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

鎖定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是宋代詞人晏幾道的詞作。此詞寫作者與戀人別後故地重遊,引起對戀人的無限懷念,抒發對歌女小蘋的摯愛之情。上片描寫人去樓空的寂寞景象,以及年年傷春傷別的淒涼懷抱。“落花”二句套用前人成句而更見出色。下片追憶初見小蘋温馨動人的一幕,末二句化用李白詩句,另造新境,表現作者對往日情事的回憶及明月依舊、人事全非的悵惘之情。全詞結構嚴謹,情景交融,堪稱佳作。
作品名稱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
作    者
晏幾道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小山詞》
文學體裁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作品原文

臨江仙
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説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1]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註釋譯文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詞句註釋

⑴臨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高平調”。雙調小令,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⑵“夢後”兩句:眼前實景,“夢後”“酒醒”互文,猶晏殊踏莎行·小徑紅稀》所云“一場秋夢酒醒時”;“樓台高鎖”,從外面看,“簾幕低垂”,就裏面説,也只是一個地方的互文,表示春來意與非常闌珊。
⑶卻來:又來,再來。
⑷“落花”二句:”獨立“與雙燕對照,已暗逗懷人意。《五代詩話》卷七引翁宏《宮詞》:”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⑸小蘋:當時歌女名。汲古閣本《小山詞》作者自跋:“始時沈十二廉叔,陳十君寵家,有蓮鴻蘋雲,品清謳娛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諸兒。”小蓮、小蘋等名,又見他的《玉樓春》詞中。
⑹心字羅衣:未詳。楊慎詞品》卷二:“心字羅衣則謂心字香薰之爾,或謂女人衣曲領如心字。”説亦未必確。疑指衣上的花紋。“心”當是篆體,故可作為圖案。“兩重心字”,殆含“心心”義。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之一:”山花插鬢髻,石竹繡羅衣“,僅就兩句字面,雖似與此句差遠,但李白彼詩篇末雲:“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顯然為此詞結句所本,則“羅衣”云云蓋亦相綰合。
⑺彩雲:比喻美人。江淹《麗色賦》:“其少進也,如彩雲出崖。”其比喻美人之取義仍從《高唐賦》“行雲”來,屢見李白集中,如《感遇四首》之四“巫山賦彩雲”、《鳳凰曲》“影滅彩雲斷”等。白居易簡簡吟》:“彩雲易散琉璃脆。”此篇“當時明月”“曾照彩雲”,與諸例均合,寓追懷追昔之意,即作者自跋所云。 [2]  [3]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白話譯文

夢醒只見高高樓台閣門緊鎖,酒意消退但見帷簾重重低垂。去年冬天惹起的恨恚來惱我,恰是落花紛墜斯人孤獨佇立,細雨霏霏之中燕兒翩翩雙飛。
依然清晰記得初次見到小蘋,穿着繡有兩重心字的小衣衫。撥彈琵琶舞弦訴説相思滋味,當時月光是那樣的皎潔如玉,她像一朵美麗的彩雲翩然歸去。 [4]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創作背景

此詞當是別後懷思歌女小蘋之作。據晏幾道在《小山詞·自跋》裏説:“沈廉叔,陳君寵家有蓮、鴻、蘋、雲幾個歌女。”晏每填一詞就交給她們演唱,晏與陳、沈“持酒聽之,為一笑樂”。晏幾道寫的詞就是通過兩家“歌兒酒使,俱流傳人間”,可見晏跟這些歌女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破陣子·柳下笙歌庭院》有“記得青樓當日事,寫向紅窗夜月前,憑伊寄小蓮”之句,寫的就是歌女。這首《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不過是他的好多懷念歌女詞作中的一首。 [1]  [4]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作品鑑賞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整體賞析

