,之後藥源性肺病逐漸被重視。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目前對其發病機制還知之甚少,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現在對已知的對肺臟損害的藥物大約有200多種,臨牀醫師尤其是呼吸科醫師有義務瞭解這些藥物,以便減少患者死亡率和嚴重併發症。

藥物性肺炎發病機制

除少數藥物外藥物性肺損害的發生機制尚不清楚。
藥物引起的肺損害的可能的發病機制主要有4種:氧化劑損傷,如慢性呋喃妥因吸收導致;細胞毒性藥物對肺泡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直接細胞毒損害(氧化劑可能會加重這種損害);藥物引起的細胞內磷脂沉積,如乙胺碘呋酮等;藥物性免疫介導損傷,比較明確的有藥源性系統性紅斑狼瘡
從損傷靶位來分可以分為直接損害肺組織的細胞損害和過敏性或免疫反應引起的非細胞損害或過敏性損害兩大類。細胞損害系直接損害肺泡上皮細胞、氣管上皮細胞和毛細血管而發生炎症,肺泡因間質炎症、慢性化而進展為肺纖維化,這種損害與藥物濃度有關並呈不可逆,常見於抗癌藥、免疫抑制劑和干擾素等。而過敏性損害則是免疫細胞激活所致,藥物作為半抗原或抗原樣物質而發揮作用,表現為Ⅰ、Ⅲ和Ⅳ型過敏反應。
實際上,由於多種背景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發生機制更加複雜化。

藥物性肺炎引起藥物性肺炎的常見藥物及臨牀表現

(一) 細胞毒藥物
細胞毒藥物引起的藥源性肺疾病非常複雜,主要因為這種疾病病情較重,致死率高;其次,它的臨牀症狀如發熱和影像學改變與肺部感染性等其他疾病表現相似,臨牀不易鑑別。自從1961年首次報道馬利蘭引起肺纖維化後,細胞毒藥物引起的肺部病變逐漸被重視,成為一個主要的藥物副作用,尤其是對博來黴素、甲氨蝶呤和環磷酰胺來説尤為明顯。在診斷細胞毒藥物引起的肺疾病時應該從藥物接觸史、肺損傷的組織學證據和除外其他病因引起的肺傷害三個方面考慮。在除外診斷中首先應該考慮到細胞毒藥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所以患者容易合併各種機會性感染,其次還應該考慮到肺部原發疾病復發的可能。
雖然藥源性肺疾病的終末期肺泡上皮細胞組織學病變相似,但是它的發病機制卻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許多細胞毒藥物引起的肺損傷臨牀表現大致相同,只不過起病緩急不同。在用藥後幾周或幾年後出現體重降低、發熱、乾咳、呼吸困難,發熱為間斷性,無寒戰;聽診雙肺可聞及細小濕性羅音,無杵狀指;隨後影像學顯示瀰漫性間質性病變,有時伴有少量胸腔積液。但是這些臨牀表現均無特異性診斷意義。肺功能主要表現為彌散功能降低,而且可以在臨牀症狀和影響學改變幾天或幾周之前出現。一些研究證明一句肺功能早期診斷藥源性肺損傷,及時停藥可以將飛不損害降至最低。
這類藥物主要有馬利蘭、環磷酰胺、博來黴素、絲裂黴素、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硫唑嘌呤、卡氮芥、長春花鹼、甲基苄肼、依託泊苷等。
(二) 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引起肺損害最主要的藥物有呋喃妥因、柳氮磺胺吡啶及其他。
1、呋喃妥因:呋喃妥因的肺部併發症的發生率小於1%,女性發生率高,但不能除外呋喃妥因應用於泌尿系感染的原因。分為急性反應和慢性反應,其中急性反應較多見,為常見的藥物性肺損傷,慢性反應相對發生率低。其引起的肺損傷大約71%患者需住院治療,但是死亡率只有1%,其中慢性反應者多見。
