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答祿與權

鎖定
答祿與權,字道夫,乃蠻族,太陽汗直系後裔,1342年進士及第,仕元歷任秘書監管勾翰林院經歷,官至江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司僉事,入明後寓居河南永寧。洪武六年(1373年)以薦授秦府紀善,遷為監察御史。洪武八年(1375年)為翰林院修撰,降為翰林典籍。洪武九年(1376年),陞為翰林應奉。洪武十一年(1378年),以年老,賜翰林應奉答祿與權致仕。 有《答祿與權集》十卷行世。 [1]  [3-4]  [11]  [13-14]  [16] 
道夫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乃蠻
本    名
答祿與權
官    職
秘書監管勾翰林院經歷江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司僉事→秦府紀善監察御史翰林院修撰→翰林典籍→翰林應奉

答祿與權生平

答祿與權,字道夫,乃蠻族,是乃蠻太陽汗的直系後裔。 [14] 
成吉思汗崛起於漠北時,位於其西部的、主要信奉景教的突厥部族乃蠻是其勁敵。自宋代起,其汗帳就駐紮在阿爾泰山。乃蠻,一般認為是蒙語“八”的意思,但韓儒林則認為當取突厥語“光明”之意。“太陽汗”是乃蠻君主的稱號。1204年太陽汗成吉思汗所殺,其子屈出律逃脱,其籠妃古兒別速被擄,成為成吉思汗的皇后之一。 [14] 
屈出律於1208年逃奔西遼,為西遼耶律直魯古收留,並把女兒渾忽公主嫁給他。後在耶律直魯古的支持下,到葉密立別失八里招集流亡的乃蠻人,成立了一支私人軍隊,並於1211年篡奪了西遼皇位,稱直魯克為太上皇。因夫人渾忽公主信仰佛教,他便棄景教而皈依佛教。 [16]  [14] 
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將哲別攻西遼,屈出律兵敗,逃到巴達克山,為西遼舊臣曷思麥裏等所殺。據“先塋碑”記載,耶律氏及乳母攜帶年僅10歲的抄思裹在難民中逃離京城虎思斡耳朵,在西域曾乘坐漂浮的車廂板涉險過河。不久二人為蒙古軍隊所獲,正遇見已成為“第二斡耳朵”皇后之一的前太陽汗寵妃古兒別速,為其收留。 [14]  [16] 
抄思到25歲就隨窩闊台出征,參加了攻滅金國的軍事行動,是三峯山之戰的功臣。征戰中得代州石門良家女張氏,以進於三皇后。三皇后察其秀慧,遂以妻抄思,且諭之日:“此女必能成汝家也。” [16]  因而駐守河南,在大名府獲賜宅一區。抄思之子別的因留在古兒別速身邊,抄思後,庶母張氏才接回了別的因,承襲父職,為副萬户 [14] 
別的因的次子囊加歹,有漢名“文圭”,並正式以“答祿”為其姓。答祿,據屠寄説,是乃蠻“國族”一一相當於高昌回鶻王國的“的斤”,《蒙兀兒史記》卷二十一指明乃蠻“首部曰答祿”,並註明:“即禿魯異譯,義謂頭。” [14] 
答祿與權是答祿文圭之孫。自從其曾祖仕於河南,答祿家族就定居於此。窩闊台曾賜以湯陰縣民117户。別的因繼而購買了大名、安豐、陳州、穎州之田約2萬畝,又在扶溝縣建了祖墳。 [14] 
答祿與權當生於河南,以道夫為表字。1342年,答祿與權參加科舉,中進士。 [14] 
1349年黃溍為答祿氏作“先塋碑”時,答祿與權正任秘書監管勾 [14] 
1361年,答祿與權改任翰林院經歷。是年春正月二十六日,宣政院使廉惠山海牙邀請答祿與權、貢師泰等人一同出遊西郊玄沙寺。廉公亮先與答祿與權到達城西香巖寺,與貢師泰匯合後,一同前往玄沙寺 [14] 
:就在玄沙寺小集之後,外任江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司僉事,他未留在大都,所以沒如金哈剌康裏人)一起退回漠北成為殉葬品。也沒有如廼賢葛邏祿人)死於亂兵之中。入明後,寓居河南永寧,身居陋巷,衣食不周。從他寫的《雜詩》中的“凌晨適南畝,駕言觀我田”;“願耘嘆力薄,釋此愁思牽”等詩句推測,儘管已年老力衰,年近60,仍然從事一些農務勞作以自給。 [14]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二十三日,以薦授秦府紀善 [3] 
