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考古學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考古學(Archaeology)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歷史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 [1] 
該專業培養學生具備歷史學、考古學和博物館學的基礎知識、方法以及相關的文博、歷史及人類學知識,掌握玉石器、青銅器、陶瓷器、書畫雜項等各類文物最基本的鑑定和保護技能,能在考古及歷史研究機構、博物館、各級學校、文物經營機構、公安、海關等部門,從事文博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 [3] 
中文名
考古學
外文名
Archaeology
授予學位
歷史學學士
專業代碼
060103
修業年限
四年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歷史學
專業類別
歷史學類

考古學發展歷程

民國之前,已有人提議在學堂開設考古學科目 [9] 
民國初建,1912年9月頒佈的《高等師範學校規程》第五條“本科各部習之科目”,歷史地理部下出現考古學課程名稱 [9] 
1913年1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的《大學規程》第七條大學文科科目歷史學門下出現考古學課程。同年3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的《高等師範學校課程標準》中,在本科歷史地理部下再次出現考古學科目 [9] 
1952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正式設立考古學專業,成為中國國內第一所招收考古專業本科生的高校 [8] 
1998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考古學專業代碼由060104變更為060103 [4] 
2001年,安徽大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考古學專業 [6] 
2004年,內蒙古師範大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考古學專業 [5] 
2010年,首都師範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獲批設立考古學專業 [11] 
2013年,東北師範大學、遼寧大學獲批設立考古學專業 [12] 
2014年,河南大學、新疆大學獲批設立考古學專業 [13] 
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內蒙古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獲批設立考古學專業 [14] 
2019年,河南師範大學獲批設立考古學專業 [7] 
2020年2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考古學專業屬於歷史學類,專業代碼為:060103 [7]  。同年,上海大學獲批設立考古學專業 [15] 
2023年4月,浙江大學獲批設立考古學專業。浙江大學的考古學學科完成了一條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的考古人才培養“學業鏈”。 [16] 

考古學培養目標

考古學專業教育教學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理論基礎、廣博的歷史知識、深厚的人文素養、敏鋭的問題意識與思辨能力,掌握歷史信息蒐集、考證與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歷史過程和現實處境中考察特定的歷史現象,記錄、蒐集和處理相關信息,形成合理的見解,以開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人類社會生活及其價值觀念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能在高等和中等學校及相關科研部門從事歷史學教育與研究,適應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 [1] 

考古學培養規格

  • 學制、學位與學分
考古學本科專業學制一般為4年。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彈性學制,但最短不得少於3年,允許學生因創新創業而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總學分為150學分左右,每16學時折算為1學分。各專業的總學分按照學校規定實施,但專業類課程的學分所佔比例不得低於60%。對按規定修滿學分並符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的學生,可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素質要求
擁有優良道德品質;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時代意識和國際視野;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嚴謹的科學精神;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知識要求
掌握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對相關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亦有所瞭解;熟悉並掌握歷史學的核心知識、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瞭解國內外史學界的重要動態;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觀察和認識歷史問題,具備一定的哲學思辨能力和文學素養。
能力要求
掌握資料分類、檢索、甄別等基本技能,具備提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擁有較強的古代漢語解讀能力,能夠查閲和利用相關外文資料,可用外語進行學術溝通與交流;熟練掌握電腦及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具備以書面、口語和多媒體方式向社會傳播、普及歷史文化與知識的能力。
考古學專業學生應掌握田野考古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師範類院校學生應具備相應的教師教育技能 [1] 

考古學課程體系

考古學總體框架

課程框架總體上包括理論課程、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設計)。理論課程主要由通識類、公共基礎類和專業類三類課程組成。實踐教學包括專業技能訓練、專業實訓和專業實習。
各高校可選擇一些反映學科前沿、學校特點和地域特色的課程作為選修科目。有條件的學校可制訂並實施國內(外)學生交換計劃,進行各種形式、層次的聯合培養,開展雙語教學或純外語授課,還可以引進外籍教師。
各專業最後形成的課程結構,應覆蓋專業知識體系的主要領域 [1] 

考古學理論課程

  • 通識類課程
通識類課程主要包含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藝術教育類和創新創業類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精神、藝術品位和創新創業意識。其中,修讀自然科學類和創新創業類的課程原則上不少於2門。師範類院校學生須修讀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和教師教育系列課程。
  • 公共基礎類課程
公共基礎類課程主要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計算機基礎與應用、大學外語、大學體育等。
  • 專業類課程
①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指關於學科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課程,含通史課程、基礎理論課程、基本技能訓練課程。如考古學專業應開設田野考古學等課程,師範類院校應開設歷史學科教學論、歷史教學技能訓練等課程。
②專業選修課程
專業選修課程主要指深化專業知識,反映學科前沿和學校特色的課程,含斷代史、國別史、區域史、民族史、專門史等。考古學專業可開設專門考古學、科技考古等課程 [1] 