(1)急性反應 約佔呋喃妥因副作用的43%,具體機制不明,多於用藥後幾小時或幾天內發生,其中一半以上發生於既往應用呋喃妥因出現過非肺部併發症的患者。臨牀多表現為發熱、呼吸困難,2/3患者出現咳嗽,1/3伴胸痛,嚴重時出現低氧血癥,大部分患者可以聞及濕性羅音。實驗室檢查:1/3後出現白細胞增多症貨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X線胸片顯示肺泡病變、間質病變或二者兼而有之,多為單側病變或雙側不對稱病變,基底部多見,1/3患者合併胸腔積液,單側多見。病理示肺組織內成纖維細胞增生,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有時肺泡內可見細胞脱落物質,嗜酸性粒細胞少見。治療多采用停藥和支持療法,激素是否有效不能確定。
(2)慢性反應 較急性反應少見,多於用藥後6個月至幾年內發生,起病隱匿,多為乾咳、呼吸困難,發熱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少見。X線胸片示雙肺瀰漫性間質病變;肺功能為限制性通氣障礙;病理學示炎症細胞浸潤和纖維化。患者的表現與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相似,只是有長期呋喃妥因用藥史。各家報道對激素療效不同,一般在停藥後觀察2-4月,如果無好轉家用激素治療。
另外,也有呋喃妥因引起的SLE病變報道,但是具體機制不明。
2.柳氮磺胺吡啶:主要用於炎症性腸病的治療,一般於用藥後1-8個月發病,共有兩種反應:肺浸潤陰影伴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症和BOOP,臨牀以咳嗽、呼吸困難起病,約一半患者伴有發熱。X線胸片包括上葉肺泡浸潤影、瀰漫性間質病變等各種浸潤影,雖然一半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但是肺內無遊走性陰影。一般於停藥後1周至6個月好轉,必要時可以給予激素治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炎症性腸病本身也可以併發肺部疾病,包括氣道炎症性疾病和各種間質性病變,需要鑑別診斷,不過這些疾病大多數激素治療也是有效的。
3、其他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應用廣泛,但是肺部併發症發生率非常低。一般表現為嗜酸性粒細胞肺炎。多粘菌素和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果到達一定血液濃度可以誘發呼吸肌無力,一般多發生於藥物直接應用於腹膜腔或胸膜腔、腎功能衰竭患者或者在全麻時同時給予肌松劑的患者,此時給予毒扁豆鹼病變可以恢復。
(三) 心血管藥物
1.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 ACEI類藥物廣泛應用於心血管疾病,主要併發症是乾咳,發生率5-20%,一般出現於用藥後幾周內,具體機制與體內慢反應物質、激肽和P物質的代謝有關,它們一般通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或相應的其它酶轉化降解。雖然病變相對良性,但是因為患者不能耐受,仍然有一半的患者停止治療。出現此種副作用時一般不再選用ACEI類其他藥物,因為患者服用其他ACEI製劑大都也會出現咳嗽。停藥後4天內症狀可減輕,氯苯氯丁酸和色甘酸鈉可以抑制ACEI類藥物引起的乾咳。