三月四日,與起居注漙博,國子學正鄭思先,俱遷為監察御史 [4] 
四月二十七日,重刊律令憲綱,頒之於諸司,從監察御史答祿與權言也。 [5] 
五月八日,賜監察御史答祿與權羊酒,仍賜其妻羅衣一襲,白紵衣一襲。 [6] 
六月十二日,盱眙縣民進瑞麥,一莖二穗者凡十六本。監察御史答祿與權言:「天產嘉祥,皆所以兆國家之福,而為聖世之徵。今瑞麥之產,乃上帝借草木之靈,以彰君臣異體同心之象,又產於盱眙,盱眙屬臨濠,帝鄉也,是宜薦之宗廟,以彰祖宗之神靈。且新麥之登,尚薦宗廟,況瑞麥乎?」明太祖曰:「以瑞麥為朕所致,則不敢當,必歸之祖宗神靈,御史之言良是。」乃命薦之宗廟。 [7] 
八月六日,監察御史答祿與權等言:「開物成務,先王既正乎民彝;崇德報功,後世宜興乎祀典。苟不追尊前古,曷由立教將來?謹稽経史,伏羲、神農、黃帝號稱三皇,盛德大業,被於萬世,使天下後世三綱正九法敍三,聖人之功莫大焉,故堯、舜、禹、湯、文、武相承而為道統,孔子、顏、曾、思、孟相傳而為道學,統以續其業,學以傳其心,後世有天下百舉不違其成法,此其所以繼天立極而為帝王之所宗,豈但陰陽醫方而已哉!其在祀典,法施於民則祀之,着之禮経,歷代宗守。爰及我朝,繼正統而有天下,四海九州罔不臣服,天下社稷宗廟山川之神得皆享其祭,而躬祀三皇之禮獨闕焉。宜於春秋躬行祀事,庶成一代之典,上以報往聖之功,下以正萬姓之彝倫,則道德尊嚴而政教修舉矣。」明太祖納其言,命禮部參考歷代帝王開基創業有功於生民者,立廟祀之。於是禮部尚書牛諒奏:「三皇開天立極,大有功德於民。京都有廟,春秋享祀,宜令太常掌之,伏羲以勾芒配,神農以祝融配,黃帝以風后力牧配,正位南面祀以大牢,配位東面祀以少牢。漢高祖、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宜令有司就各陵立廟,每歲仲春以少牢致祭。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武帝、宣帝、明帝、章帝,唐玄宗、憲宗,後唐明宗,周世宗,宋太宗、真宗、仁宗,亦宜令有司立陵廟,三年一祭,祭以少牢。」明太祖曰:「五帝三王,及創業之君,俱宜於京師立廟致祭。其餘守成賢君,令有司祭於陵廟,皆每歲春秋祭之。」 [8] 
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二十七日,出為廣西按察僉事。未行,復為監察御史 [9] 
八月二十八日,監察御史答祿與權言:「古之王天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於始祖之廟,而以始祖配之,故曰禘。禘者,大也,王者之大祭也。周祭太王為始祖,推本后稷以為自出之帝。今皇上受命已七年矣,而禘祭未舉,宜命羣臣參考酌古今而行之,以成一代之典。」事下禮部太常司翰林院議以為:「、夏、四代世系明白,其始所從出可得而推,故禘禮可行。自以來,世系無考,莫能明其始祖所自出,當時所謂『禘祭』不過祫已祧之主,序昭穆而祭之,乃古之大祫,非禘也。宋神宗嘗曰:『禘者,所以審禘祖之所自出。』是則莫知祖之所自出,禘禮不可行也。今國家既已追尊四廟,而始祖之所自出者未有所考,則於禘祭之禮似難遽行。」明太祖贊同其議。 [10]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二十八日,以答祿與權為翰林院修撰 [11] 
八月三十日,降為翰林典籍,以不修職也。 [12] 
洪武九年(1376年),陞為翰林應奉 [13] 
洪武十一年(1378年)三月二日,以年老,賜翰林應奉答祿與權致仕 [13] 
有《答祿與權集》十卷行世。 [16] 