這是晏幾道詞的代表作。在內容上,它寫的是小山詞中最習見的題材,對過去歡樂生活的追憶,並寓有“微痛纖悲”的身世之感;在藝術上,它表現了小山詞特有的深蜿沉着的風格。可以説,這首詞代表了作者在詞的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堪稱婉約詞中的絕唱。
此詞上片用兩個六言句對起。午夜夢迴,見四周的樓台已閉門深鎖;宿酒方醒,那重重的簾幕正低垂到地。“夢後”“酒醒”二句互文,寫眼前的實景。對偶極工,意境渾融。“樓台”,當是昔時朋遊歡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樓空。詞人獨處一室,在闃寂的闌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獨與空虛。企圖借醉夢以逃避現實痛苦的人,最怕的是夢殘酒醒,那時更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了。《小山詞》中常見“夢”“酒”等語,多有深意。這裏的“夢”字,語意相關,既可能是真有所夢,重夢到當年聽歌笑樂的情境,也可指“悲歡合離之事,如幻如電,如昨夢前塵”(《小山詞·自序》)。如作者《踏莎行》詞雲:“從來往事都如夢,傷心最是醉歸時。”也許,此時已是“君龍疾廢卧家,廉叔下世"之後了。起二句情景,非一時驟見而得之,而是詞人經歷過許多寥寂淒涼之夜,或殘燈獨對,或釅酒初醒,遇諸目中久矣,忽於此時煉成此十二字,始如彌勒彈指,得現“華嚴境界”(《藝蘅館詞選》引康有為評)。所謂“華嚴境界”,是説它已進入佛家的空寂之境,這種空寂,正是詞人內心世界的反映,是真正的“傷心人”的感受。
“去年春恨卻來時”,一句承上啓下,轉入追憶。“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產生的一種莫名的悵惘。點出“去年”二字,説明這春恨的由來已非一朝一夕的了。同樣是這春殘時節,同樣惱人的情思又湧上心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孤獨的詞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對着飄零的片片落英;又見雙雙燕子在霏微的春雨裏輕快地飛去飛來。“落花”“微雨”,本是極清美的景色,在此詞中,卻象徵着芳春過盡,美好的事物即將消逝,有着至情至性的詞人不能不黯然神傷。燕子雙飛,反襯愁人獨立,因而引起了綿長的春恨,以至在夢後酒醒時回憶起來,仍令人惆悵不已。這種韻外之致,蕩氣迴腸。
譚獻謂“落花”二語“名句千古,不能有二”(《譚評詞辨》卷一),頗引起近人議論。論者謂此二語出自五代翁宏《宮詞》(一作《春殘》):“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那堪愁向夕,蕭颯暮蟬輝。”其實,宋詞襲用前人成句,已成慣例,毋須指摘。好句往往是要與全篇融渾在一起的。翁詩全首平庸,“落花”二語在其中殊不特出。小晏一把它化入詞中,妙手天然,構成一悽豔絕倫的意境。以故為新,點鐵成金,具見詞家手段。
換頭一句,是全詞關鍵。“記得”,那是比“去年”更為遙遠的回憶,是詞人“夢”中所歷,也是“春恨”的原由。小蘋,是《小山詞·自跋》中提到的“蓮、鴻、蘋、雲”中的一位。小晏好以屬意者的名字入詞,以紀其墜歡零緒之跡,而小蘋更是他所深深眷戀的:“小蘋若解愁春暮,一笑留春春也住(《木蘭花》),“小蘋微笑盡妖嬈”(《玉樓春》),可想見她是個天真爛漫、嬌美可人的少女。此詞中特標出“初見”二字,用意尤深。也許,爾後的許多情事都會隨着歲月的流逝而逐漸淡忘,而相識時的第一印象卻是永志於心的。夢後酒醒,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見時的形象——“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説相思。”她穿着薄羅衫子,上面繡有雙重的“心”字。宋代婦女衣裙上每有圖案,類似小篆的“心”字(見宋畫《女孝經圖》),歐陽修《好女兒令》詞也有“一身繡出,兩同心字”之語。小晏詞中的“兩重心字”,還暗示着兩人一見鍾情,日後心心相印。小蘋也由於初見羞澀,愛慕之意欲訴無從,唯有藉助琵琶美妙的樂聲,傳遞胸中的情愫。彈者脈脈含情,聽者知音沉醉,與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同意。“琵琶”句既寫出小蘋樂技之高,也寫出兩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不僅是目挑眉語了。也許小晏的文名,使小蘋在見面之前已暗暗傾心。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一切見諸形相的描述都是多餘的了。不再寫兩人的相會,幽歡,不再寫別後的思憶。詞人只選擇了這一特定鏡頭:在當時皎潔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雲飄然歸去。李白《宮中行樂詞》:“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又,白居易《簡簡吟》:“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彩雲,因以指美麗而薄命的女子,其取義仍從《高唐賦》“旦為朝雲”來,亦暗示小蘋歌妓的身分。結兩句因明月興感,與首句“夢後”相應。如今之明月,猶當時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懷已大異於當時了。夢後酒醒,明月依然,彩雲不在。在空寂之中仍舊是苦戀,執着到了一種“痴”的境地,這正是小晏詞藝術的深度和廣度上遠勝於“花間”之處。
在結構上此詞也頗具特色。上半闋寫“春恨”,夢後酒醒,落花微雨,皆來時的情境;下半闋寫“相思”,追憶“初見”及“當時”的情況,表現詞人苦戀之情、孤寂之感。過片二句是全詞樞紐,最為吃緊,雖與首二句對稱,字數平仄俱同,而作法各別:起處用對偶,辭語緻密;過片卻用散行,辭旨疏宕,另起新意。全詞以虛筆作結,自有無窮感喟藴蓄其中,情深意厚,耐人尋味。 [1]  [2]  [3]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名家點評

宋代楊萬里誠齋集》卷一百十四《詩話》:近世詞人,閒情之靡,如伯有所賦,趙武所不得聞者,有過之無不及焉。是得為好色而不淫乎?惟晏叔原雲:“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可謂好色而不淫矣。
明代卓人月古今詞統》卷九:晚唐麗句。
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小山詞,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既閒婉,又沉着,當時更無敵手。
清代陳廷焯《大雅集》卷一:“落花”十字,自是天生好言語。(“當時”二句)回首可憐。
清代譚獻《復堂詞話》:名句千古,不能有二,所謂柔厚在此。
清代沈祥龍論詞隨筆》:晏叔原之“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元獻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非詩句也。然不工詩賦,亦不能為絕妙好詞。
清末梁啓超飲冰室評詞》:康南海謂起二句,純是華嚴境界。
清末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前二句撫今追昔,第三句融合言之,舊情未了,又惹新愁。“落花”二句,正春色惱人,紫燕猶解“雙飛”,而愁人翻成“獨立”。論風韻如微風過簫,論詞采如紅蕖照水。下闋回憶相逢,“兩重字”,欲訴無從,只能借鳳尾檀槽,託相思於萬一。結句謂彩雲一散,誰復相憐,惟明月多情,曾照我相送五株仙佩,此恨綿綿,只堪獨喻耳。 [5]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作者簡介

晏幾道(1048?—1113?),宋代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晏殊第七子。曾監潁昌府許田鎮。一生仕途不利,晚年家道中落。然個性耿介,不肯依附權貴,文章亦自立規模。工令詞,多追懷往昔歡娛之作,情調感傷,風格婉麗。與其父齊名,時稱“二晏”。有《小山詞》傳世。 [6] 
參考資料
  • 1.    周汝昌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533-536
  • 2.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87
  • 3.    李靜 等.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60
  • 4.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03
  • 5.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34-335
  • 6.    周汝昌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