2. 胺碘酮 胺碘酮自1962年開始就應用於心律失常的治療,其肺部副作用發生率約為4-6%,男性較多見。具體機制不明,可能與細胞內磷脂代謝異常有關。胺碘酮的全身副作用與藥物血清濃度有關,但是肺毒性似乎與血清濃度無明顯相關關係。患者隱匿起病,至少在用藥1個月甚至幾年內發病,乾咳、呼吸困難,有時伴有低熱,約10%患者出現胸痛,無杵狀指;初期影像學改變較輕,病變不對稱或僅侷限於肺上葉,如果繼續用藥則會引起瀰漫性肺泡或間質病變,胸膜受累少見。實驗室檢查無特殊性,白細胞正常或輕度升高,一般不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抗核抗體弱陽性或陰性;肺功能顯示肺總量和彌散功能下降,但是有時患者心衰也可以引起相同改變,不能依據肺功能診斷;若在用藥後出現肺功能和影像學同時改變應該考慮胺碘酮的副作用。患者除了瀰漫性肺泡性病變和瀰漫性間質病變外,還可以表現為過敏性肺炎、BOOP等其他病變。胺碘酮肺毒性引起的病死率高達10-20%,所以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患者停藥以及激素治療療效各家報道不一,一般停藥後給予激素治療要2-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會出現明顯的臨牀好轉,部分研究報道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必須繼續應用胺碘酮則聯合激素治療可以抑制肺部病變的進展。但是發生肺毒性以後,不論是否給予激素治療,均有報道患者死於肺間質纖維化和呼吸衰竭。另有報道接受胺碘酮治療的患者在術後可能發生ARDS,一般發生在術後18-72小時,可能與吸氧有關,病死率高。
3. 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斷劑 本類藥物廣泛應用於臨牀,但是支氣管收縮的副作用嚴重限制了它的應用。β-腎上腺素能受體分為2種,β1-腎上腺素能受體主要分佈在心臟,β2-腎上腺素能受體主要分佈在呼吸道。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斷劑主要肺部副作用是支氣管痙攣,與藥物的β-受體選擇性和自身擬交感作用有關。支氣管痙攣多發生在有基礎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但是也有報道正常人和無症狀哮喘患者也可發病。目前選擇性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的應用大大減少了支氣管痙攣的發生率。另有個別報道β-腎上腺素能受體還可以誘發間質性肺炎
4. 他卡尼和氟卡尼 應用他卡尼3周至幾個月內可以出現急性間質性肺炎,停藥或激素治療療效佳;也有氟卡尼引起ARDS和淋巴細胞性間質性肺炎的報道。
(四) 抗炎藥物
抗炎藥物分類類固醇類和非類固醇類,類固醇類常見肺部併發症是免疫抑制後引起的繼發感染,其次是縱膈脂肪過多症,後者常合併出現Cushing面容、水牛背,X線胸片易誤診為縱隔淋巴結腫大和縱膈腫物,胸部CT可以幫助鑑別診斷。非類固醇類藥物引起的主要肺損傷是激發哮喘發作、非心源性肺水腫、藥物誘導性SLE和嗜酸性粒細胞肺炎等,下面簡要介紹一下主要抗炎藥物的肺毒性。
1. 阿司匹林 非類固醇抗炎藥被廣泛應用,其肺毒性發生率非常高。阿司匹林是應用最多的一種抗炎藥物,它最大的肺毒性是哮喘,約5%的哮喘患者對阿司匹林敏感,應用時可能會引起致死性支氣管痙攣,除此之外鼻炎鼻息肉患者應用阿司匹林也易引起哮喘發作。具體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花生四烯酸代謝過程中環氧化酶被抑制,脂氧化酶產物白三烯類物質增多以及前列腺素失衡等因素有關。出哮喘外,患者常併發皮疹、胃腸道疾病等。阿司匹林的肺毒性與藥物劑量無相關性,起病可快可慢,有的可以先有結膜刺激徵,流涕、臉潮紅,隨之哮喘發作。另外,曾有報道描述長期用藥水楊酸類藥物可以引起偽膿毒血癥綜合徵,臨牀表現為發熱、白細胞增多、低血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包括ARDS,這種情況多被誤診,高度懷疑時應檢測血水楊酸濃度。