答祿與權家族親屬

太祖
乃蠻末代君主,為成吉思汗所殺。 [16] 
烈祖
太陽汗之子,逃亡西遼,投耶律直魯古,奪取西遼政權。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將哲別攻西遼,屈出律兵敗,逃到巴達克山,為西遼舊臣曷思麥裏等所殺。有子名敞温,敞温子名抄思。 [16] 
烈祖母
西遼皇帝耶律直魯古之女 [16] 
天祖
敞温
屈出律之子 [16] 
天祖母
耶律氏 [16] 
-
高祖
25歲就隨窩闊台出征,參加了攻滅金國的軍事行動,是三峯山之戰的功臣。 [16] 
高祖母
康里氏
1229年春正月元日生別的因,與別的因留三皇后宮中。 [16] 
繼高祖母
張氏
抄思征戰中得代州石門良家女張氏,以進於三皇后。三皇后賜張氏名安垣,遂以妻抄思,且諭之日:“此女必能成汝家也。”張夫人無子,所撫養的庶子教化的和其子拜的迷失也早卒,故張夫人從三皇后宮中接回別的因。當時康裏夫人去世已久,別的因由張夫人訓育之。 [16] 
曾祖
1254年襲父職,為副萬户,鎮守隨、潁等處。累遷陳州、唐州、信陽府達魯花赤 [16] 
曾祖母
梁氏
大名貴族,自為處子時,好誦釋氏書。 [16] 
不花
別的因長子,奉訓大夫,嶺南西道肅政廉訪司僉事 [16] 
囊加歹,漢名“文圭”,字“章瑞”,號“橫溪”,並正式以“答祿”為其姓。
別的因次子,篤學尚志,有隱德,卒贈承事秘書監著作佐郎 [16] 
從祖
燕真不花
別的因之季子,貌魁梧,善騎射,有父風。 [16] 
從祖
延壽
別的因之四子,彰德等處長官司達魯花赤 [16] 
從祖姑/祖姑
——
別的因有四女。
長適中奉大夫、浙東道安慰使阿哈八失。 [16] 
次適輝州達魯花赤答失蠻。 [16] 
次適芍陂屯田萬户鐵哥。 [16] 
庶女生平不詳。
阿馬禿
別的因之孫,彰德等處長官司達魯花赤 [16] 
脱脱
興濟縣達魯花赤 [16] 
從父
獵狗 [16] 
-
孛蘭溪
答祿與權之父,用別的因之蔭,為寧國路宣城縣達魯花赤,。 [16] 
從父
守恭
1330年進士及第,曹州判官。 [16] 
從父
守禮
1327年進士及第,武州達魯花赤 [16] 
從父
完哲
淮東道宣慰使司奏差 [16] 
從姑母/姑母
——
別的因有孫女八人。
長早卒,次適真州判官張行簡,次適武鄉縣主簿閔安達兒。 [16] 
次三人皆適名族。 [16] 
次適進士、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國子祭酒趙期頤。出身汴梁宦門,與守恭之科舉同年。 [16] 
次適唐兀康埜仙。 [16] 
從兄
脱因
從兄
火你赤 [16] 
-
答祿顯輿
永樂九年(1411年)科舉及第,曾任魯王府伴讀 [15] 

