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腸膜明串珠菌

鎖定
腸膜明串珠菌是乳酸菌中的明串珠菌屬的重要菌種。研究證實,腸膜明串珠菌能發酵糖類產生多種酸和醇,具有高產酸能力、抗氧化能力和拮抗致病菌等能力。腸膜明串珠茵已被廣泛應用於風味劑、血漿代用品,還有望成為新型微生態製劑 [1]  。其細胞大小為0.5~0.7x0.7~1.2μm。G+C含量低於50%的革蘭氏陽性細菌。腸膜明串珠菌又包括三個亞種:腸膜明串珠菌腸膜亞種(L. mesenteroides subsp.mesenteroides)腸膜明串珠菌右旋葡聚糖亞種(L.mesenteroides subsp. dextranicum)和腸膜明串珠菌乳脂亞種(L. mesenteroides subsp. cremoris) [2] 
別    名
風味菌
香氣菌和產香菌
中文學名
腸膜明串珠菌
拉丁學名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細菌界
厚壁菌門
桿菌綱
乳桿菌目
乳酸菌科
明串球菌屬
腸膜明串球菌
分佈區域
一般存在於植物體表,常用於發酵乳製品、青貯、泡菜和果酒中

腸膜明串珠菌簡介

腸膜明串珠菌 腸膜明串珠菌
腸膜明串珠菌是乳酸菌中的明串珠菌屬的重要菌種。腸膜明串珠菌革蘭染色陽性。一般存在於植物體表,常用於發酵乳製品青貯泡菜果酒中。腸膜明串珠菌包括有腸膜明串珠菌乳脂亞種和葡萄糖亞種,尤以腸膜明串珠菌的乳脂亞種最為常見,他可發酵檸檬酸而產生特徵風味物質,又稱風味菌、香氣菌和產香菌。對腸膜明串珠菌的研究報道間或出現,腸膜明串珠菌除具有乳酸菌的一般特徵和功能外,自身還具有的特異性功能正處於進一步研究和開發應用中。

腸膜明串珠菌主要特點

  1. 生物學特性腸膜明串珠菌的菌落形態呈圓形或豆形,菌落直徑小於1.0 mm,表面光滑,乳白色,不產生任何色素;細胞形態呈球形、豆形或短稈形,有些成對或以短鏈排列、不運動、無芽孢革蘭氏染色呈陽性;微好氧性,厭氧培養生長良好;生長温度範圍2℃ ~53℃,最適生長温度3O℃ ~40℃;耐酸性強,生長最適pH為5.5~6.2,在pH≤5的環境中可以生長,而在中性或初始鹼性條件下生長速率降低。腸膜明串珠菌自身合成氨基酸的能力極弱,需要從外界補充19種氨基酸和維生素才能生長 [1] 
  2. 發酵機制和產物腸膜明串珠菌因缺乏EMP途徑中的醛縮酶異構酶,因此其葡萄糖的降解完全依賴HMP途徑。腸膜明串珠菌發酵蔗糖產生特徵性的葡聚糖粘質物,存在於粘質物中的菌可耐受80℃ ~85℃高温。腸膜明串珠菌的葡萄糖發酵產物為乳酸、乙醇和CO ,核糖發酵產物為乳酸和乙酸,果糖發酵產物為乳酸、乙酸、CO:和甘露醇 [1] 
  3. 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腸膜明串珠菌及其發酵產物可明顯提高動物機體GSH—px、SOD活性,降低血清MDA水平,並維持較長時間。因此腸膜明串珠菌及其發酵產物具有提高動物機體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1] 
  4. 與其他菌羣的關係腸膜明串珠菌革蘭染色陽性,可刺激腸道正常菌羣的生長。腸膜明串珠菌對志賀菌屬沙門菌屬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致病菌有拮抗作用。但有試驗證實,含有不同濃度茉莉酸可可球二孢菌的上清液能夠抑制腸膜明串珠菌 [1] 
腸膜明串珠菌 腸膜明串珠菌

腸膜明串珠菌應用進展

  1. 優良的風味劑腸膜明串珠菌可發酵檸檬酸產生特徵風味物質,如用腸膜明串珠菌、植物乳桿菌等進行混合共生髮酵,更可以產生優良的風味。通過對幾種常見乳酸菌的發酵特點的研究,篩選出適合榨菜葉發酵酸菜的發酵劑,得出最優混合發酵劑添加量質量分數為腸膜明串珠菌3%、短乳桿菌1%、植物乳桿菌1%,可生產出質地、風味俱佳的酸菜,而且發酵時間從自然發酵的15 d縮短為5 d左右 [1] 
  2. 血漿代用品腸膜明串珠菌的莢膜物質葡聚糖,是生產代血漿的主要成分——右旋糖酐的原料,在醫療上十分重要,具體維持血液滲透壓和增加血溶量的作用,優良血漿代用品之一,臨牀上常用於治療由於失血、創傷、燒傷和中毒等引起的失血性休克。腸膜明串珠菌,可在人為控制下,發酵蔗糖以合成大量的葡聚糖,國內主要是應用高濃度蔗糖為主要成分的培養基,經腸膜明串珠菌發酵生產右旋糖酐 [1] 
  3. 抑菌劑和保健劑補充對人和動物體有益的活菌製劑,來恢復腸道正常菌羣的生態平衡,從而抵禦病原菌定植侵襲的微生態療法正在引起愈來愈多研究人員的關注,並佔有了廣闊的市場前景。研究證實,微生態療法對長期使用甚至濫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引起的腸菌羣失調,以及菌羣失調所致的多種病症都具有良好構治療或輔助效果,也就是説微生態製劑與其他藥物不同,他能起到“已病輔治、未病防病、無病保健”的重要作用 [1] 
參考資料
  • 1.    李文斌,宋敏麗,高榮琨等.腸膜明串珠菌的研究和應用進展[J].食品工程,2006,(4):3-4,11.DOI:10.3969/j.issn.1673-6044.2006.04.001.
  • 2.    孫軍德、楊幼惠、趙春燕.微生物學.南京:東北大學出版社,200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