2. 金製劑 金製劑主要應用於各種疾病,尤其是風濕性關節炎病變。目前認為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不僅可以是風濕病本身引起,而且也可以是金製劑治療副作用引起,二者需要鑑別。金製劑引起的肺間質纖維化大都在用藥幾周後起病,過程隱匿,表現為呼吸困難,伴或不伴發熱,少數患者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一般不出現胸腔積液。除肺部病變外一般還出現皮炎、外周神經病變和蛋白尿等其他併發症。金製劑引起的肺間質纖維化大部分停藥後病情緩解,部分需要激素治療,但是風濕疾病引起的肺間質纖維化停藥後不能緩解,只有給予激素治療後部分緩解。
3. 青黴胺 青黴胺常見肺部副作用包括藥物誘導性SLE、 細支氣管炎和肺出血-腎炎綜合徵。青黴胺是引起藥物誘導性SLE的常見藥物之一,部分患者還可以出現高效價的抗核抗體。應用青黴胺的患者出現胸腔積液時尤其應該注意併發SLE的情況,如果胸腔積液的糖含量正常,基本可以排除風濕性疾病引起的胸腔積液的可能。青黴胺還可以引起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常常被人們所忽視,並且激素治療療效差,病死率高。也有報道青黴胺可以引起Goodpasture綜合徵,常有瀰漫性肺泡出血,病死率相當高,若早期發現應用血液透析、血漿置換和免疫抑制劑或許可以降低病死率。
(五) 中藥導致的肺部疾病
中藥可致多種藥源性肺部疾病,其形成機制較為複雜,主要與過敏反應及毒副作用有關。同一種藥物在不同的個體可引起不同的肺損害反應,同一臨牀表現也可由不同藥物所致,各類臨牀表現之間可相互重疊。
呼吸道症狀由輕到重主要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呼吸衰竭。可引起呼吸道症狀的中藥有:青魚膽、肉桂、兩面針等可引起咳嗽;白果、苦杏仁、八角楓、鬧羊花、曼陀羅、商陸、五味子、烏頭類等可致呼吸困難;六神丸、小活絡丸、半夏等中毒表現為聲嘶、胸悶,呼吸困難;蒼耳子、百部、山豆根、瓜蒂可致呼吸衰竭;馬錢子、鈎吻、藜蘆、曼陀羅中毒時可影響延髓呼吸中樞引起呼吸困難至呼吸衰竭;五味子、罌粟殼、全蠍可引起呼吸抑制等。苦杏仁、桃仁、白果、亞麻子等含有氰苷,水解後釋放氫氰酸,可抑制呼吸中樞興奮產生止咳平喘效果,過量中毒引起呼吸中樞麻痹可致死。
服用烏龍散引起低熱、輕咳、少痰、氣促,胸片呈現廣泛分佈的粟粒狀及條索狀陰影。停藥後症狀緩解,肺內病灶吸收。烏龍散主要成分為小白花蛇、苦蔘、丹蔘、三七、延胡索、壁虎等。發生機制可能是由於小白花蛇、壁虎等異體動物蛋白刺激宿主免疫系統引起的變態反應。
口服萬年青可發生過敏性肺炎;柴胡、甘草、麻黃、地龍、五味子、丹蔘注射液、複方丹蔘注射液、茵梔黃注射液、蓖麻子和外敷紅花油,均可致哮喘等疾患。十全大補丸、杞菊地黃丸、桂枝茯苓丸、小柴胡湯也會引起肺部炎症。 [1-2] 

藥物性肺炎藥源性疾病分類

到目前為止約有200多種藥物具有肺毒性,在這裏不能一一敍述,下面將藥源性肺疾病大致分類後簡要敍述一下。
(一)肺間質病變 主要包括肺間質纖維化、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伴機化性肺炎、脱屑性間質肺炎、淋巴細胞性間質性肺炎、過敏性肺泡炎、肺浸潤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和瀰漫性肺鈣化等。
(1)肺間質纖維化最常見,尤其多見於細胞毒藥物,其臨牀表現與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非常相似。病人的主要症狀是咳嗽和進行性呼吸困難。體格檢查通常可聞及吸氣末囉音,杵狀指有時可以見到。
(2)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伴機化性肺炎(BOOP)與感染、結締組織疾病和骨髓、器官移植等引起的BOOP 相似,臨牀上有咳嗽、呼吸困難、低熱及血沉增快等。體格檢查通常可聞及吸氣末囉音。