答祿與權人物評價

朱睦㮮:家寶與權祿皆戎狄之裔,入事明廷,或以論議寤主,或以惠澤及民,擢至清華秘近之地,言行莫逆,榮譽終始,雖其才足以自致,然皇祖用夏變夷之意亦可仰見矣。 [2] 
參考資料
  • 1.    朱睦㮮《皇朝中州人物誌卷一》:答祿與權者,永寧人也,其先本蒙古。博學強記,善屬文,仕元為河南北道廉訪司僉事,以故官入朝。洪武六年,為秦府紀善,改監察御史,上疏言「堯、禹、舜、湯、文、武相承為道統,孔子、顏、曾、思、孟相傳為道學,宜崇祀典。」七年八月,復上疏言「王者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第,祀之於廟,故曰禘祭。今受命已七年矣,而禘祭未舉,甚為匪彝也。」上皆納之。無何,出為廣西按察使僉事,未到官召還。八年三月,擢為修撰,降典籍,轉應奉。致仕,自稱洛上翁。
  • 2.    朱睦㮮《皇朝中州人物誌卷一》:論曰:家寶與權祿皆戎狄之裔,入事明廷,或以論議寤主,或以惠澤及民,擢至清華秘近之地,言行莫逆,榮譽終始,雖其才足以自致,然皇祖用夏變夷之意亦可仰見矣。
  • 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十九 洪武六年 二月 二十三日》:○乙未,以答祿與權為秦府紀善。與權,蒙古人,仕元為河南北道廉訪司僉事,入國朝寓居河南永寧縣,以薦授今官。
  • 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十 洪武六年 三月 四日》:○丙午,遷起居注漙愽,秦府紀善答祿與權,國子學正鄭思先,俱為監察御史。
  • 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十一 洪武六年 四月 二十七日》:○重刊律令憲綱,頒之諸司,從監察御史荅祿與權言也。
  • 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十二 洪武六年 五月 八日 》:○賜監察御史荅祿與權羊酒,仍賜其妻羅衣一襲,白紵衣一襲。
  • 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十三 洪武六年 六月 十二日》:○壬午,盱眙縣民進瑞麥,一莖二穗者凡十六本。監察御史答祿與權言:「天產嘉祥,皆所以兆國家之福,而為聖世之徵。今瑞麥之產,乃上帝借草木之靈,以彰君臣異體同心之象,又產於盱眙,盱眙屬臨濠,帝鄉也,是宜薦之宗廟,以彰祖宗之神靈。且新麥之登,尚薦宗廟,況瑞麥乎?」 上曰:「以瑞麥為朕所致,則不敢當,必歸之祖宗神靈,御史之言良是。」乃命薦之宗廟。
  • 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十四 洪武六年 八月 六日》:○監察御史荅祿與權等言:「開物成務,先王既正乎民彝;崇德報功,後世宜興乎祀典。苟不追尊前古,曷由立教將來?謹稽経史,伏羲、神農、黃帝號稱三皇,盛德大業,被於萬世,使天下後世三綱正九法敍三,聖人之功莫大焉,故堯、舜、禹、湯、文、武相承而為道統,孔子、顏、曾、思、孟相傳而為道學,統以續其業,學以傳其心,後世有天下百舉不違其成法,此其所以繼天立極而為帝王之所宗,豈但陰陽醫方而已哉!其在祀典,法施於民則祀之,著之禮経,歷代宗守。爰及我朝,繼正統而有天下,四海九州罔不臣服,天下社稷宗廟山川之神得皆享其祭,而躬祀三皇之禮獨闕焉。宜於春秌躬行祀事,庶成一代之典,上以報往聖之功,下以正萬姓之彝倫,則道德尊嚴而政教修舉矣。」 上納其言,命禮部參攷歷代帝王開基創業有功於生民者,立廟祀之。於是禮部尚書牛諒奏:「三皇開天立極,大有功德於民。京都有廟,春秋享祀,宜令太常掌之,伏羲以勾芒配,神農以祝融配,黃帝以風後力牧配,正位南面祀以大牢,配位東面祀以少牢。漢高祖、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宜令有司就各陵立廟,每歲仲春以少牢致祭。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武帝、宣帝、明帝、章帝,唐玄宗、憲宗,後唐明宗,周世宗,宋太宗、真宗、仁宗,亦宜令有司立陵廟,三年一祭,祭以少牢。」 上曰:「五帝三王,及漢唐宋創業之君,俱宜於京師立廟致祭。其餘守成賢君,令有司祭於陵廟,皆每歲春秌祭之。」
  • 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十九 洪武七年 五月 二十七日》:○壬辰,以兵部員外郎楊基為山西按察司副使,監察御史荅祿與權為廣西按察司僉事,呂本為北平按察司僉事。 上諭之曰:風憲之設,本在整肅紀綱,澄清吏治,非專理刑名。爾等往脩厥職,務明大體,毋徒效俗吏,拘拘於繩墨之末,至於處事之際毫忽,須謹善雖小為之,不已將為全德,過雖小,積之不已,將為大,憝豈不見幹雲之台,由寸土之積,燎原之火,本一爝之微,可不慎哉!
  • 1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九十二 洪武七年 八月 二十八日》:監察御史答祿與權言:「古之王天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於始祖之廟,而以始祖配之,故曰禘。禘者,大也,王者之大祭也。周祭太王為始祖,推本后稷以為自出之帝。今 皇上受命已七年矣,而禘祭未舉,宜命羣臣參考酌古今而行之,以成一代之典。」事下禮部,太常司翰林院議以為:「虞、夏、商、週四代世系明白,其始所從出可得而推,故禘禮可行。自漢唐以來,世系無考,莫能明其始祖所自出,當時所謂『禘祭』不過祫已祧之主,序昭穆而祭之,乃古之大祫,非禘也。宋神宗嘗曰:『禘者,所以審禘祖之所自出。』是則莫知祖之所自出,禘禮不可行也。今國家既已追尊四廟,而始祖之所自出者未有所考,則於禘祭之禮似難遽行。」 上是其議。
  • 1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九十八 洪武八年 三月 二十八日》:○以廣西按察司僉事答祿與權為翰林院修撰。
  • 1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 洪武八年 八月 三十日》:○降翰林修撰答祿與權為典籍,以不脩職也。
  • 1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十七 洪武十一年 三月 二日》:○甲戌,賜翰林應奉荅祿與權致仕。與權,河南永寧人,愽學強記,善諧謔,仕元為河南北道廉訪司僉事,以故官赴京。洪武六年,授秦府紀善,改監察御史,七年除廣西按察司僉事,未之任,復為監察御史,擢翰林修撰,尋降典籍。九年,陞應奉。至是以年老致仕。
  • 14.    楊鐮.答祿與權事蹟勾沉[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04):97-101
  • 15.    楊鐮.雙語詩人答祿與權新證[J].許昌學院學報,2012,31(06):59
  • 16.    王梅堂.元代答祿乃蠻氏先塋碑的文獻價值[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2,14(03):35-38
展開全部 收起