考古學實踐教學

  • 專業技能訓練
專業技能訓練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主要課程有歷史文獻檢索、史學論文寫作、田野調查與考古發掘報告撰寫、博物館陳列設計訓練、公眾歷史策劃等。師範類院校應開設教學案例設計與研析等課程。
  • 專業實訓
專業實訓主要指專業考察(如文化遺址考察、博物館研習)、社會調查(如口述歷史)、大學生自主科研活動等實踐教學環節。師範類院校還可進行教學見習等活動。
  • 專業實習
專業實習主要包括教育實習、田野考古實習、博物館工作實習、社會實習(如新媒體歷史傳播實習)等。各類實習應有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具體要求。實習總時間一般不少於2個月。
  • 畢業論文(設計)
(1)選題要求
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完成專業學習的必要環節,可採取學術論文、案例分析、專題設計、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選題力求立足於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對相關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有較為系統和全面的瞭解。能夠明確選題的意義,力求在理論與方法上有所創新。學生擬定選題後,須經指導教師審定和同意,方可作為畢業論文(設計)選題。
(2)寫作要求
畢業論文(設計)應以史料為基礎,立論明晰,表達準確,文意通順,邏輯嚴密,論證合理,力求達到一定學術水準;在理論和方法上,力求有所創新;鼓勵使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開展研究。寫作須符合學術規範,章節劃分、圖表註釋、參考書目的格式等應符合各高校教務管理部門要求。
(3)指導要求
為保證和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各專業應為本科生指定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應加強畢業論文(設計)在選題、開題、撰寫等各個環節的指導和檢查,強化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教育,並指導學生進行論文(設計)答辯。必要時,可聘請專業實務部門相關人員共同指導 [1] 

考古學教學條件

考古學教師隊伍

  • 教師隊伍規模和結構
考古學專業的師資隊伍,應根據專業的學科定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授課時數等需要確定。各專業的專任教師一般不少於13人,另可根據專業需要在相關部門聘請一定數量的主講教師。各專業生師比不高於18:1。
專任教師的專業結構合理,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或專業帶頭人和數量適宜的骨千教師。專任教師隊伍的學科背景應涵蓋專業類課程體系所含的知識領域,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不低於30%;55歲以下的中青年專任教師比例不低於總數的2/3。
  • 教師水平要求
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提倡師德自律。系統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開闊的學術視野,瞭解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能捕捉前沿性的學術問題並具有研究這些問題的能力。能結合學術前沿,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
  • 教師教學要求
參加教研室或教學團隊對課堂教學的集體研討,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課程教學計劃,認真備課,組織課堂教學,進行課外輔導和教學質量自我評價。與學生積極互動、教學相長,處理好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專業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研究,進行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
  • 教師發展規劃
學校與院系應重視和發揮教研室組織教學的作用,加強教學研討,鼓勵和支持教師進一步深造,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並在時間、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教師不能僅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知識,應制定個人發展規劃,參加相關培訓及研修,追蹤學科前沿,更新知識結構,開闊學術視野,強化專業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1] 

考古學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
具備基本的教學辦公場所和設備,能滿足學科建設、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有較為豐富的歷史學類圖書、期刊、專題文獻、音像資料、電子書和數據庫等,覆蓋相關知識領域。應及時增加國內外最新專業圖書資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需要。
根據自身條件和專業教學需求,建立1~2個專業實驗室(如歷史數據統計與分析實驗室、歷史文化創意實驗室、科技考古實驗室),並配置必要的儀器設備。
  • 信息資源
購買和自建若干專業知識數據庫,能夠為師生提供便捷的文獻檢索、科技查新、代檢代查、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服務。積極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學術聯繫,及時瞭解和掌握專業前沿信息。有條件的院校,可建設專門的教學信息資源平台,或若干門在線開放課程等數字化教育資源。
  • 實踐教學
建設至少2個相對穩定和開放的校內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以滿足實踐教學需要。如師範類院校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教學實習基地,考古學專業應建立田野考古實習基地。
各專業應提供必要的實踐教學和實習實訓經費,保障實踐教學和教育實習的質量和效果 [1] 

考古學教學經費

新開辦的考古學專業,應有充足的經費保障,以購置圖書資料及進行教材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等。
各高校應保證為考古學專業提供不少於學校其他人文學科專業的教學經費,且逐年有所增長 [1] 