(3)脱屑性間質性肺炎(DIP)和淋巴細胞性間質性肺炎(LIP)的臨牀表現與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相似,診斷主要依靠病理檢查。
(4)過敏性肺炎常亞急性起病(幾天),臨牀表現為咳嗽、發燒、呼吸困難,同時還伴有全身乏力、肌肉痠痛和關節疼痛等。約40%的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5)肺浸潤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本症臨牀特點為亞急性或逐漸起病,有氣短、咳嗽、伴或不伴有發熱及皮疹,周圍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肺泡中嗜酸性粒細胞及巨噬細胞浸潤,其臨牀表現類似Loeffler 綜合徵。許多藥物可引起肺浸潤伴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β-內酰胺類、磺胺類、青黴素類、氟喹喏酮類、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呋喃妥因、甲氨蝶呤、對氨基水楊酸、丙卡巴肼、異煙肼、氯磺丙脲、阿司匹林、呋喃唑酮、色甘酸鈉、液狀石蠟等。
(6)瀰漫性肺鈣化:到目前為止已有長期大劑量使用鈣鹽或維生素D 導致肺部瀰漫性鈣化的報道。
(二)紅斑狼瘡樣改變 目前引起藥物性SLE的藥物多達40餘種,但是常引起抗核抗體效價升高的藥物只有5種,即肼苯達嗪、普魯卡因酰胺、異煙肼、乙內酰脲類和青黴胺。藥物性紅斑狼瘡和系統性紅斑狼瘡大致相同,多在用藥後幾個月甚至幾年內起病,表現為多關節疼痛、乏力、發熱、皮膚和肺部病變。患者雖然抗核抗體可為陽性,但是抗雙鏈DNA抗體為陰性,補體可以正常或異常,1/3Coombs試驗陽性,胸腔積液中的糖含量正常或至少與血糖水平相一致。患者停藥後多自愈,部分患者可以應用激素縮短病程,部分因故不能停藥的患者,可以選擇最小劑量聯合激素繼續應用。其他引起藥物性SLE的藥物包括胺碘酮、卡馬西平、甲基多巴、口服避孕藥、洋地黃、金製劑、青黴素、保泰松、鏈黴素、四環素、灰黃黴素、磺胺類、噻嗪類等等。
(三)肺水腫 非心源性肺水腫多為急性起病,於用藥後幾個小時內出現呼吸困難和低氧血癥,胸片提示雙肺瀰漫性浸潤性病變,但是心臟大小正常,藥物性肺水腫預後一般比較好,停藥和對症治療後病情多能緩解。可以引起肺水腫的藥物很多,如乙酰水楊酸、二性黴素B、絲裂黴素等。
(四)氣道疾病 最常見的氣道疾病是支氣管痙攣,可伴或不伴有喉頭水腫,其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過敏反應、藥物直接刺激和藥理反應等多種因素有關。引起支氣管痙攣的藥物有很多種,一般有基礎肺疾病如哮喘、肺氣腫的患者易發,甚至治療哮喘的藥物如倍氯米松、異丙腎上腺素也可以加重哮喘病情。青黴素、免疫球蛋白和碘油等通過過敏反應可引起支氣管痙攣,而吸入色甘酸鈉和多黏菌素B 多為直接刺激引起。其他大多數藥物如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非皮質激素類抗炎藥、前列腺素E2 以及阿司匹林等則通過體內藥理作用,導致支氣管平滑肌收縮所致。至於某些抗腫瘤藥物和抗生素為何能引起支氣管痙攣,目前尚不清楚。氣道疾病另一常見症狀是咳嗽, 能引起單純咳嗽的藥物主要有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白介素-2、甲氨蝶呤、鏈激酶和激素。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血管緊張素、慢反應物質、P 物質及花生四烯酸等代謝有關。
(五)胸膜病變 藥物性胸膜反應常見,但是胸腔積液一般為中等量以下,大量胸腔積液罕見,部分患者出現胸腔積液同藥物性SLE有關。除可以引起藥物性SLE的多種藥物外,常見的引起胸腔積液的藥物還有溴麥角隱亭、二甲麥角新鹼、白介素-2、甲基苄肼、普萘洛爾、甲氨蝶呤、苯妥英鈉和呋喃妥因等。
(六)肺部機會性感染 免疫抑制劑、細胞毒藥物、抗生素長期應用後,可能出現繼發性肺部感染。
(七)肺血管病變 藥物性肺血管病變多為肺動脈高壓肺栓塞和肺血管炎。肺血管炎臨牀表現為發熱、體重下降、關節、肌肉疼痛甚至肺出血、胃腸道出血及腎功能衰竭等,常見藥物為青黴素、四環素、阿奇黴素、呋喃妥因、磺胺類和非甾體類抗炎藥、細胞毒藥物馬利蘭、瘤可寧等等;引起肺動脈高壓的常見藥物是口服避孕藥、環孢菌素、絲裂黴素、白介素-2和普萘洛爾等,引起肺栓塞的藥物有皮質激素、雌性激素、普魯卡因酰胺、口服避孕藥等。
(八)肺內肉芽腫病變 肺肉芽腫樣反應 藥物可作為異物刺激引起肺組織反應,也可作為有機物抗原引起機體過敏反應。如油劑吸入肺內可引起脂質性肺炎;液狀石蠟吸入肺部,可發生侷限性肉芽腫。支氣管造影時,碘油有時也可引起肺部肉芽腫形成,甚至發展為肺間質纖維化。此外胺碘酮、博來黴素、卡馬西平、苯妥英鈉、長春鹼、米諾黴素等還可引起肺部多髮結節樣改變。
(九)其他肺部病變 其他藥物性肺疾病還有肺出血、縱隔病變、肺部神經肌肉病變等,不再一一敍述。 [3] 

藥物性肺炎疾病診斷

藥源性肺病的診斷比較困難,原因是其肺部改變為非特異性,又缺少特異性檢查手段,有些輔助檢查如免疫學檢查、組織學檢查和肺功能檢查雖可有一定幫助,但無特異性,另外由於受到病人和醫院條件的限制,並非所有病人都能進行上述檢查。診斷最重要的是要有對藥源性肺病的警惕性和可靠詳細的用藥史,因此臨牀醫師應對各種藥物的藥理作用,適應證,劑量,給藥途徑和副作用等有所瞭解。若在用藥過程中,一旦發現不良反應,應結合臨牀經過,作全面深入的分析,排除肺部其他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可疑病例及時停藥後症狀消失有助於診斷,但晚期病例的組織學變化常呈不可逆性,故停藥後症狀持續並不能排除藥源性肺病的可能。
實驗室檢查:紅斑狼瘡樣改變絕大多數患者抗核抗體為陽性。但抗dsDNA 陰性。血清補體測定可以正常也可以不正常。Coombs 實驗約1/3 陽性。甲氨蝶呤有約17%和40%的病人可分別有皮疹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胺碘酮約1/3 的病人可表現為急性起病,化驗檢查可有白細胞增高和血沉增快,但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並不多見。
其他輔助檢查:
1.肺間質改變
(1)肺間質纖維化胸部X 線檢查:可發現雙下肺網狀及結節狀密度增高陰影,病變嚴重時可累及雙側全肺,少數病例胸部平片可以正常。肺功能檢查可呈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和彌散功能降低。肺組織病理檢查可見非典型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增生、肺泡炎或肺間質炎症以及不同程度的肺間質纖維化。
(2)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伴機化性肺炎(BOOP)胸部X 線檢查可發現雙肺多發性斑片狀浸潤影。肺功能檢查即可呈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也可呈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皮質激素治療反應良好。
(3)脱屑性間質性肺炎(DIP)和淋巴細胞性間質性肺炎(LIP)的診斷主要依靠病理檢查。