考古學質量保障

  • 管理體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有關規定,制定專業教學質量保障、監控與評估辦法及實施細則。對專業定位、辦學思路、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管理評審、教學評估、公眾監督,以及教學質量監控機構、責任人及職責等予以明確規定,在教務運行、教學過程、教學經費、設施建設、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計劃修訂、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分層次的質量管理體系。應定期進行全面的教學質量檢查與評估。
  • 管理措施
充分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和督導組的作用,建立領導聽課、專家督導、同行評議和學生評教相結合的機制,融日常管理、定點管理和定期管理於一體,以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管理 [1] 

考古學培養模式

  • 聯合培養模式
(一)管理機制創新
1.管理形式與協作溝通機制
地方高校與科研院所通過簽署合作協議或共同組建聯合培養基地,為這一工作的開展搭建平台。
2.學生管理
聯合培養本科生的思想政治、學籍、教學和後勤等日常管理,主要由地方高校負責管理,科研院所起協助作用;學生的檔案、户口、組織關係等由高校保管,科研院所可以調閲和使用;學生在校期間的獎學金和助學金、住宿、醫療、意外傷害等事項均由高校負主要責任,科研院所配合管理。在聯合培養的本科生校外學習階段,合作方科研院所對其提供住宿等必要的幫助。
3.導師配置
地方高校與科研院所對本科生的聯合培養採取“集體導師制”的指導形式,雙方分別遴選出若干名學術造詣深厚、創新能力突出的學術骨幹組成導師組,作為責任主體。來自科研院所的導師組成員必須具有高校評聘的導師資格。
根據學生填報的志願結合導師組人員構成情況,合作雙方各確定一人作為學生的主管導師,對整個培養過程負主要責任,其他導師組成員協助主管導師承擔相應的指導責任。“集體導師制”使學生能夠將導師們的不同風格和不同學術方法結合起來,獲得更多的指導與幫助。
4.培養方案制定
由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共同研討制定聯合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由導師組統籌雙方優勢資源,制定出既符合創新人才培養要求又切合實際的培養方案。學生前期在高校學習公共課及專業基礎課,科研院所派專家學者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後期到科研院所學習部分專業課,並開展田野考古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撰寫工作。
5.學位授予
聯合培養本科生的學位授予工作由地方高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負責。學生在完成了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學習、田野考古實踐和學士學位論文撰寫等環節之後,經導師組審查同意,方可提出論文答辯申請,由高校學位評定委員會按照規定程序對符合條件的本科生授予學士學位證書。
在聯合培養的本科生中,嘗試擇優推薦以本碩連讀或本碩博連讀的方式,進入合作方科研院所進一步深造。
(二)培養過程創新
1.課程設置及教學
相對於傳統的高校單獨培養模式而言,聯合培養在課程設置方面充分整合了雙方的優勢資源,既要突出理論,講授考古學專業的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又要強調實踐,為本科生提供更多在考古調查與發掘實踐中獲取所需研究資料的機會。
聯合培養的課程內容和開課時間由導師組商定,地方高校負責實施,其中少數課程也可以在科研院所完成,採取相對靈活的授課方式,由學生到科研院所學習與相應導師到高校集中授課相結合。校外導師為聯合培養本科生講授的課程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鼓勵實行學術講座與沙龍,根據教學大綱進行學術討論,鍛鍊本科生在限定的時間內表達自己的學術見解、與同行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加強師生和生生之間的學術交流與課堂互動。
中國本科生的培養年限一般採取四年制,聯合培養模式下采用“3+1”的形式,由三年課程學習與一年科研實踐組成。學生第一、二學年主要在學校進行課程學習,第三學年學生主要在科研院所或其所屬的考古工地進行課題研究並開始準備論文寫作。第四學年學生返回學校準備考研、求職應聘並完成畢業前所必需的各項工作。用前兩年的時間學習理論課程,可為以後的學習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更具有可行性,避免了學生一學期內頻繁兩邊跑、兩邊無法兼顧的困境。當合作方的專家學者來講學時,允許其他學生旁聽;同時,這些學者及其團隊主講的專場學術報告通常鼓勵本科生積極參與。
2.學術實踐訓練
統籌兼顧、合理安排聯合培養本科生的學術實踐訓練,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院所承擔的科研項目或田野考古調查及發掘,原則上要求學生撰寫能夠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以及符合要求的學士學位論文,擇優推薦本科生參加高水平的學術會議,提升他們的學術創新競爭力。
3.學位論文指導
導師組嚴格監控教學質量,特別是對聯合培養本科生的校外學習情況嚴密追蹤,對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評審和答辯等環節加強管理。
聯合培養的考古學專業本科生的學位論文可以在所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進程中完成,也就是説本科生的學位論文選題可以是雙方導師組成員主持或承擔的項目。本科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評審及答辯過程,均由地方高校牽頭組織,由合作雙方導師共同組成的導師組來實施 [10] 
(代表院校:河南大學)