(4)過敏性肺炎胸部X 線可見腺泡結節樣浸潤且病變多位於雙肺外周。肺功能檢測呈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和低氧血癥。肺活檢可見肺泡腔內有多形核白細胞或嗜酸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肺間質纖維化則較為少見。
(5)肺浸潤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胸部X 線片表現為斑片狀肺浸潤,常呈遊走性。
2.肺水腫 胸部X 線呈瀰漫性腺泡結節樣浸潤性改變而心臟大小形態正常。肺活檢可見肺水腫但很少有炎症反應。 [4] 

藥物性肺炎治療及預防

作為臨牀醫師尤其是呼吸科醫師,當遇到不能解釋的肺部病變時一定不要忘記考慮藥物性肺疾病。藥物性肺疾病診斷較困難,一般沒有明確的診斷標準,但是對於可疑藥物一般不提倡試驗性再次給藥,因為危險性太大。此外,臨牀醫師在應用藥物時一定要熟悉藥物的藥理作用,嚴格掌握用藥的適應症、劑量和療程並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儘量避免藥物副作用的發生,當用藥過程中出現新的病變時,一定要警惕藥物性併發症的發生,及時診斷、及時停藥,必要時給予對症治療,將併發症的損害降到最低。
藥源性肺病最主要的治療是停藥,一般停藥後可以自行緩解,必要時可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目前,有關潑尼松應用劑量方面的研究尚未開展,多數學者建議按照1 mg/kg 給藥,持續治療數月(具體根據臨牀表現和過程確定),然後遞減。
除糖皮質激素外,一些動物實驗發現很多化合物可能對化療藥物導致的肺損傷具有保護作用。
氨磷汀(amifostine)是一種有機硫化磷酸化合物,在組織中,被鹼性磷酸酶水解脱磷酸後,成為具有活性的代謝產物WR-1065,能清除組織中的自由基,所以氨磷汀能減低順鉑、環磷酰胺及絲裂黴素等藥物的毒性。
己酮可可鹼(pentoxifylline)通過抗腫瘤壞死因子a(TNFa)抑制小鼠試驗性博來黴素誘導的肺毒性。
吡非尼酮(pirfenidone)是一種新型抗纖維化藥物,在博來黴素誘導的倉鼠肺損傷模型中,其可減少肺功能的下降和膠原沉積的標誌物羥脯氨酸的積累,作用機制與其減輕炎症反應、減少轉化生長因子(TGFβ-1)的表達有關。延遲使用吡非尼酮亦有一定保護肺臟、阻止肺纖維化形成的作用。
鬆弛素(relaxin)是一種細胞因子,可在體外抑制TGFβ誘導的Ⅰ型、Ⅲ型膠原表達,抑制小鼠博來黴素誘導的纖維膠原積累和肺透明膜形成。應用博來黴素前,服用紅黴素能減少肺內中性粒細胞數量,下調中性粒細胞介導的彈性蛋白酶含量。
此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激動劑和伊馬替尼在動物試驗中亦有一定的抗纖維化作用,這些化合物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5] 
參考資料
  • 1.    久保惠嗣,吉澤靖之,史春虹.藥物性肺損害:日本醫學介紹, 2007 , 28 ( 3 ):98-113
  • 2.    鈴木一,常思坦.藥物性肺炎:日本醫學介紹,1994 , 15 ( 9 )::411-412
  • 3.    朱元珏,陳文彬.呼吸病學:人民衞生出版社,2003:1089~1097
  • 4.    Camus PH, Foucer P, Bonniaud PH, et al.Drud-induced infiltrative lung disease:Eur Respir J Suppl,2001, 32:93~100
  • 5.    蔡柏薔,李龍芸.協和呼吸病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6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