  • 基於OBE理念的考古學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以預期“學習產出”為中心,明確考古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與學術型不同,除了對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之外,應對學生需要掌握的各項技能有明確規定。因此,考古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制訂,需在前期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瞭解社會對考古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狀況以及新時期考古專業應用型人才所需掌握的核心實踐技能,分析其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在此基礎上,對學生所需學習和掌握的考古專業基礎知識以及田野發掘、文物修復、考古技術、博物館技術等專業技能提出明確要求,制訂出清晰的、可考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2.以預期“學習產出”的實用性為導向,優化課程設置方案和課程體系
OBE理念以學習成果的實用性的目標,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實現“學習產出”的實用性,應用型考古專業本科生的課程設置應突出實驗實踐教學。除了學科專業教育模塊中的田野考古實習課程外,應在專業拓展教育模塊中增設文物修復實驗、科技考古實驗、考古技術實驗和博物館技術等一系列實驗實踐課程,形成田野考古實習、博物館實習、文物保護實習三個實習課程模塊以及文物保護修復實驗、科技考古實驗、考古技術實驗和傳統工藝實驗四個實驗教學模塊,從而把教學地點逐步從課堂拓展到實驗室、田野和校外合作單位,形成“課堂—田野—實驗室”和“考古專業—大學—校外合作單位”兩個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
3.建設一支結構合理、“雙師型”的教學團隊,保障預期“學習產出”目標的實現
教師是實現OBE理念預期“學習產出”的組織者和實施者。OBE理念在課程設置方面突出實踐實驗教學,需要多舉措並舉、打造一支“雙師型”的教學團隊。對於在職的專業教師,可採取有效措施,鼓勵其參加文物保護修復、考古技術等各種培訓,提高其實踐技能;聘請博物館、考古所等校外合作單位的專業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指導文物修復等實驗教學;設置實驗教學崗,對實驗教學崗的教師降低學歷要求,提高實踐技能的考核,引進掌握文物修復、考古技術等相關技能的青年學者入職,充實教學團隊。在以上措施的基礎上,學校和院系也需制訂相應的激勵政策,在職稱評聘等方面,對從事實踐實驗教學的教師,可考慮適當降低其科研要求,鼓勵教師積極提高其實踐技能、從事實踐實驗教學,從而打造一支符合OBE理念需求的“雙師型”教學隊伍,保障預期“學習產出”目標的實現。
4.以實現預期“學習產出”為目標,加強實驗實踐教學的保障體系建設
預期“學習產出”目標的實現,也需要建設一系列高水平的實踐實驗平台作為教學保障。為此,應圍繞基於OBE理念所制訂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方案,加強實習基地和實驗室建設。根據OBE理念,考古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需掌握考古發掘、文物修復、考古技術、博物館技術、科技考古等實踐技能。為實現以上技能目標,考古專業需加強與博物館、考古所、文保中心等校外單位的合作,建設三種穩定的實習基地,即田野考古實習基地、博物館實習基地和文物保護實習基地。此外,在校內應加強4個實驗教學平台的建設,包括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科技考古實驗室、考古技術實驗室和傳統工藝實驗室。在建設實習基地和實驗室的同時,學校和考古專業需制訂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強對實習基地和實驗室的運行管理和考評,避免實習基地流於形式,保障實踐實驗平台的安全、穩定運行,從而建立一套適應考古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保障體系。
5.完善考核制度,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是保障預期“學習產出”目標實現的有效手段之一。對考古學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而言,應改變傳統的以考試為主的評價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OBE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應形成個性化的評價方法,對學生的個人素質進行綜合評價,不以考試成績論英雄。為突出應用型人才對實踐技能的掌握,除傳統的畢業論文之外,可採取文物保護設計方案、博物館展陳設計方案、文物修復作品等多種形式的畢業考核形式,並可嘗試1+X證書制度,逐步建立“校內評價—校外評價—個人標誌性成果”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 [8] 

考古學數據統計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普通高校考古學專業畢業生規模為450-500人 [3] 

考古學發展前景

考古學人才需求

歷史學類專業屬於人文學科,具有基礎性強、涉及面寬等特點。歷史學主幹學科有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有着密切關係,同時也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 [1] 

考古學考研方向

考古學專業本科畢業生考研方向有文物與博物館、科學技術史、建築學等 [3] 

考古學就業方向

考古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從業方向有在考古及歷史研究機構、博物館、各級學校、文物經營機構、公安、海關等部門,從事文博研究、管理等 [3] 

考古學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上海
河北
河南
山東
山西
安徽
江西
江蘇
湖北
廣東
四川
陝西
黑龍江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福建
浙江
(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2年2月26日)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